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的有效

上传人:hao****an 文档编号:253012384 上传时间:2024-11-27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39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语文教学的有效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谈谈语文教学的有效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谈谈语文教学的有效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民主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国际理解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内在统一,回归生活在生活世界中学会生存,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的完整性、独立性、特殊性,谈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倪文锦,杭州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所长,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博 士 生 导 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属于教育目标,它需要回答教育往哪里去。“怎样培养人”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手段等,它需要回答教育“凭借什么去”和“怎么去”。它们都围绕培养的人学生展开,因此有效的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学生主体的特点进行。,怎样去(方式方法),学生主体(特点),凭借什么(内容),到哪里去(任务),问题:教学目标不能转化为教学任务,问题:教学内容缺失,问题:把方式作为理念,这一原理运用于日常的、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它启示我们要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为什么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什么)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教学)及其相互关系是,根本,。近年来,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被明确地摆上了议事日程。有效是相对于无效或低效而言的,这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从语文教学实践层面考察,主要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目标缺乏有效性,教师“有目标”而不知具体的教学任务:二是课堂教学内容缺失,缺乏必要的知识含量和教学价值:三是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有效性,模式化、凝固化、简单化。,(一)教师“有目标”而不知具体的教学任务,众所周知,理想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结果的必然归宿,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然而考察当下的语文教学,我们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的许多教师虽然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却并不知道本节课、本篇课文具体的教学任务是什么。翻开教师的教案,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过程目标、方法目标、情感目标、态度目标、价值观目标等赫然陈列,少则四五条,多则八九条。然而,当问及要完成的具体教学任务时他们又很茫然。这种现象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相当普遍。,(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缺失,1.课程教材内容缺失,以语文知识为例。本来,任何一门成熟的课程都不可能没有知识。虽然语文不是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的的学科,但语文课程和教学却离不开知识。语文课程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的选择、开发、更新、完善的过程。所以问题的实质不在于要不要语文知识,而是需要建构什么样的语文知识的问题。,尽管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立,但从课标到教材,硕果仅存的语文知识是附录中的语法、修辞。,加上语文知识随文教学的这一原则规定在实际教学中已被异化为随意教学,编者、教者可以各取所需,爱怎么编就怎么编,爱怎么教就怎么教,语文知识的教学基本上自生自灭,一笔糊涂帐。,关于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力求“精要、好懂、管用”,并一直是历次语文教学大纲努力的方向。直到义务教育大纲,语文知识的种类仍十分明晰,共有11种之多,,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标点符号、文言文基础知识、文学知识、读写知识、古代文化常识、工具书使用常识,又如写作教学。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专门的写作教材。写作教学内容依附于阅读教学,或作为读写结合的材料,或作为读写知识的一部分,在语文教材中仅占很小的一个角落。我国是从小学三年级正式开始习作,到高三年级,共十个年级,二十本教科书,但内容十分有限。光凭这些内容的教学,能使我们的学生达到高中语文课标所要求的“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尝试创作“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和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的语文教材一方面缺乏固定的、必学的知识内容,没有人人必须达到的、统一的听说读写的技能指标,而另一方面又要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创造性解读”有“创意” 的写作,乃至进行各种“创作”, 弘扬“人文”,这就使得语文课堂教学难以操作。,2.教学内容缺乏知识含量和教学价值,这在中小学的口语交际教学中尤为突出。大量课例表明,口语交际只是将日常生活简单地搬进课堂,让学生“活动”一番,而缺乏作为一门课程必要的知识含量和教学价值。请看下面的案例。,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块做个游戏,这个游戏就叫做传话游戏。,但是传话内容老师不能大声地说出来,只能告诉每一组或每一行的第一个同学,然后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一个接一个往下传,最后一个同学接到传话后,立即大声地说出来。