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027480 上传时间:2021-10-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三国鼎立案例说明对应教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两子目,旨在使学生按照时序学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以突破教学重点,即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为解决教学难点作好准备,使学生通过对三国鼎立历史的学习,认识到三国属于局部统一,鼎立局面的形成促进了边疆开发和民族交融,为新的统一规模奠定了基础。教学过程一、曹操统一北方1.东汉衰亡教师讲述:介绍“历史人物”曹操及其宏图大志。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困惑如何才能号令群雄,扩大影响力”,引出曹操治理地方、壮大实力的策略,即之后官渡之战取胜的客观原因。学生回顾所学,理解分裂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思考“曹操的困惑如何才能号令群雄,扩大影响力”。设计意图:交代本课的第一条线索“曹操奋斗史”,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跟随曹操“亲历”历史,以实现统一为最终目标。增加课程的情节性、趣味性,为官渡之战的讲述做好铺垫。2.官渡之战教师讲述:对比袁绍、曹操的思想认识和性格特点,以图表展示双方的实力悬殊;引导学生简述官渡之战的过程,纠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带给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错误。启发学生概括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学生看材料,理解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讲述已知的官渡之战历史,纠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带来的历史认知上的错误,概括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设计意图:略讲官渡之战,主要让学生感受曹操势力扩大的过程及趋势。二、三国鼎立1.赤壁之战教师讲述:以曹操下一步的奋斗计划为开端,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即赤壁之战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拓展史料,启发学生从史料中分析曹军的弱点,即曹操之后战败的原因。引导学生讲述赤壁之战的过程,并利用幻灯片动画来演示具体情节,纠正学生对赤壁之战的错误认识(如诸葛亮指挥、草船借箭等);分小组合作,探究“赤壁之战对当时中国的割据局面有什么影响”,即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学生思考:北方大局已定,曹操为实现统一,下一步该怎么做?认识到三方势力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点,知道赤壁之战的背景。阅读史料,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过程,分析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以史论史,论从史出,认识到三国鼎立的历史趋势。2.三国鼎立师:介绍三国的政权建立和局部发展的状况。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三国政权能够对峙并存?带着问题,学习三国在政治、经济、边疆开发等方面的举措,主要讲授诸葛亮治蜀、孙权开发江南。学生思考三国政权能够对峙并存的原因,了解三国在局部发展方面的措施。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国的局部统一促进了地方发展和民族交融,为西晋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联系前面所学,理解三国表面上是分裂割据,实际上是局部统一,稳定发展的历史状况,使学生全面了解三国的历史特征,为其辩证评价三国时期做好准备。三、小结过渡教师引用何兹全的一段话作小结:“这个时期在大量的消极现象掩盖下,存在着积极的因素,国家的分裂为新的统一规模准备了条件,民族间的斗争为新的民族关系的协调准备了条件。”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