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4630508 上传时间:2021-07-0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计划涧东小学 五年级语文组一、课题背景及意义 一是课程改革的需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教研室提出课内增量阅读这一举措,学校又积极创建书香校园,要求学生以书为友,和书为伴。鉴于这些,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是势在必行。 二是当前阅读现状的需要。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选择较盲目。由于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粗糙低劣、甚至具有较强暴力色彩的书籍进入了学生选择的领域。而一些较为高雅严肃的作品少人问津。另外,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极端功利色彩,误以为课外阅读会影响成绩,只重视与文化考试有关的参考书,一些科普以及人文性很强的作品魅力不再。再则,个别学生凭潮流看书,人云亦云,自主性不够。2、方法较陈旧。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从问卷调查中发现,较多学生读书时未能根据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看。一味从头至尾读的大有人在,而现实生活中,这显然滞后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潮流。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很少去关注和尝试。由此可见,方法陈旧、呆板是阻碍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方面。3、研读不够深。从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学生阅读时未能做到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而只是走马观花的消遣式看书,主动探究、钻研欲望不强,遇到困难就避而趋之,违背了读书的本意。4、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在课外阅读的开展上进行了安排,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指导。还有就是阅读兴趣比较单一;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发展不平衡;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阅读消费较少;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正在退化。对于如何提高引导学生阅读的效果有时还是感觉无从下手,没能形成一套操作性强收效大的引导模式。这是我们实行课外阅读深入开展所面临的一个困难。它需要教师拥有有效引导的理念,掌握有效引导的方法和策略,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阅读价值日益显现的今天,探索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引领的有效性成了我们语文教师解决的重要课题。三是学校教师发展的需要。开展课改以来,我校教师更多地学习了现代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所以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在认真审视学校师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将“发展”作为总的价值追求,构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通过研究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写作和阅读能力得以明显的突破;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探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促使教师全面提高。 为此我们确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本课题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借签国内相关学校的指导经验,结合我市增量阅读开展实际而确定的。它的主要意义是探索新形势、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对今后的课外阅读开展具有指导意义,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 二、课题的研究界定 所谓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相对于教材、课文而言,就是学生利用上课以外的时间,去阅读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它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它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字、文学、文化,是对生命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它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灵活性和开放性;2、自主性和合作性;3、趣味性和专题性。 所谓课外阅读指导,和一般的语文课不一样,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老师们把阅读课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等目标上,力求使他们走出校门后仍能和好书交朋友,并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健全人格的发展。“策略”是一门艺术或技巧,是指为得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是指教师从学校学情出发,给予学生必要的读书指导,也就是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情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综合性。选择或制订指导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第二,可操作性。指导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关明确具体的内容。第三,灵活性。指导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三、理论依据 1、阅读心理学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在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人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这一名言已充分证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和研究某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动力。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只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就不会满足于课堂所得。他们很想了解新事物。但他们的阅读兴趣却有着潜在的、自发的和自觉的区别。潜在的阅读兴趣是指具有诱发的可能,但还没有成为现实的阅读兴趣。自发的阅读兴趣是指按学生的意愿随时阅读,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自觉的阅读兴趣则是以明确阅读目的为基础,认真地进行阅读。教师应做好教育引导工作,适度拓展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潜在的、自发的阅读兴趣转变为自觉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认识课外阅读对他们本身具有开阔知识面,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重要作用。 2、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理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四、研究目标 1、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通过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阅读、能阅读,从而拓宽视野,增加知识信息量,亲近母语,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丰厚语文积累,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研究,使教师形成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养成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亲历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对话,初步构建集字词句积累、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多维一体的语文发展体系。