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浙江高考语文,论语选读模拟训练题,浙江高考语文,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墨子),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1)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在“爱”的问题上,孟子主张_爱,墨子主张_爱。(各用一个字概括)(2分),(孟子),仁,,(墨子),兼,。(2分),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2)结合材料,简析孟子之“爱”与墨子之“爱”的区别。(4分),孟子之“爱”:由己及人,有差等,;以,血缘,为基础,出于天性。(2分),墨子之“爱”:视人如己,无差等,;以,利益交换,为基础,出于功利心。(2分),(2)结合材料,简析孟子之“爱”与墨子之“爱”的区别。(4分,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朱熹论语集注),(1)孔子对于“言”和“行”的态度是:_。(用四个字回答)(2分),重行轻言,(2分),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2)结合范氏的解说,简析孔子持这种言行观的原因。(4分),言说,容易,,行动,艰难,。(1分),君子贵在,言行一致,,唯有克制容易的言说、加强艰难的行动,才能言如其行,而非言过其实。(3分),(2)结合范氏的解说,简析孔子持这种言行观的原因。(,3、(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注】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醯(x):醋。,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观。(1分),择友,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3、(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注】不处:不享有。一介:一点点小东西。,(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4、(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甲,(曾皙,名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乙,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1,)由材料甲“喟然”一语可以看出,孔子心中既有对曾皙所描述志向的_之情,也有对自己志不得伸的_之感。(2分),神往 苦闷,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2,)请根据材料乙的相关内容,简述材料甲“吾与点也”的原因。(4分),由材料乙可知,,孔子的志向,是建立一个老少皆安、仁爱和乐的礼治社会。(2分),材料甲曾皙所描述的生活场景,正是,孔子梦寐以求的,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礼治社会的生动写照与缩影。(2分),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论语卫灵公),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礼记大学),(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絜矩之道”的内核。(4分),絜矩之道即,恕道,,强调为人处世要仁爱宽厚,将心比心,从否定性方面,推己及人,。,这种恕道,以自身的体认为衡量尺度,,来调节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形成,社会公德,的基石,也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与归宿。,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7、(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一句的注释。(2分),浩然之气,(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7、(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孟子离娄下),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朱熹),(1),上述材料,贯穿了一个共通的哲学观念,即_。(2分),中庸之道,(2),综合三则材料,简析这种哲学观念的特征。(4分),原则性,。材料一孔子强调只有仁者才能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因为他们心中有仁义这一准则,这就是中庸的原则性。,均衡性,。材料二孟子说孔子不做过分与过度的事,说明中庸就是综合各方因素,积极调和,保持均衡。,灵动性,。材料三朱熹说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中庸的具体形态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的。,(每点2分,写出2点,即给满分),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9、(2015福建)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注】易:修治,耕种。,附【译文】,尧把得不到舜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当作自己的忧虑。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当作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人叫惠,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叫忠,为天下物色贤才叫仁。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的。,9、(2015福建)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9、(2015福建)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注】易:修治,耕种。,(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3分),“忧”的内容不同;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而忧。,(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分),“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9、(2015福建)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揖让而升,下而饮”说明在君子之争中要恪守_的规范。(2分),礼,(,2,)根据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争”与“让”的态度。(4分),面对“射”,“争”中要有“让”,即,以礼为准则,公平竞争。,面对“仁”,“让”中要有“争”,即,以仁为指南,据礼力争。,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11、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注】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附【译文】,墨子节用中说:“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成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成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省去无用的费用,因而足以成倍增长。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兴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11、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11、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注】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1分),去无用之费,(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合理地节约用度。,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11、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一,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二,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墨子兼爱),(1),从一二段文字看,孔子和墨子都具有什么样的精神?(2分),知其不可而为之,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2)结合上述材料,简析孔墨的这种精神的不同思想内涵。(4分),根据材料,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为了履行自己为官的职责,意在,维护礼制,,并对违犯周礼的行为表明自己严正的态度。,根据材料,墨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为了,倡导并维护“义”,,正是天下人“莫为义”,墨子愈发感到“为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结合上述材料,简析孔墨的这种精神的不同思想内涵。(4分,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