大家愿意吗?记住要领:传话时,要听得清、记得牢,传得准。活动开始,同样,相类似的“打电话”、“买文具”、“招待客人”等,与其说是“口语交际教学”,毋宁说更像是在指导学生“学会做那件事情”,比如打电话、买文具等等。还有一类所谓“介绍”、“采访”、“讨论”、“辩论”等口语交际,但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实践,着眼点也往往是“一次活动”。,3.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众所周知,上世纪60年代,美国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他们的教材,尤其是理科教材,素以严密的逻辑结构著称;在教学方法上,也大力倡导“发现学习”,但美国的这次教改还是失败了。究其原因,并不在于它的教育理念缺少先进性,也不在于它的教材内容缺乏科学性, 而在于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接受程度,教材的组织违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而言,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材,无论是选文的还是教材的组织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其科学性亟待提高。,(三)教学(学习)方式方法模式化、凝固化、简单化,无论什么学科,倡导一些新的教学(学习)方式方法,尤其是一些成效显著而却被我们原先的教学忽视的方式方法,这本无可厚非,也是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的必然要求。语文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把它上升为课程理念,并定于一尊:“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这就有问题了。,课程理念即课程指导思想,它处于课程的哲学观念、哲学基础这一宏观层面。方式方法是人们为实现目的任务而进行各种活动的途径或采用的手段,所以教学(学习)方式方法处于课程的微观层面。教学(学习)方式方法具有多样性、创造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它的选择主要是受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是有差异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他所需要的教学(学习)方式方法也是不同的。因此,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存在恒定不变的、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能普遍适合于不同学生和不同学段的教学(学习)方式方法。因此,我们反对教学(学习)方式方法的机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路在何方?“解铃还需系铃人”,问题还得回到本文开头讲的根本点上思考。,(一)确立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1.明确教学目标的功能定位,(二)构建有效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内容至少符合三个条件:,第一,在向度上,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目标的指向,与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第二,在质量上,教学内容要有课程必需的内在知识含量和教学价值;,第三,在数量上,教学内容能对达成目标提供足够的支撑。,以口语交际为例,尽管打电话人人都会,但如果在高中安排打商务电话,下列商务电话18条黄金规则就是有效的教学内容。,电话铃响了3遍或4遍之前迅速拿起电话打电话的人不喜欢等得太久。,笑着接听电话,你的笑容会通过你的声音显示出来,这会让你显得更加友好。,打电话时,要确信这个时间对对方来说很方便。,在应答电话时,要作口头上的问候,告诉对方你的姓名、公司名称及所属部门。,要表现出对对方的理解,可以用温暖友好的语调和他迅速建立起关系来。,可以通过询问来获得信息,也可以通过求征的方式来明确你已理解了的信息。,如果可能的话,尽量迅速准确的回答对方的问题;如果你无法帮上忙的话,那么就告诉他们你能够为他们做什么。,经常性地用一些提示语言向对方表示你正在听。例如“是的”、“我明白”或“对”之类的。,向对方重复一下他告诉你的姓名、电话号码、传真,以保证你记下的是正确的。,做个记录,记下所有必要的信息。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向对方求证一下所有的重要信息,也就是你们正在讨论的问题。,应该记下他们的详细信息,并向他们保证你一定会把他们的消息传达到合适的人那里并要求他们回电话。,全神贯注于打电话给你的人。没有人能够同时和两方面谈话又能获得双方的全部信息。,将注意力集中放在当前的这个电话上,不要问一些无意义的话来打断对方。,牢记通话双方都应该知道他们在与谁谈话。,双方协商好要采取的方案。,结束电话时再确定一下你的记录。,(三)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里举一个小学一年级的例子。课文咕咚来了是篇童话故事,许多教师认为故事很简单,所以教学方式方法的重点还是围绕着识字进行,而忽略了故事的情节发展。其实,该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是靠语言推动的。几种动物的话看似相同,实则同中有异。运用比较法教学就非常有效。小兔说:“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小猴说:“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跑呀。”其它众动物说:快逃命啊,咕咚来了!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小兔嘴里的一个“不好了”, 在小猴嘴里变成两个,事态的严重性已被放大;小兔感到“可怕极了”的只是听到的“咕咚”声音,而小猴已明显把“咕咚”当成来袭的“怪物”了。小猴以为咕咚来了,叫“大家跑呀”, 表现出的是惊慌;而众动物则说“快逃命啊”,事态巳经演变成大惊恐了。 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理解森林动物大逃亡的原因。,总之,要变无效、低效的语文教学为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务实的措施,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根本宗旨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的每个环节。,从宏观而不是微观入手,习惯于制定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教学目标,在当下的语文教学界已经见怪不怪了。