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会计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作为会计对象特定所指的会计要素体系的建立,无论美国、国际会计准则,还是中国,都是依据其经济背景和会计准则制定目的进行的。我国的会计要素和我国的市场经济一样,将日趋完善,与国际将更加接轨。,近代会计,(,一,),班组核算制,班组核算制的建立是50 年代会计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起始于钢铁企业,在像鞍钢这样的大型企业中得到推行发展,并最终把这种制度推向全国。班组核算充分调动了群众主动参加企业管理与核算工作的积极性,它稳固了企业会计核算及其管理的基础,是我国50 年代会计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成果。车间、班组核算制,即明确成本核算中心的一种具体做法。制定出生产指标、劳动指标和成本指标下达给各车间或班组。包括:(1)制定下达生产指标。将各种产品,零配件的生产计划下达给各车间,以此考核车间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2)制定下达劳动指标。即将工人人数以及人均产量等计划指标下达给各车间;(3)制定下达成本指标。主要是按照生产费用要素编制各车间生产费用计划,按车间编制车间经费计划和车间各种产品单位成本计划。通过车间、班组各项指标的实际数与计划数进行对比,可以反映车间各项计划的完成情况。分清企业内部各车间、班组以至职工个人应负经济责任,并考核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计划完成情况。,(,二,),资金、成本指标分口分级管理,60 年代初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的内容也在不断 深化,并使我国的责任会计实践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就是,在车间、班组核算的基础上,实行了资金、成本指标分口分级管理的方法。资金、成本指标分口分级管理。所谓分口管理,是指按照分工管理的原则,将资金、成本指标进行横向分解,由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分口管理。所谓分级管理,即将各职能部门分口管理的资金、成本指标进行纵向分解,逐级落实到各级核算单位。例如,企业的流动资金可以分解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和成品资金,按照分口管理的原则,储备资金分口给供应部门负责管理;生产资金分口给生产部门负责管理;成品资金分口给销售部门负责管理。供应部门负责分口管理的储备资金再进行纵向分解落实,由各材料仓库以至采购、保管人员进行管理。,生产部门负责分口管理的生产资金再进行纵向分解落实,由各生产车间分别进行管理;各生产车间负责管理的生产资金再进一步分解落实,由各班组以至工人进行管理。销售部门负责分口管理的成品资金再进行纵向分解落实,由各成品仓库以至销售、保管人员进行管理。成本指标也可以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分解落实,由各有关职能部门以及车间、班组和职工个人分口分级管理。实行资金、成本指标分解,分口分级管理,可以进一步明确企业内部各单位应承担的资金、成本责任,能够激发广大职工群众参加管理的积极性,使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目标与企业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并为企业的资金、成本计划顺利完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三,),厂内银行,进入80 年代以后,我国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的内容、方法不断进行更新,新的模式不断出现。随着企业经济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我国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也逐渐普及,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作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得到完善,权、责、利的结合程度也进一步提高,结合方式日趋成熟。吉林省的工业企业在大庆油田内部结算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内部银行。内部银行就是将国家银行的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管理而建立的企业内部资金管理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对企业内部的资金运动加以计划、控制、核算、考核,促使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节约、合理地使用资金。建立内部银行,把市场经济原则贯彻到企业内部,将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之间的下步骤领用上步骤的材料、半成品的内部转账关系转变为“买卖”关系。各内部核算单位之间发生的经济往来业务及时计价结算,使各内部核算单位加强了经济效益观念。因此,建立内部银行对于完善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是我国责任会计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发展,现代会计,(,一,),新中国会计改革的第一阶段,解放初期,我国仿效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建立新中国基本会计制度。推行会计改革与建立新中国的会计制度方面采用直接向苏联学习方式。,1.在政务院下设财政部,负责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并一直延续至今。,2.建立统一会计制度。这与西方会计不同,将各种会计工作规范均以会计制度的方式予以明确,对于当时会计水平尚较低的阶段,是较好的。1950 年年底,各部门均已正常发布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它主要是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会计报表格式、统一登记会计簿籍与填列凭证办法等。统一会计制度的发布执行,行之有效地规范了各类企业的会计行为,在会计核算方面形成了统一的局面。,3.改革了会计方法体系,实现企业会计方法应用的统一性。在会计基本假设、应计基础、会计基础原则与要求,以及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等方面都基本上做到了向国际惯例靠拢。,4.确立总会计师设置制度,实行总会计师责任制。1961 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规定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试行总会计师制。,5.复式记账法的改良与发展。,借贷记账法产生于中世纪意大利的贷金业,卢卡帕乔利总其成,该法在世界各国风行了500 多年,其功不可没。但借贷记账法的“借”、“贷”符号较为抽象,因此,我国曾对记账方法进行了改革,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是“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以“收、付”作记账方向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先后用过“入、出”、“收、付”作记账方向,当时“收付”记账方向采用的是上收下付的方式。在封建社会时期及其以前,用的都是单式收付记账法,收付方向与实物收付方向相同,方向的含义很容易理解。后来发展为以虚拟现金收付方向为方向,发展到“龙门账”时,已具备了复式记账的雏形。从50 年代开始,对收付记账方法进一步改良,使其成为科学的复式记账方法。