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侵犯行为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4520235 上传时间:2024-10-04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侵犯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第六章侵犯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第六章侵犯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七章 侵犯行为,第七章 侵犯行为,辽宁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卢绍君,一、,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三、,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四、,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一、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一)侵犯行为的概念,(二)侵犯行为的解释,(一)侵犯行为的概念,1.,侵犯行为的定义,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2.,侵犯行为的分类,(,1,)从侵犯的方式上看,侵犯可以分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从侵犯的动机上看,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根据侵犯的指向性,还可以分为公然侵犯和关系侵犯。,3.,侵犯的普遍性,最血腥的一百年,20,世纪,美国,1970,1980,年,10,年间暴力犯罪上升了,62%,4.,侵犯的稳定性,侵犯行为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早年的侵犯性与后来的侵犯行为有普遍联系。,赫伊斯曼(,1984,)对,600,多名被试进行历时,22,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侵犯性记录能够很好地预示他们成年以后,(30,岁,),的侵犯性行为。,(二)侵犯行为的解释,1.,侵犯的本能理论,侵犯是一种本能,是由遗传获得的,而非习得的。,(,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生的本能:爱与建设的力量 向内:自杀、自虐,死的本能:恨与破坏的力量 向外:侵犯、征服,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释放,。,(,2,)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侵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侵犯也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于实施侵犯,而战争就成了发泄侵犯冲动的重要途径。,证据:,Lorenz,(,1966,),雄丽鱼,Lorenz,,,诺贝尔得主,动物行为学家,观察了一种攻击性很强的热带鱼,丽鱼的行为,他发现,雄丽鱼会攻击同种的其他雄鱼,以捍卫自己的地盘。但雄性丽鱼并不攻击雌性丽鱼,也不攻击异种的丽鱼。若将所有同种类的丽鱼从水箱中移走,只剩下一只异种雄性丽鱼,这只雄性丽鱼会攻击异种的雄鱼。此外,如果所有其他雄鱼也被移走吧,雄丽鱼最终会攻击并杀害雌丽鱼。,Lore,和,Schultz,(,1993,)指出:动物中普遍的侵犯现象之所以在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乃因为其具有使动物存活的价值。同时,几乎所有的动物似乎都已演化出一种有力的抑制机制,使他们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抑制他们的攻击。,侵犯也是一种选择性策略,取决于动物先前的社会经验以及当时所处的特定环境。,证据:,Lorenz,(,1966,),雄丽鱼,侵犯有进化意义,黑头鸥吃掉其他鸥鸟的幼鸟,南极帝王企鹅将同伴推入海中看有没有猎食的鲸鱼,人类行为更易受社会环境的塑造,-,社会化,(,3,)对本能论的评述,本能论认为人类之所以会出现侵犯行为,是因为具有与生俱来的侵犯本能。这种观点遭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这些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类质疑是,在动物身上,是否真的存在侵犯本能。,另一类质疑是即便在动物身上存在侵犯本能,那么是否就意味着人类就一定具有侵犯本能呢?如果人类具有侵犯本能,那么我们可以预期,人类应该在侵犯本能的驱动下程序化地表现出侵犯性。由此推断,人类侵犯行为的表现上应该有许多相似之处。事实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种类上。,Zing (1961),实验证明攻击行为是否是天生的。,猫和老鼠在同一个笼子里,小猫没有攻击老鼠,还成为了好伙伴,证明攻击本能可以被幼年的经验抑制。,这类的攻击难道仅仅是天性吗?,2.,侵犯的生物学理论,侵犯归于个体内部,脑机制:,海马:,影响情绪;,杏仁核:,该区域受到电击时,温和的机体变得暴躁;当该区域的神经活动被抑制时,暴躁的机体变得温和;,大脑皮层:,皮层受损时,会表现出更激烈的侵犯行为。,神经递质:,5,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侵犯增多);,雄性激素:,增加攻击性,3.,挫折,侵犯理论,(,1,)最初的理论观点,多拉德和同事提出。,挫折,(frustration),:对行为后果的阻碍。换句话说“我们想要什么东西却得不到的时候,我们就会遭受挫折。”