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研究生气学说课件

上传人:94****0 文档编号:252788768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5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经典研究生气学说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医经典研究生气学说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医经典研究生气学说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医经典精选,论“气学说”,中医经典精选,1,一.概说:,气学说原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之一。由于哲学对医学的影响和渗透,气学说逐渐成为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医学理论,从基础到临床,贯通始终。,(一)含义:,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是古代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的认识。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构成,一.概说:气学说原是中国古代朴,2,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又是促进万物生长、变化的内部动力。现代的宇宙观也认为宇宙的形成和发展是物质不停地运动变化。中医不学把人体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用这种朴素的唯物观认识人体,就形成了中医学中气的基本概念。其含义有二: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3,(二)气学说溯源:,1.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从文献记述来看,气始见于庄子、管子、周易等。最初被人们从直观的朴素的认识,认为气是指天地间的云气、雾气,人的口鼻呼吸之气,以及天空中流动着的大气而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气的学说,认为气是有形的,凡有形之物,都来源于气,那么人当然也来源于气了。,(二)气学说溯源:,4,2.黄帝内经对气学说大有发展,其提到精气的120多处,提到气的不下300处。中医气学说是古代哲学气学说与大量 实践医学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朴素、直观、思辨、分析的性质。因此,对中医学中“气”本质的探讨,既要从哲学范畴去认识,又要从医学角度去认识。,在哲学范畴,气是古代一元论对宇宙的认识。,在医学范畴,用元气学说来解释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2.黄帝内经对气学说大有发展,其提到精气的120多处,提,5,(三)气学说的研究意义:,气学说一方面在中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贯穿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与治疗中;另一方面气学说又具有一定的笼统性、局限性和不少模糊认识。因此,进一步弄清中医学中“气”的不同概念,“气”的实质,既是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本身的需要,也是中西医结合阐明人体生命科学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古代医家不可能完全正确认识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联系与区别,也就是一般与个别,(三)气学说的研究意义:,6,的辨证关系。或是以个别代替一般,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实物,如金、木、水、火、土;或是一般代替个别,用抽象的“气”,去概括千差万别的具体物质,造成概念上的似是而非,含混不清。如人体之气(元气、真气、正气等),与自然界之气(水气、寒气、邪气等),都属于物质范畴,在属性上是一致的,但内涵却不同。因此,我们首先必须研究清楚,从气的内涵与外延上认识各种样气的概念,用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去研究它是有一定意义的。,的辨证关系。或是以个别代替一般,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实,7,气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苗头,但仍然是一个未被人们完全揭示的奥秘。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对气功“外气”的研究,对经络之气的探索,对气虚证的研究,都为阐明气的实质,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离彻底弄清其实质,还差之“千里”,因此,气学说的研究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气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初,8,二.气的生成和运动形式:,(一)气的生成:,气的生成来源有三方面:即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水谷之气和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三者通过肺、脾胃、肾等脏器的综合作用而化生。,(二)气的运动形式:,气的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而且只有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如肺的呼吸功能:呼气为出,吸气为入;肺气宣发为升,,二.气的生成和运动形式:(一)气的生成:,9,肃降为降;脾胃的消化功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虽然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体现的确运动形式有所侧重,但从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来看,气的升和降、出和入,必须对立统一、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心火下降,肾水蒸腾;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失调,就会发生病变,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肃降为降;脾胃的消化功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虽然各,10,三.气的主要分类:,(一)元气:,1.来源:元气是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并不断得到后水谷精微的充养而形成的,元气的盛衰,与先天禀赋(肾)及后天的营养(脾胃)密切相关。,2.分布: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道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3.功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三.气的主要分类:(一)元气:,11,(二)宗气:,1.来源:宗气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故与肺、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2.分布:聚集于胸部“膻中”处,上出喉咽,贯注心肺之脉;下蓄丹田,经气街注足阳明经而下行至足。,3.功能: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故凡说话声音和呼吸的强弱,以及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强弱和节律,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宗气:,12,(三)营气:,1.