指导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给予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舞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3、通过校本研究和专家引领等途径,构建学习化教师团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主动成为行动研究者,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从而形成学校教科研特色,使“课外阅读”成为学校的课改亮点,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五、研究内容 (一)研究如何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学生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学会选择,是学习与生活的必备能力。教会学生选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点”,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选择,首先是选择阅读的内容,给学习定向价值取向与个性发展方向。1、辨别阅读内容的是非,培养学生自觉抵制虚伪丑恶的能力;2、辨别阅读内容的优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物,培养学生把握自己发展方向的能力;4、选择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果断筛选,提炼重点的能力。 (二)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把通向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走进书籍的海洋,体验自学成功的乐趣。所以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1、根据阅读不同的读物,指导学生灵活掌握“ 三读法” (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 根据阅读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不动笔墨不读书” 。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 = =”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4)制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3、根据阅读的目的,促使学生形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意识。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三)研究如何组织阅读的交流讨论 阅读的交流讨论,让阅读成果得以共享,提高了阅读效率,但由于是在动态中进行的,不利于教师调控和操作,因此也成为需要研究的内容。 (1)组织学生开展课前展示活动。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表达,把课外阅读的成果向同学展示。如文本的背景、作者介绍、相关知识等等,也可以讲一个故事,出一则谜语,背诵一首诗,介绍一条标题性新闻等。 (2)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读书讨论活动,在阅读后互相启发、补充、修正,完善自读的体会和认识。交流阅读中的收获,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表演活动。鼓励学生读古诗,开展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读优美的文段,进行诵读比赛;读寓言、童话, 进行表演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开辟宣传园地。充分利用教室墙报、黑板报,开辟“读书角”、“阅读之星”、“向您介绍一本好书”、“读书笔记”等园地,让学生有展示阅读成果的场所。学生可以摘录并张贴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或出手抄画报,或写名人警句条幅,形式不拘一格。 (四)研究如何拓宽学生阅读的渠道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各门课程,获得终身发展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但据统计,中国孩子的阅读量仅为欧美孩子的1/8,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急需拓宽阅读渠道,丰富阅读方式,提高阅读量。 1、扩大课外阅读的阵地。 (1)立足课堂向课外拓展。语文阅读课上,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补充与教材主题相一致的课外阅读材料。 (2)充分利用图书馆(室)、教学网络等资源,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广阔天地。 (3)增设班级图书角,定期举办“换书节”,引导学生交换自己的课外读物,在交流互动中进行阅读分享,利用学生的图书资源提高阅读量。 2、丰富课外阅读的方式 (1)学生自读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对话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自悟、体验,相互交流,指导并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以纠正知识灌输和理性分析式的语言阅读教学的缺损。注重学习效果,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师生共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措施。我们要求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做一个忠实的读者,与学生一起围绕书中的问题展开交流探讨,既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各人的读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撰写读书体会,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在阅读中教师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讲述书中精彩片段后嘎然而止,让学生带着疑惑主动走近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自己曾读过的名著、经典篇目在共读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 3)亲子共读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家庭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提倡亲子阅读,让阅读真正走近孩子,走近父母,并渗透到他们的心灵。学校书写为课外阅读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发出阅读倡议,为家长推荐学生喜爱的课外阅读书目;同时,学校构建读书交流的平台,定期开展“亲子阅读交流活动”,家长、孩子共谈家庭阅读的做法,交流学习的感受,共抒读书心得,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读书的乐趣,增强阅读的兴趣,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3、丰富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形式 (1)上好课外阅读导读课,如文学导读、名著导读,同主题导读等,为学生寻找阅读的突破口与方向。 (2)上好课外阅读交流课,在质疑解难中把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引进,提高阅读的质量。 (3)上好课外阅读分享课,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的成果在班内展示,与同伴分享,相互借鉴、提高。 (4)上好课外阅读辩论课,针对学生在阅读中的不同观点、不同体验组织辩论,一方面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体验,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五)研究如何优化阅读的评价 阅读评价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但到底应该评什么,怎样评,才能使阅读评价为发展性阅读服务,应该是我们需要着手研究的。 1、评阅读兴趣。主要从学生的阅读态度与情感介入状况着手评价,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2、评阅读积累。坚持“上不封顶下保底”的原则,规定每个年级课外阅读的图书文章篇目、坚持阅读的报纸刊物,明确量化指标,考查学生是否完成规定的阅读量。 (1)定主题。以“回味童年的生活”为主题。 (2)定内容。读物有稻草人、青铜葵花、中华经典诵读本、居里夫人、童年、三寄小读者、红楼梦(少儿版)、城南旧事、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上下五千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逊漂流记、我要做个好孩子等,五本精读,十本略读,以中篇小说为主,长篇小说为辅,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评阅读习惯。整合学生、教师、家长这三方面的共同力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1)是否每天进行课外阅读;(2)是否在课外阅读时动笔做笔记;(3)是否在课外阅读中勤动脑、多思考、多探究。 4、评阅读体验与价值取向。从自读笔记、交流发言、试题解答等方面着手评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心理感受以及理解和把握能力。 5、阅读评价在原则上要重过程、重激励、多形式(自评、师评、互评等)、多展示(开展读书交流会、各种阅读竞赛、布置阅读展板、制作阅读小报等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走捷径、求实效。 2、调查研究法。