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2012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30 种群和生物群落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31722159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教程】2012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30 种群和生物群落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金版教程】2012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30 种群和生物群落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金版教程】2012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30 种群和生物群落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训练30种群和生物群落一、选择题1(2011银川二中期末考试)下列有关蛋白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每种蛋白质水解的产物都是氨基酸B每种蛋白质都含有20种氨基酸C氨基酸间的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D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解析:有些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构成,有些蛋白质只有几种氨基酸构成。答案:B2(2010合肥一中)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有关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B死亡率逐渐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天敌以及传染病等因素的限制C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D点时的水平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种群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解析: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长率,所以自然增长率由图分析可知,应为先增加,后减少到0,所以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增长率减到0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也就是环境容纳量。答案:B3(2010南京三模)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C群落结构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火山喷发和火灾后的演替都属于初生演替 解析:火灾后的生态系统还有植物的根和土壤中的其它生物,所以属于次生演替。答案:D4(2010苏北四市)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B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杀死雄性个体,可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解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答案:C5(2010广州二模)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解析:丰富度应该统计所有采集到的动物;土壤中的动物太小不能使用标志重捕法。答案:B6(2010丰台区一模)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t/hm2a)17.43116.61150.8155.50总呼吸量(t/hm2a)15.93 92.73124.8140.98叶面积指数2.4811.2817.766.63植被干物质的量(t/hm2)6.65377.52398.57184.74(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B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D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演替的顺序为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叶面积指数增大,是一种适应;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是不同方面的分析,各个群落都应该具有的;植被干物质的量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密切相关,但不是唯一相关因素,还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水分、温度等相关。答案:B7(2010温州一模)下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发生生态位变化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在稳定的环境中,N2的种群密度降到了0,说明被排除;在环境条件频繁变化时,种群密度会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自然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频繁变化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因此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答案:C8(2010上杭一中4月)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西部干旱荒漠地区大片耕作区将退耕,随着时间的推移,退耕地上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群落演替。有关该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最终一定演替成森林B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化C演替初期种间关系以竞争为主D该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解析:对于干旱地区来说,不可能演替为森林,其顶级群落为草原;干旱荒漠地区也有少量的生物,所以为次生演替。答案:A9(2010大连一模)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A50只 B42只C92只 D160只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标志重捕法的计算,两次捕获的情况一致,所以50/X13/42,X最接近160。答案:D10(2010辽宁丹东)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结合下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图示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C若图示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解析: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不再增加,说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所以增长率为0(该曲线的斜率代表增长率);K/2时为最佳捕捞时机,既能获得最大捕捞量,又能使鱼群数量尽快恢复;害虫防治应该在K/2以前进行;环境容纳量与环境有关。答案:A11(2010济南3月)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解析: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或温度有关,也与湿度等因素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与植物的分层有关,也就是与动物的食性有关;图中的分层现象与光有关,农业上要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从而提高光能利用率,但合理密植与植物的分层生长无关。答案:C12(金版工作室原创)科学工作者在某地观察,记录了四种野生动物一天中平均活动时间(h)如下表。假设该生态系统仅有表中涉及的生物,则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物种休息与其他物种竞争进食寻找配偶大鼠4.8h3.6h(追逐小鼠)13.2h(吃植物种子)2.4h浣熊18.0h0.0h3.6h(吃大鼠)2.4h北美郊狼18.0h0.0h4.8h(吃浣熊)1.2h小鼠4.8h6.0h(被大鼠追逐)10.8h(吃植物种子)2.4hA.该生态系统共有 2 条食物链 B因大鼠不断追逐小鼠,所以两者是捕食关系 C北美郊狼处于该生态系统的最高营养级 D浣熊属于第三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解析:根据物种的食物关系可以判断出有2条食物链;题干信息已经表明,大鼠与小鼠是两个物种,由表格信息可知,大鼠和小鼠有共同的食物,因此大鼠和小鼠的关系为竞争。答案:B二、简答题13.(2010山东省实验中学)下图表示不同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段,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_,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_。(2)若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_点左右,原因是_。(3)若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4)若图表示某地有害昆虫种群数量变化,防治虫灾应在害虫达到_点时进行。(5)在农田、林地、草地和荒漠这四大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_,生态最容易被破坏的是_。解析:(1)达到K值后,由于受到了空间、食物等因素的影响,生物数量不能再增加,导致种内斗争达到最激烈的程度;同一个环境中,在不同的条件下,K值是不同的;(2)渔业的捕捞应该在K/2时进行,此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3)增加环境阻力,使K值减小;(4)灭虫应该在a点时进行,超过a点,增长速度加快,灭虫效果很差,在a点之前,害虫的数量保持在一个低水平,危害很小;(5)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大。答案:(1)cd 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不是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2)b 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的增长和恢复 (3)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4)a(5)林地 荒漠14(2010安庆一中)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 (2)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答两点)_。(3)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 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解析:植物种群密度调查采用样方法,样方法的关键是取样要保证随机性。种群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存斗争加剧,包括食物空间不足和天敌增多。在绘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按照要求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由于A点种群数量不为零,所以曲线的起点不能为零。当种群数量为D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 K 值(环境容纳量),所以D点对应种群数量最大值。答案:(1)样方随机取样(2)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15(2010西铁一中)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第一年第二年第五年第八年甲种群449041206710乙种群012032104500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2)甲种群和乙种群若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那么它们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可能是_。 (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解析:从表格所给数据可知,甲、乙两种群数量变化明显相反,所以可推测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影响种群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这里其他生物因素应该还包括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和有机物。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少,则它的调节能力就相对较弱,相对应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就较强,物种灭绝的可能性就大。答案:(1)竞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2)能量和有机物(3)自我调节(4)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5)缺乏有利变异 8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