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十二章、抗病虫育种,第一节、抗病育种的重要性,第二节、病原物致病性与植物的抗病性,第三节、抗病育种的方法和程序,第一节、抗病育种的重要性,一、植物病害的类别及起因,1、植物病害,(1)非侵染性病害:,由植物生长条件的不适应如旱、涝或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影响,无其他生物侵染,不传染;水污染、药物污染等,(2)侵染性病害:,由其它生物寄生而引起,故又称寄生性或传染性病害。,线虫病、蚜虫病、白粉病、细菌性枯萎病。,(3)病原物:,引起植物病害所有生物的统称,,如:细菌、真菌、病毒、类菌原体、线虫、寄生性植物种子、少数放线菌和藻类植物、类立克氏体。,二、病害的农业防治,1、通过农机具、土壤消毒、驱除或杀灭媒介昆虫等以切断病毒的感染途径。,该方法行之有效,但颇费人力、物力及时间,杀虫剂会造成环境污染。,2、通过组织脱毒法获得无毒种植材料。,本钱高、工作量大,病毒如田间再感染,使得植株无毒期不长。,3、培育抗病品种。,三、抗病虫品种的重要性,1、可抑制菌原数量,减轻和降低病害;,2、减少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保持生态平衡。,3、投资少,收效大,是农作物增产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节、病原物致病性与植物的抗病性,一、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遗传变异,二、植物的抗病性及其遗传变异,三、植物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一、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遗传变异,1、生理小种的概念病理学概念,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的种、变种或专化型下,形态上相同,但对寄生植物不同品种致病力不同,由同一基因型所构成的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只是特定基因的表现型,不是遗传单位。同一病原菌分化出的生理小种使一些品种感病,另一些不感病。,一般病原菌的寄生性越高,植物的抗病特异性越强,那么相应的病原菌的分化亦越强。,生理小种在形态上很难区别,一般用一套抗病力不同的鉴别寄生来区别。,生理小种的消长取决于哺育品种在生长上的消长情况,2、致病性及其遗传,1概念,病原物的致病性:指病原物引致病害的能力。能引起病害的,称能致病,其强弱不同。,是一种遗传属性,可发生变异是品种抗病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性杂交、无性重组、突交和适应途径,适应:是病原菌和寄生协同开展的结果,2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及其遗传变异机理,1病原真菌的变异途径:,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重组、突变、无性重组,2病原组的变异途径:,DNA在细胞间转移形成新株系;转化;转导;突变,3病原病毒的变异途径:,杂交新病毒株系杂种RNA或DNA;突变,二、植物的抗病性及其遗传变异,1、概念,抗病性指寄主对病原物及其有毒产物的抵抗性、不感受性或少感受性。,是相对的,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潜能,其等级如下:,免疫: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响表现为完全不发病,或观察不到可见病症;,抗病:寄主受病原物侵染后发病轻微,分高抗、中抗、低抗;,感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能发病的,严重的称高度感病;,耐病:植物忍受病害的性能;,避病:由于种种原因未受到侵染未发病时间、空间下的,2、植物抗病机制,抗病机理类别,抗侵入型;抗扩展型;过敏坏死型;,植物抗病的理化因素,角质层;碳水化合物并置;,木栓质凝胶体和胶添体;,结构蛋白;木质素;,次生代谢物,单产和黑素物质;溶菌酶;,酶和病毒的蛋白质抑制剂;,固有的抗菌素系统;植物保卫素;,3、水平抗病性和垂直抗病性,垂直抗病性又称“专化性抗病性是指寄主对病原菌不同生理小种所具有的“特异反响或“专化反响,即寄主对某些生理小种高度抵抗,但对另一些小种那么高度感染。