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简介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1438113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自然辩证法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自然辩证法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简介:自然辩证法, 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贯彻其研究全过程的中心线索, 总结了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主要分为自然论、科学与科学方法论、技术与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部分。在自然观上, 自然辩证法克服了传统的自然观认识上的直观、思辨上的局限以及近代自然观的形而上学与机械论,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作出了即唯物又辨证的回答。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先验论的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唯心主义倾向, 将归纳法和演绎法辨证的结合。 第一次将社会实践放到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首要地位,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从方法论的高度阐明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科学技术观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的揭示了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 并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 社会的需求,特别是经济的、生产的需求推动科技的发展; 而科技的发展又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 从而, 把辨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串于对科技的认识之中。引言这学期通过学习了龚老师上的自然辩证法,让我对辩证法有了更深的了解,特别是对唯物辩证法的认识。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认识世界和该着世界的根本方法。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因而自然辩证法是一切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而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辩证法的最高形态,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两个基本性质,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的过程和方向,等等规律对于我们的学习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自然辨证法在电气工程中应用3.1科学认识论与电生磁、磁生电十九世纪电磁学的大发展是从认识到电与磁的内在统一性开始的。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一直坚信电与磁之间一定有某种关系,电一定可以转化为磁。富兰克林莱顿瓶放电磁化钢针现象给他很大启发,他认识到电向磁转化不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而是如何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即转化的条件才是问题的关键。经过无数次的失败,1820年4月某天晚上,奥斯特在讲课时发现通电导线能使与其平行放置的小磁针发生偏转。奥斯特惊喜万分,有反复试验,三个月做了360多个实验,终于在当年7月21日发表了关于磁针上电流碰撞实验的论文,向科学界宣布了“电流的磁效应”,轰动了整个欧洲科学界。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后,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认为既然电能转化为磁,磁一定也能转化为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1831年8月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奥斯特实验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均体现了科学认识的过程。科学认识和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本过程及其手段,其目的在于求得关于自然界及食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科学认识是主体对自然信息进行接收、选择、存储、加工和输出的过程。科学认识的具体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选题阶段、观察实验阶段、思维加工阶段、检验阶段、理论体系建立阶段。3.2科学假说与麦克斯韦方程组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待解的科学问题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或试探性解决方案的说明,是有待进一步检验的科学知识。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通往真理的必经之路。恩格斯曾经精辟地指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现形式就是假说。”科学假说有两个基本特点:科学性和假定性。科学假说的主要作用表现在:(1)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2)科学假说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媒介。(3)科学假说为科学研究指明方向。(4)科学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认识的发展。纵观电磁学发展史,不难发现科学假说起到的的重要作用。麦克斯韦是继法拉第之后集电磁学大成的伟大科学家。他全面总结了电磁学研究的全部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感生电场”和“位移电流”的假说,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不仅科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而且揭示了光、电、磁现象的内在联系及统一性,完成了电磁学的一次大综合。 计算机科学中的自然辩证法原理2.1 计算机科学的产生体现了科学问题源于社会需要同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的原理人类生活在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社会需要, 当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或科学理论不能满足某些社会需要时, 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大量的科学问题就源于这些矛盾。计算机科学的产生源于人类对高速度、 高精度计算的需要和当时计算速度及精度低下的矛盾。 一般认为,现代计算机产生于 1946 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导弹的研发需求非常紧迫。 在研制过程中,急需要有一种能迅速计算的工具,以便对导弹的飞行进行控制。 在它偏离人所预测的轨道时,把它拉回到轨道上来。 正是这种需求,促使产生了能在 1/10s 或1/100s 的时间内计算出导弹运行轨迹同预定轨道的偏差的电子计算机。2.2 计算机科学本身体现了各门学科的交叉性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 当今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分化和综合的特点。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和综合已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许多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国计民生中的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 如今身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科技、经济、社会问题,诸如人口、资源、环境等,单靠任何一门学科都很难应付,只有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 才能形成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就计算机科学而言,在 20 世纪最后的 30 年间,取得了大量里程碑式的科学业绩,得到了惊人的发展。 从被认为仅是一门编程的技术,扩展到包含系统结构、软件理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等的一门独立学科,并与电子工程、物理、数学、生物、经济、语言等其他学科交叉产生了许多新的学科,形成了诸如人工智能、电子商务、计算机图形学、量子通信、生物信息学等等。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和创新,是科学综合和分化趋势的重要特征,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时代,时代需要那些具有创造力的超越型人才。 因此,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培养出具备多方面的学识修养、广阔的科学视野、能把握各学科间内在联系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一项具有挑战力的重要课题。2.3 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的系统科学方法的原则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 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探索其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 是对系统本质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是一个知识体系。系统科学方法即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理论, 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来解决认识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的方法。 