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水制冷及冰蓄冷教学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4550735 上传时间:2024-10-05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48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氨水制冷及冰蓄冷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氨水制冷及冰蓄冷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氨水制冷及冰蓄冷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制 冷 原 理 与 技 术,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八章几个制冷专题,第一节,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第二节扩散吸收式制冷,第三节空调用蓄冷技术,1,第八章几个制冷专题第一节 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第二节扩散,第一节,氨水吸收式制冷机,一、原理:,制冷原理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相同,氨为制冷剂,水为吸收剂;,氨水溶液常温时能强烈地吸收氨蒸汽,而在高温下又可以将氨蒸汽释放出来;,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区别:,发生器发生出来的氨蒸汽会含有较多的水份,因此必须设置精馏装置;,氨作制冷剂制取,0,以下的低温。,2,第一节 氨水吸收式制冷机一、原理:2,二、氨水溶液的性质,1,、氨与水能以任意比例完全互溶;,2,、氨水溶液对有色金属有腐蚀作用(磷青铜除外),因此,氨水系统禁用铜,及铜合金;,3,、密度随浓度增大,而减小;,3,二、氨水溶液的性质3,4,、比热变化见下图:,4,4、比热变化见下图:4,5,、导热率变化见下图:,5,5、导热率变化见下图:5,6,、粘度变化见下图:,6,6、粘度变化见下图:6,三、氨水焓浓图,上半部分为气态,区,下半部分为液态,区,中间是湿蒸汽区,,为了求的温度,给,出了一组辅助线;,7,三、氨水焓浓图7,三、精馏原理,1,、,T2,温度时,A,组分:在液,相摩尔分数,x2,,汽相分数,y2,;,2,、,T1,温度时,A,组分:在液,相摩尔分数,x1,,汽相分数,y1,,有,y1y2,;,3,、将,T2,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引出冷凝,会使得冷凝液,A,组分含量大于,T1,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A,组分含量;,4,、反之,将,T1,温度下的液,加热至,T2,温度,蒸汽中的,B,组分含量会从(,1,y1,)增加到(,1,y2,)。,8,三、精馏原理8,9,9,5,、设原始溶液中,,A,组分摩尔分数为,x,,当温度为,T4,时达到饱和,此时,A,组分在液相中摩尔组分,x4,,汽相组分,y4,;,6,、将引出汽加以冷却,温度为,T3,、,T2,、,T1,时,汽相中,A,组分比例升高为,y3,,,y2,、,y1,;,(,温度越低,易挥发组分因其沸点低比例越高,),7,、将引出的液体加热,温度为,T5,、,T6,时,液相中,A,组分比例降低为,x5,、,x6,,伴随着,A,组份降低必然是,B,组分比例的升高。,8,、经过反复蒸发和冷凝,使蒸汽沿汽相线下降,最后得到很纯的,A,组分,使液体沿液相线上升,最后得到很纯的,B,组分,这就是精馏的实质。,10,5、设原始溶液中,A组分摩尔分数为x,当温度为T4时达到饱和,四、精馏装置,精馏操作是在精馏塔内完,成的,精馏塔是直立圆形塔体;,塔内装一层层的塔板或填料;,塔板上有许多小孔,下层塔板,蒸汽可以通过塔板小孔上升,而,本层液体可以通过小孔下降到下,层。