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及其倾向性课件

上传人:6**** 文档编号:252382895 上传时间:2024-11-1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80.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性及其倾向性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个性及其倾向性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个性及其倾向性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个性及其倾向性,个性及其倾向性,1,一、个性概述,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特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个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一、个性概述个性的概念,2,二、个性的形成,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二、个性的形成遗传决定论,3,三、个性理论,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学说,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性理论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学说,4,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5,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有三种,即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三种焦虑的根源分别是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有三种,即真实,6,第一层:“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妄想性投射(Delusional Projection)对外界现实的直率的妄想,往往是被害性的。,否认(Denial)否认外界现实,歪曲(Distortion)为了适合内心需求而重新塑造一个外界现实形象,第一层:“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 妄想性投射(Delusio,7,第二层: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投射(Projection)把个人自己所不承认的感受归与别人,发泄(Acting Out)(旧译:潜意识释放)让一种潜意识的愿望或冲动直接表现出来,以使自己免得意识到所伴有的感情,第二层: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 投射(Projection),8,第三层:“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用一些从感情上看来较不强烈的说法来思考本能性的愿望,而且不付之于实际行动。观念留在意识之中,而感情却已告消失,压抑(Repression)表面上看起来是显得莫明其妙的天真行为,口误笔误,或者不能承认某一感官所输入的信息。可以说这是:感情留在意识之中,而观念却被忽视了,第三层:“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 理智化(Intellect,9,第三层:“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置换(Displacement)把自己的感情改为指向一个较少关心的(较少情感贯注的)客体(对象),而不是针对能引起这种感情的人或情景,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所表现出的行为是与某种不能被人接受的本能性冲动正好相反的方式,第三层:“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置换(Displacemen,10,第四层: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利他(Altruism)替代性而建设性为他人服务,并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满足,幽默(Humor)明显地表达了观念和感情,但并不使自己感到不舒服,对别人也不会产生不愉快的影响,压制(Suppression)虽然在意识中出现了想解决矛盾冲突的冲动,而在意识或半意识中却作出予以推迟的决定,第四层: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利他(Altruism)替代,11,第四层: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预期(Anticipation)为未来的内心不舒服感受作切合实际的预期或计划打算,升华(Sublimation)间接地或减弱了地表现了本能,但是既无不良后果,也不会明显地丧失乐趣,第四层: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预期(Anticipation),12,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人的个性发展可以分为八个阶段,其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展关键),问题解决了,个体就发育成一种,个性特质、能力,。并且前一阶段问题的解决会扩大后阶段解决的基础;如果不解决,就会逐渐内化成,潜意识,,并在进入成年期再现,成为个性缺陷、心理疾病的根源。每个阶段能否顺利通过与家庭、社会等因素有关,特别是亲子冲突的解决。,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人的个性发展可以分为八个阶段,其顺序是,13,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有关个性发展的几个概念,内驱力,:生命的本能(性本能与攻击本能)。,客体关系,:内驱力的指向导致了各种客体关系,如儿童早期的内驱力是指向其父母,故有了与父母的客体关系。,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有关个性发展的几个概念,14,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有关个性发展的几个概念,自我,:客体关系的发展就是形成自我。自我就是一种平衡感,失衡即失落感。,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有关个性发展的几个概念,15,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1、婴儿期(0一15岁):信任不信任。,婴儿出生后就有种种生物性需求,要吃、要抱、要睡、要有人逗他等。这时的客体关系对象主要指向父母亲,尤其是母亲。,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1、婴儿期(0一15岁):信任不,16,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2、儿童早期(15一3岁):活泼自主怀疑与羞怯。,儿童开始喜欢独立探索周围世界,藐视外部世界的控制,展示自已的力量。“我来”、“我不”成为孩子的口头禅。如果发展顺利,就会活泼、自主,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心。发展障碍就会自我怀疑,行动畏首畏脚。要使孩子获得自主感,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并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对儿童限制过多、批评过多、惩罚过多,会使儿童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与羞怯感。,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2、儿童早期(15一3岁):活泼自主,17,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3、学前期(3一6岁):主动内疚。