,特点:,往往属于过敏坏死型的抗病性,最高程度可达免疫;,属单基因或少数主效基因决定的简单遗传,杂种后代别离比较简单;,表现突出、明显、受环境影响较小,易于识别利用;,缺点:会因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变化而使抗性“丧失,水平抗病性指寄主对不同生理小种没有“专化和“特异反响,对各种小种的反响大体上接近一个水平。,特点:,对各小种反响一致,抗病性比较稳定和持久;,属微效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杂种后代别离比较复杂;,4、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总结,无论何物种,抗病性通常都以孟德尔别离定律 进行别离;,抗性多由主效基因决定;,抗性多由显性等位基因决定;,抗性基因很少有连锁遗传;,根据特殊的生物型可区分另外的抗性等位基因;,三、植物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1、基因对基因学说,“基因对基因的关系可以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来解释。,即寄主的抗性基因像一把锁,能锁住病害不发生;而病原物的致病基因像一把钥匙企图开锁而侵染寄主。,对于寄主的每一个主效抗性基因,病原物中便存在一个相应的致害基因。,当寄主植物具有抗性基因,而病原物不具致害基因时,寄主表现抗病;相反一旦病原物出现具有致害基因的生物型时,寄主便变为感病。,2、蛋白质对蛋白质假说,寄主蛋白质与病原菌蛋白质的共聚合,应,来自病原菌的同一种蛋白质,如发生,聚作用,那么呈亲和反响一致病;不发生,聚,不亲和具抗病性。,因蛋白质是基因表达产物,实质还是基因作用。,第三节、抗病育种的方法和程序,一、育种材料,二、抗病性鉴定,三、病品种的培育方法,一、育种材料,1、地方品种和栽培品种。,2、野生种和引入种。,3、复合种质指多细胞质基因复合而产生抗性。,4、人工或自然诱发的突变材料。,二、抗病性鉴定,1、室内鉴定,每品种四次重复,每重复50单株,要有抗,植物作CK。,菌种准备,幼苗准备,接种,诱导产生孢子束,鉴定:统计未发生孢子数束单株的百分比,2、田间鉴定:要设病圃隔离,用于成株鉴定,3、鉴定标准:,病情指数:表示发病的程度,以病斑在叶病 上的面积进行分级15级,发病率发病植株数/调查植株数100,反响型:主要用于鉴定过敏性坏死抗性,三、病品种的培育方法,1、轮回选择法:,2、回交育种法:,综合农艺性状好的品种抗病品种,3、杂交育种法:,4、选择育种法:,第四节、植物的抗虫性,第五节、抗虫性机制类型,第四节、植物的抗虫性,一、抗虫性的概念,二、植物抗虫性的类型,第四节、植物的抗虫性,一、抗虫性的概念1、抗虫性:,寄主植物所具有的抵御或减轻昆虫侵害的能力;或为某一品种在相同的虫口密度下比其它品种高产、优质的能力。,2、抗虫品种的优点:,可推广种植和重复种植;,一般具专一性;,无公害、不杀伤天敌;,一经育成,无需额外花费即可纳入正常耕作系统中,且不受环境、气候等影响;,二、植物抗虫性的类型,1、程度,免疫,高抗,低抗,感虫,高感,2、机能,寄主防止,诱导抗虫,逃避,3、稳定性,水平抗性,垂直抗性,第五节、抗虫性机制类型,一、不选择性,二、抗生性,三、耐害性,一、不选择性,1、拒降落与叶色有关,2、拒产卵:主要是植物体本身理化因素的影响,3、拒取食,二、抗生性,1、抗生性与不选择性,2、植物抗生性的营养学说,3、植物抗生性的毒素学说生物碱,三、耐害性,1、耐害性:植物对害虫危害的承受能力,2、优点:无需使用杀虫剂灭虫,害虫无法生出新的生物型,植物对虫害的自主反响特别可取,第六节、,抗虫育种的方法和技术,一、抗原收集与保存,二、抗虫性鉴定,1、田间鉴定:受害方式、部位;产卵量、虫口密度等。,2、室内鉴定:,三、抗虫育种方法,1、直接筛选法:,2、杂交选育法:不抗虫抗虫,3、回交转育法:,4、复合杂交法:,5、轮回选择法:,6、生物技术:转BT基因到受体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