由于目标过于“宏大”,加上又怕学生不懂,于是教史铁生的秋天的回忆,教师脱离了课文而一味宣讲母爱的伟大;教鲁迅的祝福,教师离开了人物的活动而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进行专题批判这显然不符合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其实,以祝福为例, 把解决的教学任务定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较之把教学目标定为“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更具体,更明确、更直接。,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目标。,知识与技能是指一门课程中对学生而言最有价值的知识点。,过程与方法是指对所选择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一门课程而言是伴随着对该课程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提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人们常常把教学目标排斥于教学过程的要素之外,这是错误的。试问没有活动的目的,何来活动的过程?不把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岂非等于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无目的的活动!因此,它首先有悖于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这一基本属性。,教学目标(,分清层次、理清关系,),教学目标是一种给定信息,教学结果则是一种输出信息,但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线性因果链条,因此一次性地通过教学手段一般不能直接得到与目标完全一致的结果。这就需要,反馈,即利用输出信息与给定信息的差异来调节和控制教学实施,使教学作合乎目的的运动。,反馈是使教学过程走向有序和保持结构稳定性的必要条件。没有它,教学过程各阶段之间就衔接不起来,就构不成相对稳定的独立段落。成功的教学过程总是通过反馈实现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统一。,教学目标,教学定向通过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使教学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定向开始。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教学目标是在教师“吃透两头”(“两头”即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制定的,已充分考虑了学生“学”的因素,再把它交给学生似乎没有必要。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制定和掌握教学目标,而不把它交给学生。由于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学生实行目标“保密”,加上教学目标又是在上课之前就已确定了的,这样,定向这一步骤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就看不见。,教学目标,当学生对教学目标一无所知时,他们的学习只能盲目地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除了被教师“牵”着走外,自己别无其他选择。即使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完全正确,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学习的被动状态;如若教师制定的目标不当,那学生的学习更是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可怕境地。,教学目标,心理学已经证明,动机是人们的活动的推动者,它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物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把人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他所需要的具体目标。而动机往往同目的是一致的:就对活动的推动作用来说,是动机;就对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言,又是目的。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让他们明晰的教学目标作引导。学生越是牢固地掌握教学目标,就越能激起强烈的学习动机来推动和促进他们的学习活动。,教学目标,初学打篮球的人,投篮球不中,往往需要从身体姿态上多次地作某种矫正动作。球已脱手,这种徒手矫正似乎毫无意义,然而从屡投不中到频频命中,正是靠这种表面上毫无意义的矫正动作学会的。这就是,有明确目标引导的自我反馈,。不把具体的教学目标交给学生,使他们对眼前的学习既无法评价又无从调控,实际上取消了他们的自我反馈,以至造成他们明明不满于自己的学习现状也无力加以改进的局面。,教学目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学科的一面,它决定了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的能力主要靠“练”,而练决非一蹴而就,必须进行多次反复,所以让,学生掌握教学目标,进行有明确目标引导的自我反馈尤显必要。,教学目标,学习是艰巨的劳动,并非每堂课都充满趣味和欢乐。在许多场合,学习是不能吸引人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这就要求学生有顽强的毅力,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意志。而且,教学的内容及其方式方法越是不能吸引人,学生了就越不能把学习当作智力的活动来享受,也就越需要这种意志。对于缺乏具体教学目标的学生来说,他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真正,通过有作为注意力来表现自己的学习意志,,这不能不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致命弱点。,教学目标,相反,正确的、具体的、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可以,强化学生的意志,磨练他们顽强的学习毅力。,当然,教学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并且要有具体的规定,究竟解决哪些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必须尽量明确。因为学生如觉得教学目标与眼前的学习活动没有联系,这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只有通过学生努力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才是最好的目标。,同样,也只有让学生把自己当前的学习活动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来评价,教学目标才能成为对学习动机的一种激励,促使他们真正地形成有效的自我反馈。,教学目标,从宏观的课堂教学过程着眼,教学目标的制定决不能零打碎敲,一鳞半爪地进行,而应当有整体规划。