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专题三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4551953 上传时间:2024-10-05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论课专题三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概论课专题三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概论课专题三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专题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1.,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2.,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教学目的,教学重点:,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教学难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设计:,讲授、多媒体、讨论、,教学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时数与设计,目录,一、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它结束了,100,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各族人民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首先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原因:为了国内局势的安定,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剿匪反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这时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处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但社会主义因素起领导作用。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经济形态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在思想文化形态上,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经济上,,国营经济的建立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为中国革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前提。,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然性,1953,年,12,月毛泽东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路线,工 业 化,三大,改造,农 业,手 工 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两翼,主体,(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社会主义改造(两翼),过渡时期总路线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建设工业化国家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的问题。,解决生产力,解决生产关系,(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国营农场的收割机,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片段,-,视频,-,优酷视频,-,在线观看,),1.,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道路:,合作化,改造方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改造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形式及步骤:,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生产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1.,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http:/ 超英赶美,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1956,年,7,月,12,日,从总装配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改建鞍山钢铁公司,(,以下简称鞍钢,),,兴建武汉钢铁公司和包头钢铁公司。,在施工的,1,万多个建设单位中,限额以上的有,921,个,它们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骨干,其中有许多是我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飞机、汽车、发电设备等等。,“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计划规定为,14.7%),。,“一五”计划的成绩是巨大的,是,1953,年至,1980,年的,5,个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它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但是,这个成就是有代价的:因为追求高速度和增加工业投入,使我国的供求关系由原来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变为由国家按计划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是适应上述这种转变要求的变革,只是这种变革要求过急、转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工作过于粗糙。,1957,年曾经有所调整,但很快就被后来的“大跃进”所冲掉了。,三大改造的历史局限,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随之扩大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3.,要求过急,发展过快,工作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因为采取了这种方式,这场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莫测,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问题。,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以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自己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些规定充分表明我们国家的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权力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是任何资本主义民主所无法比拟的。,(一)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的初步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3.,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被清除出中国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地主和富农,被改造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被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社会主义集体劳动者,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劳动人民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4.,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上解决,人民对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是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这一胜利,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世界的面貌,鼓舞了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3,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