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三章第五节 文艺批评论,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对这个问题论证较详的是俄国民主主义革命家别林斯基。他不仅指出“批评的任务是要在个别的现象里去探寻并显示该现象所据以出现的一般的精神法则,并且要确定个别现象和它的理想之间的生动的、有机的关系密切到什么程度。”他还指明,“只是历史的而非美学的批评,或者反过来,只是美学的而非历史的批评,这就是片面的,从而也是错误的。,第三章第五节 文艺批评论 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1,一、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的提出,恩格斯在不同时期两次提出要从“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去评价作家作品。我们认为由恩格斯作出的这一概括表达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看法。因而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标准的经典性的提法。,恩格斯第一次提出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是在1846年底-1847年初的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中提出,。,(恩格斯写的卡尔倍克,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诗歌书评和同时期写的另一篇书评卡尔格律恩一起组成一组,总标题为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的提出 恩格斯在不同,2,“青年黑格尔派”,young Hegelians,简介:,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的激进派。亦称黑格尔左派。活动中心在柏林。主要成员有:D.F.施特劳斯(18081874)、B.鲍威尔(18091882)、E.鲍威尔、A.卢格、K.F.科本(18081863)、A.鲁滕堡(18081869)、E.梅因(18121870)、M.赫斯、M.施蒂纳等,L.费尔巴哈1804年7月28日1872年4月13日),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参加过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发展历程:,1835年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促进了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兴起。青年黑格尔派反对黑格尔体系的保守倾向,力图从它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30年代,他们主要从事对宗教,特别是对福音书的批判性研究。进入40年代后,曾经起过进步作用的青年黑格尔运动发生分化和解体。青年黑格尔派中最激进的分子如卢格开始公开批判普鲁士国家制度,赫斯开始宣传空想共产主义。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宗教和黑格尔哲学。与此同时,以鲍威尔兄弟和梅因为首的一群人组成了“柏林自由人”小组,玩弄空洞的批判词句,蔑视群众,指责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施蒂纳则用至上的“唯一者”来鼓吹无政府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过青年黑格尔运动,但一开始就有别于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他们迅速从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进而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青年黑格尔派”young Hegelians 简介:,3,欧仁苏,欧仁苏(1804-1857)是法国十九世纪中叶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揭露了这个时期法国社会的种种弊端,描绘了下层人民的贫困状况。,1842年发表的巴黎的秘密曾引起强烈的反应。这部小说写德国封建王公的儿子鲁道夫同一个英国没落贵族女子相爱,生下一个女儿。后来女方改嫁,把女孩托给公证人抚养,以后这女孩就下落不明了。鲁道夫为寻访女儿,周游世界,在巴黎下层社会乔装巡行,进行拯救“堕落灵魂”的道德感化事业。最后他发现妓女玛丽花就是他的亲生女儿,他把她救出火坑,带回德国。在鲁道夫的感化下,玛丽花终于皈依上帝,进了修道院并死在那里。,欧仁苏 欧仁苏(1804-1857)是法国十,4,这部作品写了巴黎的监狱、病院、酒吧间和强盗窝等等下层社会。作者以同情态度描绘的穷人生活,具有很强的揭露性。,恩格斯在大陆上的运动一文中肯定它说:“这本书以显明的笔调描写了大城市的下层等级所遭受的贫困和道德败坏,这种笔调不能不使社会关注所有无产者的状况。”但在如何拯救这个世界的问题上,作者却开出了“慈善家”的药方,因而受到傅立叶主义者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推崇。,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巴黎的秘密作了精辟的分析批判。他一方面肯定这部小说的进步意义,另一方面也指责欧仁苏所宣扬的以阶级调和、道德感化等来改良社会的措施,以及对人民革命力量的鄙视。这些正和青年黑格尔傻“思想哲学”具有同样反动的实质。,除了巴黎的秘密以外,欧仁苏的重要作品还有流浪的犹太人和人民的秘密。,这部作品写了巴黎的监狱、病院、酒吧间和强盗窝等等下,5,卡尔倍克(1817-1879),德国小资产阶级诗人,19世纪30年代曾参加“青年德意志”文学运动,至19世纪40年代中期,又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在文学上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诗集穷人之歌。,他在诗集穷人之歌中歌颂小市民的,“鄙俗气”,,受到了恩格斯的批判。,“鄙俗气”:,指德国封建专制制度下小资产阶级所特有的气质、思想方式和习惯。这个阶级由于它所处的经济地位,形成了一种狭隘、保守、自私自利、耽于幻想以及对封建反动势力奴颜婢膝等庸人习气。由于德国小资产阶级是一个极其广大的阶层,这种庸人习气渗透到了德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德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的一种时代病。,卡尔倍克(1817-1879)德国小资产阶级诗,6,白尔尼:,卡尔路德维希(1786-1837),德国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政论家、新闻记者、文艺批评家。是19世纪30年代“青年德意志”文学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痛恨暴君,主张建立能给予人民自由的德意志共和国。但他从激进主义的立场出发,在巴黎书信等文章中对歌德进行了攻击。他责备歌德对资产阶级革命持怀疑态度,创作中缺乏自由主义的倾向;说歌德不过是个“押韵的乡愿”(乡愿即伪装清高的人)。白尔尼晚年成为基督教社会主义的拥护者。,白尔尼:卡尔路德维希(1786-1837),德,7,卡尔格律恩,(18171887),德国小资产阶级政论家,“真正的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原属于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信徒。,“真正社会主义”是德国小资产阶级文学家和哲学家的一种思潮。其主要观点是鼓吹阶级和平,用超阶级的“博爱”和“人道”代替阶级斗争,反对暴力革命。,在他的著作中,格律恩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而后为马克思、恩格斯所延用,并逐步取代过去的“乌托邦”或“空想社会主义”,以后得到了社会主义者公认。格律恩从人道和人性出发,主张以此实现人的解放。