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非常经典)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352453 上传时间:2021-08-26 格式:DOC 页数:163 大小:78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非常经典)_第1页
第1页 / 共163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非常经典)_第2页
第2页 / 共163页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非常经典)_第3页
第3页 / 共1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笔记(2008年A类27题)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 C)。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上帝创造世界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和摹仿的原理(2007年A类27题)下列说法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C D)。A.万物皆备于我 B.吾心即宇宙C.理在事先 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真题回顾】1、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是( C )。(2008年江苏真题A类)A 坚持先驳论 B 坚持不可知论 C 离开了社会实践,没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D 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的知识不可能来自经验2、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是( B )。(2008年江苏真题A类)A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 人对人的依赖性社会、人对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C 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D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3、每一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ABD )。(2008年江苏真题A类)A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B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整体等于部分之和D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B )。(2008年江苏真题C类)A 客观实在性 B 运动 C 发展 D 辩证性5、“手中无网看鱼跳”、“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强调的是( B )。(2008年江苏真题C类)A 劳动者的重要性 B 生产工具的重要性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生产关系的重要性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从信息的角度看,反映的发生就是( D )。(2007年江苏真题A类)A信息的产生过程 B信息的传播过程C信息的刺激过程 D接受和保留信息的过程7、“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就是大道理。”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 )。(2007年江苏真题A类)A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B要抓事物的主要矛盾C要尊重客观规律性 D要发挥主观能动性8、“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C )。(2007年江苏真题B类)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C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9、“我们不可能从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找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现成答案,必须结合我国实际、通过实践来不断加以回答。”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B )。(2007年江苏真题B类)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说明( D )。(2007年江苏真题C类)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人的认识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第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文理科)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C,文科)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3、哲学的党性即党派性是指(D,1987,文理科)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C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4、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D,1988年,理科)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恩格斯 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C,1995年,理科)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6、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1997年,理科)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7.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D,1998年,理科)A. 宿命论观点 B. 唯意志论观点C. 机械唯物论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CD,1994年,文科)A. 世界统一于存在 B. 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E. 物是感觉的复合 第2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C,1987年,文理科)A. 概念、判断、推理 B.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C. 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D. 客体、主体、客体 2、意识的本质是(A,1989年,理科)A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B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感觉的总和 D逻辑的集合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C,1989年,理科)A. 存在 B. 精神 C. 物质 D. 原子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B,1989年,文科)A. 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5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D,1990年,理科)。A. 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 B. 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C.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6、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A,1990年,文科)A.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C,1991年,文科)A. 都是辩证法观点 B. 都是诡辩论观点C. 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D. 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8、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C,1991年,理科)。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C. 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9、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B,1991年,文科)。A. 意识产生物质 B. 意识转化为物质C. 意识决定物质 D. 意识创造物质 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D,1992年,文科)。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统一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1.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B,1992年,文科)。A. 本质和派生的关系 B.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2、“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B,1993年,理科)。A. 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 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 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1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通过(A,1994年,理科)。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14、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1995年,文科)。A. 承认世界多样的统一 B. 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15、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1996年,文科)。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1999年,理科)。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17、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C,2000年,文科)。A. 决定性 B. 预见性 C. 能动性 D. 主动性 18、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2000年,理科)。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对象性 D.任意性 19、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C,2001年,文科)。A. 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 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 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 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20、“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2001年,理科)。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2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2002年,文科)。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2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2003年)。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23、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C,2006年)。A. 变是世界的本质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24、“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B,2007年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25、科学的物质范畴是(CD,1989年,理科)。A. 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B. 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C. 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D. 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E. 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26. 物质是运动的(BCE,1990年,理科)。A. 形式 B. 主体 C.内容 D.属性 E. 基础 2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CD,1991年,文科)。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 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E. 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 28、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BCDE,2000年,文科)。A. 多元论的思想 B. 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C.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E. 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29、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DE,2002年,理科)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 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 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E.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30、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BE,2002年,文科)A. 意识根源于物质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 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E.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1、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BCD,2006年)。A. 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B.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C. 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D. 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32、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D,2007年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第3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D,1989年,理科)。A. 形而上学观点 B. 诡辩论观点C. 唯心主义观点 D. 唯物辩证法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1989年,文科)。A. 观察实验方法 B. 逻辑推理方法C. 矛盾分析法 D. 归纳演绎法 3、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C,1989年,理科)。A. 量和质的相互转化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C.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4、“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C,1990年,理科)。A. 机械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D. 外因论的观点 5、区分事物质的依据是(A,1990年,理科)。A. 事物的本质属性 B. 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C. 事物量的规定性 D. 人的直觉 6. 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D,1990年,文科)。A 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 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C 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7、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1991年,理科)。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8、“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论点是(B,1992年,理科)。A. 唯心主义观点 B. 辩证法观点C. 相对主义观点 D. 机械论观点 9.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1992年,文科)。A.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 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C.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10.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1995年,文科)。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1996年,文科)。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 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2、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D,1997年,理科)。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C. 确定事物的质 D. 把握事物的度 13、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C,1998年,理科)。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1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B,2001年,理科)。A.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 要把握事物的度C. 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 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15、“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语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C,2007年 )。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16、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是(BDE,1989年,理科)。A. 系统论代替了辩证法 B. 唯物辩证蕴含着系统论的基本思想C. 唯物辩证法排斥系统论 D. 系统论丰富了唯物辩证法E. 系统论深化了唯物辩证法 17、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ABDE,1989年,理科)。A.人不能创造规律 B.人不能消灭规律C.人可以完善规律 D.人可以认识规律E.人可以利用规律 18、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的现象的有(CDE,1991年,理科)。