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岳阳楼,记,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与人佣耕,B,前人之述备矣,何陋之有,C,不以物喜,何以战,D,乃修岳阳楼,乃不知有汉,【解析】,A,项曾经;,B,项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C,项因为,/,凭借;,D,项于是,就,/,竟然。,岳阳楼记【解析】A项曾经;B项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1,翻译句子,1,、,微,斯人,吾谁与归,?,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1,、,译文: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译文: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3,、,译文:我看那巴陵郡的胜景,全在这洞庭湖上,翻译句子1、译文: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课文理解,1,、,第,五段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中,“,衔,”“,吞,”,二字有何妙处?,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极写洞庭湖雄伟壮大的气势。,课文理解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3,课文理解,3,本,文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境界?,围绕,“,忧患意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胸襟博大、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有远大政治抱负、奋发有为,”,等任意一方面回答即可。,围绕,“,忧患意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胸襟博大、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有远大政治抱负、奋发有为,”,等任意一方面回答即可。,课文理解围绕“忧患意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胸襟,4,课文理解,4,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课文理解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5,课文理解,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B,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这是作者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C,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D,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c,课文理解c,6,课文理解,6,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人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示例】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努力奋斗,为天下人民的幸福出汗、流血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课文理解【示例】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7,课文理解,7,作者对待,“,忧,”,与,“,乐,”,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示例】作者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所忧所乐的是国家和民族,不是个人得失。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得失,要多为集体和他人着想,要吃苦在先,享乐在后。,课文理解【示例】作者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所忧所乐的是国家,8,课文理解,8,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任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下,句,:,【示例】醉翁亭清幽秀美,(,桃花源恬静优美,/,小石潭凄清幽邃,),课文理解【示例】醉翁亭清幽秀美(桃花源恬静优美/小石潭凄清幽,9,醉,翁亭,记,字,词,(,1),环,滁,环,(,环绕,),(2),望之蔚,然,蔚,然,(,茂盛的样子,),(3),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4),名之者谁,名,(,取名,命名,),(5),饮少辄醉,辄,(,就,),(6,),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7),岩,穴暝,暝,(,昏暗,),(9),至于负,者,负,者,(,背着东西的人,),(10),行者休于树,休,于树,(,在树下休息,),(11),伛偻提携,伛,偻,(,弯腰曲背,,指,老人,;,提,携,(,牵扶,,指儿,童,),(12),临溪而渔,渔,(,捕,鱼,),醉翁亭记,10,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醒能述以文者,以衾拥覆,久而乃和,C,临溪而渔,人不知而不愠,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何陋之有,【解析,】,A,项断绝,/,与世隔绝,;,B,项用,;,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但是,;,D,项代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解析】,11,课文理解,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文中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的句子是,:,(2),第二段中的,“,乐亦无穷,”,指,:,2,第一段描写了什么内容,?,3,第三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用意?,。,环滁皆山也。,朝暮四时的不同之景,。,描写了醉翁亭周边的环境,以及亭名的由来。,众人游宴之乐。揭示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课文理解环滁皆山也。,12,课文理解,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介绍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回,”“,转,”,二字,引出亭子,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B,第二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突出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穷乐趣。,C,第三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解析】,C,项,“,颓然,”,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并无,“,抑郁和苦闷,”,之意,课文理解【解析】C项“颓然”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并无“抑郁和,13,课文理解,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课文理解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14,课文理解,4,作者被贬为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5,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6,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性格特点。,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下联:,【示例】范仲淹以天下为忧,(,宽对即可,),悠然自得,豁达大度,宠辱不惊。,课文理解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15,湖心亭看雪,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沉寂,),(2),余,拏,一小舟,拏,撑,(,船,),;撑;划,船的意思,(3),拥毳,衣炉火,拥,(,裹、围,),毳,(,毛,皮,制衣,服,;,(4),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雾,气弥漫的样子,),(5),惟,长堤一痕,惟,(,只,),(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7),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勉强,尽力,),(8),舟子,喃喃曰,舟,子,(,船夫,),(9),莫说,相公,痴,相,公,(,旧时对士,人书,生的尊称,),。,湖心亭看雪,16,2,下面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余,住西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湖中人鸟声俱,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上下,一,白,湖,心亭,一,点,D,见渔人,乃,大,惊,见,余,大,喜曰,【解析】,A,项我,/,其余的;,B,项消失,/,与世隔绝;,C,项全,/,一个;,D,项都是,“,非常,”,的意思。,2下面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解析】,17,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问其姓氏,”,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择其善者而从之,B,其一犬坐于前,C,其真无马邪,D,其,真,不知,马,也,例句中,“,其,”,A,项中,“,其,”,都为代词,代人;,B,项中,“,其,”,为代词,译为,“,其中的,”,;,C,项中,“,其,”,为副词,表反问,译为,“,难道,”,;,D,项中,“,其,”,为副词,表推测,译为,“,恐怕,”,。,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问其姓氏”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8,课文理解,1,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2,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有什么特点?,1,、,映衬环境的幽静、空旷;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埋下伏笔。,作者采用的是一种近似图画式的白描手法。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绘出一幅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湖心亭雪景图。,课文理解1、映衬环境的幽静、空旷;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19,课文理解,3,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课文理解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20,课文理解,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本文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的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解析】,D,项中的叙述,,“,舟子的喃喃之语,”,是一种巧,课文理解解析】D项中的叙述,“舟子的喃喃之语”是一种巧,21,古诗文,1,对,行路难,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C,古诗文,22,2,下列,对,酬乐天扬州初逢,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A,2下列对酬乐天扬州初逢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3,1,诗歌标题的“酬”字本义是指“答谢”,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以诗为赠,(,回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