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巴音诺尔公阿拉腾敖包晚古生代花岗岩成因及该地区构造背景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2531712 上传时间:2021-10-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巴音诺尔公阿拉腾敖包晚古生代花岗岩成因及该地区构造背景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巴音诺尔公阿拉腾敖包晚古生代花岗岩成因及该地区构造背景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巴音诺尔公阿拉腾敖包晚古生代花岗岩成因及该地区构造背景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巴音诺尔公-阿拉腾敖包晚古生代花岗岩成因及该地区构造背景目录第一章 绪论2一、选题依据2二、研究区的自然地理概况2三、资料及研究现状2(一)地层方面2(二)构造方面3(三)成矿背景4四、主要研究思路、目的及意义4第二章 区域地层5一、元古界古生界5(一)古元古界6(二)中新元古界6(三)古生界7二、 中生界7(一)上三叠统珊瑚井组8(二)中侏罗统龙凤山组8(三)白垩系9三、 新生界9(一)古近系始新统寺口子组10(二)古近系渐新统清水营组10(三) 新近系中新统红柳沟组10(四)新近系上新统苦泉组10(五) 第四系10第三章 区域构造演化综述11一、区域构造11二、区域地质演化史11第四章 构造背景与意义12一、构造背景12二、构造意义12结 论13参考文献14第一章 绪论一、选题依据紧密围绕查明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解决重大地质问题开展工作,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测区特点,对区内构造一岩浆岩带进行详细划分和深入研究,查明其物质组成、时代、期次、演化规律及构造背景,研究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建立区内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加强区内构造单元划分、属性、演化序列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查研究。查明区内断裂、褶皱等构造的性质、时代、序次及空间配置关系,建立区域构造格架。研究华北陆块、华北陆块北缘早古生代陆缘增生带和托托尚山古陆块南缘晚古生代陆缘增生带三个构造单元的相互间关系,探讨本区大地构造格架和发展演化等相关问题。调查总结火山沉积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二、研究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西北侧,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之间。总体上表现为构造剥蚀的残山地貌与山间盆地相间的地貌组合特征,其间分布较多的风成沙。测区南部则是以沙漠区的沙丘及链状沙丘地貌为主。 地形呈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900-1400米,地貌类型有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滩地等,土壤受地貌及生物气候条件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有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湖盆和低洼地区有盐碱土和沼泽土。 三、资料及研究现状阿拉善地块位于华北断块和塔里木断块之间,是开展地质工作较晚和研究程度较低的构造单元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在该区进行了多次地质工作和研究。在地层、构造、成矿背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一下重点总结研究区的一些问题。(一)地层方面由于受到不同构造单元和构造演化阶段的影响,测区内地层分属于不同的地层分区。中元古代古生代,以阿尔金断裂及其北延的恩格尔乌苏缝合带为界,北西部属于塔里木南疆大区之中的中、南天山北天山地层区的中天山马鬃山地层分区;东南部属于华北地层大区内蒙古草原地层分区的赤峰地层分区和晋冀鲁豫地层区阴山地层分区的大青山小区及鄂尔多斯地层分区的东胜小区。