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归纳出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积极与消极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内在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此方法一般用在研究初期。 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坚持撰写课堂教学反思随笔和辅导学生课外阅读体会,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超越自我,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这一方法伴随着整个研究过程。 4、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法。不断收集典型教师的典型课例及相关教学细节,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的实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形式,及时总结,定期交流。在研究后期采用此法较多。 七、研究步骤1、课题前期工作:2012年2月2013年7月。(1)成立课题组,针对现有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现象,学习、研讨如何改革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使之适应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选准研究方向,确立研究课题。(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方面的材料,对研究内容有清楚的认识,制订出研究方案。(3)组织对师生的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全面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素养发展水平,分析整理。(4)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讨论实施方案。 2、课题启动阶段:2012年2月2012年3月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举行开题鉴定。 3、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3年7月 (1)以“书香校园创建”为载体,按方案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定期组织案例分析与交流。进行有效的过程检查,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积累。(2)分阶段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的研讨和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推进课题研究。(3)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中期研究总结,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等形式展示成果。(4)回顾、反思,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研讨,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4、课题的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 (2)全面总结提炼研究经验,整理汇总材料。 (3)整理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组织专家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八、预期成果形式(一)隐性成果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把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尤其是探索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语文学习的全面进步。 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果把学生一味地束缚在题海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往往导致学生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丰富学校文化底蕴。校园文化需要有文化内涵的环境,文化环境需要有思想修养高、文化底蕴浓厚的人(教师和学生)。大量健康的课外阅读,就是学校文化建设、培养有文化底蕴的人所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 (二)显性成果 1、形成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展示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等)。 3、开展阅读经验交流会,教师经验总结、论文集。学生优秀习作集。 4、反映研究活动的图片、影像资料。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阶段小结发布:安建忠 时间:2011/11/21 20:42:27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 164讨论: 0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阶段小结贺兰县教研室 安建忠 自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2010年11月份立项,2011年3月特请自治区教科所田继忠所长和支爱玲老师进行了开题指导,我们课题组严格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开展各项工作,我们立足课外阅读,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为了让研究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实施,现对近一年的课外阅读指导实践做如下小结:一、首先我们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学习。通过对国内外一些文献的阅读,我们确立了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此课题的研究找到了依据。二、依据实验方案中所提出的目标和实验内容,有计划地实施,目标由简到难,内容由容易到复杂。现在已经完成的和正在进行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为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全面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以及家长的支持态度,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为此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调查(1)观念落后。虽然现在农村、城乡结合部及打工人员子女的生活条件比过去大有改善,但他们的心态、观念仍较落后,许多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往往视子女读课外书为“闲书”,横加指责,强迫子女“一心只读教科书”。教师“一心只教圣贤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其实,这些都是应试教育衍生出来怪胎。由于应试的局面,学生未能获得大量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从而导致知识面狭窄,积累不足。(2)课外读物少。我们有的农村、城乡结合部及打工人员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未能给孩子购买一定量的课外读物,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小洋房装饰得富丽堂皇,但孩子却没有一个书房,没有一个书柜;家庭购买的书,除了大量的每日一练、AB卷之外,只是几本关于写作技巧、写作指导方面的书家里那些现代化的设施形同虚设,没有一点“书香”之气。学校的图书利用率不高,大批的好书束之高阁,躺在书库里睡大觉,部分学生手头却是空空如也。(3)阅读无氛围。农村、城乡结合部及打工人员家庭里,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己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作业之余,学生便以看电视、玩游戏来打发时间,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其次,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鼓励、指导学生去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更谈不上花时间去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阅读课外书成了老师口头上的奢侈品,而教师对学生有否阅读的监控也缺少有效的办法,放任自流的现象相当严重。(二)我们所采取的对策: 1、转变观念,重视“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我们组织教师学习课标,通过学习,老师们明白小学语文教学光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二十几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我们召开家长会,告家长书等,介绍读课外书的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老师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阅读教育观念,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积累”,不断“获得”。 