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武宣县民族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导学案 编号:第 19份课题19.鱼我所欲也课时2课时 问题一:研读课文,探究论证。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示例:文章提出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不贪生怕死。这种心思,人人皆有,贤者能保存。接着举例“不食嗟来之食”说明。最后话锋一转,说“乡为身死而不受”,而现在却为了各种欲望而舍掉了“义”,劝告人们应该停止这种行为。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在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进行对比;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4.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联系课文作答。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知识链接: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4.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2.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导 学 流 程第一课时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一箪食(dn)一豆羹(gng)蹴尔(c)死亦我所恶(w)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名词活用为动词);“与”通“欤”,语气词。(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原先,从前。3.解释下面加点的多义词。 二者不可得兼(可以,能够)(1)得 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接受)(2)为 可以避患者何不为 (做) 乡为身死而不受 (宁愿)4.解释下面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能够用来 今义:能够(2)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 今义:将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5.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并翻译。(1)鱼,我所欲也。判断句。鱼是我所喜爱的。(2)所恶有甚于死者。倒装句(状语后置)。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3)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句。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主备人:蒙治乙 复备人: 审核人: 教研组长审批: 班级: 小组: 姓名: 第二课时 1.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及他的名言。示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问题二:难点突破,理解主旨。 1.孟子提出的“义”的内涵是什么?示例: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问题三::领悟思想,拓展延伸。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示例: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用温家宝总理的话说,企业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见利忘义,把自己挣的钱建立在别人的痛苦甚至生命上,那是可悲的,也是法律不允许的。 1.理解填空。 (1)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所说的:“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A)A.本文以“鱼”比喻“义”,以“熊掌”比喻生命。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本文出自孟子,我们还学过选自此书的文章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