中生代测区均属于阿拉善地层区,其中北部为巴丹吉林地层分区,南部属潮水地层分区。该区内地层时代的跨度大,自太古代到新生代各时代(纪)地层均有分布,断续出露有元古宇、寒武奥陶系、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图1-1 阿拉腾敖包-巴音诺尔公公社区域地质图(二)构造方面该区地处传统的华北地台北运活动带,为多个构造单元的交汇地带,地质构造复杂,但由于岩石露头差,前人对构造形迹的研究较为薄弱。从现有的资料看,该区的主要构造线方向为近东西、北东和北西向。近东西向构造主要出现在测区中部的沙拉扎山两侧,而北东、南北西向构造主要发育在测区的南北两侧。该区内的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相对不发育。该区内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由古生代地质体组成的隆起与中生代地层构成的凹陷相间排列的特点。该区北部主要为北东向排列;中部表现为以近东西向展为特征。在其间分布有一系列的褶皱与断裂构造。(三)成矿背景该区内况差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发现的矿中包括铅、锌、铜、铁、镍、锰、金、铂、稀有金属及非金属的石膏、芒硝、水晶、红柱石、盐等。其中金属矿产的分布与古生代侵入岩关系密切。该区古生代及中生代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古生代海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和白垩纪陆相火山岩及晚古生代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成矿地质背景十分有利。目前,该区北部与蒙毗邻地区的矿产资源量却有较大差异。后者已发现勘查的矿产远远大于我区。为在找矿工作上有所突破,开展该地区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成矿条件对比与研究,从中总结出附合地质矿产实际的成矿规律,引进先进的找矿方法,将东北亚大陆做为统一整体,综合研究其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条件。四、主要研究思路、目的及意义通过对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巴音诺尔公-阿拉腾敖包晚古生代花岗岩的调查研究,了解其特征分布研究其成因及该地区构造背景。 以活动论、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构造解析原则,宏、微观相结合,表层与深部资料相结合,通过剖面观察和区域研究不同构造单元、不同时期构造样式、组合规律、构造层次及复合叠加关系,分别建立不同构造单元的演化模式。在查明区域构造演化的基础上,研究构造活动与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等热事件的联系,建立构造-岩浆-变质演化序列,深入探讨板块运动规律及构造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背景。根据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变质变形,有效地解体可能存在的复式岩体。对不同的侵入体有针对性地对采集分析、测试样品,研究其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厘定岩体的成因类型、定位机制和形成时代。应用现代层序地层学新理论、新方法将岩石地层单位纳入地层格架中,开展岩石地层和构造地(岩)层进行填图,加强各地层单元界面性质和接触关系的研究,强调地层叠置关系与其所处构造部位的一致性。依托主干剖面,结合路线调查资料,将岩性图依据时空变化纳于等时地层格架中进行研究,建立适合本区地层模型。加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标绘和研究。路线调查中,加强构造变形的研究,合理勾绘野外地质图。加强综合研究,特别是地层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研究,对于恢复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地区晚古生代花岗岩的岩石组合及分布特征有进一步认识。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探讨岩石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进而研究晚古生代测区大地构造演化。