2、激发兴趣,“我”要“读”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1)树立榜样。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实验刚开始,我们有的老师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有的以自身为榜样,在自己的手提包里放一本书,中午放弃休息时间陪学生一起阅读;有的在班级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如每天让学生写一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的名人名言,放在班务工作栏下,与他人分享。(2)借助故事。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当教师(或学生)讲完故事以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课外,学生有广泛的自主权,只要爱读书,都会读到自己喜爱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讲者,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听者,在享受故事带来的世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3)阅读期待。教师选取文中精彩的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然后突然中止,利用阅读期待适时向学生推荐读物,让学生自己从课外读物中去欣赏,去品味,去历经做读书人。(4)成果展示。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评选读书之星、评比读书笔记、读书小报等形式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稳定并进一步了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3、创造条件,促进“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学校和家庭,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性地“读”。(1)保证读物。“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供给学生读物。我们要求家长,要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我们要求学校图书管理员要不怕麻烦,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同时我们还让各班级的学生将自己的图书捐出来布置班级图书角,在班里选出负责任的学生进行管理、借阅的登记,同时可以各班级之间调换借阅,这样就使图书角灵活增容,有源源活水。(2)保证时间。“君子不可一日无书。”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我们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其次,要求教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取消机械重复的家庭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家庭作业,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即使教学任务非常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教学任务紧张而受排挤。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身边要有一本课外书,利用早晨、中午自主阅读。我们还特别规定:凡是课堂作业做好了,学生可以取出自己喜爱的图书阅读。(3)推荐读物。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自制能力差,加之农村学生家长教育观念淡薄,知识面狭窄,往往对课外读物的选择无所适从。作为教师,我们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的推荐工作。a、平时多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另外,小学课本中选入的名家名作多是节选,只能窥一斑而未见全貌,所以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作品的全部,甚至增读该作家的同风格的其它文章。b、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分年级推荐优秀古诗文和名家名著。c、在阅读课上,不时向学生推荐一些班级图书角里的好书。d、每逢暑期岁末,以给家长一封信介绍一些好的书刊杂志,指导家长和学生自愿选订、购买。(4)改善阅读环境。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光是语文老师的事,而应由整个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环境。作为老师,我们时时启发、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并利用教室布置张贴班级阅读的标语、格言,开辟“读写园地”;作为学校,我们努力地开放图书室、阅览室,让学生有一个静心读书的好去处。在家庭中,我们要求学生读书有一张专用的小桌子。我们教育家长,要懂得孩子看书时应轻声勿打扰,让学生静心地读,美美地读;更不能在隔壁房间玩麻将、打牌等,最好是抽出时间来与孩子一起读书看报,这方面也是我们评选优秀家长的条件之一。 4、介绍方法,引导“读” 实验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有的只凭兴趣;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我们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的做法主要是利用每周的阅读教学课,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一是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二是浏览法,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三是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 5、开展活动,强化“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鼓励,不断地指导,绝不能虎头蛇尾。为了把班上已逐步形成的课外阅读风气持续下来,发扬下去,我们经常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些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并把这些活动与阅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1)开展读书会。利用班队课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从课外读物中看来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出来,或者以分角色化装表演的方式讲故事,使活动趣味无穷。“佳作欣赏会”,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或教师提供音像片欣赏,或师生配乐读。这种音像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佳作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欲望。我们还开展 “读书心得会”与习作讲评、阅读教学相结合,这样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心得”多了,“体会”深了,阅读的能力也自然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也随之进一步强化。(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活动。速读赛,选用同一篇文章,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阅读,看谁能说准文章的主要人物、线索及主要内容,并判断出文章的优劣。朗诵赛,主要是对所选的诗歌、散文做出表情朗诵,从而感悟语言的魅力。读书知识竞赛,设计若干读写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题,让学生竞答或书面回答。当然,竞赛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强化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6、落实检查,深化“读” 只有通过检查,不断地改进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才能有所获,有所得。(1)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每天抽10分钟,安排两位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这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还能借同学的口,开拓其余学生的视野。 (2)定期检查读书笔记。通过检查读书笔记,老师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三、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本课题研究在以下两个方面尚要改进和深入:一是研究还局限于以实践为基本载体,缺少了精细有效的研究分析成分。研究过程中,缺少个案跟踪,使研究实验过程的效度不够彰显。二是还未形成(很难形成)可应用的校本阅读教材的成果。在课内外阅读融合研究方面,课题组还应在内容选定,教材物化方面做进一步的整合提炼。