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ppt课件

上传人:20****08 文档编号:250529365 上传时间:2024-11-03 格式:PPTX 页数:106 大小:1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8/2/20,#,文,非物质,化,遗产学,文 非物质化遗产学,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第二节,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要点与申报要点,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第二节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大小、多寡,是由其自身所具有的原生性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原生程度越高,被改造得越少,其价值就越大;反之,原生程度越低,被改造得越多,其价值也就越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及申报,就是将已经被改造或开发得面目全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剔除出去,而将那些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未经任何开发破坏的、具有重要认识价值与借鉴价值的传统文化事项保护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大小、多寡,是由其自身所具有的原生性等,如何才能将优秀的非遗钩沉出来呢?,一、努力发掘作为地域标志性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标志性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保存或传承下来的、足以代表一方地域文化、艺术品味或最高科技水平的传统文化事项。,如何才能将优秀的非遗钩沉出来呢?一、努力发掘作为地域标志,地域标志性文化,物质类文化遗产,故宫,天坛,万里长城,作为固态的“地域标志,性文化”,就是当地最,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天津泥人,北京烤鸭,金华火腿制作技术,作为活态的“地域标志,性文化”,就是当地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标志性文化物质类文化遗产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对地域标志性文化的认定,学界首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当地民间社会的普遍认同。一个真正的非遗事项往往会影响到当地社会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仪式、传统信仰、语言习俗等各个方面。如果当地社会并不认同,即使专家考证再准,评价再高,也不能作为地域标志性文化,更不能作为当地传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地域标志性文化的认定,学界首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当,二、防止伪遗产的流入,凡涉及遗产保护者,第一要务基本上都是辨伪。普查与认定工作的核心就是辨伪。认定失误,一旦有伪遗产的流入,不但会影响到整个非遗保护工程的声誉,同时还会挫伤真正传承人的积极性。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判断出一个文化事项,究竟来自当代的捏造,还是来自历史上的真传呢?,二、防止伪遗产的流入凡涉及遗产保护者,第一要务基本上都是辨,1.,透过实地调研辨真伪,要想知道真假,仅凭看资料、听汇报尚远远不够。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实地观察,判断申报事项的真伪。,日本、韩国都要求学者代表政府亲自考察,台湾要求做规定性动作或临时性动作,2.,透过态度辨真伪,看申报项目真伪,传承人态度是试金石。如果该遗产确实是当地民众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当地民众会表现出发自内心的热爱。即或没有经费,没有扶持,他们也会尽心尽力地将这些祖宗传承下来的遗产继承下来,传承下去,而不是一心钉在钱上。,1.透过实地调研辨真伪,3.,透过功能辨真伪,是文化都有功能。但对于非遗而言,我们更看重的是它的原始功能。如广西壮族歌墟的原始功能是通过男女对歌,来谈情说爱,选配择偶。如果这一原始功能已经丧失,变成了单纯的表演,则该文化事项已经不再有资格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4.,透过环境辨真伪,任何遗产都是环境的产物。在普查过程中,要时时刻刻注意到申报项目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从是否具有生长条件的角度出发来判断申报项目的真伪。,3.透过功能辨真伪,遗产的周边环境包括:, 石雕为例:,是否有足够的原生材料,是否有特定的加工场所,是否有特定的销售渠道,是否有特定的销售对象,如果上述环节无法形成一个缜密的生产网络与营销网络,那么,该项目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遗产的周边环境包括:,遗产的周边环境包括:, 以划旱船为例:,是否有大型年节活动,是否有旱船制作技艺的传承,如果没有人会做旱船或是当地买不到旱船,又没有大型的用得上旱船的庙会活动,那么,该项目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遗产的周边环境包括:,三、关注原生文化,非遗保护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DNA,,因此,确保文化基因的纯正是非常重要的。 非遗基因是否纯正,是由非遗传承人与传承地是否正宗决定的。所以,为确保申报项目纯正,在项目传承人及传承地的选择上,也必须有更加严格的要求。,三、关注原生文化 非遗保护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DNA,因此,,传承人选拔原则,选 择,不选择,当地人,外地人,不识字的人,识字的人,老年人,青年人,传承人选拔原则选 择不选择 当地人 外,因为从理论上说,迁入者、识字者、有“文化”者和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浸染,无法保证他们所传项目的原汁原味;而那些祖居者、不识字者、没“文化”者以及具有一定生活阅历的老者,接受经验的渠道相对单一,基本上都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同时又较少接受当代传媒的影响,所以,他们所传遗产在原真性方面占有更多的优势。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这个层面来说,后者显然具有更多的优势。,因为从理论上说,迁入者、识字者、有“文化”者和,传承地选拔原则,选 择,不选择,偏远地区,(非文化中心区),中心地区,(文化中心区),封闭地区,(交通通讯不发达),开放地区,(交通通讯发达),传承地选拔原则 选 择 不选择 偏远地,文化波理论,为确保传承项目正宗,在项目传承地的选择上,我们更倾向于偏远地区。这是因为一种文化在其中心区产生后,会向周边辐射。当文化中心区的传统文化被另一种全新文化取代时,已经传播到周边地区的中心区文化,却会因不再受到或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在周边地区沉淀下来。