运用系统科学方法遵循的原则主要有: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最优化原则;模块化原则。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整体化原则是重要的原则。 在需求分析阶段,有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两种分析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要综合的运用这两种方法。 这是自然辩证法中提到的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方法,以及要辨证的使用这两种方法:( 1 )动态性原则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从需求分析到软件测试, 都有从后一步到前一步的反馈。 并且, 通过这样的反馈, 可以使软件的开发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2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就是充分的利用了模块化的概念。 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中大量使用的类的概念就是一种模块化的应用。 它极大的提高了程序的复用程度和可维护性。自然辩证法与计算机科学的相互关系3.1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辩证法的指导计算机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学科类别分为四个层次,从高到低分别为:哲学层次、科学层次、技术层次和应用层次。 显然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层次,主要研究宏观问题;而计算机科学属于科学层次,研究微观的算法、程序及实际的硬件设备。 但两者研究的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计算机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思维规律和机器相结合的产物, 那么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和对机器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 如 1988 年度图灵奖的获得者提出了当前计算机领域内研究的 12 个重大问题,其中就有哲学层次的问题。 这就说明,研究计算机科学与研究自然辩证法不可分割。3.2 自然辩证法与计算机科学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一个计算机专家去研究分析一个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它哲学层次的问题, 同时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层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 在这方面,图灵可以说即是计算机学界的大师,也在哲学上有很高的造诣。 在哲学层次上,对于计算机能不能思维,会不会有意识这个问题,图灵提出了一个检验方法:现有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如果对于我们出的任何问题,人写一个答案,机器打印一个答案,如果分辨不出是人的还是机器的答案,就说明机器是可以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检验法”。 现在计算机还是做不到这一点。 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推理论证, 总是可以找出计算机回答的规律,这与人脑思维是有区别的。 这是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层次问题的研究。 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研究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 比如机器能不能思维这个问题,对应于这个问题,科学层次上在研究人工智能, 如果说自然辩证法已经明白了机器和人脑思维的差异, 那么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就有指导意义。3 两门学科相互结合纵观电气工程史,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论不仅的电气工程发现和发明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渗透到了电气工程实践,对电气工程的发展起到了无形的推动作用。因此,学习研究电气工程技术的师生、科技工作者及管理人员,决不能忽视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对此笔者提出几条高校电气工程学科教学的建议:(1)以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人文社科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为根本,重视理论基础(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和应用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原理、计算机等)的学习,既保证基础知识的全面性,也要保持应用知识的实用性及创新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教学内容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因而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做到如下要求:首先,变革理论教学的内容,必须突出理论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与国际接轨;其次,实践教学方面应该以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即优化整体课程,加强综合型人才培养各个教学环节的目标意识,在课程安排上做到全面而不累赘,并结合电气工程学科的前沿领域知识及课本的基本内容、科研成果来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促发学生的好学精神,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目标;最后,还可以将相关的技术职业能力考试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3)在工程实验方面,应提高设计性实验的数目,以此锻炼学生的综合动手、动脑能力。根据电气工程专业的特点,结合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设置实验课程,增加具有综合性的实验课程。一方面,还应该相应增加技能培训的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设置相应的技能训练,使得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能够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专业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4 自然辩证法对研究生学习的指导价值4.1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自然辩证法的内容与科技道德教育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辩证法阐述的是科学技术是什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技道德讲述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也就是讲述科技工作者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应该”是建立在“实然”基础之上的,科技道德的确立必然以“科学技术是什么”为基础。只有依靠对科学技术本质的考察的深刻认识,才能更好地制订、理解和坚持这些道德规范。渗透性道德教育在许多国家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科技道德不是科研活动之外强加的标准,而是科研活动内在的组成部分,这些道德原则经得起逻辑推敲,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从而有助于我们在科研活动中更好地遵守科技道德。4.2科研指导价值首先是永远都要保持对研究对象的敬畏之心。永远都要谦虚,人类是有很多局限,我们观察了解到的事实永远都是对象的一部分,即使是我们最熟悉的对象,对很多的对象我们了解的要比我们以为我们了解的要少的多,对待研究对象,我们在积极探索的同时,也要有一种谦虚的态度,承认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不夜郎自大,不强以为知。其次是要有一个开发的心态,既然对同一个对象观察由于主体的观测的角度或背景不同从而得出的事实不同,并且建立在不同观测事实基础之上的判断也肯定会不同,那么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掌握了一点事实,就以为自己掌握了绝对的真理,跟自己不一致的人都是错的,千万不要以为只有一个观点是对的,尽管是相反的观点,也有可能都是对对象的正确反映,比如当前对我国改革的讨论,两派观点争锋相对,但在我看来都有道理,都说出了部分事实,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不同,对对象的认识也不同,既然真理即不是存在于那一个聪明的人所独有,对同一个对象的真理性的认识也不只一个,那么人们要获得对一个对象的全面的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了解对象的不同层面与不同侧面。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是要营造一个大家能够畅所欲言的环境,要鼓励别人说话,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但要捍卫别人说话的权力。只要这样才能掌握对象的更多信息,这样做出的决策才可能少犯错误。再者是永远都要有一种怀疑精神,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有对事实相对正确的判断,因此对一个理论和一种判断一定要知道他的约束条件,知道观察者是从那个角度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在运用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四要注意人的观察活动对事实的干扰,人观察对象的时候必定会对对象有干扰,我们可能降低干扰,但不可能消除,而在人际关系方面,观察了解事实的干扰作用是最大的,因此管理活动或者考察人员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种干扰,尽量减少这种干扰的影响。5 结论总而言之,学习不忘健身,健身不忘健心,健心离不开学习提高,不断补充精神食粮,不断完善自我。这就是健身、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辩证统一关系,好好把握它,终生受益;好好把握它,就能走向成功,就能成为事业与生活的强者。老毛一句话:社会变了,人也要变。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