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荒漠化监测,生态环境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主讲:杨光,2009,年,9,月,荒漠化监测生态环境学院,第五章 荒漠化监测技术规程,5.1,荒漠化土地分类系统,荒漠化土地类型的划分是根据荒漠化土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程度进行类群归并的研究。,荒漠化土地类型属于分类单位,这些类型单位的个体在地域上是完整连片的,占据着一定的地理空间,景观上以斑块体的形式存在,而同一类型群体互不相连而呈重复出现,表现出相同的特征。,荒漠化土地类型应是一个多级分类系统,,类型的分类工作,一般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即,自上而下的划分,和,自下而上的组合,。,在单元既定的分类中,如果所采用的指标相同,无论是划分还是组合,结果应是一致的,两种方式可以分别和结合使用。,第五章 荒漠化监测技术规程5.1 荒漠化土地分类系统,荒漠化土地分类所面对的客体,,在地表往往是连续过渡的,边界通常模糊渐变,,清晰明确的个体界线比较少见,多数单元只是相对独立地存在。,对荒漠化土地类型个体单元的确定,特别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统一性,,可以通过划分的途径来实现,荒漠化土地系统自身的多层次性,要求划分出的单元必须隶属于相应的某一层次等级,应用研究中,目的不同、涉及的地域范围大小不同,所研究单元的层次等级就不同。,荒漠化土地类型划分是荒漠化分区评价的基础与前提。,按造成土地退化的营力来划分:,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冻融荒漠化;,按土地利用类型来划分:,草场荒漠化、耕地荒漠化等;,按荒漠化的发展程度来划分:,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严重荒漠化和极严重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分类所面对的客体,在地表往往是连续过渡的,边界通常,土地荒漠化是发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环境演变过程,其所涉及的因素十分复杂,,所以对荒漠化的类型不可能在同一层次水平上进行客观、准确的分类,根据联合国荒漠化公约中对荒漠化的定义,并结合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发生特点及表现形式,,荒漠化土地类型的划分应考虑气候、土地利用形式、荒漠化产生的外营力和荒漠化土地地表发展方向等因子,,采用多层次复合命名法进行划分。为了便于数据统计和信息化管理,我们给每一因子的,“,表现型,”,赋予不同的代码(如表),所有荒漠化类型就可以由各层代码的组合形式予以表现,并由其各层,“,表现型,”,叠加命名。,土地荒漠化是发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环境演变过程,其所涉,划分因子,气候,土地利用形式,主导外营力,地表发展方向,表现型,及代码,极干旱区,A,干旱区,B,半干旱区,C,亚湿润干旱区,D,湿润区,E,无定义,0,耕地,A,林地,B,草场,C,特种用地,E,水域,F,无定义,0,风蚀,A,水蚀,B,盐渍化,C,冻融侵蚀,D,无定义,0,沙质,A,砾质,B,石质,C,盐质,D,无定义,0,荒漠化土地类型划分的层次结构及代码表,代码,“,无定义,0,”,是为未出现该表现型的组合类型而专门设置的,同时也能满足各种专业图的制作和数据统计的需要。,“,气候表现型,”,的极干旱区,A,和湿润区,E,是为了照顾气候区划的完整性而加进去的,它不属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划分因子气候土地利用形式主导外营力地表发展方向表现型极干旱区,5.1.1,荒漠化的气候类型(按湿润指数划分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湿润指数(,MI,),极干旱区,0.65,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给出的定义认为,荒漠化发生的潜在地理范围是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并规定,“,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是年降雨量与可能蒸散量之比(即湿润指数,MI,)在,0.05,0.65,之间的大陆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按湿润指数划分气候类型表,5.1.1 荒漠化的气候类型(按湿润指数划分气候类型)气候,5.1.2,荒漠化的动力成因型(按造成荒漠化的主导自然因素划分荒漠化类型),荒漠化作为土地的退化,是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而实际往往是多种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某一特定区域而言,所有参与土地退化的外营力中,总有一种力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称为主导外营力。