所以,周边地区的传统文化总量往往会高于中心区域。这也是我们主张将申报重心偏向偏远地区的一个重要理由。,文化波理论 为确保传承项目正宗,在项目传承地的选择上,我们,此外,在项目传承地的选择上,我们也应该向更加封闭的地区倾斜。通常,一种传统文化保存得是否完整,往往与该地区的封闭程度有关。封闭程度越高,交通、通讯越不通畅,传统文化所受冲击也就越小,保存得也就越发完整;封闭程度越低,交通、通讯越发达,保存得也就越发不完整。从这个角度来说,封闭地区理应成为普查重点。许多在我们看来已经消失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很可能正深藏于这样一些地区等待我们发掘。,此外,在项目传承地的选择上,我们也应该向更加封闭的地区倾斜,按此逻辑,是不是就等于说在任何一个文化中心区都不可能再有正宗的传统文化可言?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随着这些文化中心区原初文化的外流,势必会有更新的文化补充进来,成为新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当这些文化中心区发展为大都市后,又会在市场经济的感召下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并形成新的都市传统。如北京地区食品行业中的全聚德,中医药行业中的同仁堂,鞋帽行业中的内联升,绸缎行业中的瑞蚨祥,都是这些都市“新”传统的集中代表。,按此逻辑,是不是就等于说在任何一个文化中心区都不可能再有正,四、加大对濒危遗产的抢救力度,由于旅游开发、商业运作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多方面原因,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面对这种情况,如果遗产存量大还好,如果遗产存量有限,而被破坏的遗产又确有价值,我们就应该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那些已经遭受过人为破坏的非遗项目实施文化修复,使之恢复到被破坏之前的状态。,四、加大对濒危遗产的抢救力度 由于旅游开发、商业运作以及外,文化修复的第一步是聘请专家全面会诊,并在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厘清哪些是原有部分,哪些是后来附会上去的部分。然后制定出详细的修复计划。作为一项制度,当地的遗产保护者或责任人虽有提出文化修复的义务,但没有决定是否修复及怎样修复的权力。修复计划出台后,首先应该获得当地居民的认可,随后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待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居民达成一致后,恢复计划方能生效。,文化修复的第一步是聘请专家全面会诊,并在详细分,所谓“文化修复”,就是将非遗还原到以前的样子。如果因我们的不慎而将后来人为加入的部分也当成非遗,或是在修复过程中将新的因素也加入进到原有遗产之中,就会对遗产的真实性造成致命伤害,所以,修复工作应该慎之又慎。,所谓“文化修复”,就是将非遗还原到以前的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ppt课件,24,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ppt课件,25,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ppt课件,26,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人们对非遗“原貌”的理解各有不同。我们所谓的“原貌”,其上限不应晚于晚清。因为尽管此前的情形很可能更符合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原貌”,但真正知道当时“原貌”的人已经故去,其真实性本身就值得怀疑。而依凭文献或想象恢复的理想中的“原貌”,不能保证遗产的真实,不能采用。,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 人们对非遗“原貌”的理解各,考虑到具体国情,我们所要恢复的“原貌”主要有以下三个节点:,一是改革开放前或旅游开发前的样子;,二是文革前的样子;,三是解放前的样子。,之所以要恢复到上述三大政治运动之前,是因为这三大政治运动对中国传统造成过太大的伤害。至于能恢复到何种程度,还要看哪个时段遗产事项保存信息最多,哪个时段遗产事项更真实,更可靠。,考虑到具体国情,我们所要恢复的“原貌”主要有以下三个节点:,出于慎重,将已经发生过变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到改革开放前或旅游开发前的水平就已经很好。文化的发展是个过程,将这些已经变形了的非遗恢复到大家都还熟悉的,30,年前的水平,不但可靠,而且也比较容易获得当地民众的理解和接受。同时,恢复到,30,年前的水平,也可以确保传承过程中的文化的递进关系。在这套恢复系统中,人为加入的东西越少,风险也就越小。,为确保还原的真实,无论恢复到何种程度,都必须以一定数量的见证人为前提。亲眼所见是文化修复的基础。无人亲眼所见,仅凭史料、想象或传说来修复已经被破坏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容易因复制失真而对遗产造成更大的伤害。,出于慎重,将已经发生过变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恢,五、确保普查资料的全息化与永续利用,以往的调查都使用笔录,这种做法存在着信息量大量流失的问题,如无法记录大量难懂难记的方言,无法记录详细的讲述场景,无法记录故事讲述人与听众的互动关系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普查中,尽可能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将遗产隐含的各种信息,尽可能全面地记录或保存下来。,【,录音、录像、文字、照相,】,五、确保普查资料的全息化与永续利用 以往的调查都,第二节,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要点与申报要点,第二节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要点与申报要点,一、 民间文学类遗产的普查申报要点,一、 民间文学类遗产的普查申报要点,(一)民间文学类遗产的普查要点,1.,寻找作为地域标志性文化的民间文学事项,民间文学产生并流传于民间,是一个地域民间意志、民间审美以及民间记忆的集中体现,是典型的地域标志性文化。江浙,梁祝传说,,福建,妈祖传说,,,阿凡提故事,,西藏,格萨尔史诗,,山东,秃尾巴老李传说,都是这种地域标志性文化在民间文学中的典型代表。,(一)民间文学类遗产的普查要点1.寻找作为地域标志性文化的,如何才能找到作为标志性文化的民间文学呢?,(,1,)从体裁入手,看看足以代表本地风格的标志性体裁是什么?是史诗?叙事诗?神话?故事?还是传说?,(,2,)从题材入手,看看哪类题材代表了本地的标志性文化。是妈祖传说?徐文长故事?还是梁祝传说?还是格萨尔的史诗?,不要全面打捞,要重点摸排。,如何才能找到作为标志性文化的民间文学呢?,2.,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的文本记录,多媒体技术不但可以为今后的整理、活用提供可资凭借的依,据,同时还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如民间,文学的讲述环境、讲述风格、表演艺术、使用方言等等)。,科学的搜集、整理,至少应产生如下几种文本资料:,(,1,)包括,CD,、,DVD,在内的原声像资料;,(,2,)如是少数民族,还要有原住民语言及拉丁文转写文本;,(,3,)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文本资料;,(,4,)如果是演唱文体,还需要整理出相关乐谱。