为查明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解决重大地质问题做好基础。流程:通过区域地质研究,绘制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和构造纲要图,然后结合野外资料进行构造样式研究,最后探讨其地质意义(图11)第二章 区域地层一、元古界古生界 地层时代集中在古元古界、中新元古界、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华北大区元古界古生界地层单位及主要岩石特征见表2-1。表2-1 阿拉善地区元古界古生界综合地层简表界系统群、组代号主要岩性古生界二叠系下统大红山组P1d灰、灰黑色砾岩,砂砾岩、石英砂岩、斑点状空晶堇青角岩,夹碳质变泥岩、泥灰岩石炭系上统阿木山组C2a由生物灰岩、白云质灰岩、角砾灰岩、砂质灰岩组成,局部夹硅质条带、钙质砂岩或其他碎屑岩,含大量蜓、珊瑚和腕足类等化石本巴图组C2bb长石砂岩、砂质板岩、砾岩夹灰岩、相变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元古界蓟县系渣尔泰山群阿古鲁沟组Jxa深灰、灰黑色碳质板岩、砂质板岩夹绢云片岩、变质粉砂岩、石英砂岩及结晶灰岩长城系增隆昌组Chz石英砂岩、石英岩、碳质板岩、结晶灰岩及碳质绢云千枚岩书记沟组Chs砾岩、含砾粗粒石英砂岩、石英岩、石英片岩、浅粒岩、千枚岩、白云岩古元古界祖宗毛道岩组Pt1z 绿泥片岩、石英岩、石榴石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石英岩及大理岩德尔和通特岩组Pt1dr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二长片麻岩、白云石大理岩、变粒岩、石英岩(一)古元古界耿元生等(2006年)认为原划分的阿拉善群中包含了不同时代的变质地层和深成片麻岩体,应予以解体。并将剔除了深成片麻岩体后之后的部分重新厘定为三套变质地层组合。下部为新太古宙迭部斯格岩群,包括下部依肯乌苏岩组和上部丹勒格廓勒岩组;中部古元古代巴彦乌拉山岩组;下部为古元古代晚期的阿拉善岩群,其下部为德尔和通特组,向上为祖宗毛道组。 德尔和通特岩组(Pt1dr):分布于测区中部的巴音诺尔公一带,其岩石组合为:下部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夹大理岩、变粒岩、石英岩;上部为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母二长片麻岩、白云石大理岩、变粒岩、石英岩。白云母二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母二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麻岩,夹白云斜长变粒岩、黑云钾长变粒岩、二云斜长变粒岩。 祖宗毛道岩组(Pt1z):分布在测区中部的巴音诺尔公阿拉腾敖包一带,主体岩性为灰、灰黑色云母钾长变粒岩、浅粒岩、二云斜长石英片岩、石英岩、白云母石英片岩;灰、灰白色白云石大理岩、透闪透辉白云石大理岩。(二)中新元古界主要分布于测区中部的巴音诺尔公、阿贵庙一带,与区域对比划分为书记沟组、增隆昌组和阿古鲁沟祖。书记沟组(Chs):指不整合于乌拉山(岩)群之上的一套陆源碎屑岩岩石组合。下部为粗碎屑的砾岩、含砾粗粒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具有楔状、槽状交错层理,岩层厚度变化较大,尤其是砾岩多呈透镜状分布,厚度从几十米至几百米,普遍经受了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改造,岩石具片状构造和二云母新生矿物;上部为粉砂岩、泥岩夹粗粒石英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的岩石组合。上界以灰、灰黑色泥板岩与增隆昌组连续沉积。区域内书记沟组(Chs)岩性较为单一。为一套白色、灰白色、青灰色块状石英岩,厚层状石英岩、中层状石英岩、长石石英岩、白云母石英岩夹含砾石英岩、变质石英砂岩等,局部含黄铁矿。原岩为一套石英砂岩,下部出现泥质成分,上部出现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夹有石英砾岩、含砾石英砂岩。岩石中变余层理发育。总体沉积特征反映了无障壁沙质海岸沉积特点。增隆昌组(Chz):指分布于乌拉特前旗西德令山、增隆昌等地的灰、灰白色结晶灰岩、白云质结晶灰岩和白云岩,在上部层位白云质灰岩中局部有少量硅质条带、石英砂岩及板岩夹层,底部含丰富的叠层石。