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社会中非制度化行为分析

上传人:卢****6 文档编号:30170631 上传时间:2021-10-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苏联社会中非制度化行为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前苏联社会中非制度化行为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前苏联社会中非制度化行为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前苏联社会中非制度化行为分析 摘要:由于特殊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开展的过程中,走上了一条过度依靠权力和行政命令的开展道路。与此同时,前苏联领导人对制度建设缺乏长期的目标和规划,导致非制度化行为在前苏联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滋生蔓延。前苏联的非制度化行为所表现出的人治化倾向明显、不良主义横行、经济社会秩序失调的特点,让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更要重视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关键词:非制度化;行为;权力20211前苏联社会中非制度行为的表现在革命时期,前苏联共产党为取得革命胜利,使用了一系列比较严厉地措施,来应对危局。建设开展时期,需要转变治理手段,用相对成熟的制度取代特殊时期的强制手段。但前苏联共产党沿用了革命时期的做法,热衷于用行政命令来代替制度建设,给非制度化行为提供了发生的环境。1党的权力被过分夸大。前苏联的建立离不开苏联共产党,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核心。苏联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包办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组织问题。在建设年代,苏联共产党仍然采取大包大揽的方式,越过各级行政管理机构,直接管理各项具体事务。这种做法看似加強了党的领导,实那么损害了党的政治领导能力。特别在斯大林时代,苏共党内权力高度集中在斯大林手中。通过对权力的绝对垄断,斯大林成为苏联的绝对领袖。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制度建设明显跟不上经济社会开展的步伐。苏维埃代表大会长期不召开,官员的提拔和免职没有任何程序,异议人士遭到不公正对待。由于缺乏制度约束,党内各种非制度行为失去控制,风行一时。2苏维埃形同虚设。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在苏联宪法中,苏维埃是国家权力机关,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民委员会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对苏维埃负责。但在现实中,行政机关人员同时又是权力机关人员,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就成了自己对自己的监督,监督失去了效力。另外,宪法规定了党、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权力关系,鉴于苏联共产党的特殊地位和一贯做法,最终苏共取代了苏维埃,成了具体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主要机构。而苏维埃失去了宪法赋予的权力,变成了“清谈馆和争论“俱乐部,获得了“橡皮图章的称号。3联邦制形同虚设。苏联宪法明确规定,苏联是一个由各民族自由自决、平等的自愿联合而成的国家。在国家范围内,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但在现实中,民族问题的解决并没有按照苏联宪法规定的那样,依靠的是平等自愿,而是被当作阶级问题加以对待。特别是斯大林执政时期,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民族的优先地位被无形放大,这伤害了苏联其他联邦和少数民族的感情,也拉大了它们和俄罗斯联邦、俄罗斯族之间的隔膜,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动乱。比方,不经过正当程序,随意解除身为哈萨克人库纳耶夫的哈萨克斯坦第一书记职务,任用俄罗斯人科尔宾为第一书记。这种任命就没有足够重视联邦问题和民族问题,引起了哈萨克斯坦人的不满,造成了多人死伤的阿拉木图事件。由于苏联采用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体制,企业生产和销售是按照行政命令而不是按照市场价值规律。企业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润,这会弱化企业生产的动力,造成产品供不应求的后果。企业为了得到所需原料,就到灰色市场上进行交易。在苏联经济转型阶段,非制度化行为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限制中央管理经济权力,加强共和国、区和地方苏维埃政府对各自辖区内的经济的监督,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企业内部工人监督权。企业的突然自治引发了混乱,中央政府税收的断崖式减少,给苏联的非制度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比方,为了加强工人的劳动纪律,苏联反动了反酗酒运动,政府缩减酒精类饮料的生产规模,市场上酒精类饮料的产量明显缺乏。为了获得该类产品,灰色交易就产生了,权力、资本等手段粉墨登场,非制度化行为大行其道。再比方,战后苏联重建和强化集体农庄制,严厉的纪律、沉重的生产负担和低下的生活质量,让农民对农庄制度心存不满。他们整天抱怨在缺衣少食的时候被驱赶着劳动,愿意劳动的人越来越少,旷工、逃避缴纳任务、盗窃等非制度化行为也越来越多。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方面,也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非制度化行为。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特别是面对地域广阔、民族问题复杂、人民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社会生产力较为落后的现实问题,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更应该被引起重视。