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第二章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52238573 上传时间:2024-11-13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426.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传播学第二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大众传播学第二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大众传播学第二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11/7/2009,#,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章传播过程研究,是指事物运行的程序与状态。,传播过程的考察方式,历时性考察:也称为纵向过程研究,主要指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共时性考察:也称横向过程研究,主要指对传播活动的要素、环节和结构进行解剖和分析。,Problem:,传播者,受传者,信息,疑点:,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是否存在回流现象?,受传者对于信息的接受是否会出现偏差?如果有,你认为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传播者传递信息是否具有选择性?如果有,你认为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五“W”模式并不能完全概括传播过程!,事实上传播过程并不是从某一点开始到某一点终止,传播过程实际上是永无止境的。,-施拉姆,模式,模式是对规律的直观而简洁的表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它可以把很多复杂的规律变得清晰。,模式的类型:,(,1,)文字模式,(,2,)图表模式,(,3,)数学模式,传播过程的模式,传播过程的模式就是科学地、抽象地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要素、环节及相关变量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首先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象进行考察。,提出了略称为“S-M-C-R”(讯息来源-信息-渠道-受众)的传播过程模式。,戴维伯洛与“S-M-C-R”模式,线性传播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控制论传播模式,要点提示,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模式,布雷多克模式,申农-韦弗模式(也称信息论模式),拉斯韦尔模式:,1948年,拉斯韦尔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传播过程就是:,(1)Who,(2)Says What,(3)In Which Channel,(4)To Whom,(5)With What Effect,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意义:,(1)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2)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个模式形成的。,R.布雷多克的公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媒介,给谁,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效果?,申农-韦弗数学模式,发射器,接收器,信宿,讯息I,信号,讯息II,接收到,的信号,噪源,noise,信源,香农韦弗模式导入了噪音(noise)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的状态下进行的,在传播过程中有各种障碍因素会对讯息产生干扰。,思考题:,线性传播模式存在哪些缺陷?,线性模式的缺点:,(1)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2)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活动的互动性质。,控制论传播模式,控制论关照下的传播过程,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便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的目的。,反馈:指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映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控制论传播模式,德弗勒传播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德弗勒对申农模式的发展,特点:,(1)增加反馈机制,(2)强调噪音影响整个过程,无所不在,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编码者,译码者,编码者,译码者,对该模式的评价:,(1)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成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有重要意义。,(2)该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实际传播情况不符。,(3)该模式能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释码者,编码者,译码者,可能的反馈,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大量的受众,每个接收者,都扮演着,译码、释码,和编码的,角色,个体从属于,群体,在群,体内,讯息,得到再解释,或者加工,大量同一的信息,对该模式的评价,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思考题:,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区别于线性传播模式有哪些进步之处,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控制论的贡献,(1)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2)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三种角色:编码(符号化功能)、译码(接收和符号读解功能)、释码(意义阐释功能)。,控制论的缺陷,(1)控制论模式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2)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本体运动过程,即传播过程是独立于社会的自我运行的系统过程,没有发现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社会系统传播模式,一反以往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的微观、只局限于传播内部机制的研究模式,引入了社会整体机制,从中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度综合考察,可称为传播总过程研究或者系统研究。,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更多的是研究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系统环境,更多地认识到传播过程是整个社会运行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系统论传播模式,赖利夫妇传播模式,马莱茨克传播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更大的社会,结构,C,初级群体,初级群体,R,初级群体,初级群体,讯息,讯息,社会总系统,更大的社会,结构,赖利夫妇传播系统模式解析:,(1)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2)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3)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4)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5)群体系统的运行又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评价,把传播过程看成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社会系统中的其他部分存在着无法分割的种种联系,强调在考察传播过程时绝不能抛开环境的影响。,只注意了有形的社会作用力作用,忽视了无形的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媒,介,来自接受者的自发反馈,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来自讯息的制约,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对媒介的印象,自我印象,人格结构,人员群体,社会环境,组织,公众压力,自我印象,人格结构,人员群体,社会环境,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内容效果,媒介压力,与制约,C=传播者 M=讯息 R=接受者,评价和分析:,马莱茨克模式是对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的总结,它说明人类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行为都是许多因素的函数。它既指出了传播过程的社会制约性,也指出了其中的心理变量。他的分析较以往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且更具社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