,按其性质的不同,把荒漠化分为以下几种表现型:,(,1,)风蚀型,风蚀,又称风力侵蚀,是指松散的土壤物质被风吹起、搬运和堆积的过程以及地表物质受到风吹起的颗粒的磨蚀。,它是一种面状侵蚀现象,其结果形成一系列的风成地貌,即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风旱同期、地表保护程度低和土壤中富含沙物质的地区,风沙活动是最基本的特征。,5.1.2 荒漠化的动力成因型(按造成荒漠化的主导自然因素划,风蚀地区,风蚀地区,(,2,)水蚀型,水蚀,也称水力侵蚀或水土流失,它是指在降雨和流水的作用下,地表径流所引起的土壤冲刷、搬运和堆积。,包括溅蚀、面蚀、沟蚀和潜蚀四种,其结果塑造出各种类型的流水地貌。在我国主要发生在黄土丘陵及中、低山丘陵区。,(,3,)盐渍化型,盐渍化,也称盐碱化,指地下水、地表水带来的对植物有害的易溶盐分在土壤中积累的过程。,它主要形成于地下水位较高的低洼地带或平坦地表处。由于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含有盐分的地下水沿毛细管孔隙上升,大量的盐分便积聚在土壤表层。按其成因过程的不同,可分为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主要发生于耕作土壤上。盐渍化土地根据土壤中积盐成分的不同,又可分为盐化过程和碱化过程。,盐化过程,是土层中积聚大量的可溶性盐类的过程;而,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吸附有显著数量的代换性钠的过程。,(2)水蚀型,水蚀地区,水蚀地区,盐渍化地区,盐渍化地区,第五章荒漠化监测技术规程课件,硫酸盐盐土(蓬松盐土),硫酸盐盐土(蓬松盐土),碱 土,碱 土,(,4,)冻融侵蚀型,冻融,指温度在摄氏零度左右及其以下变化时,对土体所造成的机械破坏作用。,冻融侵蚀,是指冻土层土壤因冻胀融沉、流变造成土壤侵蚀和植被退化的过程。,它的产生是由于在昼夜或季节性温差较大的地区,岩体或土壤由于剧烈的热胀冷缩而造成结构的破坏及质量的退化。这些地区一般生物生产力较低,是一种特殊的荒漠化表现型,其地貌形态属于冻土地貌。除中国外,世界其他地区或国家少见。,冻融侵蚀型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在甘肃的少数高山区及其横断山脉北侧的四川巴塘、得荣、乡城等县的金沙江及其支流流域上游有零星分布,但面积不大。中国冻融荒漠化土地大多发生在较干燥的大气候条件下,局部地段由于海拔较高,水分条件相对较好。这些地区的生物气候生产力虽然很低,但并非无生命存在,象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山草甸地段,常为夏季放牧所利用。,(4)冻融侵蚀型,5.1.3,荒漠化地表形态表现型,荒漠化作为土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它的正过程是向着类似荒漠环境的演变。干旱荒漠按其地表物质组成可划分为:沙质荒漠、砾质荒漠、盐质荒漠、石质荒漠和土质荒漠,与此相对应,荒漠化根据其地表组成物质及发展方向的不同,亦可分为沙质化型、砾质化型、盐质化型、石质化型和土质化型。,(,1,)沙质化型,亦称沙漠化,它以地表形成覆沙(包括各种形式的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为主要特征标志,其中包括,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沙漠、沙地,现代过程中的沙丘前移、地表土壤风蚀粗化、片状流沙和密集流动沙丘的形成。沙漠化是荒漠化的最主要类型,不但分布广泛,而且类型多变。,5.1.3 荒漠化地表形态表现型荒漠化作为土地生态系统的退化,(,2,)砾质化型,指地势起伏平坦,地表砾石化的地区。包括,“,类砂砾石戈壁,”,和,“,假戈壁,”,,前者主要分布在高大山体的山麓地带,其形成过程是,山体中长期风化剥蚀的碎屑物质,经过流水的搬运,在山麓地带堆积成倾斜的砂砾石平原,地表的细物质被风力和流水逐渐移走,残留的都是较粗大的经过滚磨的砂砾石;后者是坦荡高原面上分布的残积坡积物或缓坡地上的高含砂砾石土壤,经过风和流水的吹扬及冲刷,细粒物质被带走,地表残留一层密度不等的砾碎石,形成近似砾石戈壁的形态。,(,3,)盐质化型,即土壤盐化过程和碱化过程的产物。