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数学习题互动教学探微

上传人:1777****777 文档编号:36040169 上传时间:2021-10-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数学习题互动教学探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数学习题互动教学探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数学习题互动教学探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习题互动变式教学探微【摘 要】 落实“双基”,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习题教学是其基本形式。习题互动变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摈弃“题海战术”,由浅入深,暴露问题本质,探究变化规律,掌握思想方法,强化解题技能技巧,加强知识间联系与贯通,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效益力求最大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且记忆深刻。【关键词】 数学习题 互动变式教学 揭示本质规律 探究创新 课堂效益最大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目标具体阐述如下:“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我国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注重“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追求基本知识的扎实和基本技能的熟练,形成了“注重基础、强调熟练、要求严谨”的数学学习特色,得到国际数学界的肯定。但是,勿庸讳言,这些成绩和成功经验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是靠无限延长学生学习时间;靠搞“题海战术”,勤于习题演练,多讲多练;靠教师高强度填鸭式的苦教和学生被动接受式的苦学。在我国学生中不乏解题高手,国际奥数竞赛,我国选手只要参加基本拿金牌,但是在创造性提出问题、建立新理论方面均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第九届世界数学大会上,美籍华裔学者蔡金法经过调查对中美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比较:中国学生在计算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较美国学生强;在解决比较复杂、过程和结论具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和创造性提出问题比美国学生弱。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确实存在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学生大多只停留在理解、解决前人留下的问题即较纯粹的解题,不大想过“越雷池一步”,缺乏由旧知识的解决而激发新问题产生的能力即问题的演变。数学新课程既要我们继承与发展传统教学的成功经验(包括落实“双基”),又要摈弃传统教学中与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不相吻合的错误做法,更要在互动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学实践中经历数学思考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得到学习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体验。但是,无论数学新课程如何实施,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是不变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习题的教学至今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数学习题即数学问题,涵盖数学概念、例题、练习题、测验题、课堂提问及实际调查、探究题等),只是在题目的立意、创设的情境、设问的角度、达成目标的层次上力求体现新课程要求,而且数学课程目标的达成就是通过数学习题的教学来实现的,别无他法。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指出:“好问题同种蘑菇类似,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数学习题互动变式教学是一方面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另一方面通过对教学中的习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情形、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变式,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开阔解决问题的视野,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下面谈谈个人对“数学习题互动变式教学”的几点粗浅认识与体会。一熟悉变式规律,掌握变式技巧数学问题的演变是从基础问题出发,以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石,以扎实的数学功底和灵活的数学思想为支撑,融会贯通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更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如何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思维水平,运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把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熟悉或容易解决的问题,变中求解,解中求变呢?其一般思维流程如下: 直觉思维:大胆类比、联想、猜想等 变式1基础问题 辨证思维:熟悉化、简单化、具体化、特殊化、组合、分析 强化、弱化、顺推、逆推、正反变换等 变式2 发散思维:条件结论发散、动静变换、主次易位、相关问题比拟等 变式3二学生主动参与习题互动变式教学的策略1精心设计互动问题 学生学习是在原认知的基础上构建新认知的过程。教师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人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递进,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启动学习思维。2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互动教学环境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增强学生的勇敢和自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大胆地发表意见。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缺乏主动性、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改变学生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和简单重复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建立起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动脑的自主、探究、合作、竞争的学习方式。4适时恰当的激励评价 不断体验探究成功的愉悦是学生学习永不衰竭的内隐动力。用激励性语言给学生程度不同的鼓励与赞赏,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一种持久的强烈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动机。三习题变式教学的设计技巧 习题变式不是为了“变式”而变式,而是根据教学或学习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目的是使学生不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觉地探索事物的本质,学会比较全面地看待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技能技巧,从而达到“理解应用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1.