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评课稿三篇

上传人:J*** 文档编号:28325159 上传时间:2021-08-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评课稿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评课稿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评课稿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评课稿三篇高中物理评课稿1本节公开课非常成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从中吸取良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优点如下:教态自然,和气悦人。教师的姿态优雅,会给以亲切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流畅,抑扬顿挫,节奏性强,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无不规范的口语,叙述得当。实验演示得当,使教学直观了当,具体形象,便于掌握知识,记忆起来简便,使抽象的知识显而易件,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变得浅而易懂。知识丰富,引用资料形象生动,富于哲理,对教材其到了良好的补充,相辅相承。 课堂调空能力强,能灵活根据学生的回答正确引导,并使用良好的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求知欲。对学生认识深刻,了解学生透彻,为做好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做到有的放矢。时间分配得当,祥略得当,重点突出,难点攻破,对教材认识深刻,对大纲吃偷。 板书有条理,规范漂亮,字迹工整,科学规范,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对节知识了如指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恰到好处,以科学家沈括的动人事迹杰出贡献,鼓舞学生探索科学奥秘,为国争光,为科学献身,热爱祖国,激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努力学习。优点:1、学生的讲解基本到位,学生能积极配合回答讲课者的提问;2、及时以题目的形式对所有知识进行反馈;3、在老师指导下做好演示实验。4、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不足:1、反馈题重数量,但处理质量不高;2、个别反馈题不能紧跟所讲内容;3、小组合作有待加强,五、六、七组间有重复现象。建议:1、加强预习和课下的辅导,对较难的内容如演示实验,给学生提出指导性建议;2、老师可参与准备一些反馈习题,使之更有针对性;3、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充分的预习。高中物理评课稿2听了隋老师讲解电势差一节内容,收获不少,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评课内容:本节课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1、从教学设计上看,本节课突现采用类比的手段将重力场中的重力、高度差、重力势、重力势能同抽象的电场力、电势差、电势、电势能概念具体化,落实了这些概念的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2、从课堂教学来看,老师能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启迪学生思维,渗透物理思维和方法。3、展示了该老师是有扎实的基本功,整个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课堂内容丰富充实,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本节课堂上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节课的具体亮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学习时机。上课的教师充分考虑到物理知识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去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教程。通过类比手段降低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的难度,再引导学生把这些直观的感性认识进行扩展抽象上升理性认识,最后把这些认识和知识加以巩固。2、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启迪思维,教师在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这一原则,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尽量还给学生,无论是概念理解,还是方法选择,都尽量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表述,力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丰富体验,获取知识,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有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在必要之处作适当设疑点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3、有效地进行教学调控,教师对调控能力较高,体现在有效地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处理教材,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容量恰当,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准确、亲切,教态自然,整个节的的时间分配基本合理,重点概念电势差,电势突出,祥略得当。由于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这也决定着赏评一堂课时,个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这堂课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可以更接近实际生活,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可以列举出更多的生活实例,如跨步电压触电的现象等。总之本节课充分运用了类比的研究方法,启发式教学,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失为一节成功的课例。高中物理评课稿31教材分析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是在前五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依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强化矢量运算法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只学习了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学生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了学生的认知断层,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是: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2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能力目标: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3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验体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从理论深入到实际。其操作策略是:问题学生提。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认知准备。注重学生认知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这堂课前的认知准备分两个层次,一是浅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如分力、力的分解概念等;二是深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击中要害,抓住关键。学生体验、感受,形成直觉思维,能突破难点,同时留下深刻印象。巧用评价,激活学生内动力。采用师生情感共鸣、配合默契、体验成功的内在激励方式,从深层、长久、公平的角度,让评价内化为学生内动力。4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质疑。质疑在不好理解处,质疑在不好分析处,质疑在不好掌握处。提供思维策略。用实际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教给分析方法。实际效果分析法,等效代替法。5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自主探索课前一天晚自习,引领学生学会预习,给足他们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走进课堂,提高合作、探索学习的有效性。提出问题(书面)教师汇集、列序。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这里有一个钩码,可用一根细线提起,可用两根细线提起,哪种情况细线容易被拉断。演示用一根细线提起来,再将此细线穿过钩码,两端上提分开,细线断了。以此激活课堂。3.共识目标,质疑问难同学们预习后提出了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展示教学目标、展示经教师筛选、排序的问题,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4.循疑而进,问题解决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属表征问题,学生在书上勾画(多媒体展示)。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请学生回答:合力可等效代替两分力,那么两分力就可等效代替合力?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语言加工)。从而领会分力与合力的关系:等效代替不能共存。”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确定的解?请学生画,同桌讨论,看教材上图1-29。引导学生总结: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两种情况有确定的解。(这不是重点,欲放即收,决不越俎代疱)。在具体问题中怎样进行力的分解?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分解?实际效果怎样定?分力方向如何找?分力大小如何求?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请将F分解。长胶板两端搁置,中间放一木块,用斜向上的力拖木块。运动一段位移,请学生观察此力的效果:长胶板弯曲程度减小,木块水平起动(可多媒体展示)。讲清三个层面:没有沿F的方向起动,说明没有沿F方向的效果,因为有两个效果,所以要分解。胶板弯曲程度减小,即“垂直上提”和“水平起动”两个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然后计算求解(以上用动画展示,绝不在数学上花功夫)。例2物体静止在倾角为的斜面上,其重力产生的效果怎样?先请学生将教材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觉?再让学生分析、作图、计算,教师巡视、纠编,找出做得好的通过实物展台让学生观看,作出评价。最后,实验验证:橡皮绳一端系方木块,另一端固定在倾斜的胶板上。观察重力的效果。抬高胶板,使倾斜角增大,观察重力的两个效果的变化情况并与求解的分力表达式对照。请思考:斜面上的情况,重力一定沿斜面分解吗?怎样分解?如图2,将重力G分解为垂直档板的F1和垂直斜面的F2。5.联系实际,实践探索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拖拉机拉耙来耙地,车辆上桥、下桥),深挖教材的编写规律。讨论: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小倾角?6.回顾反思,学有所得同学们,依据上例的解题过程,请你总结力的分解的方法:根据实例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7.思维策略,巩固训练如图3支架,绳子对O点的拉力产生什么效果。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手伸直拿住竹杆的一端,另一端插在腰上,在手握处挂上适当重量(50N)的水桶,请他谈谈感受。同桌的同学,一人手叉腰,另一人使劲压,互相交换做,这种自我感受、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印象深刻。教师展示分解过程,讲解分解方法。创设问题,不知ABO的角度,怎样计算分力大小呢?造成认知冲突,提出作图法求解,教师讲解此法,使本节课有整体建构。同学们,一根线和两根线悬挂同一砝码,两根线的张角较大时,易断!知道为什么吗?多媒体展示画好了的几幅力的分解力,可得出结论。8.总结扩展,突出重点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具体情境中用实际效果去分解力;分力的大小可计算、可作图。9.作业布置,开放练习观察身边的力的分解实例;书面作业。6板书设计(略)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