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理 学 发 展 简 史 论 文药理学发展简史 论文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0127387 上传时间:2021-10-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 理 学 发 展 简 史 论 文药理学发展简史 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药 理 学 发 展 简 史 论 文药理学发展简史 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药 理 学 发 展 简 史 论 文药理学发展简史 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论文题 目: 药理学发展简史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于海食老师 学 院: 东方学院 专业班级: 完成时间: 2013年10月15日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本科论文(设计)题目 药理学的发展史题目类型 理论研究 题目来源 课堂作业题本科论文(设计)时间从2013年9月5日至2013年10月17日指导教师评语: 建议成绩 指导教师: _年_月_日目 录摘要引言1一、药物学(本草学)阶段2(一)先秦至汉代:奠定药性理论基础 21、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32、黄帝内经十三方对中医药理学的应用33、神农本草经的药理阐释雏形3(二)唐和五代时期对法象的探索 4(三)宋金元时期:法象药理和归经理论的提出 41、沈括梦溪笔谈对中医药理的探索 42、寇宗奭本草衍义分四性、明四气、辨五味、释药性 53、赵佶圣济经的法象药理 54、金元医家的药理学实践 5(四)明清时期:对中药药理的深入研究51、李时珍本草纲目夹释药理 52、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及其影响 63、刘若金本草述及其影响 64、清代诸家对中医药理学的发展 65、近代中西医学汇通对中医药理的影响 7二、现代药理学阶段 7结语9参考文献9致谢10摘要: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药理学是由希腊字Pharmakon和Lo-gia两字合并而成;前者之意义是指药物或毒物,而后者之意是研究。所以药理学狭义的定义,是指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理或生化之变化的一门科学。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由于没有医学和药学理论,人们凭着本能或经验使用身边可以获得的物质用于防治疾病,故只称之为药物。后来,随着医学理论的诞生,用之来指导药物的使用,就形成了药学理论,所以每种药学理论;实际上都是其相应医学理论中的组成部分。中药的认识和使用就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随着西方医学的发展,如今药理学已产生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分支学科,主要为基础药理学,也称临床前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根据不同系统,药理学又分为神经精神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免疫药理学、生殖药理学、内分泌药理学和化学治疗学等。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也逐步深入,由原来的经典药理学,逐步向生化药理学、细胞药理学、分子药理学和量子药理学等现代药理学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促进 ,使得更多边缘学科迅猛发展。药理学是在药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药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代采用天然动植物及矿物等为药物的古代本草学或药物学和现代建立在化学、生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现代药理学两个阶段。关键词:疾病 医学 药学 研究 实验 发展Abstract: Pharmacology is the study of drugs and the body (pathogens) interaction and action rules of discipline. Pharmacology is a Greek word Pharmakon and Lo - gia a merger of the two wor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ormer refers to the drug or poison, while the latter is the meaning of research. So pharmacology narrow definition, refers to the study of drug in the organism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nges of a science.The early stage of human history, because there is no theory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 people instinct or experience to use side can get the material used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so the only called drug. Later, with the birth of the medical theory, use to guide the use of drugs, pharmaceutical theory was formed, so each medicine theory; Are actually part of its corresponding medical theory.