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静力学引言课件

上传人:嘀**** 文档编号:252712829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力学静力学引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工程力学静力学引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工程力学静力学引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静力学引言,静力学:,研究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替换(或简化)、建立各种力系的平衡条件的科学,1,、,物体的受力分析:分析物体(包括物体系)受,哪些力,每个力的作用位置和方向,并画出物体的,受力图,2,、,力系的等效替换(或简化):用一个简单力系等效代替一个复杂力系,3,、,建立各种力系的平衡条件:建立各种力系的平衡条件,并应用这些条件解决静力学实际问题,静力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一、,静力学研究内容,2.力,:,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作用效果使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是矢量,力是物体之间相互的机械作用,这种作用的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同时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刚体是一个理想化的力学模型。,由于静力学研究的力学模型是刚体和刚体系统,故静力学又称,刚体静力学,。,1,.,刚体:,在力的作用下,其内部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物体.,二、基本概念,3.力系,:,一群力.可分为:平面汇交(共点)力系,平面平行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汇交(共点)力系,空间平行力系,空间力偶系,空间任意力系,4.平衡,:,物体相对惯性参考系(如地面)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力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的效应称为力的,内效应,或,变形效应;,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效应称为力的,外效应,或,运动效应,(,移动和转动,),。,第一章 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1-1 静力学公理,公理1,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合力的作用点也在该点,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这两个力为边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确定,如图所示。,它是力系简化的基础,。,公理2,二力平衡条件,使刚体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亦可用力三角形求得合力矢,合力(合力的大小与方向)(矢量的和),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此公理提供了一种最简单的平衡力系。对于刚体此条件是充要条件,,但对变形体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公理3,加减平衡力系原理,推理,1,力的可传性,作用在刚体上的力是,滑动矢量,,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和作用线,在已知力系上加上或减去任意的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厡力系对刚体的作用。,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可以沿着它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意一点,并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推理2,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平衡时 必与 共线则三力必汇交,O,点,且共面,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此三力必在同一平面内,且第三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说明不平行三力平衡的必要条件,,即:三力平衡必汇交,三力汇交不一定平衡。,公理4,作用和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等值、反向、共线,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在画物体受力图时要注意此公理的应用,它是受力分析必需遵循的原则。,公理5,刚化原理,柔性体(受拉力平衡),刚化为刚体(仍平衡),反之不一定成立,因对刚体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对变形体是必要的但非充分的,刚体(受压平衡),柔性体(受压不能平衡),变形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如将此变形体刚化为刚体,其平衡状态保持不变。