今后设想: 1、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2、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3、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特别是语文课内外教材内容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 4、课题的研究的远景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总之,在实践中我们还是初探者,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们会从中收获累累硕果。 课外阅读课题研究计划 一、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对提出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据粗略计算从小学到初中教材不过100多万字。我们的要完成教材四倍的阅读量才能达到课标的最底线要求。可是当前我校的语文教学现状表明: 语文教学功利性太强。学校和教师不重视,尽管他们比学生更清楚的重要性,但为了升学的压力,在行动上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占去了他们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学生的阅读一片“荒芜”。由于一张考卷定乾坤.在一些家长头脑中,课外书是闲书,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会影响学习。此外再加上电视,游戏及通俗读物的冲击。诸多因素导致读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据统计我国目前人均每年读书量还不足5本,而全世界读书最多的犹太族民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近60本的差距,值得我们深思。 培根说:“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因为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思考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心灵自我关照的过程,即通过阅读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想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阅读的东西比要求记住的东西多两倍,甚至多四至五倍,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中醒来成为青少年时代的挚友吧!” 因此,只有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由一本教材的阅读带动几本、几十本乃至更多的课外读物的阅读。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起责任,努力构建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课外阅读体系。才能使阅读成为是学生的立身之本和立校之本。 课外阅读实验的研究就在于:开放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时间,阅读的形式,和阅读的方法。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我们的学生自觉阅读,乐于阅读,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阅读品味。汲取民族文化营养,滋养其身心,激发其潜能,站立其心灵。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让读书在学生的生命中走得更远,从而为他们的终身成长打下基础。 同时,阅读情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是学生成长的核心素质;阅读能培养健全人格,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手段,是教育的和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要通过阅读来实现。阅读甚至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是今日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要素。 课外阅读实验的实施,也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和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由学生的阅读,带动教师的阅读和家长的阅读,从而推动社会的全民阅读。使阅读成为人们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提高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为打造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和谐社会作出我们的应有的贡献。 二、课题的研究动态 通过网上搜集和查阅文献,国内也有很多相关的研究课题,但是对课外阅读的研究尚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 1国内外、历史上都曾经有过向中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各级组织、学校也经常性向中学生推荐各种优秀读物,但至今尚未有经政府部门和权威机构审定的向当代中学生推荐的必读书目。 2对中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在我国已有不少实践和尝试,但尚未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系统且得到有关部门认可的阅读方法理论指导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及操作设想。 (一)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课外阅读的研究实施,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劳动者,并由此激发教师,带动家长,辐射社会,促进全民阅读。 具体目标: 1 改变语文教学观念,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形成适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科学的系统的图书书目。 3探索“课外阅读”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4经过课外阅读实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理想,阅读目的,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使学生人人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乐读书。 5让“课外阅读”走进千家万户,让读书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进而促进家庭和睦和学校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 (二)内容和方法 内容: 1课外阅读教学理论的研究。 2课外阅读内容的研究。 3课外阅读形式的研究。 4课外阅读方法的研究。 学生自主阅读方法的探究。 学生阅读指导策略的探究。 5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6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7课外阅读相关课程的开发研究 8课外阅读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 9构建学校、家庭、社会阅读网络的策略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法(问卷),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案例对比分析法、文献法、讨论法等。 (三)操作设想 阅读中做到六个相结合: 1课外阅读与课内指导课相结合 2课外阅读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3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4课外阅读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5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6学生、家长、教师相结合 阅读中养成六个好习惯: 1养成阅读时,工具书不离手的习惯 2养成阅读时,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养成阅读时,边读边写的习惯 4养成阅读时,边读边积累的习惯 5养成阅读时,精彩句段读、诵、记的习惯 6养成阅读伴随生活的习惯。 为了拓宽信息反馈渠道,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将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班级读书会,好作品大家同分享的作品收集活动,读书辩论会,读书汇报课,优秀读书笔记评比, “阅读小天使”或“阅读小博士”评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小报比赛,精美书签制作比赛,人人设计小书柜,人人拥有小书柜,诗文诵读竞赛活动,“书虫”格言制作比赛,学校文集展示等等,并建立家校读书联系本等。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工作始于2009年4月,分三步进行: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具体工作如下: 第一阶段(2010.122010.3)准备阶段。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2、收集国内外有关研究的资料,做好调查工作。3、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确定子课题以及阅读书目。