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的历程及其理论课件

上传人:嘀****l 文档编号:247959177 上传时间:2024-10-21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更新的历程及其理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更新的历程及其理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更新的历程及其理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11/7/2009,#,*,*,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城市更新与保护(,3,-1,),中外城市更新的历程及其理论,课堂讨论,如果你在桂林市工作,需要租房子住,你会选择正阳路东巷吗?为什么?,一、为什么城市需要更新,城市物质性老化,城市功能性衰退,:环境容量被突破,超负荷运转,整体机能下降,城市结构性衰退,:城市结构常有一种维持原来内部组织系统的秩序和相互关联的趋向。随着城市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要求城市功能、结构和布局随之变化,但由于城市发展惯性的作用,原有的城市结构往往难以适应发展变化的要求,从而导致城市的结构性衰退,二、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变化发展的动因:,交通方式变化;人口聚集或迁移;审美观念变化;产业的发展,变化的制约:,现存的城市结构形态具有趋于稳定的惯性,其原有的基础设施和结构的适合度往往构成对城市发展的制约。,变化的形式:,继承与延续;变异与更新;中断与衰退,三、西方主要国家城市化的历程,在我们即将迈入新的千年之际,世界真正处在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城市化既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所以,未来会怎样就取决于我们当今的所作所为。城市化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仅有一次,机遇不能再来,灾难的余痛却能影响今后的岁月。所有先行国家的成功经验,尤其是惨痛的教训更值得正在进入高速城市化的我国所汲取!,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的城市,美国城市的主要问题,公共卫生运动实际起源于城市化发展初期的种种灾难.,13471352年,欧洲发生“黑死病”即鼠疫,造成了3000多万人死亡。主要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伦敦等的死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一半。13501400年,欧洲人均寿命从30岁缩短至20岁。在随后的300年间多次爆发各种疾病,最主要的是“黑死病”,还有天花、伤寒等。这一时期因传染病死亡的人数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日益扩大的世界贸易,再加上城市垃圾处理不及时和生活用水被污染,是造成1832年、1848年和1866年霍乱三次席卷英国的根本原因。,1894年始于香港的鼠疫,波及60多个国家,死亡总人数达到1000万人,仅印度就死亡102.5万人。,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爆发,死亡的总人数超过了2000万人。,1890年,当伦敦的人口为100万时,这个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只有房屋的地下室有水。有些地区,一星期只有三天有水。厕所一般在地窖里,脏得无法形容,而猪在大城市的街上闲逛,甚至公共厕所也极少。,在曼彻斯特,根据当地警察局1841年的调查统计,大约有1092处宿夜地,那里不分男女都睡在一间屋子里,在整个兰开夏郡只有一个城市普雷斯顿有一个公园;只有一个城市利物浦有公共澡堂。,在这些新的拥挤地区内,各种生理上的疾病都在竞相侵袭人们,贫穷和恶劣的环境使人们的身体日趋恶化;由于缺少阳光,骨头的结构和器官变得畸形,孩童得了佝偻病,恶劣的伙食使内分泌功能失调;因为缺少最起码的用水和卫生,皮肤病很多;污物和粪便到处都是,使天花、伤寒、猩红热、化脓性喉炎流行;伙食恶劣,缺少阳光,加上住房拥挤,使肺病蔓延在1841年公布了英格兰和威尔士平均预期寿命为41岁,在宜人的萨里(Surry)是45岁,利物浦只有26岁,曼彻斯特只有24岁,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50年中,在一些进行了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中,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居住拥挤不堪,而且由于缺乏廉价的大运量的公共交通工具,大多数人不得不被迫居住在工厂附近。