,“,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他们认为,侵犯只有一个原因(挫折),挫折只有一个反应(侵犯)。,玩具实验(勒温,,1941,),实验组:把孩子们带到一个全是玩具的房间前,孩子们非常想期待玩那些玩具,但是实验者只允许他们从窗外观看,不许他们进去玩。在经历漫长而痛苦的等待之后,这些孩子最终才有机会玩那些玩具。,控制组的孩子则一开始就被允许玩那些玩具,没有遭受挫折。,结果发现:玩玩具的时候,实验组比控制组的行为更具破坏性,将玩具摔在地上,往墙上砸,或是踩踏玩具。,马路上的冲突往往是由驾驶员的挫折感导致的。,挫折感越大,导致的侵犯越强?,哈里斯(,Harris, 1974,)实验,实验助手在商场、银行和售票窗口排,队的人群中插队,插到第,二,个人或者,第,十二,个人的前面。,观察表明,第二个人对插队者的,反应比第十二个人更具有侵犯性。由,于第二个人比第十二个人能更快地达,成目标,所以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感。,口头攻击,非语言攻击,替代性侵犯,(,displaced aggression,),:,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对方抗衡时,不能够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身上 。,替代性侵犯,(displaced aggression),有两种类型:,-,侵犯对象的替代,-,侵犯类型的替代,受到父亲责打的孩子由于不能直接挥拳打倒父亲,可能会嘟嘟囔囔地骂父亲几句(侵犯类型上的替代),或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侵犯对象上的替代)。,(,2,)理论的修正,-,侵犯线索,侵犯线索,(aggression cue),:挫折引发了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以及被个体标定是“愤怒”的情绪状态;只有当环境中出现能引发侵犯的适当线索时,侵犯才会出现。,侵犯线索具有个体差异性,只有当个体将某个事物与侵犯行为联系在一起时,线索才具有引发侵犯的作用。,-,武器效应,武器有效的侵犯线索,伯克维茨和李,佩奇(,Berkowitz &Le Page, 1967,)的实验,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使被试有机会对实验助手实施电击。,实验条件,a,:桌子上除了放有电击设备外,还有一杆,.12,口径的猎枪和一支,.38,口径的左轮手枪(武器条件)。,实验条件,b,:在电击设备旁边放置两副羽毛球拍。,结果表明当被试愤怒时,他们在武器条件下,比在羽毛球拍条件下对实验助手实施了更多电击。,手枪增强了人们的侵犯行为。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武器效应”。,美国校园枪击案,美国东岸时间,2007,年,4,月,16,日上午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凶手赵承熙。,“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美国的枪杀案每年达到,1,万起。,(,3,)对挫折,侵犯理论的评述,挫折并不是侵犯的唯一原因,而且挫折也不是总导致侵犯行为。,挫折究竟是指一种外部的环境条件(某一事件),还是一种个体的内部状态(由这一事件引起的内部感受),挫折,侵犯理论在这一点的阐述上有些不足。,另外,替代性侵犯的观点非常有趣,可是,人们对于究竟什么样的事物会成为替代性侵犯的目标物还没有给出充分的界定,也没有足够的研究加以证实。而且,挫折,侵犯理论也无法解释攻击行为多样性的问题。,侵犯线索理论也没能逃开研究者的质疑。,4.,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侵犯行为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后天习得的。侵犯是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班杜拉,,1963,,,1973,),班杜拉 充气娃娃实验,(,1,)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通过强化(,reinforcement,)习得侵犯行为,因做出攻击行为而获得奖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关注,) ,导致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大。(打我娃娃实验),-,通过观察习得侵犯行为,通过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习得侵犯。,模仿电影中的成年人或者卡通人物,出现攻击玩具的行为。,“打人的幼儿园孩子”,(,2,)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述,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的论述非常重要,这是因为,社会学习理论在习得的侵犯行为和实际出现的侵犯行为间作了重要区分。,它解决了挫折,侵犯理论所不能回答的问题:人类侵犯行为的多样性。,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对侵犯行为不关注或忽视,可减少侵犯行为。在这种条件下既没有提供可以仿效的侵犯榜样,也没有提供额外关注的强化。,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1.A,型人格,A,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紧迫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B,型人格:竞争性不是很强的、行事从容的、不容易发怒。,研究发现:,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对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批评和不合作” 。