,2.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的文本记录,3.,普查应该原生环境中进行,采访工作应该在原有的环境中,或是让民间艺人在他所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将故事家与其生活环境、讲述环境相割离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如将故事家请到宾馆、办公室或是剧场,都会因环境的改变而影响到故事家的正常发挥。,3.普查应该原生环境中进行,(二)民间文学类遗产的申报要点,申报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1.,在体裁上以地域标志性体裁优先;,2.,在题材上以地域标志性题材优先;,3.,在影响上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者优先;,4.,在传承上以演唱主体出类拔萃者优先;,5.,在产地上以作品原产地及集散地优先。,(二)民间文学类遗产的申报要点 申报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二、表演艺术类遗产的普查申报要点,二、表演艺术类遗产的普查申报要点,(一)表演艺术类遗产的普查要点,表演艺术是指由多种表演艺术形式结合而成。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肢体语言、音乐以及语言类艺术精华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理应成为非遗的申报重点。,1.,申报对象的确定,在这类遗产的普查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从体裁入手,看看当,地表演艺术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是小戏?曲艺?还是舞蹈?音乐?,(一)表演艺术类遗产的普查要点,2.,对申报对象实施深度调查,表演类遗产的最大特征是它的综合性。任何一门表演艺术都是由文本、演技、美术、舞蹈、音乐等多种元素共同构成的。因此对表演类遗产的普查,也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演出脚本调查; 活态演出调查;,道具调查;表演技巧调查;,艺人口述史调查。,2.对申报对象实施深度调查,(二)表演艺术类遗产的申报要点,1.,在体裁上以独具本土特色者优先,为保护好本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申报必须以具有明确本土特色者优先。但对于已经融入本土,并已经成为某地地域标志性文化者,也可以申报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来自西域的十二木卡姆,来自印度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等等。,(二)表演艺术类遗产的申报要点1.在体裁上以独具本土特色者,2.,在生存状态上以濒危品种优先为原则,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普及以及老艺人的不断离世,表演艺术已经成为重灾区。,80,年代在启动十套集成普查工作时,中国尚保留有传统剧种,386,种,而到,2003,年中国政府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时,所剩剧种只有,200,多种。也就是说,就在改革开放的这短短的,20,多年中,中国的传统剧种,就已经消失了至少,100,多种。而且,这种颓势迄今仍未缓解。曲艺方面,北京琴书、八角鼓、莲花落等,均已后继乏人。应优先抢救。,2.在生存状态上以濒危品种优先为原则,三、传统工艺类遗产的普查申报要点,三、传统工艺类遗产的普查申报要点,(一)传统手工技艺类遗产的普查要点,普查时要把握传统手工艺技艺的传承规律。规律之一:关键技术留一手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如果管理不善,同样存在着财富流失的问题。在行业内部盛传的老虎学艺的故事,暗示出了在技艺传承过程中各方的复杂心态。关系再好也要留一手。否则就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为避免尴尬,选徒过程中最看重的是徒弟的人品。一旦收徒,师傅便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更为稳定,也更具宗法制精神的师徒联系。,(一)传统手工技艺类遗产的普查要点普查时要把握传统手工艺技,规律之二:家族内部传承,在传统社会中,手工技艺的传承主要在家族内部进行,目的是避免技术的流失。技术资源是一笔财富,这份财富是绝对不能传给任何“外人”的。这 “外人” 甚至包括即将出嫁的女儿。这就是所谓的“传子不传女”。儿子是这门手艺的唯一传人。如果家中只有女儿,女儿只有两条路:一是永不嫁人,二是招倒插门女婿。相反,娶过门来的儿媳则有权继承公公的一切手艺。,在技艺传承中,血缘关系发挥重要作用。家族既是技艺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技艺的惟一受惠者。人们凭借着祖传秘方,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维护了本家族的自身利益。,正因为中国行业生产具有上述特征,所以在手工技艺类遗产调查过程中,就应该把握关键人物、关键环节,有的放矢地对该类遗产核心技术掌握者实施重点调查。那些面面俱到式的撒网普查,在行业技能调查中没有太大的价值,这是由行业生产的特点决定的。,在技艺传承中,血缘关系发挥重要作用。家族既是技,有关传统工艺技术的记录与调查,在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深入调查时,影像与多媒体记录必不可少。影像可能更适合器物、工具、制成品的记录,录像更适合对制作过程的整体记录。因为后者更强调过程。这一影视记录的成功标志是看它是否具有可还原性。如果通过录像可以将该工艺完完整整地还原出来,就是成功。这种记录对我们今后的研究,特别是原有工艺的复原,都会提供重要帮助。,有关传统工艺技术的记录与调查在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深入调查时,传统手工技艺记录与搜集成果:,1.,包括照片或,DVD,在内的影像资料;,2.,有关该工艺流程的翔实的文字记录;,3.,有关相关工具制作以及使用知识的详实记录;,4.,一套完整的有关传承人的口述史资料;,5.,相关工具与制成品的征集。,传统手工技艺记录与搜集成果:,传统手工技艺类遗产普查重点,(一)第一时间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只要找到嫡系传人,就能找到优秀的手工技艺。 (二)重点发掘传统手工技艺中即将失传的独门绝技和极具地 域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 (三)重点普查各种行会制度知识与经验 (四)重点普查各种行业信仰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学艺术样式。,传统,(二)传统手工技艺类遗产的申报要点,1.,极具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者优先。,2.,属独门绝技者优先(襄樊独臂影人)。,3.,濒危者优先。,(二)传统手工技艺类遗产的申报要点1.