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1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3955199 上传时间:2024-10-01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4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必修1基本概念基本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化学必修1基本概念基本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化学必修1基本概念基本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化学,必修,1,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教学体会,第一部分,必修,1,必修,2,中,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内容归纳,1.,新课程对必修模块的内容要求,(,1,)课程标准关于必修模块学习主题的相关内容,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1,化学,2,(,2,)苏教版必修模块学习主题与教学内容排列方式,化学,1,中的学习主题及呈现方式:,专题,单元,涉及知识内容,认识化学科学,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分类及其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聚集状态(气体摩尔体积、晶体),物质的分散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离方程式、胶体及应用),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的构成(同位素应用),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变化及原因分析、氧化剂、还原剂等),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离子反应(强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专题,单元,涉及内容(知识点),化,学,实,验,基,础,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实验方法,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各种分离方法),常见物质的检验(包括焰色反应),溶液的配制及其分析(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操作及数据处理),专题,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饱和食盐水电解现象观察与记录,氯气、氯水性质实验中现象观察与记录,溴、碘的提取,其它专题及相关单元中的实验等等,专题单元,涉及内容(知识点),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专题: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专题:从矿物到基础材料,专题: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略,专题,单元,涉及知识内容,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海水综合利用,(海带中提取碘、镁的提取),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专题,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从自然界中获取铁和铜;,钢铁的腐蚀,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酸雨的形成及危害;,酸雨的防治与烟煤的脱硫,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汽车尾气及光化学污染,自然界中氮的循环,2,化学,1,中核心概念的执行情况,(1),认识化学科学主题:,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知识,物质的分类,胶体,晶体,电解质与非电解质,(2),常见无机物的性质,主题,:,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酸、碱、盐的电离,强弱电解质的电离,附录:中学化学新课程的结构层次,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启蒙),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基础,-,核心内容),认识化学科学,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学基础,化学实验基础,选修模块,(基础,-,扩展内容),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实验化学模块,化学与生活模块,化学与技术模块,附录:必修,化学,2,中设置了两大概念原理主题:,物质结构基础,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的限度(平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原电池,3.,必修课程中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主要内容,(,1,),化学,1,化学,2,涉及到的化学核心概念,化学,1,核心概念及教学要求,化学,2,核心概念及教学要求,(,2,),化学,1,化学,2,涉及到的化学基本原理,化学,1,中的化学基本原理及教学要求,化学,2,中的化学基本原理及教学要求,内容,要求,呈现内容,物质的量,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2.,能运用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微粒数),3.,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作用,物质的量及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胶体、分散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及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胶体,丁达尔效应,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根据化合价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表示,,氧化剂与还原剂,电解质、离子反应、电离,1.,电解质导电原因、知道电离的概念,2.,认识离子反应,3.,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及其应用(离子共存、离子检验等),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同位素、核素,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专题,1,: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化学,1,核心概念及教学要求,内容,要求,呈现专题(单元),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认识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涵义,专题,1,:第一单元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同素异形现象、同分异构体、不同晶体类型,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专题,1,:第二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化学反应速率,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速率。,专题,3,: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化学反应的限度,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2,核心概念及教学要求,内容,要求,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1.,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2.,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化学,1,中的化学基本原理及教学要求,内容,化学,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会画出,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律,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2.,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4.,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5.,认识第三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6.,认识碱金属、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化学键,1.,认识化学键的含义。