即把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放在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乃至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培养总目标中来加以考虑,进行有计划的科学安排,使这些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目标激励系统,以持久地、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意志。,总之,在定向阶段,把教学目标交给学生,开辟了一条能,激发学生 学习动机、调节行为标准和强化学习意志,的新途径。但鉴于一个班级的学生不可能具有划一的认知能力和操作水平,刚性的目标往往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掉”,不是成绩差的学生在“陪坐”,就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原地踏步”。如何克服这一矛盾呢?这里,我们提出“弹性教学目标”的主张,即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水平确定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而对优生不予限制,对暂时略逊一筹的学生不加苛求,让他们在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有所加减,尽量让教学目标落在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以确保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当前中小学的写作教学主要存在写作教学内容缺失、写作指导缺位、写作教学观念落后、一些作文试题的导向错误、写作体式要求失当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写什么”与“怎么写”放在提高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层面加以反思。,问题之一,写作教学内容缺失,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专门的写作教材(除了少数教育实验以外)。写作教学内容依附于阅读教学,或作为读写结合的材料,或作为读写知识的一部分,在语文教材中仅占很小的一个角落。相对阅读教学而言,写作教学内容严重缺失,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一个重大缺陷。,二十本教科书的写作内容集中起来,用5号字打在A4纸上,估算一下也仅几十页。,光凭这区区几十页纸的内容,能让基层的语文教师有序、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吗?即使老师一丝不苟地把这些内容都教了,能使我们的学生达到高中语文课标所要求的“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尝试创作“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和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问题之二,写作指导缺位,尤其缺乏对“怎么写”的指导,基本过程:在写之前,教师或指导学生审题,或提写作要求,或使学生进入写作的情景,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在写之后,教师讲评作文,展示好作文,批评差作文,想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至于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即指导“怎么写”这一环节却大多看不到。也就是说,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指导不到位的弊病。,笔者曾在一次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中要求学员提供你最得意的一次作文课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结果交上来的教学设计和实录表明,老师一致反映最得意的作文课是想象作文(实际上,他们认为想象作文中好作文最多,学生分数最高)。但同时我发现,这些教学设计和实录几乎都看不到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写的,教师既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教学语言,也无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教学行为。,一些作文试题值得商榷,例,“科技以人为本”“管理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在人们言谈中使用频率极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越来越受关注。请以“以人为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关注与思考。,要求:自拟题目;文体不限;篇幅在500至800字之间。,评,提供的话题偏大、偏空,与初中生的实际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有距离,在限定的时间内考生不易落笔。而且要求的字数也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下面试题范围涉及面比较宽泛,指向不太明确,提示文字华而不实,使人不得要领。,例,题目:感受,提示:年年岁岁,分分秒秒,生命的履痕便由每时每刻心灵的感受汇成。我们感受自然、感受生活、体味文化风情,领略科学奥秘。美好的事物通过心灵的折射会使你的生活充满阳光。真正智慧的人生,需要你我将烦恼与困苦通过心灵发酵成淡淡的云烟,而留存美好的一切在眼底,在心间。细陈心中感受,畅想你生命的华章。,全国某著名高校2006年自主招生的语文试题,1.写四字短语,要求偏旁部首相同。(10分),2.写十字句子,每个字都是zh,ch,sh,r。(10分),3.写一段文言50字以内,至少3个“之”,且用法不同。(10分),4.请随便默写一首五言绝句,再将每一句诗增加两个字,使之成为七言绝句。(30 分),5.作文:模仿贪官污吏写600-700字检讨,要体现出其中的华而不实、雕琢堆砌、避重就轻和企图敷衍了事。(40分),我们的写作教学,一方面缺乏固定的、必学的知识内容,没有人人必须达到的、统一的写作技能指标,,而另一方面又要学生写作“个性化” 的有“创意” 的散文,乃至进入各种“创作”,,这就使得作文课堂教学难以操作。,原本自然天成的“真情实感”的抒发与刻意追求“个性”、“创意”的“训练”之间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学生为了“个性”、“创意”不得不去制造“真情实感”。,那么今天我们需要“写什么”和“怎么写”呢?,第一,谈谈“写什么”,首先要理清写作目标与写作内容的关系。我们赞成这样的观点: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是“从属”关系;写作课程内容从属于写作课程目标,因而是写作课程目标的直接构成部分。