由于当局缺乏有效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市政管理来确保卫生且充分的水供应、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控制以及适宜的住房,城市人的健康状况极差,其预计寿命远远低于小城镇或农村居民。,在18201900年之间,大城市里的破坏和混乱情况简直与战场一样,村子扩大为城镇,城镇扩大为大都市。城镇的数量成倍地增长,大量的建筑物几乎是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人们匆匆忙忙盖起房子来,而在重新拆旧建新时,几乎忙得没有时间稍停下来总结他们的教训,而且对他们所犯的错误也满不在乎。新来的人、孩子及移民,等不及新的住处,他们迫不及待地挤在任何能栖身的地方。,在城市建设上,这是一个大规模凑合将就的时期,;大批大批供临时凑合使用的建筑物匆忙建起这种新型的城市被狄更斯在他的小说艰难时世中称之为,焦炭城,(coketown),对流行病的恐惧促使城市工商企业和居民主动筹集资金用以改善水质及卫生状况,因为流行病不仅对城市居民的健康有害,而且每当流行病爆发之时,也就是城市经济衰退之始。,多次惨痛的教训和日益觉悟的民众,促使政府相继采取了有力的行政干预来改变城市的环境。,1835年英国的“城市自治机构法”,政府报告建议应该在每个基层地区设立一个单独的公共卫生机构,来管理排水、铺路、清扫和供水,同时也赋予它们管理新建房屋的建设标准的权力。,1848年的“公共卫生法”,据此成立了中央卫生部。,在卫生部成立后的50年中,英国的城市规划一直由卫生部负责。,各国相继制订法律,规定所有的城市工业区和居民住宅区都必须有相应的排水、给水和道路设施及垃圾处理设施,并详细规定了每一居室的最小面积、居住人口上限以及街道宽度等等由此可见,,西方国家政府对城市化的引导和规划首先是着眼于城市卫生防疫和环境保护。,美国的城市化,在1776年宣布独立以后,美国经历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的后工业革命。,聚集:,独立初期( 1776年1830年,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5。,南北战争前(1830年-1865年),由于欧洲土豆的减产导致了饥荒,使得人口向美国大举迁移,爱尔兰人和新移民成为新的劳工阶级,工业化初期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很差,社会两极分化开始。,南北战争后(1865年-1920年),1890年,美国的城市系统已经建成,西部开发完成,国土一直延伸到太平洋。工业中心从东海岸延伸到中西部,形成所谓的制造业带,其他西部地区的经济和城市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1920年,全美人口超过1亿,其中50以上为城市人口。 25的就业人口从事农业,40从事制造业、建筑,交通和通讯,其余的从事商业和个人服务业,能源从蒸汽变成电力,大大地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分散:,与此同时,技术密集工业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减少,贫富和社会差距越来越大,富人逐渐搬离市中心,穷人和少数民族住在市中心。,“城市蔓延”(Urban Sprawl),郊区化的四个阶段,萌芽阶段,第一批迁往郊区的主要是白人中的富有家庭移居郊区,他们有能力逃避城市的污染和喧哗,既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又能被大自然所包围。,形成阶段,大量的中产阶级开始追随少数的富有家庭移居郊区,并以此为时尚。但是他们每天仍需要到市中心来工作、购物和娱乐。,发展阶段,到了1970年代,一般的居民都拥有了汽车,也追随中产阶级逐步移居郊区。中产阶级的中上层则往空气和环境更好的远郊区另觅新居,郊区化因此更急剧向外扩张。此时许多工商企业也迁往郊区并形成了居住和工商业郊区化的相互促进。,成熟阶段,进入1980年代之后,郊区的自主程度越来越高,由单纯的居住和工业中心转变为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尤其是办公园区纷纷在远郊区落户。从此之后,不仅郊区提供的就业岗位甚至连其税收都与原市区分庭抗礼。,城市蔓延的动力机制,机动化时代的推动:二战之后,美国人拥有的私人轿车数量迅速增加,每个家庭都拥有汽车使他们在空间上的活动范围扩大,再加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高速公路建设,为城市居民迁离市中心创造了条件。,美国人在住宅方面的文化取向:与他们的欧洲前辈将古老久远的东西看成炫耀的资本不同的是,美国人崇尚的是实用主义和新潮时尚的东西。