,2.,认识离子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3.,认识共价键的含义,知道共价键的形成。,4.,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成键特征。,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1.,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2.,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热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1.,原电池原理。,2.,电解原理。,3.,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4.,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应用,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速率。,2.,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化学,2,中的化学基本原理及教学要求,第二部分,对部分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要求分析,1.,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要求,(,1,)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2,)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呈现方式,从氯气与溴化钾溶液的反应例子出发,分析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和实质;,引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并介绍了用双线桥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情况;,问题解决,介绍了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教材栏目:,你知道吗 分析结论 概念引出,问题解决 练习与实践,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实例,(初中:从得失氧的反应认识氧化反应),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必修,1,、,p6,物质的转化),认识次氯酸的、氯气的氧化性,(必修,1,、,p42,、,p44,),从电子得失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必修,1,、,p45-46,),认识氧化性、还原性强弱,(仅局限于卤素单质及相应离子的比较),(,3,)不同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目标,学习阶段,学习要求,初中,从得氧、失氧判断氧化和还原,必修,1,专题一,能根据化合价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必修,1,专题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简单分析,(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后续专题,补充实验,巩固加深;电化学,试题选编:,化学,1,P46,练习与实践:第,3,题:,氮化铝(,AlN,),具有耐高温、抗冲击、导热性好等优良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陶瓷工业等领域。在一定条件下,氮化铝可通过如下反应合成:,Al,2,O,3,+N,2,+3C=2AlN+3CO,(,1,),在化学方程式上标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2,)在该反应中,氧化剂是,,还原剂是,。,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时存在的困难,(,1,)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物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2.,对离子反应的教学要求,第一专题(物质的分散系),由实验明确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第二专题(离子反应):,活动与探究由电解质溶液(,NaCl,、,NaOH,、,Na,2,CO,3,溶液)导电性实验引入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交流讨论引出离子反应的概念;,信息提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问题解决书写部分离子反应方程式,知识模块:,活动与探究 概念引出 交流与讨论,概念引出 信息提示 问题解决,(,2,)教材对离子反应知识的呈现方式:,认识离子,(初中: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带电荷),离子的存在,(必修,1,、,p13,物质的分散系: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电解质电离的两种情况,(必修,1,、,p53,:,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必修,1,、,p53,:,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知识应用,(必修,1,:理解与表达,CO,3,2-,、,Mg,2+,、,Al,3+,、,Fe,3+,、,Fe,2+,、,NH,4,+,等离子在溶液中的反应),(,3,)不同阶段的“离子反应”的教学目标,专题一中对电解质的电离的教学要求,知道根据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能例举一些典型的非电解质;,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书写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不宜做过多的有关电解质判断的习题);,专题二中对离子反应的教学要求,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建立起用微粒观(电离的观点)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及所发生反应;,能够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4,)分阶段逐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科学的化学概念,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的内涵与外延:,H,OH,H,2,O,,,Ba,2,SO,4,2,BaSO,4,(,溶液中离子间的反应),Cl,2,2OH,Cl,ClO,-,H,2,O,Cu,2Fe,3,Cu,2+,2Fe,2+,(,溶液中有离子参加的反应),CH,3,COOH,NH,3,H,2,O,NH,4,CH,3,COO,H,2,O,2Na,2H,2,O,Na,+ 2OH,+ H,2,(在溶液中有离子参加或离子生成的反应),全面认识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H,OH,H,2,O,,,Ba,2,SO,4,2,BaSO,4,2H,CO,3,2,CO,2,H,2,O,(,生成沉淀、弱电解质、气体,离子浓度减少的反应),Cl,2,2OH,Cl,ClO,-,H,2,O,Cu,2Fe,3,Cu,2+,2Fe,2+,CH,3,COOH,NH,3,H,2,O,NH,4,CH,3,COO,H,2,O,2Na,2H,2,O,Na,+ 2OH,+ H,2,(,G 0,反应能自发进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如何理解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学生在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过程中的模糊认识,学生在书写离子方程式中存在的主要错误,教学案例,(,1,)通过实验和设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建立离子反应的真实图象,形成离子反应概念;,观察与思考:在含酚酞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滴加含等物质量的硫酸溶液,实验过程中溶液的导电性、颜色、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从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分析反应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探究该反应是怎样发生的?,(,2,)通过练习,掌握如何利用离子符号、分子式描述离子反应;,要怎样表示上述反应才能够反应变化的实质?,(,3,)理解、把握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正确方法,下列各组两个反应出现的现象完全相同,从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分析其原因。