来源:营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最有营养的精华部分组成。,2.分布:营气分布在血脉之中,也就是“血中之气”,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循脉上下,运行于全身。,3.功能:营气与血共同营养全身,并可化生血液,而最主要的是营气为血中之气,对血起到推动与主导作用,常说的“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就体现了营气与血之间的关系。,(三)营气:,13,(四)卫气:,1.来源:卫气亦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活力最强的部分组成。肾中的精气在卫气的生成过程中起着激发作用,卫气的敷布又依赖于肺气的宣发,故说卫气本源于下焦,滋生于中焦,开发于上焦。,2.分布:卫气的特性是“剽疾滑利”,即活力强,流动快。卫气以肺的宣发,运行于脉外皮肤之中,分肉之间。,3.功能: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温煦脏腑,润泽皮毛;调节控制皮肤汗孔的开阖,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四)卫气:,14,四.气的生理功能:,(一)推动作用,(二)温煦作用,(三)防御作用,(四)固摄作用,(五)气化作用,四.气的生理功能:(一)推动作用,15,五.气的病理与辨证治疗,(一)气的病理:,气的病变很多,一般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1.气虚:常由久病、年老体弱、饮食失调等因素所致,其病机主要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2.气陷:为气虚病变的一种,以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病机。,3.气滞:常因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或感受外邪等而引起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 气机阻滞,运行不畅。,4.气逆:由于气机的升降失常,气上逆不顺,一般多指肺胃之气上逆以及肝升太过所致的气火上逆。,五.气的病理与辨证治疗(一)气的病理:,16,(二)辨证治疗,1.气虚:,1)主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自汗、舌淡、脉虚无力。,2)治则:补气。,3)方药:四君子汤等。,2.气陷:,1)主证:头昏目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脱肛,苔白舌淡,脉弱。,2)治则:益气升提。,3)方药:补中益气汤。,(二)辨证治疗,17,3.气滞:,1)主证:胁腹胀痛,攻窜不定,时轻时重,常随精神情绪因素而增减,苔薄,脉弦。,2)治则:行气。,3)方药:金铃子散、五磨饮子。,4.气逆:,1)主证:肺气上逆可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可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升发太过,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2)治则:降气镇逆。,3)方药:苏子降气汤,旋复代赫汤。,3.气滞:,18,六.历代医家的论述:,中医气学说自内经以后,不断获得充实和发展,并逐步完善。气的名称很多,不外乎两 大类:一类是人体之气;一类是自然界之 气。就医学而言,主要是研究人体之气,但也与自然界之气密切相关。就人体之气而言,又分两个方面:一是指体内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如真气、精气、谷气、宗气、营气、卫气、呼吸之气等等,统称为物质之气。二是指由物质之气进入人体脏腑组织之后,转化为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能量,表现为所在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分别具有该脏腑组织的生理特点,包括有脏气、腑气、经气等等,统称为机能之气。历代医家对各种气的专门论述不少,尢以明清医家较为突出。,六.历代医家的论述:,19,(一)明代医家对气的论述:,1.戴元礼金匮钩玄气属阳动作火论,常者为气:可以化生万物。,变者为火:足以败乱生机,2.张介宾质疑录 论“阳常有余”,阳气为真阳之气。,3.汪机石山医案 营卫气论,阳气为卫气。,4.张介宾质疑录 论“气有余便是火”,气为生人少火。,(一)明代医家对气的论述:,20,5.张介宾景岳全书 治病不离乎气,认为人体为病不外乎气实、气虚,故治病不离乎气。,6.张介宾景岳全书 论调气,“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中医经典研究生气学说课件,21,(二)清代医家对气的论述:,1.何梦瑶医碥 人身之气综述,指“卫气、营气、宗气”,2.喻昌医门法律 真气有上中下之分,外气:天地之六气,内气:人身之元气即真气,3.陈嘉楚医家秘奥 阳气有三,宗气;胃中之阳(中气);肾中之阳。,4.吴谦医宗金鉴 气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气:肾间动气,后天之气:宗气,(二)清代医家对气的论述:,22,5.喻昌医门法律 大气论,自然界大气;胸中之气。提出治疗强调通胸中阳气,治疗预防伤胸中阳气。,6.吴谦医宗金鉴 营卫之气论,营气,卫气。,7.何梦瑶医碥 气之病证,列九气为病:一曰怒则气上,一曰喜则气缓,一曰悲则气消,一曰恐则气下,一曰惊则气乱,一曰思则气结,一曰寒则气收,一曰热则气泄,一曰劳则气耗。,5.喻昌医门法律 大气论,23,8.何梦瑶医碥 气病的治法与方药,结者散之,郁者达之,闭者开之,陷者举之,高者抑之,浮越者镇坠之,脱者固之,散者收之,虚者补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9.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疾病预后决定于元气存亡,强调元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8.何梦瑶医碥 气病的治法与方药,24,七.近代研究的进展,(一)关于气功之气的研 究,1.气功与微粒流,2.气功与红外辐射,3.气功与生物电,4.气功与人体生理生化效应,1)气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2)气功对消化系统的影响,3)气功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4)气功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影响,5)气功对神经系统的影响,6)气功与神经介质,7)气功与内分泌,七.近代研究的进展(一)关于气功之气的研 究,25,5.气功与热效应,6.气功与临床,7.气功与经络感传(经气),(二)关天经络之气的研究,1.经气与经络、腧穴,2.经气与脏腑,1)针刺(经气)对心脏、血管和血压的影响,2)经气对肺和呼吸功能的影响,3)经气对胃、肠功能的影响,4)经气对胆囊及胆道运动、胆汁和胰液分泌的影响,5)经气对肾功能的影响,5.气功与热效应,26,3.经气与血液,1)经气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2)经气对血液化学成分的影响,中医经典研究生气学说课件,27,八.小结:,气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不断对其进行研究、充实、发挥。中医学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天地万物均由气构成,而人体生命现象,亦是气的运动发展所产生。气不断运动变化,名为“气化”中气化产生万物和人体。气的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地应用到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古代医家,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气学说的研究讨论,皆为理论与临床两方面,没有进入实验研究阶段。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科学的发展,研究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对气的研究,开始进入实验阶段,有了较大的进展,出现了不少可喜的苗头,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八.小结:,28,谢谢,谢谢,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