这种情况在国外较普遍,例如德国初中生的写作内容就包括故事梗概、书籍广告说明词、 写信、报道、简单议论文、报道、日记 、小型报告、图表描述和阐释、改编课文、描写、区别描述和抒情等多种内容,它们本身也是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内容与能力目标,是“达成”关系;写作课程内容要能够指向并有效地达成写作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目标,是“相符”关系;作为课程内容的写作活动要取得与写作课程目标相符合的活动经历。,其次,要规定具体的写作课程内容。写作课程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可供学生模仿的作品;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方面的写作知识;三是具有课程意义的写作实践活动。例(戏说蒋干),再次,要研究学生有效的写作实践。所谓学生有效的写作实践并不是指学生随便写写,而是指这些写作实践对培养写作能力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些写作实践潜藏着特定的写作课程与教学内容(写作知识),通过写作实践能够把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比如我们从初中开始就讲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但学生到高中仍不能写好如感想类、启示类的议论文,这说明只教空洞的写作知识并不有效,结合潜藏特定知识的作品来讲,就有效得多。如一位老师教启示类议论文的写作,精心挑选了人民日报上的一篇千字文开罐头瓶的启悟。作为启示类的议论文,它结构非常典型,内容虽浅显,但思想精辟,且与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文章开头写的是一件事情,谈的是关于小姑娘开罐头瓶的事。第2段写的是一类事情,谈的是与“开罐头瓶”同样性质的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一类事,即自行车、缝纫机、照相机,“解放牌”汽车等,“几十年一个样,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进”。要写好从 “一件事情”到“一类事”,关键在于能够展开恰当的联想。,第3段由具体到抽象,说理时针对我们民族的惰性而展开论述,它釆用了作为理论论据的科学原理,即“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民族,才是充满希望的。” 最后归纳了小姑娘开头提问的意义所在,即启示的内涵。从文章结构看,它呼应了开头,展示了首尾呼应是启示型议论文的一个典型特征。老师利用这样的文章教启示类议论文的写作,教与学就非常扎实,学生写出的这类议论文不仅思想活跃,而且结构中规中矩,有的文章甚至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第二,谈谈“怎么写”,我们平日说的话、写的文章,包含话语形式(怎么说)和话语内容(说什么)两个方面。所以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就是话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定的话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话语形式,一定的话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话语内容。因此“说什么”生成于 “,怎么说,”之中。,因此,写作教学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切实加强对学生“怎么写”的指导上。,需要指出的是,时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时代精神”的口号下,重“人文思想”的灌输,轻语文基本功的培养,已使部分教师实际上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这是因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即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只有当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教育、人文熏陶等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马克思曾经说过:“正如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就不是它的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的表现。” (转引自朱光潜谈美书简5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8),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音乐美感须以客观存在的音乐为先决条件,没有美的音乐是不可能引起听众的音乐美感的;另一方面,音乐美也要靠“懂音乐的耳朵”这个主观条件,否则最美的音乐也是对牛弹琴,一个缺乏音乐细胞的人是无法感受伟大的音乐作品的。,同样的道理,一方面,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固然需要具有文质兼美的教学内容,但另一方面,如果学生缺乏“懂音乐的耳朵”,即缺乏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不能驾驭语文工具,那么,无论言语作品具有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都是不起作用的,它们都外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基础教育中,语文与其它学科的区别就在于,学习其它学科,我们只需要理解它表达了什么,只有语文学科的学习才需要研究与探讨语言本身,即不仅要理解它表达了什么,还要研究它是怎样表达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表达。由此不难看出,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而言,学习语文始终不能脱离语言的工具性。换句话说,脱离或忽略语言工具特点的语文课都不是真正的语文课。这里的道理很简单:没有工具性,何来思想性或人文性?,人们不是先有一个无形式的内容,然后在这内容之外去寻找一种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而是一定的形式才能使一定的内容成为现实存在。就是说,在形式出现之前,内容并不存在,有的只是一种表达意向,是“一团没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索绪尔),是“不可表达的”“思想倾向”(朱光潜)。,以往我们把着眼点放在 “说什么”上,显然混淆语文科与其它学科的区别;只有把立足点移到“怎么说”“怎么写”话语形式,即思考语言文字是如何把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在作品中得以实现,才有可能学思同步。因为只有想清楚了(话语形式),才能说清楚、写清楚(话语内容)。,当学生不能用话语形式恰当地表达他的话语内容时,这话语内容一定是外在于他的心灵的。以往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时叙述要清楚,描写要形象,语言要生动等,强调的事实上都是 “正确的废话”。谁不想生动、形象、清楚?但怎么写才能做到叙述清楚,描写形象,语言生动,我们却缺乏具体指导,这是需要矫正的。,比如一次看图作文,图中两个鸟蛋同时孵化出两只鸟,一只鸟飞到树林里,一只鸟飞到鸟笼里。