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化典籍解释目的内容意义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3015782 上传时间:2024-11-27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9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文化典籍解释目的内容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古典文化典籍解释目的内容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古典文化典籍解释目的内容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章 古典文化典籍解释,第一节 古代文化典籍解释,的目的、内容和意义,一、古代文化典籍解释的目的,1、克服语言障碍以初步读懂古代文化典籍,2、消减历史距离以全面进入古代文化典籍,3、依据历史现实需要以深入阐发古代文化典籍,二、古代文化典籍解释的内容,(一)解释典籍文本的语言,(二)考察作者立说的语境,(三)阐发经典蕴涵的义理,(一),解释典籍文本的语言,1、诠释词义,2、疏通文意,3、阐释语法,4、分析篇章结构,5、阐明修辞表达方式,1、诠释词义,A.诠释词义的重要地位,为核心内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对象是理解困难的词语。,例:,初,延年母自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洛阳,适见,报,囚,当初,严延年的母亲从东海郡来看儿子,打算跟随严延年一起进行腊祭。到洛阳时,正遇到,处决,囚犯。,B.注释词义的形式,(,1)直训,直接以词解词。用已知或常用的词解释同义词(近义词),叫直训。,如:,元,始也;舟,船也。,直训从形式上可以细分为:互训、递训、同训等类型。,互训,:两个同义词或近义词互相训释。如:,走,趋也;趋,走也。,递训,:三个以上的词展转相训,即多字互训。,恚,恨也;恨,怨也;怨,恚也。,同训,:用某一个词来解释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如:,冷,寒也;溧,寒也。,(2)义界,也就是“下定义”,用一串词(词组,或句子)给词义做定义式的解释,以,指明词义的内涵和外延,使人明了该,词与其他语词的异同。,如:,肥,多肉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目的、原则和特点,B.注释词义的形式,(3)串讲中释词,在串讲句子、文意的同时指出词语的意思,这是释词的一种特殊形式。,2、疏通文意,A.解释句意,(1)解释句子实意,用翻译的方法解释句子的意义,所解释的是句子的实在意义。,疏通文意,(2)指出言外之意,用串讲的方式指出句中的言外之意。,疏通文意,B.归纳篇章主旨,汉代的注解采用的是章句体,在每一章的结尾处会出现“章指”两个字,里面对文章的主旨就进行了概括。,阐述语法,语法:遣词造句的规则。,第一本专门讲语法的书是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对语法的阐述包括两大类:词法、句法。,词 法,主要是实词、虚词的划分;各类词的语法功能的分析。重点是对虚词的解释。,两汉时期的训诂学者把汉语词汇分为:词(虚词)、事(动词、形容词)、名(名词、人称代词)。,句 法,(1)对句读的分析。用术语“绝句”表明句子的停顿。古人给书做注解,进行注解的地方,往往也就是应该断句的地方。,(2)对句式的分析主要包括:语序、省略、句型等问题,(二)考察作者立说的语境,1、揭示作者面对的现象和问题,2、勾画作者身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如:,齐人取子纠杀之。(春秋),左传详细讲述过程,使读者明白当时作者所面对的现象和问题,进而展现其政治观和历史观。,(八月庚申日,鲁国跟齐军在乾时作战,鲁军大败。)九月,齐国杀死公子纠。,鲁以外的国家不能说取,经文用“取”字,是责备鲁国。取,表示容易得到的意思,就像说拿来那子纠就杀了。十户人家的小城就可以避难,百户人家的小城就可以隐藏不死,凭着拥有千辆兵车的鲁国,却不能保住公子纠,因此鲁公要被责备呵。,(三)阐发经典蕴涵的义理,1、探求经典作者的本意,2、发掘经典文本的意蕴,3、将探求到、发掘到的本意、意蕴引进现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例,如:论语为政以德,朱熹: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所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再如:毛亨解释关雎是申言“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后人指出“此乃传体,并经文所未言者而引申之。”,三、古代文化典籍解释的意义,1、有助于读懂古代文化典籍(正确的解释),2、有助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全面的解释),3、有助于阐发全新的义理(创造性的解释),四、“训诂”与古代文化典籍解释,所谓古代文化典籍解释,实际上是指的广义上的训诂。,(一)什么叫训诂,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毛诗诂训传。这里的诂训就是训诂。,第一种观点,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他还综合起来给训诂下了个定义:“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a.