该法符合中国的记账习惯,容易理解,特别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直至1998 年成了法定的记账方法。增减记账法具有通俗易懂、简明实用的特点,其“增、减”方向与经济业务的变动相一致,会计人员很容易理解。该法由商业部首先提出设计构想,由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张以宽教授设计而成,自60 年代提出后,便在商业部门推广使用,直至1993 年,为与国际会计接轨,统一以借贷记账法为记账方法才停止使用。复式记账法在我国曾有过一段百花齐放的过程,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也形成了中国会计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二,),新中国会计改革的第二阶段,1.,会计法制体系的构建。制定会计专业法规,依法规范会计行为,是我国会计思想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1980 1984 年的拟稿及反复讨论,1985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对于其他法规的简称相同),它填补了新中国会计专业法规建立中的空白。为形成相配合、相协调的专业法规层次,90 年代还先后颁布了注册会计师法(1993 年10 月,1999 年修订工作已启动)、预算法(1994 年3 月)、审计法(1994 年8月)等。同时又陆续发布了相关法规,诸如公司法(1993 年12 月)、票据法(1995 年3 月),以及企业破产法、经济合同法与税法等,自此已形成了执法中相关联的经济法规层次,从而使会计法制的基本体系得以构建成立。,2.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兴起与发展。新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是伴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需要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的。1980 年12 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成为新中国注册会计师兴起之首要依据。随着1981 年1 月1 日“上海公证会计师事务所”的成立,此后其他各地的会计师事务所也相继建立起来。3.推行会计职称制。职称制度始于1985 年,定为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十多年来,以会计职称的中心的培训、选拔人才等,使会计人才得到培训,会计人才得到重视。特别于90 年代改为考试确认资格后,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会计的整体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三,),新中国会计改革的第三阶段,1.,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1992 年5 至6 月间,当时的国务副总理朱镕基,就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和会计制度改革发表了重要谈话。指出:“会计信息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信息不通就无法做生意”;“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不符合改革开放的要求,迟早要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1992 年年底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会计准则和主要是规范我国的会计核算方法,而财务通则则重点规范了企业的财务政策,包括资金筹集和运用、折旧计提、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利润分配等财政政策的内容。财务通则在国际上是没有的,它相当于国外的财务法。但由于我国一直来已有成形的财务制度,制定财务通则,对于当时还是相当有用的。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后,并同时制定了8大行业的13 个会计制度,统称为行业会计制度。至第16 卷李家瑗:中国会计发展史采撷2002 年40第16 卷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年此,会计核算来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变动。总体上看,会计核算进一步与国际会计接轨。具体有以下方面:,(1)原来分所有制、分部门、分行业制定的会计制度进行了相对的统一,建立了会计核算规范和体系。,(2)第一次构造了一个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地规定了会计假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要素、会计报表体系等。在此之前,会计假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只是借用国外的,我国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会计要素原来指的是资金占用、资金来源,将费用视同于资金占用,将收入视同于资金来源,而最大的问题是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不分。改革后形成了与国际会计相同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的五大要素;会计报表上也改原来的“资金平衡表”为“资产负债表”,并增加了“财务状况变动表”,形成了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为构架的报表体系。,(3)统一了记账方法。改革前,我国主要使种记账方法,工业企业用借贷记账法、商业企业用增减记账法、行政事业单位用收付记账法。改革后,统一使用“,借贷记账法”。,(预算会计在1998 年才改为借贷记账法),(4)成本核算上,改“完全成本法”为“制造成本法”。主要是分清了期间费用和产品成本的范围,将原“企业管理费”从产品成本中分离出来,作为期间费用,使产品成本的构成更趋于合理,更有利于企业对成本构成的分析和决策。在会计制度的改革上,我们采用了逐步推进的方式。1992 年底公布两则(会计基本准则、企业财务通则);1993 年7 月,公布施行各行业的会计制度和各行业的财务制度;1997 年陆续公布并在有关范围内试行具体会计准则(包括“收入”、“投资”、“债务重组”、“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租赁”等)。2001 年公布施行企业会计制度。一系列的制度公布,构成了中国会计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它规范了会计核算,发展了中国会计科学。,2.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法律体系,。,自1985 年公布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后,于1993 年进行了第一次的修改,而于2000 年公布执行的是已经过第二次大修改后的会计法。这次会计法的修改特别强调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律责任。规定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同时完善了各法律责任,使会计法在规范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3.逐步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主要是推行会计委派制。它是相对于会计任命制的一种新尝试。“会计委派制”是指实行两权分离的企业由企业的所有者委任派遣主要会计人员的一种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