与下伏书记沟组整合接触、上覆阿古鲁沟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增隆昌组总体呈东西向分布,西起阿拉善左旗庆格勒图经狼山、渣尔泰山至固阳地区均有零星出露。在庆格勒图一带主要为石英岩、石英片岩、板岩,顶部含叠层石泥质灰岩夹少许板岩,厚达2800m;在三道桥阿贵庙、布丹附近、临河市东升庙、乌拉特后旗等地为石英砂岩、石英岩、碳质板岩、结晶灰岩及碳质绢云千枚岩等,厚2762000 m。区域内增隆昌组(Chz)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岩性段。阿古鲁沟组(Jxa)下部以浅变质碎屑岩为主,夹有微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上部以微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浅变质碳酸盐岩为主,夹有较多的浅变质细碎屑岩。根据岩性组合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岩性段。阿古鲁沟组一段岩石组合:浅灰色、青灰色、灰色变质石英砂岩、变质石英粉砂岩,夹粉晶白云岩、含叠层石细晶白云岩、白云质结晶灰岩。反映泻湖、潮坪沉积环境。阿古鲁沟组二段岩石组合:浅灰、灰色微晶白云岩、含透闪石微晶白云石大理岩、微晶白云岩,夹灰绿色透闪石岩、变质粉砂岩、条带状石英岩。反映碳酸盐岩台地蒸发环境、开阔台地环境,局部为潮坪环境。(三)古生界总体出露面积不大,表现为残留于侵入体之上的零星分布的特征。根据前人资料中描述的地层特征及时代,便参照周围地区的工作,将其为上石炭统本巴图组、阿木山组,下二叠统大红山组。上石炭统本巴图组(C2bb):本巴图组为丁蕴杰1960年(手稿)创名,创名地点在苏尼特左旗赛汗高毕苏木(当时称本巴图公社)以北20km处。原始定义是“本巴图组岩性以砂岩为主夹灰岩及火山岩,灰岩中含腕足、珊瑚和蜓科化石,为中石炭统,上、下限均与上石炭统阿木山组呈断层接触,厚约1376m。”上石炭统本巴图组分布在测区中部的那仁哈拉乌力吉山恨阿布德仁太山一带。在布德仁太山,其下部为灰绿、暗灰色厚层状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凝灰火山角砾岩夹灰岩透镜体;中部为灰绿色英安质玻屑晶屑凝灰岩;上部为灰绿色二云母石英片岩、英安质玻屑晶屑凝灰岩。总体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夹云母石英片岩。向东到达来金夏尔相变为以长石砂岩为主,夹少量火山碎屑岩及硅化灰岩;并可见灰岩沿走向相变为砂岩板岩。西侧青得木、那仁哈拉,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板岩夹少量灰岩透镜体。上石炭统阿木山组(C2a):分布在测区中部的那仁哈拉乌力吉山恨阿布德仁太山一带。该区域内内阿木山组分布面积小于本巴图组,可以分为两个岩性段。总体表现为下部碳酸盐岩,上部碎屑岩的特点。一段岩性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灰岩,薄层鲕状灰岩、生物灰岩、硅质条带灰岩、白云质灰岩、砂质灰岩,夹暗灰、黄绿色钙质细砂岩、钙质粉砂岩,局部夹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向南西到那仁哈拉,地层中火山物质的含量增加。二段岩性为,下部是暗绿、灰绿色钙质砾岩、砂质砾岩,与钙质细砂岩、中细粒长石砂岩互层,局部夹玄武岩透镜体;上部为大套的灰绿色中细粒长石砂岩夹暗绿色砂质砾岩。下二叠统大红山组(P1d):在测区内分布较为局限,主要出露于测区中部偏南的上丹、中井子附近,四周常被岩浆岩侵入。区域上大红山组表现为灰褐色砾岩、砂砾岩、石英砂岩、泥灰岩、炭质泥岩、碳质板岩,为一套陆相山间盆地沉积的产物,在局部夹有火山岩。而在测区范围内岩性为暗灰色英安斑岩、流纹斑岩、英安质、流纹质凝灰岩、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等以火山岩为主的岩石组合。大红山组为内陆山间盆地相堆积,岩石轻微变质,岩体附近出现角岩和红柱石云英片岩等蚀变岩石类型,所夹煤层已经石墨化。局部夹中酸性火山岩。二、 中生界进入中生代随着南北板块的界和,内蒙古西部整体进入了一个统一的阿拉善地层区。测区中新生界地层单位及主要岩石组合见表3-5。中生界主要分布于测区中部和北部地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三叠统珊瑚井组、中侏罗统龙凤山组和白垩系,总体为陆相沉积的碎屑岩(尤其是粗碎屑岩)、火山岩组合。其中以白垩系分布面积最广。(一)上三叠统珊瑚井组主要分布在测区北部。岩性组合为:下部主要由褐红、黄褐色砂砾岩,含砾长石砂岩组成;上部为灰绿、褐红色长石硬砂岩、砂砾岩、砾岩及凝灰质砂岩组成。