第二阶段(2011.32011.8)实施阶段。1、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2、认真实施研究方案,进行不断地实践探索。3、研究课外阅读的最佳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探索课外阅读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总结课外阅读的经验和渠道,推广课外阅读向纵深发展。预期阶段成果,逐步完成研究计划,并作个案记录、分析、总结。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第三阶段(2011.82011.12)总结阶段。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2、收集整理实验经验和成果。撰写结题报告。3、推广研究成果。 五、预期成果。 1、形成系统的阅读内容系列。 2、总结开发课外阅读的系列课程。研究目标: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不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依据新课程的理念,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教授文字章法的学科,语文世界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有语言文字的训练,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人文情怀的陶冶,有精神世界的奠基等。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也当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他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方面,而是要注重学生整体语言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从“终生学习”的观念来看,传统的“一张文凭,终生管用”的旧观念已经改变,人的学习过程不会只在课堂内、学校里进行,大量有效的信息,大量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人们未来的阅读来获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阅读的态度,对人生的信念,因此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旨在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上有所收获,更关注学生完善的人生,精神的建构。我们要紧紧抓住“有效”两个字,在课外阅读中,通过有效地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有效地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有效地构建互动紧密的书香平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引领学生奔向书海,促进自我建构,攀登个性化阅读的新平台;让课外阅读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让阅读和学习渗入每个学生的精神,成为他们的自主需求,自能需求,终身需求。. 理论假设:长期以来,学生的课外阅读一直处于“自流”状态, “难读”、“厌读”的现象较为普遍。调查显示:教师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作业的“题海战役”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使学生饱尝语文学习的乏味与无趣。虽然老师有时也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但对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直接扼杀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况且不少学生家长也认为“读书不如做题”,家庭藏书少,缺乏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因此希望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行为的训练中进行知识与习惯的自我建构,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促使其提高读书的意识,提高读书的水平和成效,并进而使校园建成读书的乐园.研究内容:(一)阅读内容的研究1、研究如何选择书籍寓严肃的德育教育与阅读活动之中。2、研究如何能根据基础课程需要,正确选择课外读物。3、研究如何选择书籍,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二)提高能力的研究1、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观察,了解学生阅读的方法、质量、阅读速度等。2、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口头表达、作文、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能力等。(三)指导方法的研究1、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了解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途径。2、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了解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习惯的培养等。研究的重点:1、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自能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2、对课外阅读进行科学、有效、人性化的评价。 3、将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整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 4、使课外阅读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让阅读和学习渗入精神,成为他们的自主需求,自能需求,终身需求。即:研究读什么的问题;研究怎么读的问题;研究怎么评价的问题;研究如何反馈的问题。研究的难点:1、怎样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2、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兴起了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各国都非常重视少年儿童的阅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少年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其中最典型的便是1997年2月克林顿提出的“美国教育行动”。该计划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少年儿童都能阅读,使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克林顿依据相关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美国教育部曾陆续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 2003年,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把少年儿童阅读进行到底。日本文部省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少年儿童说故事活动。中国台湾也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近年来主要是通过学校中的班级读书会推广少年儿童文学的阅读。国内许多学校也开始对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例如,厦门师范第一附属小学设计的课外阅读目标根据各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和识字量、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等来制定不同目标。南昌市一所小学为学生提供课外读物内容。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教研室根据各地课外阅读的情况,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归纳为:推荐读物、读书方法指导、读后叙述、交流评论和读书笔记辅导等。我们教师应广泛地作好宣传,提高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对课外阅读的认识。要树立一种大语文教学观,把视野放宽到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的广阔领域里。著名教育家张志公说:“从我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来看,将课内与课外三七开”。并且“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积”即吸收、积累,“发”即倾吐、表达。因此,我们教师应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整个社会从应试教育观中挣脱出来,走向素质教育。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理想的中学生课外阅读应该是孩子通过阅读与书本实现对话,相互比照,发现自我,升华自我,创造自我,从而构建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世界的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