,2.,敌意归因偏差,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你在图书馆前漫步,,一个冒失的家伙撞倒了你,情境不明确,信息不清晰,敌意归因偏差,:,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报复性侵犯行为,3.,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Bettencourt & Miller,,,1996,;,Knight,,,Fables & Higgins,,,1996,),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1.,高温,美国五十个城市,45,年(,1950-1995,)的年平均温度,vs,暴力犯罪的信息,天气越热的年份里暴力犯罪的比率越高。,戴厄舍和德勒维(,Anderson,Deuser,& DeNeve,1995,)实验:被试在一个可调温度的房间内打游戏。房间内可调为适宜温度(大约华氏,72,)或是非常高的温度(华氏,94,)。结果发现,温度越高,被试体验到更多敌意,人们会出现越多的侵犯念头。,温度越高,侵犯行为就越多?,倒,U,型,在华氏,8185,度时,暴乱的数量最多,,当温度较低或很高时,暴乱发生的数量较少。,侵犯,2.,酒精和药物,(,1,),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至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2,)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3.,唤醒水平,情绪二因素论把情绪体验分为两个部分:生理唤醒以及个体对这种唤醒状态的认知性标定。,个体对这种生理唤醒状态的解释,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被试观看暴力色情影片后,侵犯程度明显增加,2009,年洛杉矶湖人队,15,日夺得本年度,NBA,总冠军后,洛杉矶球迷涌上街头欢庆胜利,但在庆祝过程中偶发暴力事件,警方逮捕了至少,8,人。,4.,去个性化,去个性化的概念最初是由费斯廷格等人于,1952,年提出。,所谓去个性化,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去个性化的两个外部条件:一是身份的隐匿;二是责任的模糊化,津巴多的经典实验(,1969,),被试:,纽约大学的女学生,四人一组。,去个性化组:,每人发一件从头蒙到腿的大罩巾,不使用他们的姓名,并在黑暗中进,行实验,因而同一组被试无法相互辨认。,控制组:,每人胸前都有一个很大的姓名卡片,并相互引见,同组被试之间就知,道了每个人的姓名。,实验条件(被评者):,(,1,)温柔的富有献身精神的年轻妇女,她正为资助未婚夫上大学而工作;,(,2,)令人讨厌的自私自利的女性。,研究程序:,给被评价对象以电击,引发她的痛苦,然后对其进行评价。,实验进行时,被试可以看到被评价者正在说话,但听不到声音。每当,她们按电键给予电击时,被评价者就身体扭动,挣扎,表现出痛苦的,样子。,电击共,20,次,分两个阶段操作。当电击进行到第,10,次时,被评价者,痛苦强烈,以致于挣脱了电极带,继续进行后,10,次的电击。,去个性化条件下人们的攻击行为明显增加,实验条件下群体导致人们实施的侵犯行为增加,从实验结果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前,10,次还是后,10,次电击,也无论是对善良的人还是对令人讨厌,的人,去个性化组都实施了差不多两倍时间的电,击。,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因,此,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也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1.,文化与侵犯,在本质上,文化影响侵犯不是决定侵犯行为是否发生,而是文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向。,“荣誉文化”,2.,媒体暴力,大众媒体(包括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等)刊登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是引发侵犯的重要社会因素。,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侵犯线索和模范对象,增加暴力。,挫折,侵犯理论 :宣泄,降低暴力发生的可能。,菲利普斯,1983,年的实验:,考察凶杀案与拳王争霸赛中的公开暴力之间的关系。,比较了,1973-1978,年,18,次重量级拳王争霸赛之后的预期,凶杀率和实际凶杀率,凶杀案平均增加了,7.29,起,而凶,杀案最高的增长发生在媒体宣传力度最大、收视范围最,广的比赛如著名的阿里与费雷泽之战结束之后。这场比,赛结束后,凶杀案增加了,26,起之多。,加里森敢死队,作为中国第二部引进的美剧,于,1980,年,10,月开播,当时在每周六晚,8,时播放。但这部,26,集的美剧播完第,16,集后,便以黑底白字正告观众:本剧播放完毕。但是很多人都看出来,电视剧只播了一半。国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纷纷给中央电视台写信。这成了,CCTV,历史上的大事件。,(,1,)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媒体暴力影响孩子对于暴力的认知,“暴力行为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好人”也会使用暴力行为;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使用暴力未尝不可”。,-,媒体暴力改变孩子关于暴力的态度,暴力镜头已经不构成新异刺激,对此形成漠视的态度,减弱他们对暴力行为的敏感度,降低他们对受害者的同情。,-,媒体暴力引发孩子对暴力的模仿,看到看似真实、没有受到惩罚的暴力行为,模仿这种行为,在处理问题时,简单的运用模仿到的行为。