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文论教学中的主体对话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4218403 上传时间:2021-10-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谈文论教学中的主体对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谈文论教学中的主体对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谈文论教学中的主体对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谈文论教学中的主体对话 摘要文学理论教学要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就必须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多方面学科知识之间建构良好的对话关系;教师的对话行为,不只是体现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对话意识、激发学生自觉的对话行为、提高教学中的对话效果。 关键词文论对话设疑文学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极强的课程,也是学生厌学的课程之一,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尴尬。要教好这门课程,必须改变教师教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必须在师生之间建构起和谐的对话关系,让学生以自觉的对话者的身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学科知识对话。建构这种对话关系,必须从该学科的性质、特征及其教学实际出发,从多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教学中必须摆正两个主体的位置,建立正确的对话关系文论教学活动中,有两个主体在发挥着主观能动性,一是教师的主体性,二是学生的主体性。但传统的教育一般多重视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为此教师无不殚精竭虑,深研教材、悉心备课,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滔滔不绝地讲解,惟恐自己的知识不能授之于学生,其结果并未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教师的主体性发挥固然重要,但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调动起来,不然,那教学实际成了一相情愿的知识单向输入,这样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对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实际上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主要应体现在他如何采用有效的措施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起来。也就是说必须调动起学生主动对话的主体行为。一个没有与他人对话的主动性的人,是难以与他人之间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的。因而,我们必须摆正师生两种主体性的关系,要将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转向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中心,教师是在为学生服务,学生应有与教师平等的对话的地位。对文学理论这样理论性极强的课程的教学更应如此,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以主体的意识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甄别,有选择的接受,有质疑的提问,主动进行研究探讨,从而在师生之间建构良好的对话关系。其次,激活兴趣、调动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对话意识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因其理论性强、抽象难学,学生常有厌学情绪,愿将精力投入钻研理论者甚少,即以毕业论文的写作为例,据笔者了解,学生大多喜欢选取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研究方面的论题,很少有人涉猎文学理论的研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的兴趣。兴趣是对所从事的某项活动感到喜欢的积极态度和倾向。它决定着人能否将自己的精力投注于其中的关键。学生的学习,常有偏科,对自己喜好的学科,能专注于学习研究,而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常敷衍了事,以求过关即可。据此,文学理论教学首先必须激活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喜好引导到本学科上来,使学生产生主动对话意识。实际上,学生偏科,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喜好,常常与教师的引导,课堂讲解的吸引力,教学方法的得当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不能只注重于自己努力传授多么丰富深刻的理论知识,而首先想到的应是如何激活学生的主体性行为。教师应努力以生动形象的讲解,深入浅出的分析,发人深思的设疑,以及建构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激发起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人能致力于某件事的操作,必有发自于内心之喜好,兴趣乃是动力产生的本源。只有调动起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主动的对话要求,才能谈得上进一步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文学理论课切忌讲成教师单一训导,学生单一接受的知识输入。教师围绕着抽象的理论,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分析、推论,进行滔滔不绝的讲解,以理论权威的姿态训导学生,迫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去接受,其结果,学生便失去了主体性,满脑子尽是教师的观点、看法,而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有的学生虽然对教师的讲解内容有看法,但常碍于教师的权威而不敢进行质疑,被动地接受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活动不是知识转移,不是知识搬家,不是要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中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实际是知识奥秘的探询和开掘。