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及体系建构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274606 上传时间:2021-10-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及体系建构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及体系建构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及体系建构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及体系建构摘 要:生态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理念,而能否构建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则是衡量地区自身竞争力、吸引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标准。本文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理论为研究基础,对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反思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PRED战略模式。通过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创造自然与人类高度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统一,达成社会生产过程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区域,生态经济,发展,问题,战略模式,体系建构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区域生态经济学以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为中心,以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一功能一平衡与效益一调控为线索,寻求其理论基础。从生态经济实质上看,任何一个有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系统或者说建立在生态系统基础上的经济系统,都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的相互适应和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平衡既不是孤立的经济平衡,也不是孤立的生态平衡,而是以生态平衡为基础,与经济平衡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统一有机整体。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理论认为,人类生存的地球及区域环境是由经济与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经济、生态环境都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每个子系统都有一种自组织能力。当组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大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发生改变,都会引起其他子系统发生变化,对整个大系统的状态产生影响。而生态环境经济系统是由经济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组成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决定着生态环境一经济系统的运行过程和演进方向。生态环境子系统是各种生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是资源的载体,主要包括能量、空气、水、原材料等。它的发展水平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子系统是人类利用环境子系统提供的资源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活动的系统,由经济组织、经济实体、经济产业、经济体制等要素组成。它通过保证物质商品的生产以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为社会发展、环境治理提供了物质和资金保障。图1反映了生态环境一经济系统的结构关系。可见,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系统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自然资源和环境保障,而良性的经济发展又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因此,只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充分利用和发展其积极的一面,弱化、消除其消极的一面,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使两个系统都处于协调状态,整个系统才能处于协调状态,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总的来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是系统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理论。通过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的研究,使二者间的关系由对抗性向促进性转化,从而实现两者矛盾的统一,使经济活动不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和谐共赢。二、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成绩的取得却是以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的枯竭为代价换取的。而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是: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土地供需矛盾尖锐,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矿产及能源问题严重,固体废物及土地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减少濒危及面临灭绝的物种数量急剧增多。以水资源为例,我国现在的水资源总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2000多万人口饮用水困难,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公报公布:2008年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全国由国家重点监控的地表水有26%达不到水环境V类标准,62%达不到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全国水力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面对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以2008年为例: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4.42%和5.95%,比2005年分别下降6.61%和8.95%;中央环境保护投资达到340亿元,比上年增长百亿元。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以下是2008年淡水环境、海洋环境的质量状况以及废水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1.淡水环境质量状况虽然我国的环境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根据2008年我国环境保护部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8年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其中,珠江、长以上资料和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一淡水环境扛水质总体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见表1。 2.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在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黄海、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渤海水质一般,东海水质差。渤海:近岸海域为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7.4%,与上年相比,上升4.1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占12.2%,下降10.2个百分点。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pH和铅。黄海:近岸海域水质为良;一、二类海水比例为92.6%,与上年相比,上升7.4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占3.8%,下降1.7个百分点。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东海:近岸海域为中度污染;一、二类海水占38.9%,与上年相比,上升10.5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占43.2%,下降12.6个百分点。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南海:近岸海域水质为良;一、二类海水比例为89.3%,与上年比较,上升5.6个百分点;劣四类海水占5.8%,下降2.3个百分点。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PH。3.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0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72.0亿吨,比上年增加2.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0.7万吨,比上年下降4.4%;氨氮排放量为127.0万吨,比上年下降4.0%。废水排放总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大幅度上升。化学需氧排放量和工业氨氮排放量有下降的趋势。虽然以上数据显示了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有所改善,但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仍很严重,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要占到当年GDP的8%。据中科院测算,环境污染使我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GDP的15%。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生态状况调查,仅西部9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到当地GDP的13%。中国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使空气、水、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破坏。比如:2007年的无锡太湖蓝藻事件就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2007年5月底,太湖流域无锡段水域大规模爆发“蓝藻”。此次蓝藻主要由农田施肥、农业废弃物、城市生活的污水和工业废水造成。由于太湖附近的自来水厂的水源几乎全部来自太湖,致使无锡市民生活用水受到很大影响。近年来太湖水质不断恶化,最根本的原因是排入太湖的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染物远大于太湖的环境容量,加之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下游,水势平缓,成为长江中氮氨的沉淀地,易于产生蓝藻。与此相似,同为长江下游,水势平静的安徽巢湖在6月10日也出现了蓝藻爆发的情况。这次严重污染事件给当地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突出反映了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经济与环境的失衡,显示出转变区域发展方式的迫切性和严峻性。 (二)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纵观上述情况,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经济产值的增加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消耗量过大,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较为严重。一些主要自然资源已出现严重短缺,资源供需前景不容乐观,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形势极为严峻。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处于不太协调的状态。区域生态问题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致命的影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区域生态恶化现象加以遏制,区域发展将会步入“问题区域”的尴尬境地。同时,我们必须明确,生态问题的背后蕴含着经济增长趋于极限的危机,隐藏着民族生存的危机,因生态环境引发的矛盾冲突将会威胁国家的长治久安。虽然中国已经加大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整体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依然严峻。