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29096515 上传时间:2021-09-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填空:2*51、汉语教科书 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2、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 3、语言学的发展流派及代表人物: 历史比较语言学学派:琼斯 ;结构主义语言学学派:索绪尔 ;转换生成语法学派:乔姆斯基 ;功能主义语言学学派:韩礼德 4、英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包括: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5、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 的大教学论 建立教学论的开始。6、习得理论代表人物及观点:刺激反应论,斯金纳 ;先天论,乔姆斯基 ; 认知论,皮亚杰 ;语言功能论,韩礼德 ;社会相互作用论,贝鲁姆 。7、教学目的 是总体设计中的首要问题;布龙菲尔德 是美国语言学家之首。名词解释:5*4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取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运用最多的概念。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取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这里存在一种情况是,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都达到同等运用熟练程度,这就成为双语或多语现象。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母语是人们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首先接触的可能是居住地的语言而非母语。因此,不能把第一语言和母语两个概念混同。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非本族语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从语言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5、对外汉语教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写道:“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因此从1982年提出一直使用至今,人们也没有找到更能为大家所接受的表达法。6、关键期假说:伦尼伯格于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或称“临界期”假说。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而比较容易习得语言。7、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里模式和思维模式。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 它反映了民族的心里模式和思维方式。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最基本、最大量的表现形式。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8、中介语理论: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9、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全面指导某专业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教学计划是以课程设计为核心的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其主要教学方式和学时分配。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制定的、对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的指导性文件。通常分说明、本文和附录三部分。10、言语行为理论:50年代末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他指出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人们所说出的话语能同时进行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连线:2*5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重语言结构规则重语言功能意义课堂中自觉学习课堂内外交际中自然习得认知派经验派人本派功能派(语法翻译法)直接法(自觉对比法)阅读法团体语言学习法情景法默教法听说法全身反应法认知法视听法暗示法交际法(自觉实践法)自然法语言学理论基础转换生成理论结构主义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心理学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联接-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简答:10*2一、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理因素1、语法方面:汉语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用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时、态来变位。2、语音方面:汉语只有400多个基本音节,加上四声的区别,一共也只有1300多个音节。3、词汇方面:汉语的词音节少,便于记忆;汉语词汇的结构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由大多数本身就能独立成词的单音节语素结合而成,词义与语素义有关,也便于记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1、语法方面:汉语词没有形态变化带来方便的一面,但习惯于屈折变化的学习者来说,学会一种新的语法手段来代替早已熟悉的语法手段也是很复杂的。2、语音方面:汉语语音最大的难点在于具有区别意义的声调,对于母语是非声调语的学习者是颇为艰难的。3、词汇方面:汉语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固定的四字成语以及保留的不少古汉语词语,这些特点体现了汉语的丰富多彩,同时增加了学习者的难度。4、汉字: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汉字是意音文字,汉字是意音文字,对于世界上大多数用拼音文字的学习者,汉字是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是一套完全陌生的书写符号系统,难认、难记、难写。 二、主要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为依据)(1)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口头语言交流和学生书面语言阅读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采用这类方法的主要是知识性、理论性的课程,是使用的最普遍的方法。(2)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直观教具、真实环境或事实,对所学的知识获得形象、具体、直接、真实的认识;如采用实物、电影以及实验等。这种方法常常配合讲授法进行。(3)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的机体活动为主,通过教师作为组织者所指导的科学的训练,形成技能和行为习惯并发展其能力的教学方法;(4)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指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通过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育方法。如对艺术作品甚至是大自然的欣赏。这也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方法。三、中国文化特征:1.延续性、凝聚力、包容性2.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3.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力,鞠躬尽瘁4.强调人格,提倡节俭,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5.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6.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7.儒道互补,外儒内法,儒道佛三家并流 四、跨文化交际的特点1、 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跨文化交际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两种文化的共同之处有利于对双方语言的理解,不同之处则可能由于差异的存在而造成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偏误,并形成障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是不同的,在差异严重的文化之间所形成的偏误,甚至能引起矛盾和冲突。如白色在东方是丧葬,而在西方则是婚礼的纯洁。2、 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人们在会话交际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原则,但由于事实上存在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特别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鸿沟,对这些原则的理解就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制约。