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use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application form, fully reflects the history, 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etc.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medicine, now pharmacology has produced man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branch, the main basis of pharmacology, also calls the pre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ystems, pharmacology is divided into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 pharmacology of immunity, reproductive pharmacology and chemical therapy, endocrine, pharmacology, etc. The study of drug action mechanism is also gradually thorough, the original classic pharmacology, gradually to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cellular pharmacology, molecular pharmacology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odern pharmacology, such as quantum of pharmacolog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subjects, 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to promote, make more rapid development of edge discipline.Pharmacology i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medicine, the development of its pharmacology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ancient using natural animals and plants, and minerals for drug of ancient herbalism or pharmacology and modern based on chemistry, physiology and other natural science on the basis of modern pharmacology in two stages.Key words: disease/ medical/ A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The experiment/ The development of11引 言药理学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和我们的健康紧密得联系在一起。但从十九世纪Buchheim(1820-1879)在德国创立药理学到现在并没有很久的历史。其实不然,虽然药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时间并不长,但我们的祖先利用它解除疾病困扰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都是药理学的发展雏形。不过药理学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疾病始终伴随着人类。中国有句俗话:人吃五谷杂粮,难免得疑难杂症。从远古到现在,疾病像与生俱来一样,始终伴随着人类走到现在,无论史书记载还是民间流传,我国曾多次遭受大的疫情(传染病),伤亡惨重,从未听说那些人可以不得病,所以,人类治病的需要产生药理学。其次,文字的出现使药理学能够代代相传。古人在生活中慢慢发现,某些植物或矿物等可以对疾病起治疗或减轻痛苦的作用,起先是口口相传,随着文字的出现,这些经验被记录下来,增加了流通性和可靠性,让古代医生有精力去总结和发现,才有了大家看到的本草纲目等著作,直至今日的医学成就。再次,西方医学的发展。平心而论,今日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十有八九是西方医学成就,因为西医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故较容易为人接受,成为现在主流的就医选择。相比而言下中医理论因为不能客观的解释诸多问题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比较热门药理研究是用西方的医学手段研究中药。作为新一代中药学人才的我们,把中医药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位药学人士的应有责任。一、 药物学(本草学)阶段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从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质可以治疗疾病与伤痛,这是药物的源始。这些实践经验有不少流传至今,例如饮酒止痛、大黄导泻、楝实祛虫、柳皮退热等。