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分古语与方言两类,,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方言:“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b.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第二种观点,近代学者黄侃先生:“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训诂以语言解释语言,总结训诂时间,论其法式,明其条例,使之成为有理论、有规律、有系统的新科学。,求语言文字的系统和根源。,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包括:语音、词义、句意、语法、文章的主旨、典故等。,简言之,训诂就是给古书做注解,以今语解释古语,以通语解释方言,以易懂的语言解释深奥的语言,使今天的人们能看懂古书。,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学:研究全面解释文献语言的方法、原则、规律的科学。它的基础是:前人留下的训诂资料和训诂经验,包括许多注释书和训诂专书(字典辞书)。,训诂与训诂学是不同的概念。训诂是具体的注释工作;训诂学是研究注释方法的学科。,(二)训诂的发展历史,1、萌芽时期(先秦),2、兴盛时期(两汉),3、沿袭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4、变革时期(宋代),5、衰落时期(元、明),6、复兴时期(清代),萌芽时期,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的正文。,春秋战国时期,散见当时文献正文中的训诂,已经很多了。,战国末期,训诂已经由萌芽而逐步发展。,出现原因:适应社会交际的要求。,兴盛时期,兴盛原因:,1.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兴盛时期,表现:六经、正史、诸子和文学作品都有注释。,如:汉人郑玄三礼注是六经的注释。,汉书音义、汉书音训是对史书的注释。,孟子章句、淮南子注是对诸子的注释。,楚辞章句是对文学作品的注释。,但最初的训诂,严格地说,还不成为一个学科,它只是一种附属于古代典籍而随文释义的专门工作。,当时的训诂资料,存在于古代文献的注释中,没有独立出来。,当时的训诂目的是为了全面完整地解经,内容包括注音、辨字、校勘、释义。,当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传,:传述之义,用以解经。,递达古今之言语者谓之传;解释古今之言语者亦谓之传。,注,:本义灌注,在释字义的同时又传述 经义内容。,笺,:注书叫笺,从汉代郑玄开始。给书表明其意,记识其事。,疏,:既解释经义,又疏通义理。兼取疏通与疏记的意思。,训诂专书,在随文释义的基础上,发展出的另一种训诂的方式。通释语义的专著。,一些训诂大师们从实际的语言材料,也就是从注释书中,把被解释的语言单位抽取出来按照一定的原则加以编撰,形成了类似后代字(辞)典的训诂专书。影响最大的就是尔雅和说文。,复兴时期,清代训诂理论的总结与完善,清代研究训沽的学者有两个派别:,一派是以惠栋、江声为代表的“钩沉”之学。这学派以辨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另一派是以戴震为代表的“创新”之学。这一学派以纠正旧注、创建新说为主,目的是批判旧注、发明新义,从而提出训诂的新理论,使训话学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两派训沽学家,特别是“创新”派的训沽学家,如: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人,对训诂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归纳出训沽法则和训沽条例;,提炼出训诂学的理沦,使训话专书的数量大大增多,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训诂在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具体功用,(1)学习和掌握一些训诂的基本知识,可用以指导我们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教学。,如:“故国,平居,有所思。”,训诂在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具体功用,(2)训诂可帮助整理古籍。,对古籍的校勘、标点、注释、翻译都离不开训诂的知识。,训诂在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具体功用,(3)训诂可帮助编撰辞书。,辞书编撰中的词义解释等也离不开训诂的成果。,尔雅、说文、方言、释名等,训诂在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具体功用,(4)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古代训诂多半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例:,童,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臼,舂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十三经,汉朝:五经,汉朝时,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唐朝:九经,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十三经,晚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五代:十一经(收入孟子),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