文学论文《童趣》语序调整商榷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37912587 上传时间:2021-11-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童趣》语序调整商榷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童趣》语序调整商榷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童趣》语序调整商榷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童趣语序调整商榷 童趣语序调整商榷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童趣语序调整商榷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童趣语序调整商榷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清代散文家沈复的童趣,现编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笔者认为文章第四节的“盖一癞虾蟆”一句在原文中位置不妥。第四节文字如下:“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本节紧承前文:一幼童蹲身“小草丛杂处”,凝神观“二虫斗草间”,目力集中,兴味正浓,草丛旁隐伏“欲得利”的“渔翁”蛤蟆,他绝未发现。二虫酣斗之时,正是蛤蟆出击之机。其骤然跃出,躯体庞然,声势宏大。蹲身草丛,观“二虫斗”,神情专注,视界绝不会大,然耳旁声音响,眼前黑物到,作为幼童,会头炸目晕,心惊身仰,逃走唯恐不及,哪还有静气去判出“盖一癞蛤蟆”的。作者成年后回想当时的情形:“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正可以印证今天的判断。我们再细揣“神定”二字,也可知他处于那情形之下是心慌行乱的。不然何须平缓心跳,收聚精神?神定之后,回想庞然大物出击扑捉情形,再看眼前之物,“盖一癞蛤蟆”,原来是你这家伙!再说“不觉呀然一惊”,虽是滞后描写,但测语气,所惊的是“庞然大物”来时的声势,而非吞虫的蛤蟆。由此推定,“盖一癞蛤蟆”五字,移至“神定”之后,方显合情合理。再换个角度,从生物学上来说。癞蛤蟆发现猎物,一般都要静候一段时间,选取最佳时机出击。它伸缩舌头捕获猎物的时间极其短暂,一般为0.05秒左右。要想真实清晰看到它吞食猎物的过程,只有在当今科技时代运用高倍摄像机拍摄,然后在慢镜头回放中才能看得清楚。其“拔山倒树而来,二虫尽为所吞”,来势迅猛而又快如闪电,正“神游”的幼童在这极短的0.05秒内确实很难一下子就分辨出这“庞然大物”便是癞蛤蟆的。“盖”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典解释有多种:用芦苇或茅草编织的覆盖物遮身或盖房;车盖;器物的盖子;遮盖,遮掩;胜过,超过;大概;原来;连接上文,表原因;句首语气词,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在童趣这篇文章中,庞然大物出现时,作者呀然一惊,表明他并没有认出其为何怪物,在回过神来之后,才知其为“一癞蛤蟆”。所以,在“盖一癞蛤蟆”这句中,盖字应该理解为注释“原来”之意。此句译为“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而原来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注释:起初,没有经过改变的;表示发现真实情况。注释“起初”为时间性副词,表示刚开始,注释的短语,表示经过调查了解后对事情真实情况的认知。如在“这件事我原来认为是张三干的,经过调查,原来是李四干的”这句话中,前一个“原来”应理解为注释,“起初”之意;后一个“原来”应理解为注释,表“发现真实情”。而童趣这篇文章中,作者“起初”并不知道这庞然大物为何怪物,所以,“呀然一惊”;在回过神“发现真实情况”,才知这庞然大物不过一癞蛤蟆而已。所以,“盖一癞蛤蟆”应是作者“发现真实情况”后的结论。然而,没有“神定”的观察,是得不出这“真实情况”的。金人王若虚读史记“李广射虎”时,对太史公的用词表示了异议。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之,终不能复人石矣。”他嫌“凡多三石字”,在其史记遍惑中将其改为:“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人。”按照正常思维,既然见到草中物为石,就不会引弓射箭。删去石而改为虎,语句简练,而又符合逻辑。同样,童趣这篇文章也存在着同样的逻辑问题。朱光潜先生认为,文字与情感密切相关,“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童趣一文,是写自己幼时被一癞蛤蟆惊吓的趣事。如果“盖一癞蛤蟆”一句保留在原文位置,就表明作者已经知道此怪物为癞蛤蟆(上文已述)了。既知其为蛤蟆,再受蛤蟆惊吓,似不符常理。放置“神定”之后,表现出来的意思是:定下神来看,哎呀,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呀,吓了我一跳!语气中带着肯定、放松与自我解嘲,更真实的表现出了当时的乐趣。调整语序后的文句是:“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盖一癞蛤蟆。捉之,鞭数十,驱之别院。”李春秋,教师,现居江苏邳州。<div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下载 > CAD图纸下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