传统上的“美国梦”就是每个家庭都有独立花园及小汽车,而这两者都必须要通过郊区化来实现。,土地的私有制也促使了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政府竞相为争夺中产阶层的移民而大量吸引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开发建设,联邦政府鼓励购房,服务业的兴起、尤其是大型购物城的兴建扩大和强化了郊区的优势。,城市暴乱促使大量的白人迁移出市中心。,促进郊区化的法律与政策,郊区化的后果,经济成本居高不下,:因为郊区化所致的过低的人口密度大大增加了一般性的社会服务包括公共交通、学校、文化、福利、警力和消防保护的人均开支,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道路和垃圾处理等的人均开支。,生态环境的破坏愈演愈烈,:国际生态援助组织曾指出,郊区化程度不同的国家在人均排放温室气体及破坏同温层臭氧层的化学物质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像洛杉矶、芝加哥等城市,人均CO2排放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9倍。正是低密度的郊区化导致了美国人均商业能源的消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5倍之多是未出现城市蔓延现象的德国、日本、英国、法国人均商业能源消耗的1倍多。联合国人居中心在全球人类住区报告1996中向世人发出呼吁:“如果全球人口都如同美国休斯顿或洛杉矶市的平均水平那样消耗不可再生的资源,那么地球上的资源及生态体系将难以持续到下个世纪。”,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以马里兰州为例,如果仍按现有的趋势继续下去,该州今后25年所消耗的土地会相当于它前300年消耗的土地总和,折合将会失去超过50万英亩(约20万hm2)的森林和农业用地。我国的农田面积仅为美国的1/20,法国的1/7。虽然我国的国土面积大于美国和法国,但可耕地少,分布不均匀,绝大多数土地属于沙漠和冻土高原,只有在现有的城镇周边分布着不多的可耕地。一旦出现类似于美国的郊区化,耕地减少的后果则会严重得多。,城市中心破败衰落,内在调适:一方面,功能上的变化导致结构上的变化,另一方面,结构一旦发生变化,又要求有新的功能迅速与之配合。,变化的形式:继承与延续(后来形成的城市结构形态保持了原有城市结构形态的某些特征和组成要素,体现出一种继承的关联);变异与更新(进化论);中断与衰退(许多要素因条件变化,已无存在的必要,出现衰退迹象而被历史发展所抛弃,体现出一种中断关系),变化的过程:分化(结构和功能由简单向复杂演进);整合(把分化的结构和功能在新的基础上合为一体。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整合,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整合,二者交织,同时进行),城市老化衰退的类型:,物质性老化功能性衰退(环境容量被突破,超负荷运转,整体机能下降)结构性衰退(城市结构常有一种维持原来内部组织系统的秩序和相互关联的趋向。随着城市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要求城市功能、结构和布局随之变化,但由于城市发展惯性的作用,原有的城市结构往往难以适应发展变化的要求,从而导致城市的结构性衰退),衰退的更新方式:,对于自然老化地区,可保持其社区邻里原有的社会和经济结构,采取维护、局部整治、拆除重建的更新方式;对于功能性衰退地区,其衰退的原因常常是因为其原有的城市环境容量被突破,对其的更新改造应首先分析原有土地能否进一步提高容量,否则应考虑在城市范围内进行总体平衡;对于结构性衰退地区,应深入分析其产生的深刻背景,根据其不同的衰退性质,分别采取结构复位、结构重组和结构变更等方式。,四、西方主要国家城市更新的历程和理论,工业化之前及工业化初期:,城市作为礼仪、军事、政治和商业中心而发挥其作用,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简单,发展极为缓慢,未有突出问题;工业革命的巨变,导致了农村和整个城市生活的深远变化,防卫和宗教作为推动城市建设的力量开始减弱,而经济力量逐渐领先。工业化带来无序与混乱,城市问题凸显并快速恶化,有整治和美化的需求以及实际行动,但尚未形成相关理论。,“形体决定论” 物质性更新模式,二战前:,以形体规划(physical design)为核心的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下,大规模、激进式更新的非理性阶段。希望通过整体的形体规划来摆脱城市发展困境,纷纷强调城市卫生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美化。受“形体决定论”思想的影响,进行了主要以街道、城市雕塑、公共建筑、公园、娱乐设施、开放空间等手法达到城市美化效果的城市更新。