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4496848 上传时间:2024-10-0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手足口病病原学特点,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病原学,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4、5、7、9、10,、,16,型;,柯萨奇病毒,B,组的,2、5、13,型;,肠道病毒,71,型;,新肠道病毒。,常见病毒: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手足口病病原学特点,病原体抵抗力,病毒对,75%,酒精,,5%,来苏耐受;,病毒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病毒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病毒可在外环境中长期存活,。,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家畜、宠物等不感染,也不传播此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咽部排出病毒持续,12,周,粪便排出病毒持续约,35,周;,病后数周,仍可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接触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等。,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经水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院内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为最高;,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特点,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流行;,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集聚现象;,暴发流行后常散在发生。,手足口病临床特点,临床表现,潜伏期,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初始表现发热、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皮肤疱疹;,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受累;,疱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一周内消退;,病程,410,天;,极少数患儿可以伴有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好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细胞接种,人肺系细胞 人源细胞 横纹肌瘤细胞,肠道病毒型特异性鉴定,血清中和实验,(最常用的方法),肠道病毒分型,PCR,测序,手足口病预防原则,提高监测系统敏感性,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手足口病防控存在的问题,传染源的控制难度大,手足口病的隐性感染比例很高,显性:隐性感染者约,1:100,,而现有的技术和措施很难及时发现并隔离隐性感染者;,以轻型病例为主,农村偏远地区的患儿父母易忽视对该病的就诊治疗,亦不采取居家隔离等措施;,该病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极强,而患儿一般在被经过自我诊疗后才前往医疗机构就诊。,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成人大都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低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因而有时会存在间隔流行的特点,即在人群中,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生,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若此时暴发,短时间控制的难度也将很大。,手足口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完全切断传播途径存在困难,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较复杂,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及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手足口病防治存在的问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病原学监测工作开展不足,地市级存在问题较多。,医疗机构,对手足口病识别能力弱,主动排查意识有待提高。低发地区缺乏对重症病例的治疗经验。,群众,对手足口病认识不足,易产生恐慌心理。,手足口病的防控措施,统一标准,明确病例诊断。(按照指南),临床诊断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重症病例,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实验室诊断病例,病毒分离: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血清学检验: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核酸检验: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实验室结果只作为病原学监测使用。对于临床诊断病例,不能因实验室检测结果阴性排除临床诊断病例的报告。,对于重症病例,如,EV71,核酸检测、病毒分离等实验室检测结果阴性,不能诊断为,EV71,感染重症病例,但仍作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报告。,开展监测报告与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疫情流行动态。,充分利用三级医疗卫生网,建立有效的主动报告机制。,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范围,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开展病例报告。,报告病例分,“,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在报告卡片,“,备注,”,栏内注明肠道病毒具体型别,如为重症病例,应在,“,备注,”,中注明,“,重症,”,。,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进行报告,并启动每日疫情报告制度。,流行病学调查,辖区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辖区,CDC,应立即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阐明本次流行,/,暴发的传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险因素等,及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收集临床资料,以了解不同型别肠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致疾病临床类型及救治等;,采集相关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明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确定密切接触者,做好医学观察,做好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建议托幼机构如,3,天内发生,2,例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发生,1,例以上重症或死亡病例时,要放假两到三周。,规范开展疫情应对与处置,及早扑灭疫情。,严格按照推荐的诊断标准诊治病例,减少误诊所导致的疫情扩大现象。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症状或心血管症状等)收住院诊治,注意隔离与消毒,杜绝不规范诊疗行为。,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医院落实预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重点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流行期间及流行地区,在托幼机构及小学开展学生晨检工作,及时发现病例。发现疱疹表现患儿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托幼机构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监督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流通食品及公共场所传播。,利用多种媒介,开展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在托幼机构、中小学、医院等场所,开展饭前便后洗手、促进房间通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印刷相应的宣传品,对当地居民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倡导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的食物等,),;,建议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