问一年后两只鸟碰头了,它们会说些什么?这是典型的想象作文。在同学们争论是否鸟笼里的那只鸟长得大时,一位老师就设计了三个问题启发学生:当这只鸟的主人是个非常尽责的人时,鸟笼里的这只鸟会长得怎样?当这只鸟的主人不是个尽责的人时,鸟笼里的鸟会长得怎样?主人虽然是个非常尽责的人,但鸟笼下面却有只馋猫,老是扑腾着要抓笼中鸟,这只鸟又会长得怎样?显然,这就是从不同角度具体引发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老师一味地说你想象想象呀,你感悟感悟呀,那于想象作文并无裨益。,开展有效的教学对话,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传统教学对话的弊端,第一,以讲台为中心。旨在同步教学的古典式配置。这是典型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第二,问答“仪式”。教师接连地提问,学生惯性地举手,指名,学生短促的回答,教师补充讲解,下一个提问的设定这种仪式是典型的一问一答式教学。,第三,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垄断了沟通。,课堂教学对话,课堂教学对话是师生或生生围绕课堂教学的主题所进行的多重互动活动。,(1)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2)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3)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4)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5)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运用有效的教学(学习)方式,课程理念即课程指导思想,它处于课程的宏观层面,而教学(学习)方式方法则处于课程的微观层面。,教学(学习)方式方法具有多样性、创造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它的选择主要是受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存在恒定不变的、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学习方式。,教学(学习)方式方法的具体实施,实质上是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辩证关系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课程理念问题。,语文新 课程确立了四个基本理念。其中第三个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论什么学科,倡导一些新的学习方式方法,尤其是一些成效显著而却被我们原先的教学忽视的方式方法,这本无可厚非,也是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的必然要求。但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升为课程理念,并且把它定于一尊:“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这就有问题了。,什么是课程理念?通俗地说,课程理念即课程指导思想,它是一个高于课程目标的上位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课程理念的不同,即使同一门课程确立的目标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课程理念如果发生偏差,那课程的目标、内容、评价、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结果等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真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课程理念的内容处在课程的哲学观念、哲学基础这一宏观层面。例如,“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可以作为本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也完全可以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课程的理念。,方式方法是人们为实现目的任务而进行各种活动的途径或采用的手段。当目的任务一旦确定之后,方式方法便是决定的因素。因为只有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的具体实施才能达到目的,完成任务;没有它,目的任务只不过是空中楼阁。,从这个意义上讲,方式方法与目的任务同样重要。教学方式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联系的活动形式,它是具体的,处于课程的微观层面。由于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中的方式方法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不同,所以把教学(学习)方式方法上升到课程理念缺乏正当的学理基础,用它来“指导”教学也必然会产生诸多弊端。,现在一线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因为是“理念”,于是许多教师认为只有新课标倡导的这种学习方式才是正确的,因此语文教学言必称自主,言必称合作,言必称探究。,不仅如此,他们的课堂教学也把“自主、合作、探究”加以简单化的理解和处理:老师不讲,学生自己学习就是“自主”,前后左右讨论一下就是“合作”,一个话题冠以研究的名义就是“研究性学习”。,于是,人们从随堂的语文课上可以看到教师太多的在“放羊”,在公开课、展示课上可以看到太多的千篇一律、不可或缺的“讨论”,但在太多的“研究性学习”中,真正成效显著、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却少之又少。,从整体上看,作为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进行相互联系的活动形式,教学(学习)方式方法具有多样性、创造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是由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联系的活动形式和性质的多样性决定的。特别是语文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更决定了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丰富性。同时,任何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孤立的,而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万能的、到处都可以适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没有的,。