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辽宋夏金元复习课课件1-人教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4558707 上传时间:2024-10-05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8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代辽宋夏金元复习课课件1-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五代辽宋夏金元复习课课件1-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五代辽宋夏金元复习课课件1-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五代、辽、宋、夏、金、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 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 的继,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从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各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过程,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有突出成就,继续处于领先地位,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阶段特征政治 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进,复习思路,本单元头绪凌乱,难以形成整体印象,按线索复习比较好。,主要线索,:,1,、政治,:,A.,政局: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重要制度,B.,政治经济改革,2,、经济:,封建经济发达和向边疆地区扩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民族关系:,战与和,4,、科技文化繁荣。,复习思路本单元头绪凌乱,难以形成整体印象,按线索复习比较好。,辽宋夏金元政权,政权,民族,存在时间,创建者,都城,辽,契丹,916-1125,年,阿保机,上京,北宋,汉,960-1127,年,赵匡胤,东京,西夏,党项族,1038-1227,年,元昊,兴庆,南宋,汉,1127-1276,赵构,临安,金,女真族,1115-1234,阿骨打,会宁,中都,元,蒙古族,1206,1271,铁木真,忽必烈,(燕京,),大都,辽宋夏金元政权政权民族存在时间创建者都城辽契丹916-112,辽,(916-1125,年,),都上京,北宋,(960-1127,年,),都 东京,夏,(1038-1227,年,),都兴庆,金,(1115-1234,年,),都会宁、中都,南宋 都临安,(1127-1276,年,),元,(1271-1368),都:大都,趋势:,各民族政权由并立、对峙逐步走向统一。,原因:,经济重心实现南移,南北差距逐渐缩小;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逐步完成封建化。,辽(916-1125年)都上京北宋(960-1127年)夏(,专题: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我国历史上结束分裂而完成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西晋、隋朝、元朝,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从时间上看:,1600-700,从朝代来看:,秦汉隋唐元明清,从分裂时期看:,国家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空间上看:,统一的空间不断扩大,从地位和作用看:,统一王朝实施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专题: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我国历史上结束分裂而完成统一的封建,统一能成为历史发展主流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秦汉以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批,杰出人物,为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统一能成为历史发展主流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认识:,(,1,),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即使在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因此,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分裂国家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注定要失败的。,(,2,)历史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其间尽管有低潮、曲折甚至暂时的倒退,但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从表面上看,历史的发展是在分合的循环往复中进行的,实质上,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巩固和发展,)。,认识:(1)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各政权主要制度,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评价(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举制的发展:表现及作用,思考:,与明朝加强中央集权比较,突出解决地方割据问题,北宋:,中期的改革,(,背景,、,内容、结果、教训,),思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比较,辽:,政治制度(蕃汉分治);文化,西夏:,政治制度;文化,金:,猛安谋克制,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地方,行省制),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各政权主要制度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评价(政治、,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基本方针:,最大限度地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于中央。,(,1,)集中军权,A,解除石守信等禁军将领兵权。,B,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统兵,),、枢密使,(,调兵,),。,C,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D,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基本方针:最大限度地集中军权、行政,(,2,)集中行政权,A,中央 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军权,(,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政权,(,财权,),B,地方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文臣任知州,防武人干政,(,重文轻武,),设通判监督知州,二者互相牵制,三岁一易,(2)集中行政权,(,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A,各路设转运使,。,B,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死刑须报中央批准,。,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目的:,赵匡胤建北宋的方式,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巩固政权,建国时分裂割据现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些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在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同时,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过度削弱地方权,导致国力衰微,注意联系当前我国:扩大企业自主权、给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更大的优惠政策的正确性和重要性,(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特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目的:北宋,科举制的发展,(,1,)隋朝兴起科举制:,隋文帝,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2,)唐朝完善科举制:,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增加取士的人数,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高官主考,提高科举地位,(,3,)北宋发展科举制,对,科举制本身,进行调整和变革:,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目,扩大录取名额,(,4,)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废除考诗赋旧制,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和断案,北宋初期改革科举,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为,各阶层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出现官员冗滥局面。,王安石改革科举,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科举制的发展(1)隋朝兴起科举制:北宋初期改革科举,在很大,北宋中期政治经济改革,名称,内容,作用,理,财,措,施,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物给农民,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征收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平均赋税,增加政府收入,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政府收入,表,1,:,北宋中期政治经济改革名称内容作用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名称,内容,作用,军,事,保甲法,农村住户编为保,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战时作战,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加国家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将兵法,固定禁军辖区和训练的将官,充实边防力量,教,育,改革科举,科举废明经科设明法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成绩优秀,者直接受官,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表,2,:,北宋中期政治经济改革,名称内容作用军保甲法农村住户编为保,保丁平时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王安石变法的认识:,1,、背景:,政治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2,、目的:,解决社会危机,维护封建统治,3,、结果:,财政收入增加、军事实力增强,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失去王权的支持而最终失败,4,、教训:,改革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用人要得当,改革措施得以有效贯彻;,改革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改革进程应循序渐进,点面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认识:1、背景:政治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背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时期,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时期,目的,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废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挽救北宋统治危机,作用,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成功原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失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反对;用人不当。,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背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时期北宋中期社,专题:古今中外改革规律小结,一、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1,、,奴隶社会的改革,管仲改革,2,、,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苏联东欧改革,专题:古今中外改革规律小结一、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二、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归纳(目的),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2,、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改弦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二、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归纳(目的),三、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本身的局限,(,2,)反对势力的强大,三、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辽:蕃汉分治,原因:,为了适应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产方式,,辽政府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构,特点:,因俗而治,是一种,民族分治,,实质是民族统治,作用:,承认汉法设南面官的做法,实际是,对先进封建文化的一种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辽:蕃汉分治原因:,金:猛安谋克制,女真族在建立政权之前,还处于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猛安谋克制从,氏族部落组织,到,军事组织,再发展为,地方行政组织,。其性质是,兵农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猛安是千夫长,谋克是百夫长。,300,户为谋克,,10,谋克为猛安。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这是,“,兵农合一,”,的制度,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封建化;使金的经济、军事力量大增,为它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条件;开发了祖国边疆。,金:猛安谋克制女真族在建立政权之前,还处于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元: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地方,建,行省制度,行省为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的机构,“行中书省”即为执行中书省命令的机构。后来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