他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否认在德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一书出版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的许多报刊都发表了介绍和评论,甚至费尔巴哈一段时期也“致力于”研究此书,还把它送给“尊敬的亨利希海涅”。该书的出版社受格律恩的委托将书寄给了马克思。马克思不仅立即阅读了该书,而且毫不迟疑地把它视为进行一场原则性争论的契机。现在流传下来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第四章的对格律恩的观点进行了批判。,18481849年格律恩任普鲁士国民议会议员。18501861年,侨居布鲁塞尔。1861年回到德国,曾在高等学校任教。1887年去世。,卡尔格律恩(18171887)德国小资产阶级政论家,8,恩格斯写了书评卡尔格律恩,明确宣布:,我们决不是用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并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他。,这是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原则的概述,并据以对形形色色的错误观点予以批评。,恩格斯写了书评卡尔格律恩,明确宣布,9,恩格斯第二次提出这一标准是在十二年后的1859年4-5月份。,当时拉萨尔把他写的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分别寄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各回了一封信。恩格斯在信中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这对您来说正是我推崇这篇作品的最好证明。,恩格斯的观点有全新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从而避免了从前理论家们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弊端;更重要的是,恩格斯把美学原则放到了整个批评原则的第一位,显示了恩格斯在理论上对艺术规律、审美特征的高度重视。这一被称为“最高”标准的批评原则与以前的任何提法,都有本质的区别。,恩格斯第二次提出这一标准是在十二年后的1859年4-5月份。,10,二、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的内涵,一、美学批评标准内涵:,人是按美的规律创造的,艺术又是美的集中体现。因此美学标准是按照艺术美的规律和美的特性来评价作品,以确定其美学价值。,首先,美必须是感性的形象的,因此按照美学标准,艺术也必须具有形象性。,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中,反对“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简”,而提倡“更加莎士比亚化”。它们的各自内涵都很丰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莎士比亚化”就是形象化,“席勒式”就是概念化。,第二,美必须是独特的。因此按照美学标准,艺术也必须有独创性。独创性也是艺术力量的源泉之一。,在人物塑造方面恩格斯反对“恶劣的个性化”,反对类型化(所谓“古代人的性格描绘法,),希望能用独立的方式来刻划性格,写出人物的特征,塑造出典型的“这个”。,第三,美必须是有感染力的。按照美学标准,艺术必须有真挚的情感,真挚的情感是艺术魅力不可缺少的条件。一切伟大的艺术品都有真挚的感情。,第四,美必须在形式上合乎形式美法则,因之按照美学标准,艺术必须是自觉适应了技巧法则的产物。,二、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的内涵一、美学批评标准内涵:,11,18世纪启蒙文学中“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的区别:,“莎士比亚化”:,首先是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莎士比亚集中描绘了一个典型人物”福斯泰夫”。这是一个荒淫无耻的酒徒,受吹牛撒谎的懦夫、寄生虫。他是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刚刚萌芽的过渡时期的产物,既不是封建主,也还不是资本家。他以破落骑士的身份,广泛地接触到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同他联系的上至君王、下至流氓。以他为中心构成了一幅恩格斯所说的“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我们透过它看到了在封建社会解体过程中动荡的社会情况,如旅途的抢劫,巡警的搜捕,抓丁当兵的骚扰,贪官污吏的敲诈,农民的挨打受骂,工匠失业的痛苦,封建贵族的破落等等。整个历史变革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社会生活风习以及阶级关系的变动,通通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了。,18世纪启蒙文学中“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的区别:“莎士,12,其次是多姿多彩的人物性格个性化描绘。,莎士比亚所写的题材,有的本来是前人已经写过的,但到了他的笔下,经过他的典型化的创造,就成了不朽的文学典型。如哈姆雷特、麦克佩斯、夏洛克、理查三世、李尔王、福斯泰夫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在人物鲜明个性的刻划方面,同样是“复仇”,但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勒替斯和福丁勃拉斯做法和表现都不相同,各自体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其次是多姿多彩的人物性格个性化描绘。莎士比亚所写的题材,有的,13,第三是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莎士比亚的喜剧,大都具有线索交错,情节曲折,戏中有戏,画中有画,色彩鲜明,语言隽永,出奇制胜,皆大欢喜的特点。例如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恩格斯所称赞的第一幕,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农村风俗画:作为农村特征和农村风貌的农舍、饭馆以及在这种环境中活动的乡坤、牧师、医生,乡村法官等以及农村青年男女。他们一出场就把主要情节、线索和盘托出:乡村法官的侄儿和乡村医生同时打算向一个姑娘求婚;福斯泰夫同时写“情书”妄图勾引两个女人。每个人都以各自独特的行动方式,表明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乡村法官的侄儿的愚蠢,乡村医生的自负,福斯泰夫的流氓成性。线索交错,情节曲折,戏中有戏,生动风趣。,第三是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莎士比亚的喜剧,大都具有线索交错,14,第四是利用故事、场面、情节自然而然地表现作者的倾向和理想。,哈姆雷特的主题是对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赞颂和对封建帝王的否定。但它的主题却是隐蔽在一个个情节之中。剧中有三条复仇的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对照之下,突出了哈姆雷特复仇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第四是利用故事、场面、情节自然而然地表现作者的倾向和理想。,15,什么是“席勒式”呢?,所谓的“席勒式”,应该主要指席勒在从事历史、哲学研究时期,受康德影响,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化,即不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抽象观念出发,理想化,即把他所描写的人物和世界无限加以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