珊瑚井组的定义是指整合于二断井组红色岩层之上的灰绿色、灰色含砾粗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细砾岩、砾岩及粉砂岩与碳质页岩互层序列。其下以灰绿色碎屑岩底面与下伏二断井组紫红色碎屑岩整合接触,不整合于老变质岩系及岩体之上,多未见顶。珊瑚井组在命名地点为一套灰绿色含砾杂砂岩、长石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夹黑色碳质页岩序列,延入额济纳旗该组下部主要为灰绿色、黄绿色钙质页岩、杂砂岩及粉砂岩。上部为灰色砾岩、含砾杂砂岩、长石砂岩夹粉砂岩及泥灰岩,厚度为几百米至 2000 m。至阿拉善右旗黑山青坡沟珊瑚井组为灰绿色砾岩、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页岩、泥灰岩,厚约1034m,未见顶,与下伏二断井组为整合接触。根据该组含陕北延长植物群重要组成分子的化石,同时考虑其上、下接触关系,将珊瑚井组的地质时代置于晚三叠世。表2-2 阿拉善区域远中、新生界综合地层简表界系统群、组代号主要岩性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h风积、冲积、湖积、沼积、化学沉积上更新统Qp3洪积、湖积、化学沉积、冲积中更新统Q洪积:砂砾石。下更新统Q洪积:砂砾石、亚砂土含砂砾岩新近系上新统苦泉组N2k桔黄色钙质砂砾岩、含砾砂岩、细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鲕状灰岩中新统红柳沟组N1h棕红-砖红色泥岩、砂岩、砂砾岩古近系渐新统清水营组E3q褐红色、砖红色泥岩、粉砂岩夹灰绿色砂岩、泥岩始新统寺口子组E2s砖红色砂质泥岩及灰白色长石砂岩、粉砂岩及粗砂岩中生界白垩系上统乌兰苏海组K2w砖红、桔黄色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下统苏红图组K1s紫红色安山岩、玄武岩、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巴音戈壁组K1b灰白、褐红、桔红色砂砾岩、灰黄色砂岩、灰黑色泥页岩及油页岩侏罗系中统龙凤山组J2l灰白、灰绿色细砾岩、砂砾岩、砂岩及灰黑色粉砂岩夹泥岩及煤线三叠系上统珊瑚井组T3s灰绿色砂砾岩、褐红色含砾钙质长石硬砂岩夹晶屑岩屑凝灰岩、厚层杂色砾岩(二)中侏罗统龙凤山组(J2l)下部为灰黄色、杂色砂岩夹砾岩;向上变为砾岩、含砾粗山岩夹砾岩,上部夹凝灰岩、凝灰质砂岩。龙凤山组定义是指芨芨沟组之上,新河组之下的灰白色砾岩、灰绿色、灰色砂岩,灰黑色、灰色页岩及煤层组成的多韵律含煤组合。底部以灰白色砂岩或砾岩与下伏芨芨沟组顶部灰绿、暗紫色砂岩或页岩间不整合面为界,上以灰色砂岩与上覆新河组草黄或黄绿色砂岩或页岩为界,两者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龙凤山组岩性特征为一套含煤的碎屑岩。该组在潮水盆地岩性为灰白、灰绿色细砾岩、砂砾岩、砂岩及灰黑色粉砂岩夹泥岩及煤线,在阿拉善左旗吉兰泰哈格尔汉一带下部为灰色、灰紫色砾岩,含砾砂岩,细、粉砂岩夹泥岩,上部为灰绿色砂砾岩,砂岩夹粉砂岩,上、下部总厚度约725m。该组在其他地区碎屑岩粒度及地层厚度横向变化大,与下伏芨芨沟组为不整合接触,其上被沙枣河组不整合覆盖。龙凤山组延入额济纳旗地区,岩性和厚度变化较大,西北部为粗碎屑岩,基本不含可采煤层,厚度达1000m,东南部为砂岩、粉砂岩夹泥岩,含可采煤层,厚度小于500m。(三)白垩系中生界中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层。进一步划分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K1b)、苏红图组(K1s),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K2w)。1.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K1b)广泛分布于测区的中部和北部地区。为陆相盆地内的紫红色的砂砾岩、砂岩、泥岩岩石组合。现在的定义指分布于阿拉善左旗北部,整合于苏红图组火山岩之下的灰白、褐红、桔红色砂砾岩、灰黄色砂岩、灰黑色泥页岩及油页岩组合,含动、植物化石。下界不清。巴音戈壁组在本分区内多不整合在晚石炭世阿木山组或华力西期、印支期花岗岩体之上,少数地区不整合在龙凤山组或沙枣河组之上。2.下白垩统苏红图组(K1s)现在定义的苏红图组指整合于巴音戈壁组之上的一套中基性火山熔岩,主要为黄绿色、紫红色安山岩、玄武岩、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在泥质岩中含动植物化石。