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网络成瘾的现状与干预,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 彭 俊,互联网的发展,Internet,是计算机交互网络的简称,又称网间网。它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全世界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对独立的数以千万计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数据通信网。,互联网的发展,1988,年因特网对外开放。,1991,年,6,月,在连通因特网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此为因特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因特网茁壮成长,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第一阶段:,19871993,年,研究试验阶段,第二阶段:,19941996,年,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因特网,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因特网的国家。,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最快速的发展阶段。我国因特网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互联网的应用,互联网给世界带来了非同寻常的机遇。新的能源体系的一大特点就是与互联网信息革命有关系,它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取得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中国互联网的应用现状,2001,年后,我国网民数迅猛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1,月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31,日,网民数已达到,3.84,亿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8,24,岁年龄层的上网率近,100%,。总体网民中的,38.5%,都属于,1824,岁的青年。其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学生上网率达,98%,。,网络成瘾,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媒介化生存逐渐成为人们的另一种生活状态,由此对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在人们与互联网越来越频繁的交互作用中,个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甚至人格特征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由此产生的网络成瘾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医学问题。,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于,1995,年由精神病医师,Goldberg,提出。,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网络成瘾的研究,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Mclean,医院于,1996,年开设了治疗网络成瘾的诊所;在,1997,年和,1998,年的两届美国心理学年会上,研究者专门讨论在心理和精神疾患中增加网络成瘾综合征的可能。,中国网络成瘾的研究,我国从,1994,年开始重视成瘾医学的研究和预防。网络成瘾与赌博成瘾、工作成瘾、购物成瘾、饮食成瘾、性成瘾、烟酒成瘾等都是成瘾疾病。网络成瘾的患者数量最多,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76%,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中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网络成瘾的现状,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有,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的标准;而在中国大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据民盟北京市委提交的报告,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约有,13,万多人,占,14.8%,。中小学生上网达到,81.3%,,有七成学生网民沉湎于网上聊天,有四成多经常光顾色情网站,互联网成为一部分青少年名副其实的“电子海洛因”。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和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联合对重庆市,5,所学校的,40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心理障碍的发病率达到了,10,15,,而意识到这是一种疾病并进行治疗的却不足,5,。,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一、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二、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 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三、下述,5,条内至少符合,1,条:,1.,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2.,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3.,固执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4.,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5.,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上网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网络成瘾的类型,单纯性网络成瘾症,情感性网络成瘾症,网络游戏性成瘾症,信息性网络成瘾症,程序性网络成瘾症,强迫行为性网络成瘾症,网络成瘾的原因,网络成瘾症机理研究还停留在心理学层次,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理论有,Young,的,ACE,模型理论、,Davis,的认知一行为模型理论、,Grohol,的阶段模型理论以及“社会一生理一心理”统一的模型等,每一种理论都无法完美的解释网络成瘾的发生机理。网络成瘾是个复杂的现象,受社会、心理和生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并可显示出社会、心理和生理等各种效应。,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经调查统计分析,造成“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有:学生自身为舒缓学习压力、摆脱孤独、满足成就感、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同时家长在观念、教育方法、知识等方面跟不上孩子成长教育的需要,使其缺乏正确的指导,另外社会上网络市场不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使其缺乏相关的保障。,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好胜心理。游戏本身具有的娱乐性质使学生获得快感,并且许多网络游戏内容具有挑战性和赌博性,且形象生动、刺激性极强,这对心理还不成熟的学生来说都极富诱惑力。,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游戏对大学生有强化激励作用。简单的游戏可以使紧张、疲劳的大脑得以放松,复杂的游戏则可以锻炼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反应灵活性增加,并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对某种行为的预见性。高级的游戏中,设计者将游戏结果通过屏幕显示出来,让人得到赞赏,可以促使游戏者为了得高分而过分投入,这种游戏的强化激励作用往往使大学生难以从游戏中自拔。在游戏中追求“高分”的成就动机提供了从事这种活动的源源不断的热情。,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习困难者获得某种成功的体验。由于学习压力过重,加之期望值过高,致使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堪重负。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失败,又找不到合适的渲泄途径时,可通过玩网络游戏来渲泄压抑的情绪,还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游戏中暂时的受挫不但不会削弱他们的斗志,反而使他们越战越勇,平时在学校时体验到的“压抑感”在这里荡然无存。,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网络游戏可帮助大学生逃避现实。网络游戏所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可以使大学生尤其是那些在同学中人际关系较为紧张的孩子逃避现实中的许多不愉快。这些学生在自己能控制的这个虚拟世界中能得到愉快的体验。一旦迷上网络游戏,成瘾心理的形成在所难免。,网络成瘾的应对策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政策保障,网络成瘾的应对策略,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环境。目前高校不少学生是从大一就开始患上了“网络成瘾症”的。因为他们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领域后,一旦不合群而产生失落感,就往往以网络为寄托。因此,高校对大学新生,要特别关注他们的这一转型期,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为社会服务,或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积极宣传网络成瘾的相关知识。,网络成瘾的应对策略,一旦上网成瘾,应该尽快寻求心理辅导。“网络成瘾症”常常与某方面的心理缺陷有关。有的学生渴望胜人一筹,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便到网上寻求心理补偿;有的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不知所措,便向网友倾诉,但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有的学生在中学时被管得太紧,有逆反心理,进了大学,便在网上拼命释放“天性”。对这些心理缺陷,应该对症下“药”,给予治疗 。,网络成瘾的应对策略,较轻的网络成瘾者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摆脱网络成瘾的困扰,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科学安排上网时间,合理利用互联网。应设定强制关机时间,准时下网 。,(,2,)用转移和替代的方式摆脱网络成瘾。针对每个人所特有的其它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转移注意力,使其忘记网络的诱惑。,网络成瘾的应对策略,(,3,)培养健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人格因素 (个性因素)有关,一定的人格倾向使个体易于成瘾,网络只是造成成瘾的外界刺激之一。因此,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较强的个人适应能力,学会合理宣泄,正确面对挫折,只有这样才会形成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不会一味地躲在虚拟世界中逃避失败与挫折。,网络成瘾的应对策略,较重的网络成瘾者的治疗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直接隔断与网络的联系。对那些明知过度上网只会加重症状而不能自制的成瘾者,可以在其家人、朋友的帮助下将其与电脑完全隔离一段时间,帮助他们在这段时间里培养其它的兴趣爱好或者重新安排紧张有序的生活,待到他们能够完全摆脱网络成瘾的困扰后,再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科学地安排上网时间。,网络成瘾的应对策略,(,2,)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心理医生会根据成瘾者的痴迷程度,用准确、生动、专业、亲切的语言分析“电子海洛因”的危害、网络成瘾形成的原因、过程及治疗措施,逐步帮助患者摆脱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的应对策略,现阶段国内外对于“网络成瘾综合症”的界定、分类、预防、治疗等研究还存在很多争执,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应该携手开展合作研究,寻找解决这个新课题的有效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