以后在宗教迷信与邪恶斗争及封建君王寻求享乐与长寿中药物也有所发展。但更多的是将民间医药实践经验的累积和流传集成本草,这在我国及埃及、希腊、印度等均有记载。 例如:公元1世纪前后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该书收载药物365种,其中大部分药物至今仍广为应用,如大黄导泻、麻黄止喘、海藻治瘿、常山截疟等。公元659年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和纽约堡药典分别早839年和883年。公元1596年的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通过长期从事医药实践:行医、采药、考证、调查、总结用药经验等,写成的巨著,分52卷,收载药物1892种,约190万字。他提出了科学的药物分类法,叙述药物的生态、形态、性味和功能,促进了祖国医药的发展。该书已受到国际医药界的广泛重视,分别被译成英、日、朝、德、法、俄、拉丁等国文字,对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一) 先秦至汉代:奠定药性理论基础 中医基本理论何时开始形成,至今还是一个谜。从现存的医药著作来说,中医最早的药性理论学说可追溯到中医两部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 汉书艺文志虽载有医经七家,但现仅存黄帝内经一部著作。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完整而严谨体系的中医基础理论巨著,它是对先秦医药实践理论上的一次归纳、总结、升华,迄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中医药临床实践。黄帝内经中不仅全面系统的总结了中医学基本理论,也为药性理论的探讨与药物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直接论述到的药性理论基础有阴阳、寒热、五味、五臭、五色、毒性、补泻等方面的内容,而且由后世所发展的关于升降浮沉、归经、润燥缓急、轻重等药性理论也都可以从黄帝内经的一些治则等论述中找到它们的渊源。尽管黄帝内经对药物应用的原则问题进行了诸多阐述,但对具体的药物未作论述。 对药物的药理首先作初步阐述的著作是东汉末期(约在公元2世纪)的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中论述到的药性理论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阴阳归属等理论;在药物采收制作方面有采治时月、阴干暴干、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宜丸宜散等理论;在药物分类方面,除了按药性良毒分成上、中、下三品外,还提到了寒药、热药、吐下药、疮药、风湿药等按药性功能分类的记载。这些论述对当时和后世对中药药性的认识、运用和加深理解,无疑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以上这些论述,虽然比较简一单、粗略,但毕竟是药性理论的最早起源内容。它把医疗实践中药物的功能效用结合当时的医学理论进行厂理论上的探讨和说明,使人们逐渐从单味药物的经验用药发展到经理论分析后的组合用药,即后世所谓医方的临床运用,从经验逐步上升为理论,为中民临床防病治病发挥了巨大作用。1.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 内经并不是药性理论专著,但书中所讨论的阴阳、气血、经络、脏腑、藏象、补泻、升降等理论,以及包含着天人相应、亢害承治等思维特点的基础理论,无一不是药性理论的基础,其中涉及五味、寒热、归经、五脏苦砍补泻等理论的内容,许多至今仍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在内经的早期部分中记载这些理论,可以证明当时的医疗水平远远超出原始的一病一药或单方治病的情况,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证施治的医疗思维已趋于完整,标本治则、综合治疗、养生防病等思想已经形成。黄帝内经系统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确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以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思想阴阳五行学说阐发人体生理、病理、治则等。黄帝内经对药物性质进行了初步归纳,将五味与五脏、五色、五臭等相配属,并用阴阳学说归纳了五味及其它性质。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阳为气,阴为味”等等。还把药性与运气岁时、五方、五宜、五过相联,显示了更为复杂的层次。药物配伍有君臣佐使之分,五味组合有治六淫为病之别。如“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这些与药性理论相关的论说,为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石,为临床用药都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在临床药理学内容方面,主要体现在:1、气味阴阳理论和气味形精转化学说;2、五行学说的普遍联系性观点。2、黄帝内经十三方对中医药理学的应用在药物的具体应用上,黄帝内经载方十三首,分别是汤液醪醴、鸡矢醴、四乌贼骨一芦茹丸、生铁洛饮、泽术麋衔散、兰草汤、左角发酒、小金丹、寒痹熨法、马膏膏、半夏秫米汤、豕膏、蔆翘草根饮。后世医药学家这些方药中蕴含的中医药理学思想多有阐述,中医药学理论在这些方中已得到了体现。3、神农本草经的药理阐释雏形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专书,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本草学成就,被认为是第一部中药学专著。其上卷为药物理论,初步涉及了有毒无毒、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属于中医临床药理学范畴的内容。