,“功能主义、技术至上” 功能性更新模式,二战后,主要是对城市中心区土地的强化利用与大规模推倒重建和清理贫民窟。在C.I.A.M(现代建筑师协会)倡导的“功能主义、强调新技术的应用”的城市规划思想指导下,这个时期的城市更新更重视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的调整和优化,解决了工业化带来的工业污染、拥挤等问题。,负面影响:1、大规模推倒重建贫民窟只是空间位置上转移了贫民窟,而且消灭了现存的邻里社会;2、在级差地租的作用下城市中心区土地的强化利用导致了中心区的衰败,并且带来治安、交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代表性思想:奥斯曼的巴黎改建,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芝加哥的“城市美化”、 CIAM的“功能主义” 等等。,从本质上说,这些规划思想仍然把城市看作一个静止的事物,寄希望于建筑师和规划师绘制的宏大的形体规划总图,试图通过技术和金钱来解决城市中的所有问题,实现诗一般美妙的理想模式。二战胜利的狂热情绪无疑助长了这种思想,政府官员也沉醉在建设歌功颂德的宏伟城市的美梦中,大规模推倒重建实际就是这些思想的直接后果。,“人本主义”,后工业化时期(6070年代):,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影响下, 从社会公平和经济学等角度对大规模改造提出批评,强调城市规划应当以人为中心,注意人的基本需要、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城市建设和改造应当符合“人的尺度”;反对那种追求“巨大”和“宏伟”的巴洛克式的城市改造计划。以强调功能的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社区规划,多元参与为主要特征和方式的理性阶段。,“人本主义”,J.雅各布斯:,大规模计划只能使建筑师们血液澎湃,使政客、地产商们血液澎湃,而广大群众则总是成为牺牲品。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大规模改造计划因缺少弹性和选择性,排斥中小商业必然会对城市的多样性产生破坏。大规模改造计划是一种“天生浪费的方式”耗费巨资却贡献不大;并未使贫民窟“非贫窟化” ,仅仅是将贫民窟移动到别处,在更大的范围里造就新的贫民窟;使资金更多更容易地流失到投机市场中,给城市经济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她主张“小而灵活的规划”,“从追求洪水般的剧烈变化到追求连续的、逐渐的、复杂的和精致的变化”。,C.亚历山大:,大规模形体规划对现状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忽略和摧毁了城市历史环境中存在的诸多有价值的东西,不但不经济,而且导致了城市宜人环境的丧失。,J.巴奈特,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城市设计家:规划不再仅仅作为一项职业技术,而是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研究政府的资金分配和房地产经济应当成为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因此规划不是设计城市的整体形态,而是确定适宜的设计规范和开发原则,“规划往往意味着妥协”。,柯林罗:,有机拼贴理论,五、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历程,改革开放以前(小规模形体更新阶段 ):,以生产性建设为主,“充分利用,逐步改造”,只是局部、小规模的进行危房改造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从老城边缘向中心指向的“填空补实”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标准偏低、配套不全、侵占绿地、破坏历史文化环境的城市建设,形成独特的内旧外新的城市空间景观,城市空间形态受到了忽视。“填空补实”过程中伴生了大量的街道工厂,在“街道办社会”、“企业办社会”思想的影响下,老城不管是生活还是生产环境都有所恶化。,改革开放以后,90年代初期(经济制度转轨期,):“挣扎停滞”、“欲新不能”的特殊时期。内部组织系统的变化远不能适配发展变化,城市特别是老城出现空间功能结构衰退,进一步物质性老化等严重问题。“拆一建多”无意间破坏了城市的肌理,使城市失去特色。该时期城市更新思想可以概括为:在单一化城市功能发展环境中,政府“全面”干预下的“狭隘”、“朴素”形体主义和功能主义。,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和确立):,这一时期我国城市更新与受形体主义影响的西方二战前以卫生设施和城市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和二战后前期大规模推倒重建的城市更新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城市空间职能结构、环境等问题得到一些改善,但也产生了大量负面影响,如城市中心开发过度,缺乏活力;社区失去多样性,城市空间出现社会等级分化;各类保护建筑遭到破坏,城市的文脉被切断,城市特色正在消失,走向雷同等等。