可分为盐碱化土和盐碱土,主要有草甸盐化土、沼泽盐化土、碱化盐化土、洪积盐化土、残积盐化土、草甸碱化土、龟裂碱化土、镁碱化土。,(,4,)石质化型,发育在中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流水的侵蚀冲刷作用,地表土层变薄,地面被切割的支离破碎,表面被覆有径级大小不等的石块,有的地方甚至基岩裸露。,(2)砾质化型,5.1.4,荒漠化程度类型,荒漠化程度类型是荒漠化的最基本评价单位。它是对同一演替序列、不同演替水平的土地单元进行的阶段划分。一般分为四级,即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严重荒漠化和极严重荒漠化。,根据土地生产潜力下降程度,有如下标准作为分类依据:,(,1,)轻度荒漠化,在一定的人为影响或气候波动(干旱等)状态下,土地生产力丧失,25%,以下,不影响目前土地利用方式,土地有自我恢复的可能性;,5.1.4 荒漠化程度类型 荒漠化程度类型是荒漠化的最基本评,(,2,)中度荒漠化,在较强的人为影响下,土地生产力下降,25%,50%,,对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必需改善经营管理方式和采取一些措施,可以恢复土地的生产力;,(,3,)严重荒漠化,土地生产力下降,50%,75%,,严重不适应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必须停止利用,封禁保护,需较长时间才有可能恢复使用能力;,(,4,)极严重荒漠化,土地生产力下降,75%,以上,几乎无生产利用价值,恢复其生产力从经济上是不可能的。,(2)中度荒漠化,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严重荒漠化,极严重荒漠化,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严重荒漠化极严重荒漠化,5.2,沙化土地分类系统,沙化土地,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地表呈现以沙(砾)物质为主要标志的退化土地。,沙化土地监测范围内的土地划分:,沙化土地;,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非沙化土地。,5.2 沙化土地分类系统沙化土地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各种,5.2.1,沙化土地分为以下类型:,(,1,)流动沙地(丘),指土壤质地为沙质,植被盖度小于,10%,、地表沙物质常处于流动状态的沙地或沙丘。,(,2,)半固定沙地(丘),指土壤质地为沙质,植被盖度,10%,至,29%(,但乔木林冠下无其他植被时,郁闭度,0.50),之间,且分布比较均匀,风沙流活动受阻,但流沙纹理仍普遍存在的沙丘或沙地。,人工半固定沙地,通过人工措施,(,人工种植乔灌草、飞播、封育等措施,),治理的半固定沙地。,天然半固定沙地,植被起源为天然的半固定沙地。,5.2.1 沙化土地分为以下类型:(1)流动沙地(丘),(,3,)固定沙地(丘),指土壤质地为沙质,植被盖度,30%(,但乔木林冠下无其他植被时,郁闭度,0.50),,风沙活动不明显,地表稳定或基本稳定的沙丘或沙地。固定沙地分为:,人工固定沙地,通过人工措施,(,人工种植乔灌草、飞播、封育等措施,),治理的固定沙地。,天然固定沙地,植被起源为天然的固定沙地。,(,4,)露沙地,指土壤表层主要为土质,有斑点状流沙出露(,40%,(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区)或,50%,(其他气候类型区),基本无风沙流活动的沙化土地,或一般年景作物能正常生长、缺苗较少(一般少于,20%,)的沙化耕地。,(,2,)中度,植被盖度,25%-40%,(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区)或,30%-50%,(其他气候类型区),风沙流活动不明显的沙化土地,或作物长势不旺、缺苗较多(一般,20%-30%,)且分布不均的沙化耕地。,(,3,)重度,植被盖度,10%-25%,(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区)或,10%-30%,(其他气候类型区),风沙流活动明显或流沙纹理明显可见的沙化土地或植被盖度,10%,的风蚀残丘、风蚀劣地及戈壁,或作物生长很差、缺苗率大于,30%,的沙化耕地。,(,4,)极重度,植被盖度,10%,的沙化土地。,5.2.4 沙化土地程度分级沙化土地程度分为四级:,5.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土地利用类型划分),5.3.1,耕地,耕地就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