,通常液体会通过塔体中间某,一适当位置进入塔体,将进料,层板称为,加料板,,加料板以上,塔断称为,精馏段,,加料板以下,塔断称为,提馏段,。,11,四、精馏装置11,12,12,五、单级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1,、精馏装置:将精馏装置中的全凝器和再沸器和塔体做成一体,构成精馏塔,并且由,发生器,取代,再沸器,,并将全凝器叫做,回流冷凝器,。,2,、精馏流程:,浓溶液由提馏段,b,进入精馏塔,与精馏段,c,流下的溶液一起沿提馏段流至发生器,a,,在此过程中与从发生器蒸发出来的蒸汽进行热质交换,使得溶液逐渐变稀,而上升的蒸汽浓度逐渐变浓。,产生的氨气继续上升到精馏段,c,,与来自回流冷凝器,d,的回流液进行热质交换,浓度进一步提高,同时回流液浓度逐渐降低。,13,五、单级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13,14,14,3,、制冷循环及在焓浓图表示,发生、精馏过程,:,1a,点:进入精馏塔的初始状态点,处于过冷状态;,1,点:溶液在塔内被加热达到的饱和状态点;,2,点:发生终了的稀溶液状态点;,1”,点:与溶液饱和状态点,1,相平衡的汽相状态点;,5,点:塔顶排出的蒸汽状态点。,1”,5,表示蒸汽在精馏段进一步提纯的过程。,15,3、制冷循环及在焓浓图表示15,冷凝和节流过程:,6,点:从塔顶排出的蒸汽(,5,点)在等压等浓度下冷凝成液体,6,点;,7,点:液氨经节流压力下降,形成处于蒸发压力下的湿蒸汽,7,点;其液相点,7,和汽相点,7,可以采用三角形试凑法得到。(,6,、,7,两点焓浓均相等,位置不变,),蒸发过程:,8,点:,蒸发器蒸发出来的氨状态点,8,(可能是湿蒸汽、饱和蒸汽甚至是过热蒸汽,取决于被冷却物体的需求温度),蒸发过程浓度不变。若,8,点为湿蒸汽,其汽相点和液相点分别为,8,和,8,。,16,冷凝和节流过程:16,17,17,吸收过程:,3,点:稀溶液状态点;,4,点:吸收完成后的浓溶液状态点;,3,4,:吸收过程。,溶液泵输送溶液过程:,系统图中,4,点溶液经泵做功后达到,4a,点,但是由于焓差很小,焓浓图中认为两点重合。,溶液热交换过程:,2,2a,:稀溶液在溶液热交换器的被冷却过程;,4a,1a,:浓溶液在溶液热交换器的被加热过程。,2a,点经过节流为,3,点进入吸收器,,(,2a,与,3,点重合,),。,18,吸收过程:18,六、单级氨水吸收式制冷的热力计算,发生、精馏过程:,精馏塔内物料衡算:,精馏塔内热平衡:,发生器的热负荷:,冷凝、过冷、节流过程:,过冷器热负荷:,蒸发过程:,19,六、单级氨水吸收式制冷的热力计算19,吸收过程:,溶液泵输送溶液过程:,溶液热交换过程:,循环热力计算:,20,吸收过程:20,第二节扩散吸收式制冷,一、系统特点:,循环中除了制冷剂氨、吸收剂水之外还加入了扩散剂氢作为辅助工质;,整个系统处于同一压力下,利用氢气的扩散作用省略了节流过程,不设任何阀门;,利用热虹吸原理输送溶液,不设机械泵。,结构简单,无任何运动机械,无噪声,寿命长;,虽然热力系数较低,为,0.3,0.5,;但可以采用余热废热等多种热源,具有较好的前景。,21,第二节扩散吸收式制冷一、系统特点:21,22,22,二、扩散吸收式循环,发生、精馏过程:从储液器流出的浓氨水在溶液热交换器被加热后,通过热虹吸泵输送至发生器;,溶液在发生器中被再次加热,产生的氨蒸汽上升到精馏器,最后较纯的氨蒸汽进入冷凝器;,而发生中产生的稀溶液借助于发生器和吸收器之间的高度差经过溶液热交换器进入吸收器。,氨蒸汽在冷凝器依靠空气自然对流冷却冷凝。,从冷凝器来的氨液以及一股来自吸收器的氨氢混合气体均从蒸发器上部进入,使蒸发器内充满氨氢混合物。虽然蒸发器总压等于冷凝器压力,但是氨蒸汽的分压力减小,氨液蒸发,实现制冷。,23,二、扩散吸收式循环23,从蒸发器底部流出的氨浓度很高的混合气体经过气体热交换器进入储液器的上部空间,然后沿着吸收器管道向上流动,其中的氨气逐渐被从上而下流动的稀溶液吸收,吸收热被管外自然对流空气带走。,稀溶液吸收氨气后变成浓溶液进入储液器中。而混合气体中随着氨气量减小,密度逐渐减小,向上浮力加大,使得混合气体流出吸收器,这股气体在气体热交换器中冷却后进入蒸发器。,24,从蒸发器底部流出的氨浓度很高的混合气体经过气体热交换器进入,一、蓄冷技术概念,定义:将制冷机制取的冷量以显热或者潜热的方式予以储存,在需要的时候再将其释放出来的一种技术。