极具地方特色与民族特,四、传统生产知识类遗产的普查申报要点,中国是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众多的民族构成以及形形色色的地理环境,不但使中国很早就有了农业文明、狩猎文明、游牧文明,而且还拥有历史悠久的手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从而使中国文明具有了明显的多元化特征。这些文明相互补充,不但确保了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能够在近万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长盛不衰,而且还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得以延续至今。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祖先们所创造出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四、传统生产知识类遗产的普查申报要点 中国是个,面对如此丰富的生产知识类遗产,我们应如何普查,与申报呢?只要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蕴藏规律与,传承规律,化难为简,就能将真正的遗产钩沉出来,面对如此丰富的生产知识类遗产,我们应如何普查,许多生产知识具有全民性。如稻田养鱼技术、砂石田改造技术、淤地坝技术、梯田耕作技术等等。但具体到每个自然人,还是会有所差异的。,一、与家族传统的关系:即或同居一村,也会有的善耕,有的善渔,有的善猎。,二、与性别的关系:女子精于女红,巧于刺绣;男性勤于农耕、善于经营。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已经决定了民间生产知识传承的特有的指向性。,三、与年龄的关系:老庄稼把式、老山爷、老渔户经验丰富,是调查的重点。,许多生产知识具有全民性。如稻田养鱼技术、砂石田改造技术、淤地,(一)传统生产知识普查要点,1.,科技含量较高的传统生产知识与技能,我们普查的不是这些遗产的全部,而是其中的精华,那些独具特色且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传统生产知识与技能。它既包括生产经验,也包括各种生产工具制作等方面的知识。,(一)传统生产知识普查要点1.科技含量较高的传统生产知识与,2.,重点普查独具特色的传统生产知识与技能,在普查传统生产知识时,应以发掘地方特色为前提。如稻田养鱼、养鸭、养蟹等等。这些生产经验的使用,不但清除了田中杂草与病虫害,避免了农药、化肥的污染,获得了稻米丰收,同时也获得了渔业、家禽业的丰收。类似地方经验,无论是农业生产经验、牧业生产经验,还是渔业生产经验,都应该成为我们普查工作的重点。,2.重点普查独具特色的传统生产知识与技能 在普,3.,重点普查传统生产工具制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生产工具是人类口、耳、鼻、手、脚等各器官功能的延伸,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特别是那些极具地方特色或几近绝迹的传统生产工具,应该成为调查重点。调查时,除需注意各地生产工具的基本类型、称谓、使用技巧、人体工学原理以及工作效率等技术层面的问题,同时也应密切关注这些传统生产工具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并对其独特性产生的原因予以说明。,3.重点普查传统生产工具制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历史上,我们在传统生产工具制作方面便已取得过相当丰富的生产经验。如古老风车、水车的制造,榨油机、榨糖机的制造等等。这些传统生产工具所使用的动力大多来自自然,几乎可以做到无本经营。在满足农村加工业、灌溉业需求的同时,也有效避免了现代工业文明给传统农业带来的各种污染和巨大的能源消耗。,历史上,我们在传统生产工具制作方面便已取得过相当丰富的生产,4.,重点普查各种传统生产制度方面的知识,为维护生产秩序,人们还会制定出各种伦理道德规范、民间习惯法、制度、法律以及相应的民间禁忌。从理论上说,它们是各行业为限制本行业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制定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制定公平的社会分配方式,以保障社会财富与收入的合理分配;,(,2,)制定各种有效的保护体制,以确保在资源匮乏情况下不出现无序竞争;,(,3,)建立各种具有约束力的制度框架,以减少不必要的交易费用。,4.重点普查各种传统生产制度方面的知识,5.,重点普查业内信仰以及与之相关的节日仪式,由于各种生产活动的劳作方式不同,面对问题不同,它们所信奉的神灵体系也会呈现出明显差异。例如在农耕信仰中,依土维生,靠天吃饭的农民,自然少不了土地神、龙王神和管理五谷的社稷神。在狩猎民族中,则永远少不了猎神和山神。神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当人类无法战胜自然,无法说服同类时,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自己所需神灵,并让他们来替自己说话、办事,维系自己所需要的社会秩序。历史上,神山、神林、庙产、农田以及重要水源地等的保护,几乎都与上述信仰息息相关。,5.重点普查业内信仰以及与之相关的节日仪式,传统节日、仪式、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与传统信仰联系密切,但它们常常都是作为某种生产活动之一部分的身份出现的。插秧锣鼓、薅秧锣鼓且不用说,就是农谚、气象谚,祈雨用的雨戏、神戏,专门用于劝人勤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思想的“鞭打春牛”、“开秧门节”、“尝新节”、“苦扎扎节”等传统节日与仪式,也都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具有着无法割舍的文化关系,理应受到深入。,同样,与游牧生产、渔猎生产有关的节日、仪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草根文艺,也应该成为我们普查的重点。,传统节日、仪式、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与传统信仰联系密切,但它们,6.,重点普查当地特有良种,优秀的农作物品种及畜种,是人类社会历经千万年农牧业生产实践而培育出来的农牧业精华,是人类生产实践经验的核心,同时也是人类农牧业文明的重要载体。一个民族的农牧业文明能否代代相传,优良品种的传承是问题的关键。因此,普查中要重点调查当地的优良品种。,6.重点普查当地特有良种,(二)传统生产知识与技能类遗产的申报要点,生产知识类遗产关乎国计民生,能否将这类遗产有效地传承下来,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应站在保护我国经济命脉的高度来关注这一问题。,生产知识类遗产关系到农林牧副渔各业。要想将其中的传统精华钩沉出来并非易事。所谓“传统精华”,并不是我们泛指的各类生产技术,而是指那些极具地域性与独特性的传统地方知识、技术与技能。在生产知识、技术与技能类遗产普查过程中,应多关注以下问题:,(二)传统生产知识与技能类遗产的申报要点,1.,独具特色的地方性生产知识与技能,我们所要保护与申报的不是普通的生产知识与技能,而是那些独具地方特色或是具有较高科技价值的传统生产知识与技能。如产生在,2000,年前的新疆坎儿井挖掘技术,将北部天山雪水引入地下隧洞,成功地解决了炎热戈壁环境下引水蒸发的难题,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应该成为我们的普查重点。,1.独具特色的地方性生产知识与技能,2.,独特的生产工具制作技术,生产工具是一个行业生产水平的基本标志。作为一种重要文化遗产,生产工具制作技术也应列入我们的普查视野。与生产技术一样,生产工具制作技术的普查重点也应该落实在各地独具特色的地方性生产工具制作技术上。