A冰水汽 B麦株麦粒麦株C团结批评团结D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E生产粮食粮食被人消费生产粮食 1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BDE,1992年,文科)。A.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D.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E. 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20、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ABDE,1993年,文科)。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E.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ACDE,1995年,理科)。A. 整体由部分所构成 B. 整体是各部分之和C. 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D. 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E. 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 2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ACE,1996年,文科)。A.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B.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C.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D. 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E. 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3、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BD,1997年,理科)。A. 认为凡是现有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 认为事物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24、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1998年,文科)。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E. 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25、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E,1998年,文科)。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26、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DE,1998年,理科)。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27、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BDE,2001年,理科)。A. 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C. 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E.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 28、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ABCE,2003年)。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第4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C,1990年,文理科)。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对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2、承认“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是(C,1990年,理科)。A.相对主义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 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D,1991年,文科)。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4、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D,1991年,理科)。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D.对该事物的理论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1992年,文科)。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6、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D,1992年,理科)。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7、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1993年,理科)。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8、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B,1995年,文科)。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9、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D,1995年,理科)。A.普遍性 B.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10、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B,1999年,文科)。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1、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B,2002年,理科)。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12、“当一个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D,2005年)。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13、未来科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2005年)。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4、“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2006年)。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15、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2006年)。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16、感觉在认识中的地位,表现在它是(DE,1987年,文理科)。A.认识的来源 B.唯一可靠的认识C.认识的深化 D.认识的起点E. 认识的初级阶段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BCD,1988年,文理科)。A.人的主观意识 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E.一般的人 1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BD,1988年,理科)。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E. 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19、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BCD,1988文理科)。A.相对真理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B.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近似的性质,认识有待于深化C.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D.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E.真理本身包含着错误 20、“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ACD,1990年,文理科)。A.唯心主义经验论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C.唯我主义者 D.反理性主义观点E.承认主观能动性和辩证观点 21、真理和谬误是(ABCE,1990年,理科)。A.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B.相比较而存在的C.相斗争而发展的 D.没有本质区别的E.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22、“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BD,1991年,理科)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E.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2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ACE,1994年,文科)。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ABCD,1997年,文科)。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 2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2000年,理科)。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E.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26、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BD,2000年,理科)。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第5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经济基础是指(A,1989年,理科)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C.一定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D.一定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2、道德是指(A,1989年,理科)。A.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B.经济基础是集中、最直接的反映C.上层建筑的核心 D. 最抽象的意识形式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的物质标志是(C,1991年,理科)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 D.科学技术 4、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C,1991年,理科)。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5、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C,1999年,理科)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 生产方式 D. 政治制度 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B,1999年,理科)。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体系 D.分工协作关系 7、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2000年,文科)。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C,2002年,文理科)。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9、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2004年)。吃喝穿住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结成社会关系 10、“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A,2006年)。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ABDE,1988年,理科)A.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B.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C. 人们不能干预生产关系的变化D. 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E. 生产关系的三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CDE,1988年,文科)A.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性B. 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C. 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D.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E.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13、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意识理解为(ABCE,1989年,文科)A. 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 B. 社会存在的反映C. 个体意识和群众意识的统一 D. 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E.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一 14、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ABCDE,1991年,文科)A.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过程B.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C.人的本质活动D.形成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E.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15、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DE,1992年,文科)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16、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ABD,2001年,文科)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E. 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第6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C,1989年,文科)A. 国家政治权力 B. 天才人物的创造力C. 社会生产 D. 阶级斗争 2、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B,1994年,文科)A.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C.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 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ABCE,1989年,理科)A. 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 B.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E.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作用是(BDE,1991年,文科)A. 生产力发展的动因 B. 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C.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E. 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3、“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表明(ABD,1992年,理科)A. 人是社会的主体 B. 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的目的人的活动构成的C.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 D. 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E. 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4、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BCDE,2003年)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5、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ACD,2006年)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6、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BD,2007年 )A.具体的、现实的人 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 D.社会全体成员 第7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2002年,文科)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2、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C,1988年,文科)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C,1992年,理科)A. 人的自身需要 B. 人类的共同利益C. 人的社会关系 D. 人的自然属性 4、历史唯物主义所理解的解放是指(BDE,1988年,文科)A. 人性的解放 B. 摆脱自然界的奴役状态C. 摆脱必然性的束缚 D. 摆脱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E. 摆脱传统旧思想的束缚 5、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BDE,2001,理科)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C人的本质是自由 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E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ABCDE,2002年,理科)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B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C是社会发展的目的D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E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考试分析】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从历年真题来看每年分值1-2分,均为识记型知识点,内容绝大多数来自江苏人民出版社的综合基础知识,复习备考时以此书为基础,适当延伸展开即可。【考点精讲】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大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原因没有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作指导。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萌芽时期(19211927)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关于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等党早期领导人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而独到的论述。形成时期(19271935)土地革命战争的前期独创性地探索了适合中国特点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八七会议”(1927年8月)提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基本路线;“三湾改编”(1927年9月)提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