其下与巴音戈壁组整合接触,上被乌兰苏海组不整合所覆。苏红图组主要分布于苏红图盆地,乌力吉盆地也有零星分布,总体为一套中基性熔岩,各地岩性略有差异。在苏红图一带为碱性玄武岩及玄武岩,厚448.2m。在阿尔苏亥一带以玄武粗安岩,碱性玄武岩为主,厚946.7m。在沙拉呼勒斯附近,主要为玄武粗安岩、粗安岩,厚694.2 m。在路登一带为安山玄武岩,厚607.5m。而在巴彦呼都格以南则全为粗安岩,厚度不足50m。3.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K2w)乌兰苏海组的现在定义是指不整合于苏红图组之上的一套河湖相的细碎屑岩沉积组合,以砖红、桔黄色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以及底砾岩等组成,局部夹石膏及泥砂质灰岩,含脊椎动物化石,未见顶。乌兰苏海组在区域上多不整合于巴音戈壁组或苏红图组之上,也可直接不整合覆于沙枣河组或龙凤山组及前中生代地层之上。三、 新生界阿拉善区域内分布广泛,从始新世全新世均有分布。其中古近系、新近系为一套以紫红色、褐红色、砖红色为主的碎屑岩沉积。第四系则以冲洪积的砂砾石和风积物为主,其中夹杂有湖积、沼积。尤其是在测区南部分布有大面积第四系沉积。(一)古近系始新统寺口子组(E2s)指不整合于白垩纪地层或前白垩纪地层之上。由砖红色、棕红色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和砂岩组成的一套粗中粒碎屑岩,部分地区顶部砂岩常含钙质结核,与上覆清水营组为不整合接触。该组在巴丹吉林沙漠东北具小面积分布,由砖红色砂质泥岩及灰白色长石砂岩、粉砂岩及粗砂岩组成,厚18.3 m,下界与晚白垩世乌兰苏海组,上界与第四纪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二)古近系渐新统清水营组(E3q)清水营组指连续沉积于寺口子组之上的一套褐红色、砖红色泥岩、粉砂岩夹灰绿色砂岩、泥岩及石膏层,其上与红柳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测区内的阿拉善左旗豪斯布尔都苏木巴彦套海剖面为次层型。(三) 新近系中新统红柳沟组(N1q)红柳沟组为土黄色、桔黄色中细粒砂砾岩,含砾粗粒砂岩、砂岩夹粉砂质泥岩透镜体,含钙质结核,含介形类化石,其不整合在清水营组之上,被第四系覆盖。该组仅见于潮水盆地周边山麓山前丘陵地带,如:贺兰山南段西麓、阿拉善左旗南部等地,在千里山地区也有分布,为一套杂色碎屑岩。岩石组合特征各地相差无几。下界与清水营组呈不整合接触,上界被第四系覆盖。厚度77203m。(四)新近系上新统苦泉组(N2k)为一套石膏红色碎屑岩沉积,岩性为粉红色、桔黄色粉砂质泥岩、砂岩、砂砾岩,夹薄层石膏,局部可达工业矿床,含腹足类化石,厚度大于100m。下界不整合于白垩系之上或更老地层和岩体之上,上界被第四系覆盖,时代属上新世。该组分布于潮水盆地周边山麓、山前丘陵地带,岩性为灰黄色、浅灰色砾岩夹砂岩、粉砂岩透镜体,厚1050m。在豪斯布尔都盆地,岩性为砖红色、桔黄色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粉砂岩,厚68m。(五) 第四系第四系沉积在测区内分布广泛。沉积物的时代可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沉积。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主要为洪积的砂砾石沉积。上更新统为洪积的砂砾石层;湖积、化学沉积的细粉砂、含石膏沙。全系统的沉积类型较多。为湖积、化学沉积的含砂粘土、粘土质砂、石膏、芒硝、盐。沼积的粉 砂、泥质粉砂;冲积、洪积的砂砾石;分布最广的为风积的中细粒砂。第三章 区域构造演化综述一、区域构造 阿拉善地块是介于华北与塔里木地块之间的较小型的稳定地块。阿拉善地块及其陆缘区可分成阿拉善地块、北部陆缘区及南部陆缘区三个构造单元。根据古生代地层发育、分布及区域构造特点的研究并结合五万分之一航磁异常图及卫星照片解译发现,在北纬4020左右和4120左右存在着两条重要的断裂带,分别为塔塔拉-阿勒上丹-乌仁图雅断裂带和苏红图-宗乃山北麓断裂带,它们的存在与发展对阿拉善地块及北部陆缘区的构造演化起着重要影响。二、区域地质演化史地球经过了46亿年漫长的岁月,一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虽然有相对平静的时期,但却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地球的面貌不断发生改变。阿拉善地区区域地质演化概述如下:迁西阜平阶段(2500 Ma以前)此阶段是陆核固结、克拉通化期,阿拉善地块在此间形成。