变式题组的题目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异,避免简单的重复,变中求“活”,变中求“异”,变中求“广”,使学生对每道题目既熟悉又新鲜,对学生形成强刺激,从而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活动更加积极敏捷,使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人教版八年级几何四边形习题:例1 求证:顺次连接任意凸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在分析讲解完本例之后,马上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改变题中条件,使之特殊化,有以下变式练习:变式1 求证: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变式2 求证:顺次连接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变式3 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变式4 求证: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变式5 求证: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进而总结一般四边形和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判定方法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进一步提问:变式6 顺次连接哪些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变式7 顺次连接哪些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变式8 顺次连接哪些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变式训练,进行积极有效的知识间的联系与贯通,切人“一点”,解决“一片”,用最少的时间对关键步骤或知识点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完全充分掌握了四边形章节所有的基础知识,既训练思维,开阔视野,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2习题变式要源于基础问题,又要高于基础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并让变式题始终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加强前后联系,“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这样既达到训练目的,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人教版八年级几何三角形习题:例2 已知:如图1,在任意ABC中,B与C的角平分线BE与CF相交于点O,FEBCO(图1)AABOC(图2)ABCDO(图3)求证:BOC=90+12A变式1 如图2,将BOC变为三角形两条外角平分线相交而成的角,探求BOC与A的关系。【BOC=90-12A】变式2 如图3,将BOC变为三角形一条内角平分线与一条外角平分线相交而成的角,探求BOC与A的关系。【BOC=12A】变式3 如图4,在变式3的基础上,BO1C是OBC与OCD的平分线相交而成的角,探求BO1C与A的关系。【BO1C=14A】AOBCDO1(图5)AOBCDO1 O2(图4)变式4 如图5,连续变式3的操作,探求BOnC与A的关系。【BOnC=12n+1A】本题变式,以基本图形为本,改变适当的条件,把所研究的问题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考察,层层递进,层次明显,学生经过思考能跨过一个个“槛”,触类旁通,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3设计数学问题变式内涵要丰富,境界要开阔,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透过现象看本质,“万变不离其宗”,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范例要具有典型性,可延伸或一题多变,注意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培养发散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人教版七年级几何有一很简单的记数题(本题也可作为初三复习用):例3 如图6,在此直线上共有几条线段?【3+2+1=6条】OEDCBA(图7) ABCD(图6) O2AOBCDO1(图5)O2AOBCDO1(图5)O2AOBCDO1(图5)O2AOBCDO1(图5)O2AOBCDO1(图5)O2AOBCDO1(图5)O2AOBCDO1(图5)O2AOBCDO1(图5)变式1 如图7,把图中的线段变为角,则图中共有多少个锐角?【4+3+2+1=10个】变式2 如在一条直线上取n个不同的点,则直线上共有多少条线段? 【(n1)+(n2)+3+2+1=n(n1)2】变式3 同一平面内有5个不同点,任意3个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过其中每两个点画直线,一共可以画几条?【4+3+2+1=10条】O2AOBCDO1(图5)O2AOBCDO1(图5)O2AOBCDO1(图5)同一平面内有n个不同点,任意3个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过其中每两个点画直线,一共可以画几条? 【(n1)+(n2)+3+2+1=n(n1)2】变式4 任意凸六边形共有多少条对角线?【6(63)2=9条】任意凸n边形共有多少条对角线?【n(n3)2条】变式5 5支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个参赛队都与其他各队赛一场),总比赛场数是多少?【4+3+2+1=10场】 n支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总比赛场数是多少?【n(n1)2场】变式6 参加同一个会议的人见面时都要握手问好,如每一个人都与其他所有人握过一次手,一共握手28次,问有多少人参加会议?【n(n1)2=28解得n=8】变式7 象棋单循环比赛,每局胜者得2分,负者得0分,平局各得1分,经统计此次比赛总得分为1980分,问多少人参加比赛?【n(n1)2=1980解得n=45】从以上变式可以发现,尽管每道题目的具体情景不同,但所采用的数学思想方法都相同,令人望而生畏的应用题马上迎刃而解且记忆深刻,也很好地体现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习题互动变式教学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力求使学生独立练习和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半独立练习相结合。因内容不同,有时可分散训练,有时可集中训练,有时一个题目的变式可分几次完成,分步呈现给学生,体现知识螺旋式上升。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变式,在教学中提供适当的知识铺垫,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及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是如何从已有知识中逐渐演变或发展而来的,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一个个知识链。这种有层次推进的变式教学用于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构建数学模型,使问题的本质得以揭示,解题的技能技巧得到强化,可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知识,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结构且记忆深刻,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和谐奇异与美妙,同时避免反复的机械性训练,取“题海战术”之长处而克服其短处,尤其在期末复习或初三总复习时运用,节约了学生大量的练习时间,让有限的教学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主要参考文献:1 数学课程标准及标准解读 2002.72 田万海 数学教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83 戴再平 数学习题理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104 刘长春 张文娣 中学数学变式教学与能力培养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5 肖桂棠 黄慧欣 互动递进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2006.12 共 5 页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任务书类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