如各地各不相同的风车、水车制作技术,榨油扎糖机械的制作技术等等,都应该成为普查重点。,2.独特的生产工具制作技术,3.,独特的育种技术,优良品种是农牧渔业文明的重要载体。一个好的优良品种的培养,通常需要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所以,保护好优良品种,特别是保护好与之相关的选种、育种技术,对于一个国家农林牧副渔各业文明的发展与传承,显然都是十分重要的。,3.独特的育种技术,五、 传统生活知识类遗产的普查申报要点,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遗产是指与人类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它既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传统知识与技能,也包括诸如传统医药、民间偏方、正骨术、插花术、凿井术等多方面的生活知识与技能。只要是来自生活实践且具有重要认识价值与借鉴价值的传统知识与技能,都可视为生活知识类遗产并对其实施科学保护。,保护方法既可以通过实物保存的方式将它保存下来,也可以通过绘图、拍照以及口述史记录、多媒体记录等方式,将它们妥善记录下来。但更主要的,还是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将这些古老的传统制作技艺原原本本地传承下去。,五、 传统生活知识类遗产的普查申报要点,(一)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遗产的普查要点,1.,重点调查极具科学价值、地域特色并几近失传之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遗产范围广泛,其本身也是个开放系统,只要和传统生活有关,如我国西部地区的挖制旱井、开掘窑洞技术,南方地区建筑结构中的去暑制冷技术,海南岛地区建筑中的防风抗飓技术,北方寒冷地区建筑中的保温恒温技术等,都可成为普查工作的重点。对于几近失传的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应该给予优先保护。,(一)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遗产的普查要点1.重点调查极具科,2.,重点调查传统生活工具制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生活工具是人类肢体的延伸,随着人类对生活工具的开发,人类也开始将原本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因此,生活工具先进程度如何,已经成为人们衡量一个地区或是一个民族生活能力的重要标志。,2.重点调查传统生活工具制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3.,重点调查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持有者,传统生活知识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传承的。因此,需特别关注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高手。,与传统手工技艺的专业化传承不同,生活知识与技能主要是通过具有准专业性质的普通人来传承的。普查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那些谙熟水车水椎制造技术,舟船房舍制造技术,懂得剪裁缝纫技术的准专业人群身上。,3.重点调查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持有者,(二)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遗产的申报要点,1.,具有重要科技价值者优先,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遗产的最大看点是它的科学价值。非遗科学价值有时是显性的,如同仁堂的中药炮制技术,茅台酒酿制技术,宣纸的制作技术等等,即使在今天,也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有些遗产项目的科学价值则会呈现出明显的隐性特征。如水运使用的船帆,稻作生产使用的水车,粮食加工使用的水椎,无论在行驶速度、传输能力,还是在加工能力上,都已经远远不及现代化机械设备。但它们在环保以及巧借自然伟力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环保精神、低熵式生活态度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等方面,对于当代文明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二)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遗产的申报要点1.具有重要科技价,2.,具有普世价值者优先,所谓“普世价值”,特指某科技类遗产所具有的推广价值。保护遗产就是为未来新文化、新技术的创造,提供更多的参考。但是,在人类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能借鉴。譬如四川省青川县的古井豆腐就不具有普世价值。但如果当某产品产量非常之高,影响面非常之大,则仍有理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理由是尽管其制作工艺受到某种自然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推广,但其产品事实上却已经走出狭小空间,并获得广泛认同。这种情况同样可以视为该遗产具有了普世价值。茅台、泸州老窖、杏花村汾酒、绍兴黄酒等都属于这种类型。,2.具有普世价值者优先,3.,独具地方特色者优先,与司空见惯的美味相比,我们更看重的那些尚未被发掘出的地方风味。更看重饮食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原生性。由于气候、温度以及湿度的不同,大自然所提供给各地的饮食资源也会呈现出明显差别,从而导致各地食俗的差异。进入农耕与游牧社会后,人们在动植物品种的培育上已有很大的选择权,但视野的狭窄,仍会限制到他们对食品原料的选择。封闭的环境也很难使人们将远方的动植物品种,引入自己的生活空间。因此,早期的人类饮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3.独具地方特色者优先,各地饮食一旦形成,又会以风味食品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古代,“风味”之“风”,本身就具有“地域”的含义,“风味”便是地方口味。西南百越民族的糯米粑粑,东北蒙古族的手把肉,东南绍兴的女儿红,西北新疆的烤羊肉,都是经典的、经过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双重选择的地方性风味食品。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在原料种植、采摘、烹调、存放等方面,都应成为调查的重要切入点。经验告诉我们,许多美味佳肴都是从民间菜系、地方风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地方小吃,往往既是地方风味的代表都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饮食制作类遗产如此,服饰遗产,建筑遗产,交通类遗产亦莫不如此。,各地饮食一旦形成,又会以风味食品的形式展现在世,4.,濒危遗产项目优先,中国的名烟、名酒、名茶的制作技术确实是中国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权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与发展势头良好的遗产项目相比,我们应重点保护那些已经步入濒危的遗产项目。