其中性味药理是依据反映药物内在性质的性、味来解释药物的作用机理,是古代中医药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后世本草学理论发展影响很大。继陶隐居本草经集注之后,历代医家特别是主流本草,多效法其逐条注释、阐发,使中药药性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 神农本草经对中医药理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1对四气五味理论十分重视,不但在序例里有总结性的阐述,而且还为绝大部分药物标定了性味。 2.对药物的生长环境和地域十分重视。全书虽对每种药物的描述极为简略,但每种药物必标明其味(酸苦甘辛咸)和性(寒热温凉),并说明其生长地域和环境。高晓山中药药性论认为,神农本草经的体例成为后世本草的基本模式。三品(上品、中品、下品)分类是最早的按功能、效用分类药物方法。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君臣佐便、七情配合、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采收真伪、制剂、剂量、服药制度、药性运用规律等一系列药性理论纲领和运用,为后世药性理论的奠基著作,至今仍是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客观的说,神农本草经除了初步涉及中药药理的相关概念外,并没有进一步的论述,其对中医药理学的贡献还是很小的。(二) 唐和五代时期对法象的探索 此后,中医药理学一直发展缓慢。 陶弘景(456年536年),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他的思想结合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但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陶弘景是目前已知的最早讨论具体药物药理的医家。从陶氏的少数药物“气”(性)成因的论说中,依然可以窥见古代早期判断药性的主要途径。他讨论药物的功用的方法有:1、 从药物效应反推药性温凉寒热2、 以物性映证药性3、 凭色定性4、 以生熟、干柔定药性 综上所述,陶弘景作为第一位单味药“气”(性)成因的探讨者,在许多方面为后世开拓了思路。陶氏以后至唐末五代,诸家本草在陶氏所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药性理论进行了阐发。 陶弘景之后,至于隋唐五代之间,诸家本草继续对药性理论加以阐发,并在若干方面有新的突破。(三)宋金元时期:法象药理和归经理论的提出从宋至金元时期,随着人类用药实践的不断丰富,药物品种不断增多,药物治疗范围也不断扩大,本草学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受宋代理学格物穷理的影响,探讨药性理论成为本草学家的研究主题之一。宋金元时期医家多以药材性状的形、色、气、味、体质为核心,结合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气味升降之理,建立了“法象药理”的理论模式。药物的气化学说、归经学说、升降浮沉学说等等,都是这段时间得到具体化、体系化的。 法象药理初步形成于宋代,是宋代临床药理学的重大进展,当时受到宋儒理学的影响,大兴探讨药理之风。北宋初年的开宝本草(973-974)已经运用性味药理解释药效。例如释龙眼:“本经云一名益智者,盖甘味归脾而能益智。”不过类似的药效解释既简单,又零散,根本不成体系。 药性理论发展的第一个方面是理学思维的引进。理学,指宋儒哲学思想,概括为“即物穷理”的思维,虽然也有各个流派,常可见到朴素唯物观、客观唯心观、主观唯心观的杂揉现象,也有取类比象以及象数思维、实用主义倾向,但就其形成较完整的哲学体系来讲,.对于药性理论的发展,仍然有一个相当大的促进,而且延伸影响及于金、元乃至明清中医药理论的发展。1、沈括梦溪笔谈对中医药理的探索沈括认为,药物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气味,一是形质。进入人体后发挥治疗作用的是药物的气味而不是形质。文中的气味,是指食物和药物入腹后所产生的精微物质。水谷之精微所以养人之正气,药物之精微所以去人之病气,其体内过程也和现代认识十分接近。2、寇宗奭本草衍义分四性、明四气、辨五味、释药性将内经中的药性理论原则用于解释药效,北宋末药学家寇宗奭本草衍义(1116)年已有较多的应用,在中医临床药理方面的影响很大。其对中医药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分四性,明四气”、“辨五味”,并在某些药物的分析中体现了中医药理学的思想。 3、赵佶圣济经的法象药理 寇宗奭本草衍义问世后两年,即1118年,北宋末皇帝宋徽宗赵佶圣济经刊行。圣济经即宋徽宗御制圣济经,亦称御制圣济经、政和圣济经、宋徽宗圣济经。圣济经是一本中医学的综合著作,不是药性理论专著,但除卷六食颐篇、卷九药理篇、卷十审剂篇各章主要讨论药性理论外,其余各篇也散见有关内容。举凡药性阴阳、五行、象、数、气臭性味、七情、十剂、名义、禁忌等都有讨论。其中卷九专设“药理篇”,将以往本草家和非本草家的用药理论融于一炉,可说是中医最早的、最有权威性的药理专论,也是理学思维引进药性理论的代表著作。该篇将药理归纳为“性味”和“法象”两大部分,正式提出“法象”药理的名称,反映了当时的医药学家观察动、植物之本性,探究物理造化之玄机,总结出“万物皆有法象”的思想,并对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推衍。“性味”论上承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四气五味学说,属于药物的内在性质。而“法象”则是药物的外部现象,其中既包括药物基原外部特征如外形、颜色、质地等,也涉及药物基原的习性、作用、自然界物种之间的克制关系等。 4、金元医家的药理学实践 虽然宋代的性味药理和法象药理的讨论如火如荼,但它们并没有成为当时处方用药的主流,“古人究物,取形色法象者众;良医用药,取形色配合者稀。”说明中医药理学的探索还停留于理论层面,其理论还很不成熟、不完善,因而不能真正有效的指导临床。但是,宋代对中医药理学的研究,绵延下来,方兴未艾,一方面扩展了金元医家的学术视野,另一方面促使金元医家也积极参与药理的探讨,更重要的是,金元医家开始将中医药理付诸实践,从而使中医药理真正的走向了临床。 