,意义:可使空调系统的高峰用电负荷与其他用户的高峰用电负荷错开,从而对电力负荷实施“移峰填谷”,缓解电力紧张局面。,二、蓄冷技术分类,按照蓄冷原理分类:显热蓄冷、潜热蓄冷和化学蓄冷;,按照持续时间分类:昼夜蓄冷、季节性蓄冷;,按照蓄冷材料分类:水蓄冷、冰蓄冷和共晶盐蓄冷;,按照蓄冷策略分类:分量蓄冷策略、全量蓄冷策略。,第三节空调用蓄冷技术,25,一、蓄冷技术概念第三节空调用蓄冷技术25,26,26,三、水蓄冷,1,、定义:水蓄冷就是利用水的显热来储存冷量的,水经冷水机组冷却后储存于蓄冷罐中用于次日的冷负荷供应。,2,、方式:水蓄冷方式概括为四种:自然分层蓄冷、多罐式蓄冷、迷宫式蓄冷和隔膜式蓄冷。,自然分层蓄冷:水的密度与其温度密切相关,依靠密度大的水会自然聚集在蓄冷罐的下部,形成高密度水层。具体来说,温度为,4,6,的冷水聚集在蓄冷罐底部,而,10,18,的空调回水自然聚集在蓄冷罐上部,实现冷热水的自然分层。,27,三、水蓄冷27,多罐式蓄冷:将冷水和热水分别储存在不同的蓄冷罐中,并保证在蓄冷和释冷开始时有一个罐是空的。利用空罐实现冷热水的分离,从而保证送至符合的冷水温度不变。,迷宫式蓄冷:采用隔板将大水槽分成许多个小单元格,按水流设计路线依次流过每个单元格。在蓄冷和释冷过程中,水交替地从顶部或底部进入单元格。,隔膜阀蓄冷:在蓄冷罐中部安装一个活动的柔性隔膜或可移动刚性隔板,将蓄冷罐分成冷热水两个存储空间。,28,多罐式蓄冷:将冷水和热水分别储存在不同的蓄冷罐中,并保证在,四、冰蓄冷,1,、分类:制冰方法有静态制冰和动态制冰;制冷系统构成有直接蒸发式和简介冷媒式。,静态制冰:冰的制备和融化在同一位置进行,蓄冰设备和制冰部件为一体结构。具体形式有冰盘管式、完全冻结式、密封件蓄冰。,动态制冰:冰的制备和储存不在同一位置,制冰机和蓄冰槽相对独立。,直接蒸发式:将制冷系统的蒸发器直接用作制冰元件。如盘管外制冰、制冰滑落式等。,间接冷媒式:用载冷剂制冰。,29,四、冰蓄冷29,2,、具体方式:,冰盘式直接蒸发式冰蓄冷:蓄冰时盘管内制冷剂蒸发,盘管外逐渐结冰;释冷时将空调回水送入蓄冰槽,与冰直接接触。,完全冷冻式间接冰蓄冷:制冰时,制冷机制出冷量全部用于冷却载冷剂(,25,乙二醇),载冷剂走管内,管外结冰,使蓄冰罐的水完全冻结;释冷时空调回水走管内,使管外冰融化。,制冰滑落式冰蓄冷:属于动态制冰方式,将水喷淋在蒸发器管外逐渐结冰,当冰层达到一定厚度,将其除下存储。,30,2、具体方式:30,31,31,密封件式冰蓄冷:将密封件装水置于蓄冰槽内,在载冷剂作用下,密封件内结成冰球。密封件多采用聚乙烯材料制成,内部装水及冰的成核剂,形状有圆球形、哑铃型、长方块形,为了强化传热内加金属蕊芯(又有单蕊芯冰球和双蕊芯冰球)。,冰晶式冰蓄冷:采用特殊的制冷机组,将低浓度载冷剂溶液(乙二醇)冷却至冰点以下,使其成为细小而均匀的冰晶,冰晶与载冷剂形成泥浆状物质,称为冰泥,冰泥被泵输送至蓄冰槽。,32,密封件式冰蓄冷:将密封件装水置于蓄冰槽内,在载冷剂作用下,,五、共晶盐蓄冷,共晶盐是一种相变材料(无机盐、水、成核剂、水和稳定剂组成的混合物),可以在较高温度时进行相变。将共晶盐封装在塑料容器内,再沉浸在蓄冷槽内。蓄冷时,蓄冷槽通载冷剂;释冷时,蓄冷槽通空调冷媒水。,33,五、共晶盐蓄冷33,六、蓄冷技术发展概述,世界上最早的蓄冷空调大约出现在,1930,年前后的美国,当时教堂、剧院等需要间歇供冷;,上个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促使蓄冷技术飞速发展。美国南加利福尼亚爱迪生公司首先制定了分时电价。美国于,1981,年后开始推广蓄冷技术;至今美国的冰蓄冷空调已十分普及;,欧洲及日本也于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研究冰蓄冷技术,且冰蓄冷技术在日韩等国快速得到普及;,我国的台湾于,1984,年从国外引进了第一套冰蓄冷装置;,我国大陆地区冰蓄冷空调技术起步较晚,首次采用引进国外冰蓄冷技术的建筑深圳电子科技大厦,1993,年完工;,90,年代采用冰蓄冷空调的建筑还有北京首都体育管、北京日报社综合办公楼等;,1995,年我国成立了“全国蓄冷空调研究中心”,,1996,年组建了“全国蓄冷空调节能技术工程中心”。,34,六、蓄冷技术发展概述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