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20/10/4 Sunday,0,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课程标准:通过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重点:三省六部制,难点:赋税制度,课程标准:通过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2,PART 01,选官之法:,世族,or,庶族,PART 03,赋税之变:,人丁,财产,PART 02,中枢之制:,皇权,vs,相权,目录,PART 01选官之法:PART 03赋税之变:PART,3,壹,选官之法,壹选官之法,4,如此制度,真得能够为国选才吗?,材料一:,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存进之路。,科举制应运而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如此制度,真得能够为国选才吗?材料一: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5,学习任务:梳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时间,隋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措施,意义,废九品,分科考试,始建,进士科,增科目,,进士明经,为主,扩大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高官主持,提高科举地位,九品中正制废除,科举制,形成,继承并完善,科举制,核心素养,时序观念,科举制特点:分科招考,取士权归于中央;允许自由报考,学习任务:梳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时间隋初隋炀帝,6,李贺为韩文公所知,名闻缙绅。时元相稹以明经擢第,亦善诗,愿与贺交。诣贺,贺还刺,曰,:,明经及第,何事看李贺,?,元恨之。,唐语林,李贺为韩文公所知,名闻缙绅。时元相稹以明经擢第,亦,7,结合材料,分析科举制对王朝统治的作用。,材料一:,晚唐由名族公卿贡举进者占,76.4%,,至宋代跌至,13%,;寒族则晚唐仅占,9.3%,,北宋时增至,58.4%,。此现象不仅可以表示社会之转变,同时可以表示科举制度汲引寒士之效用,愈久而愈见,。,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材料二:其明经各试所习业,文注精熟,辨明义理,然后为通。正经有九,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唐六典,材料三: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摭言,庶族上升,促进阶层流动;士族没落,加强中央集权,以文取士,提高官员素质,功名诱人,利于皇权统治,核心素养,历史解释,结合材料,分析科举制对王朝统治的作用。材料一:晚唐由名族公卿,8,延伸思考: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先秦时期,战国至秦朝,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标准:血缘,标准:军功,标准:,道德,,,才能,标准:,家世,,道德和才能,标准:以,文,取士,方式更加,公开,和,公平,,面向,更多阶层,。,核心素养,时序观念,延伸思考: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先秦时期战国至秦朝两汉时期魏晋南,9,贰,中枢之制,贰中枢之制,10,温故知新:梳理秦汉以来中枢之制的变迁过程。,秦朝至汉初: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中朝,尚书令作用开始提升,东汉:增强,尚书台,作用,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后汉,书,魏晋南北朝: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以三省之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新唐书,百官志,隋唐:,三省六部制,核心素养,时序观念,温故知新:梳理秦汉以来中枢之制的变迁过程。秦朝至汉初:三公九,11,为什么中书省、门下省地处宫城,而尚书省设在皇城?,材料一:,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中外历史纲要,中书省和门下省是中央决策和审议机构;,尚书省则是负责执行诏令的机构。,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大大加强!,核心素养,历史解释,为什么中书省、门下省地处宫城,而尚书省设在皇城?材料一:中书,12,材料一: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新唐书,百官志一,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材料三: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百官志一,材料二:其后又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文献通考,职官考,以他官加宰相衔,扩大宰相任用范围,政事堂集体议事,提高宰相工作效率,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材料一: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13,后世,三省制因皇权的不断强化而屡有损益变更,但作为具体行政部门的六部制则十分稳定,沿袭千余年而未变。,大学中国史,后世,三省制因皇权的不断强化而屡有损益变更,但作为具,14,叁,赋税之变,叁赋税之变,15,材料一:(武德二年)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绢布,)。,旧唐书,食货志,北魏至唐初的赋役,制度,和土地制度,:,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租庸调制:,田,租,粟,户,调,帛或布,身,庸,绢或布,为何,田租是以人丁为依据固定收取?,租庸调制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材料一:(武德二年)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16,唐朝后期: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杨炎,(,727-781,),“,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唐朝后期: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17,为什么在唐代后期,租庸调制会被两税制所取代?,材料一,:,武德七年,丁男,(,21-59,),、中男,(,16-20,),给一顷,,,所受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受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旧唐书,材料二:至唐朝承平日久,人口渐增,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土地,口分田实际还官者又很少,政府所掌握土地已不敷授受。,由于均田制的破坏,按丁缴纳的租庸调制也无法保证,两种附加税,按户等每户征收的户税和按地亩征收的地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压倒租庸调。,张帆中国古代简史,人多地少,均田制逐渐瓦解,租庸调制亦无法维持,。解决财政危机,核心素养,历史解释,为什么在唐代后期,租庸调制会被两税制所取代?材料一:武德七年,18,延伸思考:魏晋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变化的特点,魏晋时期:租调制,北魏至唐初:租,庸,调制,唐朝后期:两税制,以,庸,代役,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核心素养,时序观念,延伸思考:魏晋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变化的特点魏晋时期:租调制北,19,历史的认识,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承上启下、趋向完备,的时期。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旧制,革弊创新,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极大地加强国家的控制能力,从而也,使皇权进一步加强,这是隋唐国力鼎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为如此,隋唐的制度,对赵宋以降的制度,有深远影响。,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下,历史的认识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20,本课小结,选官之法,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庶族参与政权,中枢之制,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皇权大大加强,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以财产来征税,隋唐时期的制度创设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古代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盛世与制度创新,本课小结选官之法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庶族参与政权中枢之制从三,2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