在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一些现行政策和法规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些仍是制约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有法不依、违法难究、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良好的公众环保意识,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合理的经济结构,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中国的工业化及经济现代化首先要在若干区域板块率先推进,而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现代化的实现则要求通过区域间的生产要素和产业的流动、转移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取决于是否具备若干个综合经济实力强大的区域。区域是一国国民经济的制高点,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带动周边乃至全国经济的增长。而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中,区域性生态经济发展已跃居主体地位。如何加快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使省(市、自治区)、地(市)、县、乡等各类区域都发挥自身独特的功能,这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一)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我国早在1992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就明确提出在生态经济发展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整体战略。1998年11月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指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要坚持从国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2000年12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再一次结合实际,明确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紧紧围绕重点地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加强法治,严格监管,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保护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实现国家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2003年明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提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国家还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态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随着生态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的认知度的提高,国家更进一步地提出“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的新的发展理念。目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把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措施之一。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环境保护部,强化了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为推进环境保护的历史性的转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 由此可见,为适应生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不断反思生态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放弃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战略,使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发生了明确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进入了一个促进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继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和政策;另一方面积极促进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目前许多地区提出了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区域经济层面已经引入生态经济的理念和方法,并把它作为制定区域政策、解决区域生态问题的理论依据。实践表明,中国正在国家宏观政策和许多地区具体政策措施的基础上,采用新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推动发展战略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二)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模式PRED战略PRED战略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必然选择。它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处理好人口问题(Population problems)、资源问题(resource problems)、环境生态问题(environment and ecology problems)和发展问题(development problems),实现协调人口适当控制、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和社会持续发展。区域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处理好的是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内、区域间乃至整个地球大区域的协调。因此,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只有相互之间协调,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才能形成聚合力。1.人口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和主体人口问题是一个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人口是区域发展的原动力和受益者;既是物质资料生产得以进行的基本推动力,又为区域消费提供市场。但人口过多又会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的数量、规模、素质、结构、分布与迁移状况,对区域发展影响重大,有加速或延缓发展的作用。因此,人口适度与合理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程度。表5是世界主要国家国土面积与人口密度的比较。2.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资源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主要包括水、矿产、生物、气候和海洋六大资源。自然资源作为区域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其它各类资源形成的最初来源和物质基础,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物质要素,对区域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结构形成和资本原始积累都有重要的作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区域发展的程度和持续力的高低。(见表6) 3.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是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有机统一。生物圈中各要素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基础。而区域生态的基本目标就是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内容。表7反映了世界主要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和生物多样性的情况。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总战略,是中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即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从战略上看,生产发展的快慢,经济增长的多少,是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问题;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则是影响生存发展的问题,尤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数量庞大、资源相对紧缺、生态基础脆弱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确实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改善生态、建设自然放到战略地位上来,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发展现代化社会经济中建设现代化自然生态,这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真谛。 四、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构建区域生态经济体系是PRED战略模式的具体应用,是生态经济理论应用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化和具体化,是对传统区域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求构建合理的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而生态经济体系的建立,就是要在区域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理论的指导下,区域内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有序、立体、网络关系的生态经济社会结构。它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功能性和可控性。生态经济总体上可以分为生态工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第三产业生态化体系这三大类。构建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核心在于将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念,通过社会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等环节,落实到不同产业类型的生产组织和运营过程中,并由此派生出循环经济、绿色生产等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思路和模式(如图2所示)。在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破坏等负面效应,进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总体目标创造条件。生态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理念,而构建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则是衡量地区自身竞争力、吸引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标准。通过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能够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使区域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生态系统,最终成为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区域。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建立可使区域形成优良的生态环境、发达的生态型经济、高尚的生态文明和高境界的生态道德。通过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能够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营造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再生能力,扩大生态容量,提高生态承载力,进而创造自然与人类高度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统一,能够达成社会生产过程的生态、经济、社会的效益的协调统一,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