因为数百元一条,几百元一瓶,数千元一罐的名烟、名酒、名茶由于利益驱动,即或不去保护,其制作工艺也不可能失传。相反,类似“口嚼酒”这样的制酒技术,树皮衣这样的服饰制作技术,倒是有必要保护起来,因为它毕竟在人类历史上做出过独到贡献。,4.濒危遗产项目优先,六、传统仪式类遗产的普查要点与申报要点,(一)传统仪式类遗产的普查要点,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在传承一个民族传统文明的过程中确实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功能特殊,也常常使之与某些民间信仰发生密切联系,有些甚至还充斥有相当多的迷信成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也不应回避。那么,对于这样一份遗产,我们究竟是继承?还是摒弃?,六、传统仪式类遗产的普查要点与申报要点,凡事都有利弊,关键要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从目前掌握资料看,我国民间社会所保留的绝大多数仪式都具正面意义。如各种人生礼仪、各种祭祀祖先神、图腾神的仪式,祭祀各种行业神、自然神的仪式,在缔造社会、家族以及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这些正是我们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元素。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仪式上的一点点儿“封建迷信”的残留,而否定这些传统仪式的存在。,凡事都有利弊,关键要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从目前掌握,在仪式类遗产保护中,还应将“迷信”与“俗信”严格区分开来。我们对“迷信”的界定是:凡以坑蒙拐骗、谋财害命、扰乱社会秩序为目的之信仰行为均属迷信;而日常生活中的传统信仰,只要不以坑蒙拐骗、谋财害命,扰乱社会秩序为目的者,均改称为“俗信”,并允许其存在。 传统文化都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在它们身上,不可能不多多少少残留有往昔的印痕,因此,我们应该抱有一种更为宽容而不是求全责备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文化遗产。,在仪式类遗产保护中,还应将“迷信”与“俗信”严格,是保护信仰还是保护仪式?,在中国非遗保护中,仪式类民俗是以“民间信仰”的名义出现的。这在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它反映出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学术界的思想解放程度。但尽管有相当多的民间信仰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确实发挥过重要作用,有些甚至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也确有相当部分的民间信仰,如土地神信仰,山神信仰、生殖信仰、灵魂信仰等等,已经失去往日辉煌,而成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有些甚至已经走向反面。所以,我们真正要保护的并不是传统信仰,而是那些依附于传统信仰上的仪式。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学、历史、表演艺术等,主要是通过各种仪式来完成的。,是保护信仰还是保护仪式? 在中国非遗保护中,仪式类民俗是以,在仪式调查过程中,要利用一切现代化技术,将这些仪式资料尽可能多地保留下来。不要仅因仪式的大致雷同而忽视对每次仪式细节的详细记录。仪式因信仰成分的存在确实很难发生改变,但由于政策环境的不同,主持人素养的不同,参与者热切程度的不同,甚至是气候的不同,每次仪式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一部仪式的变迁史,正是通过这样一次次微妙的变化而载入史册的。,在仪式调查过程中,要利用一切现代化技术,将这些,记录仪式的方式通常包括:,1.,利用录像等多媒体技术,拍摄一套未经任何剪辑的原生影像资料。由于一般仪式的规模都很大,最好使用远景、近景、中景等多个机位进行同时拍摄;,2.,将仪式演唱文本用原住民语言或拉丁文记录下来;,3.,将上述文本翻译成现代汉语文本;,4.,如果有演唱,需整理出相关乐谱;,5.,如果有舞蹈,需记录下相应的舞谱。,记录仪式的方式通常包括:,(二)传统仪式类遗产的申报要点,传统信仰“看不见”、“摸不着”,缺乏保护的着力点,因此,无论这些信仰性质如何,都无法保护。其实,我们要保护的不是民间信仰的本身,而是那些和民间信仰息息相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仪式。未经“物化”或无法“物化”的民间信仰即使再好,也不可能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地在申报过程中,应将仪式所呈现出的信仰与仪式所传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作为一个整体,并以“传统仪式”的名义申报上来。,(二)传统仪式类遗产的申报要点,判断一个仪式是否有资格申报,除看其是否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外,还要看是否具有不可多得的现实意义。,我们所说的“现实意义”,是指从内容上看,该仪式所反映出的传统信仰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和谐关系的建设?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关系的建设?是否有足够的正能量?这是判断一个传统仪式是否值得保护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标准。,判断一个仪式是否有资格申报,除看其是否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传统仪式申报条件,1.,社会功能,(,1,)看传统仪式是否还有以仪式这种强化的方式来调正人与人的关系的正面的社会功能。如传统的祭祖仪式,都想通过这样一种强化方式,巩固业已存在的参祭人之间的地缘、业缘直至血缘上的联系,这对于增强参祭人的民族意识、行帮意识、家族意识等群体意识,维系各群体内的团结,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传统仪式申报条件,(,2,)除强化人际关系外,看传统仪式是否还具有调整人与自然之关系的功能。如摩梭人的转山节、鄂伦春人的山神祭祀、藏族人的神山祭祀、白族的绕山林仪式,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并进而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2.,是否承载有大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从形式上看,该仪式是否承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歌舞、戏曲、曲艺)?是否传承有大量的与仪式有关的传说故事?在仪式的准备过程中是否还使用了大量的非常传统而高超的传统工艺?