然而,受苏共党内斗争影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逐渐脱离法制化轨道,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1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长期缺乏规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祛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习气、习惯、传统和偏见,用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引领群众,是社会主义胜利的重要保证。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有其特殊性,它需要耐心细致的说服和教育,不能依靠政治权力压制。但在具体实践中,苏共把这一工作简单的认同为阶级斗争。吹捧领导人的行为视为正常,提出意见的同志被成立阶级敌人,受到打压和不公正对待;资本主义被宣传为万恶之源,社会主义被讴歌成毫无缺陷;社会主义理论禁止探讨,领导人思想和话语不容置疑。真理不能普及,错误不能纠正,理论和实践脱离,制度成为摆设。2用行政命令强行解决思想问题。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思想文化是人们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由于人们的实践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改变往往落后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那些不能及时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模糊的思想,要用说服教育的方式,促使其发生变化。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开展时期,也会出现非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思想。对于这些思想,要耐心说服教育,不能简单粗暴对待。但是,苏联明显犯下了用行政命令解决思想问题的错误。苏共领导人的思想就是权威,要绝对执行,不容置疑。凡和苏共领导人思想不能保持统一的都是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即使苏共领导人思想和做法有明显错误,也无人去疑心、反对。否那么就会被送进精神病院、流放或者开除党籍,甚至被判处徒刑乃至被杀害。2前苏联社会中非制度化行为的特点前苏联非制度化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导致了苏联的崩溃。它让前苏联共产党的权力大大膨胀,而政府的权力明显削弱。权利不明、权责不符、缺少监督、弱化制衡,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支超大规模的官僚集团。这些非制度化行为降低了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加速了群众对党和国家的离心力,稀释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力,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灾难。2.1漠视法律制度,人治化倾向明显在苏联政治生活中,民主一再被无视,变得可有可无,权力被无尽放大,滥用权力为己谋私利的事情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个人取代了组织,制度被闲置,人治化倾向非常明显。苏联采取的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体制,资源的高度集中改变了苏联的治理方式,权力在日常管理中被放在越来越突出的地位,权力需要变成了权力服从,造成政治生活中非制度化行为泛滥。尤其是在对待观点不同的党内同志,斯大林通过各种手段对他们进行精神折磨或者肉体消灭。甚至一些观点相异的政治局委员,也受到不公正对待。“谁反对我们,谁就不是同路人,我们就要在必要时把他驱逐出境。对于这些异路人,斯大林可以不经过党内会议,无视法律制度,任意开除党籍或者流放、处死。即使是苏共领导人的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也难免不被冠上间谍、特务的帽子,驱逐出国。2.2社会行为失序,不良主义盛行权力在苏联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缺少制衡的情况下,权力越发超越边界,渗透到方方面面的生活中,形成各式各样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造成社会行为失序,不良主义盛行。在诸多主义中,主观主义是造成苏联社会经济中非制度化现象泛滥的主要因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苏联领导人“一个不经意间的拔高或贬低通常会直接影响到现实的这种开展进程,而非制度化现象由此产生。比方,在苏联集体农庄的实践中,农民阶级的划定和惩罚的标准会是一些领导人的主观意愿。在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具体建设中出现了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僵化地引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话,不与当地实践情况相结合。戈尔巴乔夫抱怨苏联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极其公式化的模式。它是建立在不允许对之进行再认识的意识形态、原那么和标准的根底之上的。斯大林对这些原那么和标准的解释更使它们成了僵硬的教条。这是半宗教式的信条,它完全不能容忍不同的意见,并无情地镇压在某些问题和某些方面不能听命就范的所有人。当然,非制度化行为并不是仅存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存在和开展有着特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毫无范式可寻。每当遇到重大的开展问题时,苏联沿用了在革命年代的紧急做法。强调行政命令,无视制度标准,宣传革命理想,无视现实开展。久而久之,非制度化思维转化成了非制度化行为,并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犯下的错误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我们的开展要走在制度完善、执政科学的道路上,任何的轻视制度强调权力的做法都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参考文献【1】托洛茨基著.文学与革命M.刘文飞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535.【2】郝宇青.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133.【3】俄米谢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M.徐葵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其它学术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