比如用利奇的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非常具体的礼貌原则作为标准,来评判、规范东方的交际行为,难免会格格不入。3、 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式和对异文化的成见。在单一文化的环境中,往往会形成母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优越感,并不自觉地把母文化模式当作衡量别的文化的标准,另一方面,在没有获得异文化社会环境的实际体验情况下,只受到间接经验的影响,人们也往往容易对异文化产生成见、偏见。如朝鲜画家眼中的中国。4、 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跨文化交际中尽管存在着不同文化的巨大差异,但交际双方为了使信息传递顺利进行并实现交际目的,在交际过程中往往出现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势。特别是在双方或其中一方交际能力不强的情况下,都有帮助对方了解自己的愿望,从文化和语言两方面尽量向对方靠拢。文化方面的趋同则需要对对方文化有一定认识基础,如用英语与日本人交流时,也必须体现日本文化的交际原则。5、 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在长期的交际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影响,在平等基础上进行的交流,有利于各种文化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我们认为应当提倡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促进各种文化的共同发展。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1. 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汉语语构的特点是不注重形式标志、强调语言结构内部意义关系“意合”,这就意味着汉语语构的灵活性和简约性。如:“苹果多少钱一斤?”“苹果一斤多少钱?”“一斤苹果多少钱?”“多少钱一斤苹果?”这几个句子语序不同,基本意思则一样。2. 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词语,如不加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就难以理解。胡明扬先生又把它分成受特定自然环境制约的语汇(如“梅雨”、“梯田”、“戈壁滩”等);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语汇(如“馒头”、“旗袍”、“四合院”等);受受特定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语汇(如“科举”、“下放”、“农转非”等);以及受特定精神文化生活制约的语汇(如“虚岁”、“黄道吉日”、“红娘”等)。3. 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称呼,中国人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人际关系,对长辈(包括老师)、对上级不能直呼其名。为表示亲近和尊重,有时对不熟悉的人用亲疏称谓,甚至出现“解放军叔叔”、“护士阿姨”的称呼。问候和道别,“你好”是在不特别熟的人之间比较正式的问候语,而日常用的更多的则是根据当时对方的具体情况,如“在看书啊?”“洗衣服哪?”等等。道别除了常用“再见”以外,有时还用“走好”、“慢走”、“路上小心”等表示关心的话语。道歉和道谢,中国人用“谢谢”依次的频率大大低于西方人。“谢谢”在汉语中是表示礼貌、客气的用语,因此关系越亲密用得越少,家人之间一般不用。中国人道歉也用得不如西方人多,过去认为打喷嚏、打饱嗝、咳嗽之类的生理反应时无法控制的,没有道歉的习惯。敬语和谦辞,对别人表示尊重,对自己则尽量谦逊,这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交际规约。对别人称为“您”,用“贵”,对自己则常用谦辞“敝”。褒奖与辞让,谦虚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美德,答复别人的夸奖时常用“哪里,哪里”,表示自己担当不起,或者强调自己不足的一面。宴请与送礼,中国人接到别人吃饭的邀请,除了极熟的朋友外,在答应以前一般都要推辞一番,说“不要麻烦了”,以示礼貌和对邀请者的尊重。隐私与禁忌,中国人之间越是知心朋友越能推心置腹,无所不谈。至于年龄,因为年龄越大越受到社会尊敬,中国老年人不太介意“老”字。六、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文化教学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为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服务,这是本学科、本专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从初级阶段的语言文化因素教学开始,中级阶段结合课文逐步增加国情文化知识的内容,高级阶段则开设一定的专门性文化知识课程。要体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2、要有针对性文化教学要针对外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和困难,确定应教的项目并做出解释的说明。如对中国文化的感受,美国学生和日本学生就很不相同。为了加强针对性,与外国学者合作研究是非常必要的。3、要有代表性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多、民族多。文化呈多元化倾向。文化教学中所介绍的文化首先应该是当代的活生生的文化,这对培养外国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直接帮助。如:不要提到婚俗就是做花轿、拜天地。有代表性的文化,就是指中国人的主流文化、当代的活的文化和有一定的文化教养的中国人身上反映的文化。4、要有发展文化的观点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由于不同文化的接触面而受到的影响,特别在年轻人身上所反映的习俗文化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如,近年来“谢谢”就用得越来越多,回答别人的夸奖,也常常用“谢谢”,而不一定非用“哪里”,“哪里”。处于社会变革期的中间,实际上是传统的文化习俗与新的文化习惯并存。因此在对外国学习者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时,不能绝对化,要适当说明这一变化趋势。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就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能力,也就是能正确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自觉遵守社会规约。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大量的练习与实践。七、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趋势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到20世纪末的变化过程:1) 从单一模式走向综合模式2) 从语言能力培养走向交际能力培养3) 从以教为主走向教与学的结合1. 理论研究的并进化 有对语言本体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以及汉文化教学和研究等。2. 教学法形态的模式化 以往的教学法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的形态上: 微观上,侧重具体方法或技巧的教学法形态 宏观上,侧重把国外教学法理论与汉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法形态 今后的教学法将转向以总结教学模式为主,形成数个有广泛影响和典型意义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3. 语料材料的语篇化 目前,对语篇话语理论的介绍广泛、尤其是对语篇形式、语义、语境特征的研究逐步深入。 教学将从以往的句单位教学发展到以语篇单位为主的教学,系统化的语篇教学将成为教学和教材发展的主线。 教学法将着眼于语言的交际功能,强调掌握话语的语境意义。4. 语法教学的强势化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语法教学的研究受到重视,编制了一些语法教学大纲,如:刘英林主编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语法等级大纲,对语法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的探讨论文和著作也有不少,提出了一批可靠的教学原则,如:是教学语法,不是理论语法。5. 教学的活动化和人物化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第二语言教学界以交际为目的的功能教学法替代了以结构为主的传统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模式逐渐兴起,强调在“用中学”,主张让学习者在实际交际中学会表达思想,在交际学习过程中不断接触新的语言形式并发展自己的语言系统。如马箭飞提出建立以汉语交际任务为教学组织单位的教学模式,并编有5册教材汉语口语速成,包括入门篇,基础篇,提高篇,中级篇,高级篇。6. 教学的立体化 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参与者,教学环境三个方面。 教学内容:随着语篇内容的引入,教学必须立足于上下文,交际背景和文化三维之上,体现教学内容的立体化。 教学参与者:重视学习,强调活动的教学必然形成学习者、教授者、语篇形象三向学习活动参与者的立体化,以及个体、小组、集体学习形式的立体化。 教学环境:在现代声光媒体和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学将实现超越课堂时、空背景的立体化活动环境。教案 40*1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