这些内容也应该成为我们判断传统仪式是否具有保护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2)除强化人际关系外,看传统仪式是否还具有调整人与自然之关,七、传统节日类遗产的普查要点与申报要点,(一)传统节日类遗产的普查要点,一年有,365,天,但这,365,天在传承一个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并不完全相同。在这,365,天中,总有那么几天在传承一个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几天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节日。只要保护好传统节日,一个民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手工技艺、传统表演艺术、民间文学、传统道德都会得到有效保护。对于保护传统文化而言,保护传统节日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七、传统节日类遗产的普查要点与申报要点,1.,重点考察传统节日食品及其制作技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从古老祭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出于对神灵的敬畏,每当节日到来之前,人们都会根据神灵们“口味”与“嗜好”,为他们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祭祀之后,人们在会分得一份味道不错的祭品的同时,还会为自己准备一份少有的节日大餐。且每个节日大餐的内涵都会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传统社会中,传统节日是传承一个民族最优秀饮食文化的最为重要的时段。,1.重点考察传统节日食品及其制作技术,2.,重点普查传统节日盛装及其制作技术,服饰有盛装、便装之分。所谓盛装,是指在传统节日中穿戴的节日正装;所谓便装,是指在日常劳作中穿戴的常服。从功能上讲,简洁、明快,利落、素朴的便装便于劳作,而雍容、华贵,繁复、讲究的节日盛装更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两者在功能上有很大不同。节日盛装无疑凝聚有更多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审美信息与科技信息,它既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民间社会历史、文化与民族记忆的率真表达,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传统工艺技术与审美追求的真实写照。,2.重点普查传统节日盛装及其制作技术,但是,作为一种传统,节日盛装的存在,需要特定的人文环境作支撑。这个环境便是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果没有了传统节日,传统节日盛装便会失去它赖以生存的土壤,传统服饰文化也会因为生存环境的丧失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保护好传统服饰文化,就必须从保护传统节日做起。,但是,作为一种传统,节日盛装的存在,需要特定的人文环境作支撑,3.,重点考察传统节日装饰装潢艺术及其工艺,为烘托气氛,每当节日到来之前,人们都会张灯结彩,营造出一个金碧辉煌的节日世界。节日空间的营造范围往往与节日仪式“圣域”的范围有关。有时,所谓的节日空间就是一孔山洞,一片山坡,而有时可能会大至方圆数十公里。但无论这个空间是大是小,节日装潢工作都会为民间社会的彩扎业、搭棚业、油漆业、描金业、镌碑业、鞭炮业、香烛业、印染业等行业的技艺传承,提供一个非常广阔的施展空间。需重点关注。,3.重点考察传统节日装饰装潢艺术及其工艺,传统节日对传统手工技艺业的拉动是十分显著的。以除夕年俗为例。如过除夕夜,除需要准备必备的年夜饭外,还要贴门神、贴春联、挂苇索、画虎、画鸡,以表年终岁尾驱凶逐魔之意。当时的门神、春联均用桃板刻成。唐宋时期,随着大都市的发展,专门绘制年画的行业渐渐发展起来,钟馗也取代了神荼、郁垒而成为新生代门神。进入明代后,白脸秦琼、黑脸尉迟恭又取代了钟馗,成为明代门神的总代表。除门神、春联外,唐宋时期节日食品业、年画业、民间玩具业等也在都市需求大量激增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与之相关的年画行业也在民间信仰的支撑下获得巨大发展。,传统节日对传统手工技艺业的拉动是十分显著的。以除夕年俗为例。,4.,重点考察传统节日中的民间文学艺术,节日源于祭仪。既然有祭祀,就必然会祭神、娱神,使神在高兴之余满足祭祀者的请求。通常人们愉悦神灵的方式除供品、香火外,便是歌舞。人们通过载歌载舞,使神灵们在大饱眼福的过程中获得快感,并满足祭祀者的请求。今天在我们看来完全是出于娱人需要而表演的戏剧、歌舞,甚至史诗,在古代几乎都是出于娱神的需要而产生的。只是随着人们信仰观念的淡化,戏台才渐渐远离庙堂,步入闹市,并最后成为娱人的场所。,4.重点考察传统节日中的民间文学艺术,早期的娱神方式主要是歌舞。元宋以降,随着大都市的崛起,戏剧艺术的崛起,人们的娱神方式也开始由歌舞向戏曲转化。中原地区祈雨的雨戏、祭祀关老爷的神戏,都可视为远古娱神仪式的生动写照。但无论已经进化到了哪一步,这些戏曲表演艺术都已经成为了传统节日中最为火爆的亮点。统计表明:到现在为止,中原地区写戏、唱戏的时间仍以各种神灵的忌日、诞日为主,都在节日举行。,早期的娱神方式主要是歌舞。元宋以降,随着大都市的崛起,戏剧,5.,重点考察传统节日所传达出的优秀道德理念,作为起源于原始宗教的传统节日,其基本功能有二:一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故传统节日自然又可分为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己任的传统节日,和以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为己任的传统节日这样两大类。无数田野作业资料告诉我们,在构建人类自然伦理观与社会伦理观的过程中,这两类传统节日确实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重点考察。,5.重点考察传统节日所传达出的优秀道德理念,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很早便出现了土地崇拜、山神崇拜、水神崇拜等各种自然神崇拜行为,并从相应的仪式中演化出了诸如转山节、山神庙会、妈祖庙会等一系列以祭祀自然神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通过不同的仪式,反复强化了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崇自然的原始自然伦理观。这其中虽不乏俗信成分,但客观地说,它在协调人与自然之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方面,确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很早便出现了土地崇拜、山神崇拜、,但随着西方新思潮的涌入,这些包含有大量自然伦理观内容的原始信仰,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传统节日,被当成封建迷信而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当然,随着这些所谓“封建迷信”的烟消云灭,那些凭借着这些观念得以保留下来的自然山水,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从,20,世纪,50,年代起,人类便品尝到了这种因破坏自然环境而带来的种种苦果。进入,80,年代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均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情况相当严重。