,儿童可以在言语和行动上更广泛地探索和扩充他的环境,主动性大大增加。这时幼儿有很强的好奇心,他无法不问,开始对外界事物做主动性、概念性探讨。但幼儿的好奇心是填不饱的,他的好奇心在社会规范面前会遭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使他的社会心理危机产生。如果顺利解决此危机,能成功的培养主动的好习惯,产生“惊喜、渴望、紧张、刺激”等情绪经验,形成一种有目的方向,能独立进取的个性品质。反之,就容易有“罪恶、不应该、多嘴、无聊、不开心”等感觉,养成事事自责,动辄就受罪疚感谴责的不良习惯,凡事不敢多问,进而发展出过分依赖权威的被动性格。,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3、学前期(3一6岁):主动内疚。,18,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4、学龄期(6一12岁),勤奋自卑。,儿童开始进入学校,由家庭环境变为学校环境,使儿童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很大的改变,他必须展开各种知能学习、参与课外活动,承受功课压力。面临一些社会对他的新的期望和要求,面临着在同伴中获得一席之地。为了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也为了不落后于其他同学,儿童必须勤奋地学习;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老师、家长、同伴的认同与关注,长期就会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形成勤备的个性品质。反之,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形成自卑的个性品质。,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4、学龄期(6一12岁),勤奋自卑,19,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5、青春期(12一18岁),自我同一感角色混乱,。,身体成熟,儿童期结束,进入青春易激惹期,关注自己的身体,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并开始在家庭之外寻找理想客体对象,如伙伴,对偶像追求,如记载名人名言,收集某某的相片、资料。希望通过此表达自己与父母的不同、与之相区别。这个时候易受伤害。并且,在这个时期,以前未解决好的问题会通过潜意识再度出现,出现认同障碍,导致社会不良行为(犯罪等),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5、青春期(12一18岁),自我同一感,20,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5、青春期(12一18岁),自我同一感角色混乱,所谓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积极成果就是形成一种自我认同,即获得一种,忠诚,的品质,这种忠诚是推动个体发展的巨大动力。它驱使个体排除干扰,实现自己的目标。消极的成果就是现实我与理想我难以弥合的差异,使人生活缺乏目标、无所适从,有着强烈的不确定感,以到迷茫、焦虑及形成反社会性行为。因此,成熟的社会应该提供个体发展的空间。,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5、青春期(12一18岁),自我同一感,21,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6、成人早期(18一25岁),亲密对孤独。,恋爱与婚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所以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个体努力寻找一种稳定满意的客体关系(“我想有个家”),只有形成这种满意的关系,才能形成其满意的自恋。这种关系是将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合为一体,相互献身。只有如此,个体形成,“爱”,的品质。爱是建立在已有顺利发展基础上的;这样个体就会获得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业基础。当然也有不具备这一能力的,如“爱你爱得想要逃。”从而形成孤独寂寞,无法与人亲密相处的消极品质。,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6、成人早期(18一25岁),亲密对孤,22,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7、成年中期(25一50岁):关心后代自我关注。,主要通过生儿育女,获得生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现着关怀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关心他人,即超越对家人的关怀而扩展到较大的社区,做到扶持家庭、乐于助人、服务社会,使人生更有意义。危机的消极解决导致自私自利,不顾未来。如中年危机,,如果不能将以前对外部事物的能量转向对自己精神世界、内心存在的适应,就会对生活丧失兴趣,突然发现生活一下子没有了意义,形成人格真空。,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7、成年中期(25一50岁):关心后代,23,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8、成年晚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自我整合失望。,在体验了人生的众多喜怒哀乐后,这一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荣耀感,即将人生视为一个整体,对之觉得有意义与满足,从而获得弥合的完善感,避免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感,积极的成果是自我接纳,获得智慧与宁静,从而随心所欲,安享天年;消极的将会导致人生的失望和无意义感,愤怒、抑郁或缅怀过去空悲叹。,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8、成年晚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自,24,四、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信念和世界观,四、个性倾向性需要,25,四、个性倾向性,需要,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四、个性倾向性需要,2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1943年他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类主要有五种基本需要,这五种基本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并彼此联系形成一个系统。,四、个性倾向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四、个性倾向性,27,个性及其倾向性课件,28,四、个性倾向性,动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是与一个人发动、维持、抑制某种活动相关的心理倾向。,四、个性倾向性动机,29,四、个性倾向性,动机产生的条件:,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凡是能够诱发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称为诱因。,四、个性倾向性动机产生的条件:,30,四、个性倾向性,诱因可以分为正诱因(负)和物质(精神)诱因。凡是个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称为正诱因。凡是个体逃离或躲避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者,称为负诱因。,四、个性倾向性诱因可以分为正诱因(负)和物质(精神)诱因。凡,31,四、个性倾向性,动机的种类,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指由外力诱发的动机。如学生为了获得表扬而努力学习;内在动机指由个体的自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