金元时期虽然没有出现一部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药学著作,但各路医家一改唐宋以资料汇集整理、药物品种搜寻和基源考证为重点的作法,编纂药书不是求其赅备,而是多期于实用,使这一时期的药学著作内容简要,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特征。 张元素、李东垣等医家注重对常用药物奏效原理的探讨,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理论,对药性理论的发展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包括:1)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记述中的重要内容;2)在宋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药物奏效的原理,以药物形、色、气、味、体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这些努力的结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的药理内容,使临床由经验用药向理论用药迈进了一步。(四) 明清时期:对中药药理的深入研究1、李时珍本草纲目夹释药理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了本草纲目,该书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可以代表明代药学的最高水平,是一部综合性的本草巨著,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本草纲目在药物基原考订、药理学说体系化、临床药效总结和甄别三大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序例部分对本草史和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发挥。各论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以下再分为60类。各药之下,分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其中“发明”项下已经有很多临床用药研究的成果。李时珍阐释药效机理,主要依据药物的性味、形色、归经等,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用药经验,评论前人药论的是非。柳州市中医院肝病科赵正孝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例中,对金元、明初医家发展的“药类法象”、“归经引经”等药性理论进行了全面整理,扩充了药性理论,而且将本经、内经以及后世医家发展的药性理论融成一体,使中药学的理论体系更加完整。 李时珍在各药的性味、主治、发明等项目中,多采集前代医家之言,不仅如此,他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充分运用这些理论来阐述各药的功效,所以在发展药性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及其影响 另一位对药学理论有较大贡献的医家是明代末期缪希雍(15461627),当时医药学受金、元医学的影响很大,其中又以李东垣、朱丹溪的学说最为盛行。虽然金、元医家各自的理论建树大都以素问等经典医著立论,但他们的处方用药,却已经大不同于古人。金、元药理学说及简化后的药性功效大行于世,神农本草经的研究则少人问津。缪希雍认为,神农本草经是古“三坟”之一,“观其尝药别味,对病主治,施之百世,无可逾越”,但“从未有发其所以然者。”于是缪氏打着尊崇神农本草经的大旗,从事药性药效等方面的探索。他的本草经疏“开凿经义”,发掘阐释神农本草经的义理,此后的本草学术才在临床药学研究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3、刘若金本草述及其影响 另外一本明末清初临床药理学著作是刘若金(1585-1665)年的本草述。刘若金进士出身,官至刑部尚书,明末归田隐居后,专以医药为事。他以本草纲目虽体载宏整,博采多门,囊括古今,但对于药性的探讨,或择焉未精,或语焉未详,遂以考校药性为事,详其未备,发其余蕴,纠其违缪,冀以贯通诸说,用心三十年,稿凡十易,终于在八十岁时,写成本草述三十二卷,而成一家言。在刘若金书成人逝30余年后其子将本草述刊刻传世。全书约八十万字,收载药物491种。每药首列正名,次列气味、主治、附方、修治,继以刘氏本人以“愚按”撰写的按语。“愚按”为全书论药的精华,主要阐发药物理论,洋洋洒洒,议论宏肆,辨析入微。其中精选每种药的传统论述及各家学说,注重总结前人临床实践,除金元诸大家外,明末医家缪希雍、卢之颐、李中梓、张三锡诸子论说也多引录。文字简练,且多骈语,朗朗上口,颇益后学,在历代本草理论著作中具有相当影响。4、清代诸家对中医药理学的发展 明亡入清之后,大批士人遁迹医林,这些儒医打起尊经复古的旗帜,将他们的儒学功底用于阐释医药理论。所以在清初一待社会安定,临床药学就蓬勃发展起来。清初名医张璐(16171699)说:“壬寅(1662),儒林上达每多降志于医。医林好尚之士,日渐声气交通,便得名噪一时,于是医风大盛,比户皆医。”张璐本人就是一位弃儒业医的名医。他受缪希雍本草经疏的影响,撰本经逢原(1695),以阐释本经大义为主,兼带讨论张仲景、孙思邈等诸家用药法,“庶使学人左右逢原,不逾炎黄绳墨”。张璐虽尊崇本经,但并不蔑视后世本草,所以其书收药近800味,并不局限于本经药。他也不像缪希雍那样对本经药效逐个议论一番,而是突出各药主要疗效,讲述临床运用要点。与清代其他尊经复古派的医药家相比,张璐论药比较温和折衷,并不偏激。5、近代中西医学汇通对中医药理的影响 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文化及西方医药学在我国进一步传播,这对我国的社会及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随之出现了一股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中医药学的发展受到阻碍。