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的理论与性别角色社会化课件

上传人:94****0 文档编号:245165992 上传时间:2024-10-07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习的理论与性别角色社会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社会学习的理论与性别角色社会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社会学习的理论与性别角色社会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按一下以編輯母片,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社會學習的理論與性別角色社會化,駱慧文,2004.2.24,1,社會學習的理論與性別角色社會化,一、何謂性別角色社會化?,二、簡述,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三、增強作用與性別角色發展。,四、模仿作用與性別角色發展。,五、由妳你自身生長經驗中,省思增強與模,仿對妳你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影響。,六、參考資料。,2,班度拉(,Bandura,Albert):,班度拉是行為主義的修正者,是社會學習論的創始人,是嘗試將心理學理論用於改變人類行為頗為成功的一位心理學家。,班度拉從交互作用論的觀點提出社會學習論;強調個體行為受環境中別人的影響,個體不必靠直接經驗,不須經由後效強化作用,只須經由觀察模仿即可建立新行為或改變舊行為。,3,社會交互作用(,Social Interaction):,指人與人之間一種交互往來彼此影響的作用,其中第一人的行為可做第二人的刺激而引起他的反應,第二人的反應又可成為第一人的刺激引起其反應。此種刺激與反應的交互循環,互為因果,使人與人之間在言行舉止、態度、觀念等各方面產生相互的作用與影響。,4,社會化(,Socialization):,個人從完全無知無助的初生嬰兒起,經由與他人交往而受到別人行為的影響(無形的交往與有形的教育),使個人逐漸學到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此種個人行為在社會因素下改變的歷程,稱為社會化。,5,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採用學習理論中的原理原則以解釋個人及社會行為的理論。社會學習論為美國心理學家班都拉(,A.,Bandura,),氏1968年所倡導。謂個體可以經由觀察、模仿而學習到別人的行為。近年來,社會學習論倍受重視,舉凡個體之人格、動機、性別角色等,無一不採用社會學習來解釋。單以人格而言,個體在社會情境中經由獎勵與懲罰的社會制約作用,漸塑造成個體的人格。,6,依照社會學習理論的看法,行為的結果具有下列作用:,傳遞訊息的作用誘發動機增強的功能,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7,從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看來,外在的行為結果並不是影響行為的唯一因素,人類還可以靠觀察別人的行為結果和自己引發的行為結果來調適本身的行為。由此可知三種調適行為系統為:一、外在增強。二、替代性增強:人類可記取前人教訓,作為借鏡。三、自我增強:直接經驗對行為有自我增加的作用。,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8,Bandura,在其著作社會學習與人格發展一書中,指出改變人類行為的有效方法如下:一、消除。二、對抗條件化。三、正性增強。四、辦別學習。五、社會模仿與示範學習。,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9,Bandura,指出在成長歷程中,個人自我效能的發展與家庭、學校、朋友及社會息息相關。一、家庭的影響。二、同儕團體的影響。三、學校教育的影響。四、青少年期的發展。五、成年期的挑戰。六、老年期對自我效能的重估。,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10,根據社會學習理論的說法:,行為是經由增強和模仿作用所養成的。行為結果受到鼓勵就可能會重複出現,若受到懲罰就會消弱。雖然增強作用對行為的改變影響很大,但社會學習也是經由觀察和模仿別人而產生。,Bandura,(1997),認為因性別不同而形成的差異行為來自對男孩、女孩角色不同的增強作用。男、女孩有不同的行為乃是性別不同所致;例如:女孩適合玩洋娃娃,男孩適合玩汽車、卡車。依照孩子的性別來區分該玩什麼樣的玩具,而女孩比男孩玩洋娃娃的次數多,男孩經常玩汽車,如此一來當然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而同性的模仿行為也是性別發展的重要因素,小孩藉由觀察、學習兩性角色的行為,但他們更可能模仿同性的角色;這是因為被期待適合其性別行為的結果,而孩子也會尋求適合自己性別的行為。,11,不同的增強作用,父母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是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期的研究證實父母對男孩、女孩有不同的增強作用。