,这正如社会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有人说某种药可以包治百病,你就首先可以判断这是假药,因为任何好药都需要对症,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作为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样如此,一种教学方式方法可以顺利地解决某一项教学任务,但用于解决第二项任务也许就不一定那么成功,而对解决第三项任务很可能完全不适宜。,因此,我们反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机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教学方式方法具有创造性,是因为教学活动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它的典型特征就是不容许千篇一律。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学过程的进行不可能是重复的,教学的物质条件和师生的能力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种任务,也可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解决,这离不开师生发挥自己的长处,有所创造。,教学方式方法的综合性,指的是我们必须注意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的辩证统一。如果说我们在某一堂课上,或完成某一项教学任务中采用了讨论法,那只意味着讨论的这种方式方法在解决这一任务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并不意味着就再没有使用别的方式方法了。,但问题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旦成了课程理念,“接受学习”自然成了排斥、批判的对象。这是违背“接受”与“探究”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法的。,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指出:“接受学习”并不是机械学习的代名词,学生是否主动并且善于利用自己认知结构中适当的原有知识来“类属”新的学习材料,才是区分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标准。,由此可见,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今天,我们需要摒弃的绝不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因此,从教学实际看,教学方式方法的概念总是综合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会人为地肢解、割裂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的联系,而能注意把各种方式方法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从语文教学(学习)方式方法的具体实施看,学生是实施学习方式方法的主体。现在我们各行各业都在讲转变方式。这里包含两个问题:一是转变什么?二是谁去实施转变?,我们今天讲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主体是国家,是地方。比如我国不少地区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出口主导型的,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出口下滑,那么,改变原有的经济结构,转变以出口为主的生产方式势在必然。很显然,这里的实施生产方式转变的主体是地区。,但实施学习方式方法的主体是学生。众所周知,即使是同龄人,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也会因人而异。,就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而言,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存在恒定不变的、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能普遍适合于不同学生和不同学段,并足以令数以千万计的中小学生人人都去追逐的学习方式方法。,教学(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以一篇课文的教学而言,教学(学习)方式方法主要受三种基本因素的制约。,首先是教学的目的任务。任何教学都是一种有目的活动,教学目的既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归宿。由于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任务不尽相同,所以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必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假如一堂课需要同时完成几个教学任务,不妨以一种方法为主,辅以其他方法。因此离开教学(学习)目标来谈教学(学习)方式方法是没有意义的。,其次是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读有读法,写有写法,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也各有其法。而且每一个内容的学习,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文体语体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文体语体的教学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第三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同龄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至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其心理特点的差异则更大。,大家熟知的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儿童的认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02岁是感知运算阶段;27岁是前运算阶段;7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可以在具体环境中进行逻辑运算,开始出现依靠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逻辑分类和认知逻辑关系的思维能力;1215岁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可以进行形式命题的运算,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不断发展,能掌握各种科学概念和基本规律。因此,中学生采用的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与小学生不同,小学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如果让小学生也同样采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那是很容易导致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后果的。