能否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两个反应?,盐酸或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合;,盐酸或硫酸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铵或硝酸铵溶液混合加热。,A,、,B,、,C,、,D,、,E,为可溶于水的固体,组成它们的离子有,阳离子,Na+ Mg,2+,Al,3+,Ba,2+,阴离子,OH,Cl, CO,3,2-,SO,4,2-,HSO,4,-,分别取它们的水溶液进行实验,结果如下:,A,溶液与,B,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E,溶液;,A,溶液与,C,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E,溶液;,A,溶液与,D,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盐酸;,B,溶液与适量,D,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加入过量,D,溶液,沉淀量减少,但不消失。,据此推断它们是,A,;,B_,;,C_,;,D_,;,E_,。,题设,4,种阳离子、,5,种阴离子,它们组成,5,种可溶性固体,哪种组合可以确定是唯一的答案?它的确定可以推断什么组合?题设无氢离子,溶解沉淀的酸,是什么?某白色沉淀加过量,D,,,沉淀量减少,但不消失,说明什么?,附录:两大反应知识的分层呈现,第三部分,对,化学,1,中概念及基本原理教学的建议,1,把握教材编写理念,-,着眼于对学科知识的全面认识,2,明确教材作用地位,-,恰当把握概念原理知识的深广度,3,关注基本概念形成,-,注意概念学习中过程与方法指导,4,利用教材各项栏,-,创设问题情景倡导多元学习方式,5,努力改进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情景培养严谨科学态度,6,、改进作业习题编选,-,研究作业试题分析试题评价功能,1,把握教材编写理念,-,着眼于对学科知识的全面认识,(处理好:循序渐进和持续学习的关系),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对核心观念的建构,关注对物质变化的认识过程,宏观上“广一点”、“粗一点”、“浅一点”,微观上,(,知识点,)“,减一点”, “,具体一点”,“,深入一点”,化学反应方面的内容应当学习些什么?,(,1,)什么是化学反应?,(,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3,)怎样引起、控制、利用化学反应?,(,4,)怎样学习、研究化学反应?,联系生产、生活、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感悟化学反应的特征、现象、本质、类型、反应中的量变、质变与能量变化、反应的描述方法、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认识两类反应发生的本质:核外电子的运动,转移与得失;离子互换。外界条件对物质存在状态与物质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反应条件及其控制、反应速率与控制、反应程度及其控制,化学反应利用及其对社会的意义,获得新物质、实现能量转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观察、实验、探究反应规律、逻辑推理、数学方法,定性、定量研究,案例: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化学,1,首先以化学家认识、研究物质世界为主线索,引领学生体验探究物质世界的过程,学习研究物质世界的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然后以化学在海水资源的利用、材料的研制和环境保护,3,个方面的应用为线索组织教材内容,学习有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知识的系统性不及原来的人教版必修教材强,但有利于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或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重视学生对核心观念的建构,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颜色、状态等,),对物质变化进行分类,(,物理、化学变化,),探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分析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的变化,能量的变化,微粒间的重新组合,化学键发生变化,能量的转化,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变化的快慢和限度,初中,科学,化学,1,化学,2,案例:关注对物质变化的认识过程,2,明确教材作用地位,-,恰当把握概念、原理、知识的深广度,(处理好:课时要求与教学容量的关系),把握必修模块内容的教学要求,必修模块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化学,1,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贯穿中学化学,从“得氧失氧”的观点,到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及其強弱的比较,到氧化还原反应化方程式的配平,及其知识的综合应用,都有阶段性目标,初学时盲目赶进度,加大容量和难度,沒有循序渐进,往往使学生对学习中学化学产生畏难情绪,造成高中化学教学的失败。,物质结构相关知识的层级发展情况分析表:,位置,年级,核心概念,基本要求,科学,初三,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必修,1,高一,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质量数、同位数,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了解常见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构成;知道质量数、同位数的涵义,必修,2,高一,元素、核素、核外电子的排布,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物质结构与,性质,高二,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核外电子的跃迁,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道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3,关注基本概念形成,-,注意概念学习中的过程与方法指导,(处理好:基础知识与探究活动的关系),(,1,)关注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要通过合理的、富有逻辑性的问题线索及各种直观证据帮助学生构建概念。,(,2,)要关注概念、原理的应用,要让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观点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使学生知道相关理论的研究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3,)教给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要明确高中化学必修课程领域内的科学方法要素,使科学方法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关注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奥苏贝尔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原子得失”是一个初级概念,观察比较氧原子得失过程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得到“化合价的升降可作为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基本特征”则是一个二级概念,是在初级概念“氧原子的得失”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合价的升降”这一属性的概念。