吴良庸教授的城市“有机更新”理论、吴明伟教授的系统性旧城更新思想,这些理论只是在部分历史文化城市的保护中得到小规模的运用,而在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中,短期内并没有得到真正全面、系统性的实践。,最近几年以来:,比较多的城市都进行了大量建设性的探索,涌现出各种案例和模式。其核心是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经营城市,优化提升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在城市新陈代谢中逐步实现综合竞争力的增强。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参与日益受到关注。,我国城市更新的问题与矛盾,城市化的问题,:与拉美国家相似,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异。我国的城市更新是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背景下展开的。人们往往无意间强调以城市空间、人口、经济规模扩大为主要特征的机械化、假性城市“生长更新”,而来自城市系统内部为适应城市化进程、社会发展变化的更新需求却一直受到冷落、忽视,致使我国的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自我调控更新能力不足,新旧不衔接,更新周期缩短,更新成本增加,反过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问题:,城市发展有着明显的行政、计划的痕迹,城市空间生长表现出工业主导下的平面扩散,形成相互分割的城市“子空间”。可以说,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更新、建设并没有能够为城市埋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当前制度所导致的问题,:城市土地的使用通过征用和划拨得以实现,城市建设和发展几乎在纯政府力推动下完成,造成城市自身调节机制的弱化甚至缺失, 城市发展的内力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忽视。,公平问题:,城市本身是多元复合系统,它的发展演化是在社会力、政策力、经济力等多种力综合作用下更新和生长的过程。一直以来,我国城市更新、建设过程中社会参与、协调的过程受到忽视。目前,公众参与思想如何能为社会广泛接受,如何将其进一步落实到城市更新、建设的具体空间对象和手段方式上,同时在区域、全球一体化逐渐深入的宏观背景下,城市更新如何在区域层面通过参与、协调寻求效益最优化,都是我国城市更新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六、中国与西方城市更新情况的比较,大局相同,提高城市活力,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更新物质设施,促进城市文明,当前所处阶段不同,西方发达国家:从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其城市化已基本上走完了兴起、发展和成熟的历程,进入了自我完善阶段,其未来发展速度将日趋缓和 ;,我国:大中城市工业化方兴未艾,地区发展不平衡,局部地区甚至尚处于工业化初期 。,目前面临的问题不同,西方城市:不再是房屋破旧、住宅紧张等物质性表象和社会性表象的问题,而是一些更为深层的涉及城市社会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中国: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使中国目前的旧城交织存在着结构性衰退、功能性衰退和物质性老化等严重问题。,采取的措施不同,西方城市政策的导向主要是阻止人口和企业的外流,吸引人口和就业岗位返回内城,以复兴内城。,中国主要城市政策的导向主要是为了疏解内城,调整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总 结,了解历史,定位现实,展望未来,一、西方主要国家城市化的历程,二、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三、西方主要国家城市更新的历程和理论,四、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历程,五、中国与欧美国家城市更新情况的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