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堂ppt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252203582 上传时间:2024-11-13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28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堂ppt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教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堂ppt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教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堂ppt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11/27/2020,#,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文氏外孙入村收麦,1,教学目标,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赏析诗歌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手法,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教学目标 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2,导入新课,1.,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晨星里荒秽,戴月荷锄归。,它们共同描绘的是劳动情形,下面我们再进入古人的劳动之中,学习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入新课1.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3,解题,“文氏”即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解题“文氏”即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4,走,近,作者,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随父兄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守丧期满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宋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宋徽宗时罢职居许州。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春秋集解等行于世。,走近作者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5,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场圃,p,村酤,g,闭廪,l,n,把握节奏,再次朗读。,朗读指导: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场圃p 村酤g 闭廪ln,6,读出节奏,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读出节奏文氏外孙入村收麦,7,翻译诗歌,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翻译诗歌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8,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描写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苏辙写此诗记录。补充:苏辙后期仕途不顺,接连遭贬,晚年退居颍川,潜居颖滨,他深入到农村生活之中,对百姓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个时期苏辙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视作,多反映农民的劳苦生活。这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描写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9,品味诗歌,局部探究,1.,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的“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品味诗歌,局部探究1.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10,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11,诗歌标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诗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的情景,这样的叙事安排是否合理,?,合理。诗歌以“收麦”为叙事线索,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在田中忙碌收麦的情景,但透过颔联中邻家的忙碌紧张,仿佛看到了文氏外孙帮忙收麦时忙碌的情景;而颈联的两个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外孙辛苦劳作的“饥乏”与“苦辛”;尾联诗人毫不吝啬的赞美再次证明了外孙收麦的辛劳。诗人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辛劳,但诗歌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处处体现出外孙收麦的辛劳。,诗歌标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诗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12,诗歌里,诗人的感情变化是有层次的,请从每一联中提取关键字,分析诗人感情的变化过程,首联,诗人首先交代麦子成熟的情形,然后叙述自己将依赖外孙收麦的情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颔联生起波澜,连续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诗人的情绪也转为焦虑,然而“一竿晴日”的到来使得诗人通乡邻一样欢欣鼓舞,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心情表现的鲜明可感;,诗歌里,诗人的感情变化是有层次的,请从每一联中提取关键字,分,13,分析诗人感情的变化过程,颈联写诗人“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款待辛苦的外三,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对外孙的疼爱,也表现了诗人对外孙敬老的欣慰;,尾联议论抒情,直接表达对外孙的“足精神”的赞赏。整首诗感情表达虽然温和平静,但富有层次,充分体现了诗人身后的生活底蕴。,首联:欲赖期盼颔联:败舞焦虑、欢喜颈联:偿劳欣慰尾联:闭怜赞赏,分析诗人感情的变化过程颈联写诗人“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款,14,综观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前两联写欣慰、喜悦之情:有诸孙替老人收麦;多日阴雨,终有日出。,后两联写疼爱、赞赏之情:为诸孙急炊大饼、多博村酤、赋诗足精神。,综观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前两联写欣慰、喜悦之情:有诸,15,比较阅读,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表现手法上,:,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运用对比、侧面烘托的手法,间接展现了麦收时节的劳动场景,和谐和睦,其乐融融,其中既有对劳动艰辛的强调,更有对美满团圆幸福生活的自足。,比较阅读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16,思想主旨上,:,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首诗是诗人历经生活波折之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歌颂的是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欢乐。,思想主旨上: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17,六、课堂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游西湖苏辙,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六、课堂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18,1,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2,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1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19,1,、,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突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惊猜”,人已陌生,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若答其他,可酌情给分。),1、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20,2,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2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表现,21,谢谢观看,谢谢观看,22,1,单元介绍,重点是本单元主题,“,女性的声音,”,的发展历史介绍。让学生了解女性小说发展的历史及特点,。,2.,2.,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内外阅读情况说一说自己对于女性小说的了解,谈一谈他们印象中女性小说有怎样的特色,。,3.,重点,是介绍它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根据学生对作家萧红的作品以及那个时代的历史环境的了解程度,来安排教学方式,。,4.,鲁迅,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可以从鲁迅与萧红的忘年交来引出对萧红及其作品的介绍,。,5.,对比,论证。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的论点。,6.,本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听众易于接受。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意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如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8.,唯有,经历劳动的洗礼,挥汗如雨,奋斗筑梦,才能悟得真谛,享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感谢观看,欢迎指导!,1单元介绍,重点是本单元主题“女性的声音”的发展历史介绍。,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