,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学习有关原子构成的基础知识,原子结构,示意图,核素,同位素的概念,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关系,化学反应中电子得失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教给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利用限定型概念图建立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模型法、假说法,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与简单运用,-,定量研究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分类法,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补充材料:教材的宏观结构体系,感性认识:化学反应热效应的定性认识(放、吸热、热效应大小差异与物质本性有关),研究热量产生、消耗的原因,研究热量大小的决定因素,热效应的表示与计算,分析比较不同燃料的燃烧热,发现热量转化中的新问题:热值大小与温度高低的关系、燃料选择的原则等,化学键的概念,化学键的破坏与形成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影响,4,、改进作业习题的编选,-,研究作业练习分析试题评价功能,化学习题与试题编制改革要求,(,1,)引导学生在新的实际情景中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2,)通过练习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3,)启迪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观察进行学习,;,(,4,)应用开放性习题,培养创造性思维,;,(,5,)练习探究活动方案设计与评价,;,(,6,)通过练习学会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目标的分步推进和一步到位的问题,赶进度,加大练习量,加深习题的难度,盲目增加难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要注意“外编的”练习对正常教学的干扰,一些“外编的”练习过于商业化,编写练习沒有很好地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意向,闭门造车,甚至换汤不换药编写练习,严重干扰新课程正常的教学。中学教材有一定的知识面要求,但要注意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阶段性目标,要注意掌握教学内容的绝对化和相对化的问题,不要简单“对”和“错”解决问题,对一些知识点要把握其原则性和延展性。,对于学生关于化学概念的心理表征分析,我们要求学生在下面叙述中,找出电解质要求的说法,:,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因为,SO,2,的水溶液能导电,且又是化合物,所以,SO,2,是电解质,酸、碱、盐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导电,因此他们是电解质;,BaSO,4,不能溶于水,其水溶液不导电,因此该化合物不是电解质,甲给出的答案是、和;乙给出的答案是、和;丙给出的答案是和,关于强弱电解质概念的辨析,1,、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弱取决于离子浓度大小,2,、盐酸和硫酸均属于强电解质,其水溶液的导电性相同。,3,、电解质导电的原因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4,、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一定比弱电解质强,.,甲给出的答案是、和;乙给出的答案是、和;丙给出的答案是和,补充内容:各类作业的功能能分析,课程的作业,课程学习测验题(试题),选拔性考试试题,性质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复习、巩固并归纳、整理所学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用。,考查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的情况,以便通过分析进行学业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学。,主要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能有效的区分不同水平的学生。,编制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按内容标准的学习要求来编制,帮助学生全面达到学习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按内容标准的学习要求制定学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编制相应的测验题和试题,能反映学生的发展。,依据考试的性质、选拔的标准,控制一定的难度、区分度和信度。,常见类型,包括: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面向社会的调查活动;思考、交流讨论题;书面练习题;从各种媒体(包括,影视资料、网络)获取并加工信息。,纸笔测验试题;行为表现测试评价:实验操作和实验探究设计考查;,自然现象或实际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释能力考查,实地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考查。,以纸笔测验和口试(面试)为主。,5,充分利用教材栏目编制,-,创设问题情景倡导多元学习方式,(,1,)必修课程的不但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教师要明确高中化学必修课程领域内的科学方法要素,使科学方法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2,)教材编写设计的丰富多彩的各种栏目共计,160,多个,蕴涵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课程的理念,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析教材,知识线索,确定知识的深广度及呈现方式,活动线索,确定教学过程的学生活动,资料线索,选择合适的,STS,内容,分析学生,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确定问题线索;,确定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证据;,问题线索,知识脉络,认知脉络,解决问题的证据,补充内容:教学设计的几个环节,【,你知道吗,】,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联系自己原有的经验,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活动与探究,】,让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材料,分析推理,得出结论;,【,交流与讨论,】,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学生充分表现聪明才智和丰富想象力提供机会。,补充内容:部分栏目的功能分析,化学,2,教材栏目设置情况,栏目名称,你知道吗,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拓展视野,信息提示,专题一,5,个,6,个,1,个,3,个,2,个,3,个,2,个,专题二,3,个,4,个,2,个,6,个,1,个,7,个,-,专题三,2,个,3,个,5,个,6,个,6,个,3,个,1,个,专题四,1,个,4,个,1,个,2,个,-,1,个,-,总计,11,17,9,17,9,14,3,补充内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传统设计,新课程设计,教学活动,教学重点的落实;,教学难点的突破;,考点(知识点、能力要求)的训练,三维学习目标的整合;,学习情景创设;,学习活动设计、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重视课堂教学内容、时空的分配、控制;,以某种教学经验模式为范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强调把学习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运用;,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和个性。,教师角色,依据大纲、教材、学生基础、(考试要求)设计教学方案,讲演教学内容、维持课堂秩序,主持学习训练,进行学习评价。,主角、主持、主宰(主导?),依据课程标准,以教材为范例设计教学,参照学生需要、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学习工具、组织学习活动,参与学习过程。,设计、组织、指导、支持、参与、互动。,学生地位,听取教师讲演、接受学习训练、接纳学习评价、配合教师教学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被动、配角、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学成果的体现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接受学习同时尝试、探究、发现、学会交流合作。,主动、主角、获得发展。,6,努力反思并改进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情景培养严谨科学态度,(,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认识物质的变化,增加帮助学生认识、体验物质及其变化过程的实验活动,设计能揭示变化规律和原理的简单实验。,(,2,)学习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实验条件、测定实验数据,来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不妥之处,敬请包涵,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