對男孩的態度較粗魯,給男、女孩做不同的打扮、培養不同的興趣、玩不同的玩具;不鼓勵做不合性別的活動,對男孩尤其如此。父母因性別的不同而在管教方面有不同的態度。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者依照明顯的社會化範圍來加以分類,如依賴行為、親切養育、鼓勵子女成就、體罰、阻止攻擊行為、鼓勵不同性別類型的活動等;大量研究者發現,除了鼓勵不同性別類型的活動態度一致外,其他各項,父母對男、女孩的差別是很明顯的。他們確實助長了特別性別類型的活動和興趣。玩具、遊戲、活動的選擇是兩性發展的重要觀點,現在已經受到普遍的接受。一般人對男、女孩有不同的反應方式,如給女孩洋娃娃等。而父母從嬰兒一出生就給予不同的待遇。新生兒的父母描述女兒的形容通常為:漂亮、嬌弱,而對兒子的形容則是堅決、敏捷、強壯。在親子互動方面,男嬰接受較多的體能刺激,而女嬰受到哄抱、逗弄比較多。為了不受嬰兒性別困擾,使用粉紅色的衣服來打扮女孩,以藍色、較具功能性的衣服來打扮男孩,並供以不同的玩具、設施。觀察兩歲左右的孩子與父母的相處情形來看,父母對兒子、女兒的態度有明顯的差異:女孩可以打扮、玩洋娃娃、求助、跟在父母身邊,而跑、跳、爬、操作方面被忽視;男孩玩女生的玩具、求助是要受罰的,而鼓勵他們玩積木等適合男孩的玩具。觀察歲的兒童和父母相處也有類似的情況;父母以贊許、熱情、注意力來獎勵女兒玩女生的玩具,而在她們玩男孩的玩具時加以懲罰,男孩玩男生的玩具時受獎賞,但只有父親會在男孩玩女生的玩具時懲罰他們。因此男孩有女性化的行為比女孩男性化的行為受到阻礙。在一份觀察父母對個月、個月及歲的孩子反應的研究中,父母對個月的男、女孩有不同的性別增強作用,而到了歲,父母對孩童的反應幾乎沒有明顯差異。因此不同性別的社會化作用在兒童期的第二年最為顯著,隨著孩子長大,父母的差別待遇減少。學齡前兒童接受性別差異待遇的結果是男、女孩不同的遊戲經驗,及解決問題經驗,男孩玩具鼓勵靈活操控,了解物理世界,女好玩具鼓勵模仿,了解個人和社會的世界。,12,男孩必須探索物理世界,比女孩多了一些競爭意識。男、女孩的玩具確實引導著親子間不同的互動模式,男孩玩具讓親子之間的接觸減少,而女孩的玩具引發親子之間親密的身體接觸,和較多的言語互動。而父母對男、女孩不同的社會化作用是否為影響孩子發展出性別角色行為的原因?還是父母只是反應孩子必然發生的性別角色行為?父親對兒子的反應比對女兒多,而且大多是情緒的反應,母親對女兒的反應比對兒子多,並且傾向教導式的反應。男、女孩的確接受不同的待遇,但我們不能排除性別角色的形成來自生物性的影響甚於社會化作用的可能性。一歲大的孩子即可看出對玩具的偏好,而男孩比女孩表現出較高的活動力;因此荷爾蒙對行為的影響,使得男、女孩到某種階段生物性的傾向就表現在性別角色上。在兩性平等的家庭中所教養出來的孩子,無論在遊戲活動、外表及偏好上不同於傳統家庭。無論父母如何熱烈地強調兩性平等的價值和信仰,他們仍深受文化背景的牽制。增強作用不但呈現於家庭中父母的教養方式,更潛藏於學校教師的教學歷程與社會文化互中。,13,模仿歷程,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不斷地看到性別典型的行為模式;在家中看到媽媽煮飯、清潔、修補衣物,爸爸割草、修保險絲、清垃圾,工作也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如女人當秘書、護士,而男人大多為經理、醫生。女人擔負照顧幼兒的主要工作,替孩子洗澡、餵食,即使父母兩人都上班,接送孩子上、下課也以母親居多。父母不只是孩子性別角色的楷模,老師、其他成人、同輩或電視上、書上的人物都有可能是孩子行為的典範。而公眾人物特別易於扮演傳統角色的示範。按照古典社會學習論,男、女孩模仿同性行為模式,特別是模仿同性的父母;但並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男孩像父親,女孩像母親。孩童經由直接模仿同性的行為模式習學得性別角色行為,此一觀點現在被認為過於單純化。社會學習論已提出修正:孩童經由觀察許多男人、女人、男孩、女孩而學會哪種行為適合女性,何種適合男性,並注意何種行為經常由女性扮演,男性難得出現,諸如此類等,內化這些概念做為自己模仿的行為準則。換言之,孩童模仿他們已觀察到自己同性別的典型行為。孩童從觀察中形成男、女性的概念,而不是只知道什麼適合我。孩子最可能模仿代表其性別的同性行為模式,因此女孩最可能模仿母親照顧嬰兒甚於換輪胎,男孩最可能模仿父親關心車子甚於關心嬰兒。把中性玩具如氣球、木琴等,放在孩子面前,然後放映男女童玩這些玩具的影片,他們會學畫面所示來玩玩具,若問他們喜歡哪一種玩具?結果發現孩子受玩具上的性別標示影響甚於影片中的男女示範者的影響。但如果兩者一致時,效果會更強烈。因此覺查適合自己的性別比性別範本為更重要的性別模仿的決定因素。然而當同性別者示範時,模仿作用最顯著。正如男孩模仿女性化行為,比女孩模仿男性化行為少得多了。例外的是,當女性示範者有支配權時,男孩是相當容易去模仿她們的。社會認知論者相信,認知技巧在同性模仿上扮演了基礎的部分,這些包含了區分男女不同組別的能力,保存同組行為模式做為行為指導的能力。社會學習論者也強調社會因素影響行為和同性示範特性的重要性。孩子的社會經驗能與性別意識發展、互動;如果在某一特別文化裡,男孩煮飯、縫紉是社會接受的行為,那麼喜歡煮飯、縫紉的男孩就會認為自己和那些不喜歡這些活動的男孩一樣,都是男性化的。因此同性的孩子可發展各種與性別相關的特質,而同時維持其性別身份。而受到非傳統型的母親教育出來的孩子,他們在活動、職業、玩伴的選擇上較沒有性別意識。,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