,它建立了刚体力学与变形体力学的联系。,3.,约束,对非自由体的位移起限制作用的物体.,4.,约束力,约束对非自由体的作用力,约束力,大小待定,方向与该约束所能阻碍的位移方向相反,作用点接触处,1-2 约束和约束力,1.,自由体,位移不受限制的物体。,2.,非自由体,位移受到限制而不能作任意运动的物体。,除约束力外,非自由体上所受到的所有促使物体运动或有运动趋的力,称为,主动力,。,约束力是由主动力引起的,故它是一种,被动力,。,一、基本概念,光滑支承接触对非自由体的约束力,作用在接触处;,方向沿接触处的公法线并指向受力物体,,故称为,法向,约束力,用 表示,二、工程中常见的约束,1、具有光滑接触面(线、点)的约束(光滑接触约束),2、由柔软的绳索、胶带或链条等构成的约束,柔索只能受,拉力,,又称张力.用 表示,柔索对物体的约束力,沿着柔索背向被约束物体,胶带对轮的约束力沿轮缘的切线方向,为,拉力,3、光滑铰链约束(径向轴承、圆柱铰链、固定铰链支座等),(1)径向轴承(向心轴承),约束特点:轴在轴承孔内,轴为非自由体、轴承孔为约束,约束力,:,当不计摩擦时,轴与孔在接触为光滑接触约束,法向约束力,约束力作用在接触处,沿径向指向轴心,当外界载荷不同时,接触点会变,则,约束力的大小与方向均有改变,可用二个通过轴心的正交分力 表示,(2),光滑圆柱铰链(中间铰),约束特点:由两个各穿孔的构件及圆柱销钉组成,如剪刀,约束力,:,光滑圆柱铰链:亦为孔与轴的配合问题,与轴承一样,可用两个正交分力表示,其中有作用反作用关系,一般不必分析销钉受力,当要分析时,必须把销钉单独取出,(3),固定铰链支座,约束特点,:,由上面构件1或2 之一与地面或机架固定而成,约束力:与圆柱铰链相同,以上三种约束(径向轴承、光滑圆柱铰链、固定铰链支座)其约束特性相同,均为轴与孔的配合问题,都可称作光滑圆柱铰链,4、其它类型约束,(1)滚动支座(活动铰支座、辊轴支座),约束特点,:,在上述固定铰支座与光滑固定平面之间装有光滑辊轴而成,约束力:,构件受到光滑面的约束力,(2)球铰链,约束特点:通过球与球壳将构件连接,构件可以绕球心任意转动,但,构件与球心不能有任何移动,约束力:当忽略摩擦时,球与球座亦是光滑约束问题,约束力通过接触点,并指向球心,是一个不能预先确定的空间力.可用三个正交分力表示,(3)止推轴承,约束特点:,止推轴承比径向轴承,多一个轴向的位移限制,约束力:比径向轴承多一个轴向的约束力,亦有三个正交分力 ,(2)柔索约束,张力,球铰链,空间三正交分力,止推轴承,空间三正交分力,(4)滚动支座,光滑面,(3)光滑铰链,(1)光滑面约束,法向约束力,1-3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在受力图上应画出所有力,主动力和约束力(被动力),一、画受力图步骤,3、按,约束性质,画出所有约束(被动)力.,明确研究对象所受周围的约束,进一步明确约束类型,什么约束画什么约束力。,1、取所要研究物体为研究对象(隔离体),画出其简图.,2、画出所有主动力.,注意:,(1)受力图只画研究对象的简图和所受的全部力;,(2)每画一力都要有依据,不多不漏;,(3)不要画错力的方向,约束力要和约束性质相符,物体间的相互约束力要符合作用与反作用公理。,补充:必要时需用,二力平衡共线,、,三力平衡汇交,等条件确定某些反力的指向或作用线的方位。,例1-1,解,:画出简图,画出主动力,画出约束力,碾子重为 ,拉力为 ,、处光滑接触,画出碾子的受力图,例1-2,解,:,取屋架,画出主动力,画出约束力,画出简图,屋架受均布风力(N/m),屋架重为 ,画出屋架的受力图,例1-3,解,:,1.取 杆,其为二力构件,简称二力杆,其受力图如图(b),水平均质梁 重为 ,电动机重为 ,不计杆 的自重,画出杆 和梁 的受力图,2.取 梁,其受力图如图(c),若这样画,梁 的受力图又如何改动?,杆的受力图能否画为图(d)所示?,例,1-4,不计三铰拱桥的自重与摩擦,画出左、右拱 的受力图与系统整体受力图,解,:,1.右拱 为二力构件,其受力图如图(b)所示,3.系统整体受力图如图(d)所示,2.取左拱 ,其受力图如图(c)所示,另:考虑到左拱 三个力作用下平衡,也可按三力平衡汇交定理画出左拱 的受力图,如图(e)所示,此时整体受力图如图(f)所示,讨论:若左、右两拱都考虑自重,如何画出各受力图?,如图,(g),(h),(i),例,1-5,不计自重的梯子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画出梯子、梯子左右两部分与整个系统受力图图(a),解,:,1.绳子受力图如图(b)所示,2.梯子左边部分受力图如图(c)所示,3.梯子右边部分受力图如图(d)所示,4.整体受力图如图(e)所示,提问:左右两部分梯子在,A,处,绳子对左右两部分梯子均有力作用,为什么在整体受力图没有画出?,二、画受力图应注意的问题,除重力、电磁力外,物体之间只有通过接触才有相互机械作用力,要分清研究对象(受力体)都与周围哪些物体(施力体)相接触,接触处必有力,力的方向由约束类型而定。,2、不要多画力,要注意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机械作用。因此对于受力体所受的每一个力,都应能明确地指出它是哪一个施力体施加的。,1、不要漏画力,约束力的方向,必须严格地按照约束的类型,来画,不能单凭直观或根据主动力的方向来简单推想。在分析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要注意,作用力的方向一旦确定,反作用力的方向一定要与之相反,不要把箭头方向画错。,3、不要画错力的方向,4、受力图上不能再带约束。,即受力图一定要画在分离体上。,一个力,属于外力还是内力,因研究对象的不同,有可能不同。当物体系统拆开来分析时,原系统的部分内力,就成为新研究对象的外力。,对于某一处的约束力的方向一旦设定,在整体、局部或单个物体的受力图上要与之保持一致。,5、整体受力图上只画外力,不画内力。,6、同一系统各研究对象的受力图必须整体与局部一致,相,互协调,不能相互矛盾。,7、正确判断二力构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