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自主学习基础认知,史料实证主题探究,知能演练学业达标,教材答疑名师指津,课时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总结其经验教训。,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挖掘隐性知识,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多方面原因。,2.,通过教师营造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合作探究、形成共识。,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社会条件,(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同时并举。,社会主义改造,3.,“,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工业化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资本主义工商业,重工业,(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_,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工业,4.,三大改造,(1),措施:,对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道路。,对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工商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2),结果: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集体化,社会主义,(3),评价:,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三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化等缺点,遗留下许多问题。,【预习评价】,1.(,判断,),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判断,),新中国初期我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3.(,思考,),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试答:,_,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知识点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步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2),中共八大召开:,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工业国,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2.,探索失误,(1),“,大跃进,”,: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2),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958,年底,全国,99%,以上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_,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共产风,调整,4.,十年建设成就,(1),工业:先后建成武汉、,等钢铁基地。,(2),铁路: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3),能源:石油已经实现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包头,【预习评价】,1.(,判断,),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2.(,判断,),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3.(,思考,)1960,年冬的国民经济调整的核心是什么?,试答:,_,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知识点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经济混乱,(1),原因:,“,文化大革命,”,爆发,,“,”,掀起狂潮。,(2),表现: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交通运输阻塞,大批企业停产。,2.,周恩来对经济的整顿,(1),措施:整顿企业,恢复各种规章制度,在农村,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2),结果:国民经济有了起色。,全面夺权,3.,邓小平对经济的整顿,(1),措施:以,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整顿。,(2),成果:国民经济开始了复苏和发展。,4.,影响:,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铁路,【预习评价】,1.(,判断,),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调整的实质是纠正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2.(,思考,),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答:,_,“,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历史概念】,过渡时期农业合作化,(1),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2),农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图示巧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图示巧记】,“,一五,”,计划,【易错防范】,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的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以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配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模式,体现了苏联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图示巧记】,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易错防范】,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是大搞平均主义。具体表现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实质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这只能是一种超越阶段的空想,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易错防范】,忽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实质特征,“,大跃进,”,最重要的特征是高指标、浮夸风,其主要教训是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属生产力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主题,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史料探究,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史料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思考结合史料,归纳,“,一五,”,计划的显著特点。,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大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注:关键信息:,“,工业是重点,”“,占,58.2%,”“,集中在东北地区,”,。,思考结合史料,归纳,“,一五,”,计划的显著特点。,答案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史料,注:注意,“,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变化,思考史料中的两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有何重要影响?,答案问题: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史论形成,“,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4),渐进性和长期性。,(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拓展延伸,“,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因素:重工业基础薄弱,亟待发展。,(2),现实需要:国际环境严峻,增强国防实力。,(3),经济关系:重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主导部分。,(4),成功经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主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史料探究,1.,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史料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的三个方案:,粮产量,棉产量,钢产量,方案一,(1955,年夏,),4 600,亿斤,4 300,万石,1 100,万吨,方案二,(1956,年,1,月,),6 400,亿斤,7 000,万石,1 500,万吨,方案三,(1956,年,8,月,),5 000,亿斤,4 800,万石,1 050,万至,1 200,万吨,注:重点关注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从大幅提升到理性调整。,思考从史料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答案方案二数据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方案三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2.,探索失误,史料我们党同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于,1958,年,3,月,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思考史料强调了什么?忽视了什么?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实践中怎样的严重错误?,答案强调了主观能动性,追求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实践错误: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左,”,倾错误的纠正,史料,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思考史料中调整措施的实质是什么?史料中认可,“,已有的胜利,”,的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答案实质是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反映出对,“,左,”,倾错误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史论形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1.,失误,(1),片面追求高速度,轻率发动,“,大跃进,”,。,(2),片面追求公有化和规模化,全面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3),“,文化大革命,”,中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建设。,2.,原因,(1),客观: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2),主观: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没有正确认识,“,左,”,倾错误,致使,“,左,”,倾错误影响经济建设。,3.,教训,(1),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2),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调整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3),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阶级斗争。,(4),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名家论史,观点:,“,其实,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邓小平,导读:邓小平所谓的,“,唱反调,”,反映了全面整顿与当时政治、思想路线相悖,实质是纠正,“,文革,”“,左,”,倾错误。,1.,(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发展,(,),A.,农业,B.,轻工业,C.,重工业,D.,商业,解析新中国,“,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C,。,答案,C,2.,(2016,河南学业水平测试,),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这主要是由于,(,),A.,土地改革的推行,B.,“,一五,”,计划的实施,C.,三大改造的完成,D.,“,大跃进,”,的开展,解析提取题干关键信息,“,1957,年总产值,”,并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