阿拉善地块的形成时期主要包括太古代绿岩带的形成时期(35002800Ma年)和绿岩带的初次褶皱、变质时期(28002560Ma年)。在阿拉善的北部吉兰泰、东部贺兰山及南部合黎山、龙首山地区出露了阿拉善群的绿岩和花岗岩类岩石。原始硅铝壳-花岗岩质层在南北向挤压下形成东西向隆起并产生断裂,成为绿岩带下部超基性岩与基性岩溢流和喷发的通道,随着岩浆的大量喷出,地壳下陷,基性火山喷发逐渐过渡为碎屑岩和碳酸盐的沉积。太古代末,绿岩带与花岗岩质层褶皱,形成向斜构造并发生花岗岩化。阿拉善断块的形成阶段结束于太古代末。五台震旦阶段(2500545Ma)阿拉善地块在吕梁期,通过进一步的裂陷和碰撞,聚合成了结晶基底。吕梁运动后,阿拉善地块基本固结。此时地块南界可能达到兰州、西宁以远,北界则可能达到中蒙国境线一带。中晚元古代时,华北地块曾发生大规模裂陷运动,此时,在阿拉善地块边缘及内部也出现几个不同方向的深陷海槽:如龙首山海槽(NW向),巴音西别海槽(近E-W向)及贺兰山海槽(近S-N向),均为浅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厚度可达数千米。同期发育的海源群,含有大量的中基性火山岩,具裂陷槽的特点(郑昭昌等1985)。在苏红图宗乃山北麓一线以北,此时大面积下降,广泛海侵,构成早期的边缘海,发育了浅海较深海相的硅质碳酸盐岩碎屑岩。加里东阶段(545390Ma)早古生代至泥盆纪阶段,沿苏红图宗乃山北麓一线裂开,南侧整体隆起,北侧大面积下降,构成边缘海。此时海底地形起伏崎岖,外侧形成海底岭脊状隆起,内侧拗陷,总体构成大陆边缘区内部,其基底位于陆壳之上,构造环境相对较稳定。国境线以北处于大陆边缘区外部岛弧海沟环境,自奥陶纪起,沿蒙古人民共和国南戈壁天山一带多次发生向南俯冲消减作用。南部陆缘区此时亦处于边缘海构造环境,发育过渡类型沉积。海西阶段(390250 Ma)石炭-二叠纪阶段,阿拉善地块沿塔塔拉阿勒上丹乌仁图雅一线裂开,面积进一步缩小,北部陆缘区面积向南扩展。此时北部陆缘区大面积张裂,陆壳被拉伸减薄,陷落,构造活动性大大增强,有较强烈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爆发。此时期的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向南越过苏红图宗乃山北麓断裂带而不整合超覆盖在基底岩系上,并伴有海西中期的基性超基性岩侵入。此阶段后期沿蒙古共和国境内的南戈壁天山一带,再一次发生对接消减作用,广阔的中亚海消失了。晚二叠世时,在中蒙边境一带仍有部分海水残留。受海西运动的影响,陆缘区古生代地层强烈褶,伴有大规模海西晚期花岗岩侵入。印支喜山阶段(三叠纪新生代)三叠纪沿断裂发生显著的花岗岩化并有不规则的花岗岩岩株侵入,阿拉善断块及相邻断褶带主要的大规模的层间滑动断裂和推覆构造发生在海西末期至第三纪末期。侏罗纪开始发育了以北东向为主的断陷盆地,延续至今,控制了中新生代的碎屑岩建造和红色含盐建造的形成。白垩纪末期由于构造运动,该地区不断抬升,加之气候发生大的变化,至新生代第三纪全区大部分形成剥蚀区,小部分形成古河流与淡水湖泊区。到第四纪本区全部成为剥蚀区,以风成砂沉积为主。第四章 构造背景与意义一、构造背景 岩浆岩的形成必然与特定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相联系,而大地构造环境则是这个地球动力学背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实际上是一系列地质构造事件(如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及构造活动等)及其所代表的构造环境的有序、有机和不可逆的组接,而岩浆活动则是区域地质演化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这是因为,岩浆活动是地球深部过程的直接反应,由之带来了大量的深部过程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演所在区域所经历的地质演化历史和大地构造环境。二、构造意义阿拉善地区地处传统的华北地台北运活动带,为多个构造单元的交汇地带,地质构造复杂,但由于岩石露头差,前人对构造形迹的研究较为薄弱。该区的主要构造线方向为近东西、北东和北西向。近东西向构造主要出现在测区中部的沙拉扎山两侧,而北东、南北西向构造主要发育在测区的南北两侧。测区内的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相对不发育。该区内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由古生代地质体组成的隆起与中生代地层构成的凹陷相间排列的特点。该区北部主要为北东向排列;中部表现为以近东西向展为特征。在其间分布有一系列的褶皱与断裂构造。