但是,在志士仁人的努力下,本草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继承和发扬方面均有新的发展。 一些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良思想影响的医药学家,试图通过中西汇通的道路,吸取西方医药学的内容,取长补短,提高中药学术水平。他们采用西方药学理论及名词术语,表达和阐发中医药学术,或利用自然科学和西方医药的某些成果,阐明中药治病之机理。如阮其煜、王一仁本草经新注(1933年)载药280种,以西医药理论对药物性味、主治功能逐一注释,属于中西汇通类文献。其它的著作还有温敬修最新实验药物学(1933年)、郭望汉药新觉(1937年)、蒋成瑞药物学类纂、黄劳逸新中药、恽树玉论药集、张锡纯药物学等。他们用中西药理,互为解说,其间深浅得失参差不齐,有的能启发新知,有的则难免牵强硬套。但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历史的潮流。二、 现代药理学阶段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十四世纪开始)后,人们的思维开始摆脱宗教束缚,认为事各有因,只要客观观察都可以认识。瑞士医生Paracelsus(1493-1541)批判了古希腊医生Galen恶液质唯心学说,结束了医学史上1500余年的黑暗时代。后来英国解剖学家W.Harvey(1578-1657)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十八世纪,意大利生理学家Fontana(17201805)通过动物实验对千余种药物进行了毒性测试,得出结论认为:天然药物都有其活性成分,并且选择性作用于机体某个部位而引起典型反应。而使药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现代科学是从十九世纪开始的,Buchheim(1820-1879)在德国建立了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写出了第一本药理教科书,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药理学教授。主要事件有以下几项:1804德国的Serturner从阿片中提出吗啡,用狗实验证明有镇痛作用。1819,德国的Magendi用青蛙证明士的宁作用于脊髓;1856,德国Bernald用青蛙证明筒箭毒碱作用于神经肌接头,阐明了它们的药理特点,为药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方法。1820-1879德国的Buchheim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创立了实验药理学,并写了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其后,他的学生Schmiedberg(18321921)用动物实验方法,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分析药物的作用部位,进一步发展了实验药理学,被称为器官药理学。他们对现代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了伟大贡献。20世纪初,德国的Ehrlich(1909)发现砷凡纳明(606)能治疗锥虫病和梅毒,从而开始用合成药物治疗传染病。1928年,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葡萄球菌时发现,青霉能够产生一种杀死或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的物质,他把这种化学物质叫做青霉素。1935德国的Domagk发现磺胺类药物可治疗细菌感染。1940英国的Florey在Fleming(1928)研究的基础上,从青霉菌培养液中分离出青霉素,并开始将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开辟了抗寄生虫病和细菌感染的药物治疗,促进了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的发展等。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新技术在药理学中的应用,药理学有了很大发展。如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已由原来的系统、器官水平,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受体、分子和量子水平; 已分离纯化得到多种受体(如N胆碱受体等);阐明了多种药物对钙、钠、钾离子通道的作用机制。 从中药中提出的镇痛药罗通定,解痉药山莨菪碱,强心苷类药羊角拗甙、黄夹甙和铃兰毒甙,抗疟药青蒿素,抗癌药高三尖杉、喜树碱和紫衫醇等,均在临床有广泛应用。药理学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药物的作用,在深度上出现了生化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等。化学的发展使人们能从植物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和合成新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扩大了药物的范围。生化学的发展为药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方法,使人们能够观察药物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从而打破了药物作用的神秘观点,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药理学从整体、器官、细胞和亚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从深度上产生了生化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等。随着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出现了一系列药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如临床药理学、精神药理学、免疫药理学、时辰药理学等。