,(,2,)暴力视频游戏,研究者认为,暴力视频游戏将会引发游戏者的侵犯行为。研究已经证明,实验室中设置的暴力视频游戏,就会增加被试的侵犯想法和行为,暴力视频游戏与侵犯行为、违法行为有高正相关,这一效应在具有侵犯倾向的个人及男性身上表现更加明显,(Anderson & Dill,,,2000,,转引自,Ferguson,,,2007),。,暴力游戏会导致日常生活中的暴力行为吗?,媒体暴力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经常看电视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每天看电视超过,4,小时),比起那些,不经常看电视的人(每天看电视少于,2,个小时)更容易对外面的暴力,程度持夸大的看法。,过度沉迷电视的人对自己受攻击的恐惧更为强烈。,(,3,),暴力的色情刊物与对女性的暴力,男人对女人的侵犯行为多采用强暴,的方式。,研究证明,长期接触暴力色情题材,会使得对女性施加暴力的容忍度增,加,并且,也是影响实际侵犯行为,的一个现实因素。,三、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一)家庭暴力,(二)校园欺负,(一)家庭暴力,11.25,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我国有,3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受害者一般以妇女儿童居多。就总体而,言,受教育程度越低,生活越贫穷,社会地位越低,则家庭暴力的发生率,越高 。,家庭成员为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总数的,50,以上,知识分子,实施家庭暴力呈上升趋势。,家庭暴力三种形式:,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二)校园欺负,中小学生中经常发生的一种侵犯行为,包括恶意推搡他人、打骂他人、,给他人起侮辱性的绰号、散布谣言等等。学校中的欺负行为非常普遍,,在各个国家中都具有很高的发生比例。,1.,欺负行为的特点,欺负行为的特点:它属于侵犯行为或故意伤害行为;行为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欺负行为的双方在力量上以不均衡为特点。,2.,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欺负行为参与者的人格特质,家庭因素,四、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一)移情能力培养,(二)成熟个性的培养,(三)宣泄,(四)社会公平的建立,(一)社会公平的建立,不患寡而患不均,生物心理学家的猴子实验,(S.F.,Brosnan,& F. de Waal,2003),被试:卷尾猴,给一对猴子两个代币,可以用代币换取报酬(黄瓜或者是更喜欢的葡萄)。,实验条件:,1,)平等:两只猴子都得到黄瓜;,2,)不公平:一只猴得到葡萄,另一只猴得到黄瓜;,3,)努力对照:一只猴没付出努力就获得葡萄,另一只猴用代币只换得黄瓜;,4,)食物对照:一只猴子用代币换得黄瓜后,发现在另一只猴子常待着的地方放有葡萄。,“相对剥夺理论” (亚当斯,,1965,),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等的人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相等,双方就,都有公平感。否则,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二)宣泄,宣泄,(catharsis),的基本假设是,侵犯性的精神能量是一个常数,能量聚集越多,其发生侵犯性行为的可能性愈大。若这些不良情绪得以合理宣泄,就可以减小其侵犯性的强度,攻击行为也会随之减弱。一切实际的侵犯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宣泄是指已经产生了对一定对象的侵犯准备而言的。对于未产生愤怒攻击准备的人,实际地经验侵犯行为,或想象、目睹别人实施侵犯行为反而会更增加侵犯的危险性,这证明宣泄方法不能滥用,否则效果适得其反。,宣泄(,catharsis,),亚里斯多德,-,悲剧,Freud,(三)移情能力培养,移情是指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能够体察到他人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降低其侵犯性。,(四)成熟个性的培养,犯罪心理学家强调,个性成熟者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较高,对别人进行侵犯的可能性也较小。,犯罪心理学家强调的成熟个性特征主要有:,(1),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2),关心别人的福利和得失;,(3),不保留敌意与怨恨;,(4),不歪曲现实;,(5),自我认识客观;,(6),对自己的行为负责;,(7),懂得自己的角色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而不成熟的个性特征则与此相反。,作业与思考题,1,你怎样看待侵犯行为的普遍性和连续性?,2,有人认为,没有一种侵犯理论能够解释各种的侵犯行为。你怎么样看待这一问题,试比较各种理论间的异同。,3,请你举一个生活中替代性侵犯的例子。你觉得什么时候会出现替代性侵犯?,4,你怎样解释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之间的联系?,5,社会学习理论和挫折,侵犯理论对媒体暴力的作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你赞成哪一派的观点,?,请详述原因。,6,设计一个实验,考察酒精对侵犯行为的影响。你觉得有哪些变量需要控制,?,7,除了文中提到的控制侵犯行为的途径,你觉得还有哪些其他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