,但随着西方新思潮的涌入,这些包含有大量自然伦理观内容的原始信,协调人际关系也是传统节日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那些大型祭祖活动。人类的祖先崇拜发轫于图腾信仰。在早期人类社会中,人们无论是视义犬为祖,还是视老虎、苍狼为祖,事实上都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意念上的“血亲”融合,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使自己从根本上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而由此演化而来的传统节日,自然也就具有了从节日祭祀、节日狂欢中获得集体认同的性质,并在“意念”中实现让图腾庇护自己的目的。,协调人际关系也是传统节日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中,最为典型的就,随着人类自身能力的增强,人类的信仰也开始由图腾崇拜向祖先崇拜转化。人类最初的祖先崇拜是从女祖崇拜开始的。随着整个社会对男性生殖功能的认知和男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攀升,男祖崇拜渐渐取代了女祖崇拜,并出现了家族祖先神和民族祖先神等等。苗族的蚩尤、瑶族的盘瓠这些民族祖先神的诞日或是忌日,后来都程度不同地成为了这些民族的传统节日。祖先祭祀唤起了整个族群的血亲意识,也使整个家族、氏族甚至整个民族变得更加团结。传统节日中的祭祖活动在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随着人类自身能力的增强,人类的信仰也开始由图腾崇拜向祖先崇拜,(二)传统节日类遗产的申报要点,1.,详细阐述该节日在传承本地区文明中所发挥的作用,传统节日尽管时间有限,但它在传承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最为优秀的饮食文明、服饰文明、装潢艺术、表演艺术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非常独到的作用。如壮族祭祖所用生鲜牛肉,或是古老的石烹法等都具有独特的历史认识价值。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为今天的中国餐饮业打造出更多更好的亮点与卖点。,(二)传统节日类遗产的申报要点1.详细阐述该节日在传承本地,2.,详细阐述该节日在传承本地区道德文明中所发挥的作用,节日源于仪式,仪式所具有的整合人际关系以及整合人与自然之关系的功能,在传统节日中也被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这既是节日仪式的核心,也是我们申报节日遗产时必须说清楚的问题。一个传统节日,特别是那些不为人们所知的地方性传统节日,如果只介绍其中的仪式,而说不出其仪式精神,就很容易被社会误读,落下个宣传封建迷信的恶名。,2.详细阐述该节日在传承本地区道德文明中所发挥的作用,传统节日所构建的民族道德既包括自然伦理,也包括人文伦理。如果没有傣族的开门节,摩梭人的转山节,侗族的尝新节等这样一类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的节日,就不可能出现上述民族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共处美好场景。如果没有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跳月等以和谐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型传统节日,也不可能出现上述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强调的倡导和谐社会的光荣传统。将这些优秀遗产发掘出来,不但有利于弘扬其中的民族精神,展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节日增进我们的家族认同、民族认同直至文化认同,更有效地处理好我们与整个社会的关系问题。,传统节日所构建的民族道德既包括自然伦理,也包括人文伦理。如,3.,详细阐述该节日在传承本地文学艺术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祭坛即文坛,祭坛即艺坛。翻开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会使我们看到,历史上,许多民间文学、表演艺术,都是出于娱神的需要而产生的。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戏曲、舞蹈、史诗等各种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几乎都与古老的祭神仪式,与古老的祭神神辞、神歌、神曲以及祭神所用舞蹈、戏曲有关。那么,传统节日在传承当地文学艺术方面,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些都需要在申报文本中加以说明。,3.详细阐述该节日在传承本地文学艺术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4.,申报难点:传统节日传承主体的认定问题,传统节日遗产的综合性、大型化,给我们的认定工作出了许多难题。即如何认定传统节日类遗产的传承人。它小则数百人,多则几十万人。节日中除有相应的核心仪式外,还有着为数众多的会档,而每个会档又由众多的老把式、老会首组成。对于规模如此庞大,参与者如此众多,表演项目如此丰富的非遗项目,我们又将如何认定这类遗产的传承人呢?,4.申报难点:传统节日传承主体的认定问题,(,1,)仪式的主持人都是巫师,让他们当传承人是否合适?会不会将遗产保护工作引向邪路?我们的回答是:这些已经进入名录的传统仪式从远古流传到今天,并未给当地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相反,它们在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类与自然之关系等方面,还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他们来传承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2,)一般的传承通常都是由具有某方面才艺的艺人或匠人担任。而这类仪式的主持者通常很少有这方面的才气。撇开意识形态不谈,在技术层面上他们担此重任吗?,(1)仪式的主持人都是巫师,让他们当传承人是否合适?会不会将,在实际调查中,我们也确实发现过类似问题。在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因仪式需要,仪式的主持人或多或少还都能歌善舞,但到了相对发达地区,仪式的主持人除会主持仪式,调动队伍外,几乎无任何“才艺”可言。但即使如此,我们仍认为他们有资格成为传统节日类遗产的传承人。我们不能将对“才能”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这样一个狭小的范畴。“才能”是个相当广泛的概念,除上面所述狭义的“才能”外,他们出色的组织、调度、协调能力,也是一种“才能”,所不同的是它们更趋于隐性罢了。,在实际调查中,我们也确实发现过类似问题。在相对落后的偏远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ppt课件,完,谢谢观看,Truth is the lifeblood of life,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values,完,完谢谢观看Truth is the lifeblood o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