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填空题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4217603 上传时间:2021-10-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知识填空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学知识填空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学知识填空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 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2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是教育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同时又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3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4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5 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6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7 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并正式实施了 “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22年颁布实施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 中国早在四千多年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9 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10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11 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12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13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14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15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16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17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18 古希腊的教育是西方教育的源泉,其城邦国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则成为两类不同教育的典型代表。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注重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19 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20 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21 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22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措施: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 、普遍实施义务教育、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和古代教育的分水岭。24 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25 实现终身教育基本条件:学习化社会的建立。26 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27 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28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29 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其中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等思想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30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是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31 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32 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33 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地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地一体化,使脑、心和手得到发展。34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里接受教育,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中实施。洛克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当中。35 规范教学的形成,以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对规范教育学的发展则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36 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论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目的:培养真正善良的人。四段教学法:了解、联想、系统、方法。后来他的学生把了解分为预备和提示两部分。37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38 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教育观点“做中学”,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39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育学。40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其代表作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41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其代表作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42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43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 教育和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2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3 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1960年12月,他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4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人力资本”。5 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1932年,他在其教育社会学一书中使用了“学校文化”一词。6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7 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8 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等。9 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10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A.学校环境文化B.设施文化。11 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想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12 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1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1 人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2 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提供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和教育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其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其中生产方式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教育起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普通中等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3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4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5 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6 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7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8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9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10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11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华生12 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第四章 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是教育实践活动的预期结果,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2 教育目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思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有柏拉图和康德。3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4 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提出的第一个教育方针。5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就是“四有、两爱、两精神”。6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7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8 1997年10月29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9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10 人们对素质教育认识和实践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理论创建与实验研究阶段(1985-1997)、区域推进阶段(从1996年始)、全面实施阶段(从19999年6月始)。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1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2 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3 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设中指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它是一种要求教师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学习研究,才能获得并保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还要求对其管理下的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和公共的责任感。4 教师职业是专门性(化)的职业,教师就是专业人员。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这是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6 教师的一般角色:a.传道者 b.授业、解惑者 c.榜样 d.管理者 e.朋友7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8 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9 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中。10 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11 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坚持正确方向,热爱职业教育,关心爱护学生,刻苦钻研业务,善于团结协作,自觉为人师表。12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13 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包括: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体态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教育科研能力。14 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9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实施办法。15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青少年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六方面的权利:教师的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德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17 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同学,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18 在教育领域,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在我国体现在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19 学生的合法权利:受教育权、人身权。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师生关系的两种对立观点:教师中心论,其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其代表人物是杜威。第六章 课程1 课程的核心: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2 课程的分类,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按学生选择课程的主动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按课程制订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3 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和学生。4 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5 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之中,含有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意思。6 美国学者博比特确定了现代课程领域的范围和研究取向,提出了研究课程的“活动分析法”。7 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被称作“目标模式”):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8 现代比较有影响的课程理论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和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布鲁纳和课程论专家施瓦布。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又分为三个流派:卢梭,自然主义课程论;杜威,儿童经验主义课程论;罗杰斯,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德和巴西学者弗莱雷。9 课程设计主要涉及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方面。10 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11 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则以分科课程为主。12 课程标准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13 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用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形式。14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15 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第一,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第二,交流与合作。第三,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第四,教师的培训。第五,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16 课程评价是对指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第一,目标评价模式。这一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 “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这一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来的。他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第三,CIPP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第四,CSE评价模式。包括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17 课程评价的基本步骤:一是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二是搜集信息;三是组织材料;四是分析资料;五是报告结果。18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3年3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以及高中各科的课程标准,并从2004年秋季开始,启动高中新课程。19 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20 义务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性内容和非指定性内容两部分。21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22 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23 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第七章 教学 1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2 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3 古罗马的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4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他根据对兴趣和注意的分析,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论。后来他的学生席勒又将“明了”分为“预备”和“提示”两部分。5 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6 我国古代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有“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夸美纽斯提出了影响后世的“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五大教学原则。7 直观教具可分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模象直观。8 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性原则。在中国,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教求。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形成著名的“产婆术”。第斯多惠也有一句明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9 巩固性原则。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提出了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俄国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10 循序渐进原则。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提出“系统性教学原则”。11 因材施教原则。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12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孔子不仅强调“学思”结合,还强调“学以致用”。13 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14 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有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15 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有效、体验积极。16 根据测验题目的性质把测验分为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景测验和标准化测验。17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考查和考试。考查的方式主要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等。18 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第八章 德育1 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2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3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4 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5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基本途径。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包括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两种。语言说服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和指导阅读等。事实说服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2)情感陶冶法。(3)实际锻炼法。两种形式:常规训练和实践锻炼。(4)榜样示范法。(5)评比竞赛法。(6)奖励与惩罚法。6、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情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7、评比竞赛从内容来分,有单项评比竞赛、全面评比竞赛;从对象来分,有自我竞赛、交互(集体)竞赛;从时间来分,有一次性竞赛、连续性竞赛。8、当代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第九章 班级管理1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3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为英国牧师倍尔和教师兰喀斯特所创。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充任“导生”,作为助手,先向他们讲授教材内容,再令其转教其他学生。4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是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5 陶行之“小先生制”。6 班级管理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7 班级管理计划按时间划分,有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按内容划分,有一般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8 班级管理中的评价具有鉴定、导向和激励的作用。评价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对学生发展的操行评定。9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10班会的特点:集体性、自主性和针对性。11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主题班会。12班主任与家长通讯联系方式主要有:书信联系,学生手册或学校家庭联系手册联系,电话联系,网络联系等。13操行评定主要通过学生自评、集体互评、班主任评定等三种途径实现,其中班主任的评价是学生操行评定的最终结果。14、班级管理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两类。第十章 教育科学研究1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实施、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三大环节。2(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3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是教育科学研究的起始环节,主要任务是选题和设计。本环节包括选择研究课题、查阅研究文献、提出研究假设和进行研究设计四项工作。4调查报名的正文部分主要有两种写法:一是把调查内容分成并列的几部分或方面来写,二是将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和演变过程分成几部分来写。5按照研究目的的不同,学术论文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理论探讨性、论证性论文,综合论述性论文,预测性论文。无论哪一类学术论文,形式规格基本上都遵循“绪论本论结论”的逻辑顺序。6个案研究一般要对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连续研究,因此也称“追踪研究”。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需要通过个案观察、问卷、访谈、测验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断收集研究资料。7采用何种类型的个案研究,主要取决于研究课题的目的和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8个案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跟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和教育会诊法。9研究方案,也称研究计划,是研究的实施蓝图和工作计划。10组织与实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展开环节。通过组织与实施使研究方案变为现实,这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核心环节。11教育科学研究的组织实施包括研究条件的控制、操作定义的执行、研究过程的监控和调整、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