知识的探询主体应是学生,只有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他们才能以极大的热情,注力于本学科的学习。文学理论课还要切忌将课讲成纯理论课。理论的产生有其实践的基础,离开创作实践及各种文学现象,从理论到理论地阐释理论,理论课就会更加抽象艰涩,学生的兴趣会更加淡薄。教师讲解应尽可能做到将深奥的理论与理论产生的基础创作实践,结合起来进行阐释,既让学生理解理论的科学性,又让学生了解理论的实践性,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讲解的趣味性、形象性,淡化过分的抽象性,而且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易于阐释明白,学生易于理解。使学生从艰涩的理论困境中走出来,产生对文学理论课学习的主动性。再次,设疑求答,自疑自释,激发学生自觉的对话行为“疑”是引发主动性的重要条件,设疑则是引发学生主动对话的有效方法。有疑必求释疑,释疑的本身是一种主体行为,释疑者必须以主体的主动性活动,来求得对“疑”的阐释。因而“设疑求答”,引发论辩,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设置、提出一些疑难问题,尤其是一些理论界有争议的问题,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疑难是兴趣之本,它能激发起积极参与意识,引发思考活跃专注,导向思维朝纵深发展。当学生能以一个积极探求者的身份置身于疑难阐释时,他们便会化被动为主动,在教师的诱导之下,他们的一些潜在功能便会发挥其作用。如果能以论辩的形式让学生相互之间围绕某一疑难问题展开论争,那不但会为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论辩中观照到自己的价值,增强研究问题的信心和自觉性,而且能使每个人的发言启发对方对问题进行更加周密地思考,将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探求到理论的本真。设疑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对话行为,切忌给学生设圈套,它应是有启发性的,是能激发起学生多方面的思维的。教师不能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自己对所设疑问的观点来引导学生,不要老是想让学生回答出自己早已设定好的答案。有疑问的论题是没有唯一答案的,从某种意义来讲,教师设定的答案也只能是自己对问题的某方面的观点或看法,它不可能涵盖问题的全部。现代的学生,思想开放、最少保守,一些传统的观念、既成的看法,他们会不以为然,因而如果他们真的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作用,以自己的思维来阐释教师的“设疑”,往往会谈出让教师意想不到的看法。教师不能总是将自己看作是“上智”,是知识的权威,将学生看作是“下愚”,是知识的文盲,如果是这样,那师生之间的对话就会失之平等。设疑的目的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是要获得有独立见解的看法,而不是想让学生说出教师想听到的话。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原学上中说:“教也者,教人自知适当其可之准,非教之舍己而从我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设疑是一种诱导,它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尤其适用于某些差生,它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设疑诱导下思维的展开仍脱离不开教师所既定的渠道,学生仍要按照教师提出的疑问去思考,其思维还是不能完全放开。学生要和教师对话,更应该与文本对话,与所研究的知识对象对话。具体到文学理论教学就是要与文学理论教材对话、与文学理论本身对话。这就要激活学生自觉的发疑意识,养成自觉的发疑习惯,也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钻研教材,研读有关的文学理论书籍,自己去发现疑问,提出疑问,并自觉地探求其答案,努力作出独具见解的阐释。自觉发疑,是一种内动力的燃烧,它是以学生在理论研究中发现问题为前提条件的。发疑,要敢于挑战传统,以创新的意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要不拘泥于传统的既定结论,要敢于对一些有一定的倾向性结论的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对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养成自觉的发疑习惯,学生主体的创新意识也会逐步地形成。最后,授之以法,导之以行,提高教学中的对话效果教师主体意识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主体意识激活,教师的思维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教师的示范不能替代学生的实际操作。细思之,学生所看中的并不只是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因为教师在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所讲授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这些知识又都尽可在教科书或图书馆其它的学术资料上查找到,与丰富广博的图书资料知识相比,这些知识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但面对丰富的图书资料上的知识,因学生探求知识经验的不足、方法途径的不当,常会苦于不知从何着手研究,如何研究,因而,他们更需要的是教师能在这方面给以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中对话效果,就不能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于课堂上有限的具体的知识的讲解,也不能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自己讲解的内容,而应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启发和诱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研究问题之路。成功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发现真理。教师应将自己从烦琐的讲解中解放出来,应以自己的讲解作为研究问题的示范,给学生以启示,并要经常地了解学生在理论问题的研究中产生的疑难,及时给以指导,以正其行,学生懂得了怎样研究问题,自会在自己主体性的作用下走自己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