该区域内按照褶皱构造的延伸方向可分北东向、北北东向和近东向褶皱。区内阿拉腾敖包附近断裂构造为近南北向,巴音诺尔公公社西南部断裂发育,主要为近东西向断裂。结 论本文通过对阿拉腾敖包地区花岗岩类得岩相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特征的研究,主要 得到以下认识。1. 阿拉善右旗地区花岗岩类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岩石化学上以富碱富钾为特征。明显富集Th和Ba,P和Ti亏损,为火山弧型花岗岩。2. 阿拉善右旗地区花岗岩主要矿物组合为石英、数量不等的斜长石和碱性长石、普通角闪石和黑云母所组成,不含白云母。为I型花岗岩,是未经风化的火成岩熔融形成的岩浆产物。3. 阿拉善右旗地区为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消减过程中,下潜板块上部局部熔融形成岩浆,向上侵位并喷发到地表形成的。花岗岩类是起源于地幔,上升过程中与地壳物质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并经历结晶分异的产物。4. 阿拉善地区属于华北板块向北西延伸的一部分,碰撞明显,发育造山运动。参考文献1 王廷印等. 阿拉善地区古生代陆壳的形成和演化M.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4.2 赵振华.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原理M. 科学出版社, 1997.3 杨振德,潘行适,杨易福. 阿拉善断块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与矿产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4 耿元生,王新社,沈其韩,吴春明. 内蒙 古阿拉善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阿拉善群的再厘定J1 中 国地质大学,2006 ,33 (1) :138 - 145.5 李俊建. 内蒙古阿拉善地块区域成矿系统D1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6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 M1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114 - 120.7 杨振德,潘行适,杨易福. 阿拉善断块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与矿产M1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46 - 80.8 王喜宽、张丽莉等.巴彦诺尔公花岗岩体及乌力吉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意义.华南地质与矿产.2004.第1期9 张永清、韩建刚等.内蒙古阿拉善盟巴音诺日公地区赛里超单元的特征及构造意义.华南地质与矿产.2003.第二期10 王廷印、王士政、王金荣等.阿拉善地区古生代陆壳的形成和演化.199411 邓晋福、罗照华等.岩石成因、构造作用与成矿环境.200412 肖庆辉、邓晋福等.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200213 邱家骧.应用岩浆岩岩石学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1.4062,12126514 耿元生,王新社,沈其韩等. 阿拉善地区新元古代晋宁期变形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2.21 (4) :412420.15 万渝生,耿元生,伍家善.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玄武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A.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8.16 程裕淇. 华北地台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论文集C .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8, 3959.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