其中临床药理学,研究药物和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阐明药物的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与监测,药物相互作用以及新药的临床评价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大大充实与丰富了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然而随着化学药的发展,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日趋严重。如砷制剂治疗梅毒引起黄疸等,引起了世界各国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度重视。荷兰于1972年出版了第一部药源性疾病专著。毒理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现代药理学的形成是在20世纪20年代,陈克恢的麻黄研究和相继进行的几十味中药的研究是开创性工作,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研究思路,即提取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研究确定其药效和有效成分,与植物药的研究模式极为相似。50-80年代,开展了中药对呼吸、心血管、中枢、抗感染和抗肿瘤的研究。进入90年代,复方、作用机理和不良反应的研究增多。形成了两条清晰的研究思路:植物药研究思路和复方整体研究。此外,我国在1979年成立了中国药理学会,1980年创办中国药理学报,此后相继出版了各种药理学杂志、通报等,1985年中国药理学会成为一级学会。结语药理学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是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中国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中医药理学的理论一直掩质埋光,分散的深藏于众多医药学著作中,没有得到系统挖掘和整理,也没有随着近代科学的进步而出现理论上的新进展、新突破,这是十分可惜的。应该承认,由于古人科学认识的局限,中医药理学的一些具体内容还不够完善,甚至还夹杂了大量唯心主义的成分,但是,其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是正确的,随着近代和现代科学的进步,为中医药理学的思想的发展提供基础,为中医药理学的研究提供大量新的依据,中医药事业潜藏着巨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定要为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参 考 文 献:1宋光熠:中药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2何涛、李伟:药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版。3孙启明:我国升药发展简史略,载中国药学杂志1985年第5期。4邵颖: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科学发展史与期望,载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8年第2期。5孔卫娜、安胜军:我国古代药理的形成与发展,载中国药理学通报2009年第4期。6梁琦、谢鸣:从药性多维性的角度认识中药药性理论,载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年14期。7苗彦霞:类比思维在中药学理论中的应用,载陕西中医2002年23期。致谢在本论文的写作即将完成之际,笔者的心情无法平静,本文的完成既是笔者孜孜不倦努力的结果,更是于海食老师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的结果。在整个论文撰写过程中,于老师都给了我精心的指导、热忱的鼓励和支持,他她多次询问论文的写作进程,多次为我批阅文章并提出修改意见,她的精心点拨为我开拓了写作视野,修正了写作思路,对论文的完善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另外,于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都给了学生很大感触,使学生终生受益。在此,学生谨向导师致以最真挚的感激和最崇高的敬佩之情。另外,我还需要特别感谢任静同学对我的勉励和支持。俗话说:“每一份成功的背后都有着无数的支持”。在任静同学身上,我看到了这句话的真谛,她伟大的人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终生难忘,永远鞭策我前进。在此,我要向这位同学深深地鞠上一躬。再者,还要感谢这些天来在学习和生活中所有给予我关心、支持和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们。特别是我们教师的同学们,两年来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共同度过了太多的美好时光。我们始终是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愿我们的友谊日久天长,好人一生平安幸福,坏人早日改邪归正.最后,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感谢您们赐予我生命,感谢您们二十多年来对我的养育之恩,更感谢您们不管多苦多难对我学业始终如一的理解与支持。向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稿的于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向您说一声:敬爱的于老师,您辛苦了! # 二零一三年十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