因此,把少数几种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理念加以提出,所用的思想方法是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它在理论上是有缺陷的,在实践中也是盲目的。它一方面容易导致,并实际上已经导致课堂教学因“教”的因素的缺失而使学生陷入盲动;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原本丰富多彩,充满鲜活、灵动和创造力的学习方式方法模式化、凝固化。,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不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就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所以,教学方式、方法(包括学习方式、方法)具有多样性、创造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是有规律的,它具有一定的法则、原理。“教无定法”指的是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的。前者着眼于科学性,后者则着眼于艺术性。要使教学收到最佳效果,必须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可是,人们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解,往往存在很大的偏颇:一讲“教学有法”,便恪守成法不变,教条主义、公式化;一讲“教无定法”,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学上的程式化和主观随意性即是这是偏见的突出表现。,其实,教学艺术的丰富多彩,并非就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教学科学的严谨系统,也非刻板教条。孟子曾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也说:“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神而徒守其法,则死法而已。”,教学亦何尝不是如此。一个教师在教学上如果没有科学知识的理论武装,很难形成真正的教学艺术。同样,教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也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反复锤炼才能得以实现,它决不能一蹴而就。离开了教师教学艺术的实践活动,教学的科学知识也将成为一纸空文,几条“死法”。,现在人们往往担心提倡教学的科学性会妨碍和否定教学艺术性的发挥。正是这种片面的认识,使我们的教学长期以来盲目地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教学艺术的追求上,而忽视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讨。,事实上,“科学”常常表现为一定的“程序”或“规格”,用来判断是非的标准较明确,形态相对稳定。而任何艺术的成长历程,又总是经历由步步“入格”(掌握规格或程序),到步步“出格”(灵活运用规格或程序)。,提倡教学的科学性非但不会妨碍和否定教学艺术性的发挥,恰恰相反,它能帮助和促进教学艺术的提高,缩短教学艺术形成所需要的时间。而教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又为教学科学提供丰富的营养,推动教学科学更上一层楼。两者平行不悖,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和谐共进。,由此可见,教学(学习)方式方法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的辩证关系问题,而不是一个课程理念问题。,特别是语文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更决定了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丰富性。同时,任何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孤立的,而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万能的、到处都可以适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没有的。,一种教学方式、方法可以顺利地解决某一项教学任务,但用于解决第二种任务也许就不一定那么成功,而对解决第三种任务很可能完全不适宜。,因此,我们反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机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教学方式、方法具有创造性,是因为教学活动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它的典型特征是不容许千篇一律。一方面,教学过程的进行不可能是重复的,教学的物质条件和师生的能力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种任务,也可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解决,这离不开师生发挥自己的长处,有所创造。教学方式、方法的综合性,指的是我们必须注意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的辩证统一。,如果我们说在完成某一教学任务中采用了讨论法,那只意味着这种讨论的方式、方法在解决这一任务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并不意味着就再没有使用别的方式、方法了。,因此,以教学实际看,教学方式、方法的概念总是综合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会人为地肢解、割裂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的联系,而能注意把各种方式、方法融会贯通,为我所用。,由此可见,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应该是个常识。就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而言,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存在恒定不变的、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能普遍适合于不同学生和不同学段,并足以令数以千万计的中小学生人人都去追逐的学习方式、方法。,我们的教师如果把兴奋点只停留于少数几种学习方式,所用的思想方法是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它一方面容易导致,并实际上已经导致课堂教学因“教”的因素的缺失而使学生陷入盲动;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原本丰富多彩,充满鲜活、灵动和创造力的学习方式方法模式化、凝固化。,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