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第三章辛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3942370 上传时间:2024-10-01 格式:PPTX 页数:17 大小:16.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学第三章辛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医护理学第三章辛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医护理学第三章辛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5/12/8 Tuesday,#,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5/12/8 Tuesday,#,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5/12/8 Tuesday,#,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5/12/8 Tuesday,#,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5/12/8 Tuesday,#,辛玲芳,辛玲芳,第三章 中医基础知识应考辅导,第三章 中医基础知识应考辅导,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1,、中医学(护理学)的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辨证施护),2,、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人体各组成部分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连。,3,、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辩证的目的。,4,、辨证: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与体征,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5,、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1、中医学(,二、中医基础理论,(一)阴阳五行学说,1,、内容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七个部分。,2,、阴阳: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3,、阴阳学说内容: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变。,4,、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5,、五行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6,、五行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的抑制和制约作用。,7,、五行相乘:指相克关系的一行对所克一行的过度克制。,8,、五行相侮:指相克关系的被克一行的反向克制,又称“反侮”,二、中医基础理论(一)阴阳五行学,二、中医基础理论,(二)藏象,1,、五脏:心、肝、脾、肺、肾,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3,、五脏生理功能,心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与胆相表里。,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和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与胃相表里,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肾主藏精,主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二阴。与膀胱相表里。,4,、六腑生理功能,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盛化物,传化糟粕,贮尿和排尿,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主决断,主通降,泌别清浊,为人体,水液运行通道,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二、中医基础理论(二)藏象胆胃小,二、中医基础理论,(三)气、血、津液,1,、精:狭义之“精”是生殖之精;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摄取的营养物质,称作“精气”。,2,、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3,、气的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作用,4,、血: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之一,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5,、气血关系:气属阳,血属阴,气生血、行血、摄血,气为血之帅;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充分营养,血为气之母。,6,、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清而稀薄的为津,浊而稠厚的为液。,二、中医基础理论(三)气、血、津,二、中医基础理论,(四)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十二条,络脉是分支。,(五)病因与发病,1,、六气、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四季气候表现,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反常气候为“六淫”。,2,、常见病因: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倦伤、外伤、虫兽,4,、“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邪气即可单独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 致病;六淫发病过程中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侵。,二、中医基础理论(四)经络:是运,二、中医基础理论,5,、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6,、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为阴邪,亦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7,、暑,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多挟湿,8,、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为阴邪,阻遏气机,操作阳气。湿性重浊、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9,、燥,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用袭津液,燥易用伤肺,10,、火,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为阳邪,其性延上,易用耗伤津液,生风动血,易用致肿疡,二、中医基础理论5、风邪性质及致,二、中医基础理论,11,、疫疠:具有强烈传染病的病邪。致病特点为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流行,12,、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暑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多挟湿,13,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产物,较稠的为痰、清稀的为饮,二、中医基础理论11、疫疠:具有,三、中医四诊,1,、望诊:全身(神、色、形体、姿态),局部(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舌诊(舌体、苔),排泄物,小儿指纹。,2,、闻诊:听声音(病人语言、呼吸、咳嗽、呕吐、腹鸣),嗅气味(呼吸、口腔、分泌物、排泄物),3,、问诊:,问寒热,恶寒发热(外感表证)、寒热往来(半表半里)、但寒不热(新病为里实寒证,久病为里虚寒证)、但热不寒(阳盛阴虚里热证,壮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潮热:发热如潮有定时扫,胃肠燥热内结及温病热入营分、灼伤营阴;微热:体温 不超过,38,),阴虚或气虚发热),问汗,有汗、无汗、出汗时间(自汗、盗汗、战汗)、多少、部位,问疼痛,久暂、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喜恶、兼证,问饮食与口味,多少、口味好恶,问睡眠,失眠、嗜睡,问二便,次数、时间、量、色、质、气味、便时感觉,4,、切诊:切脉(寸关尺),三、中医四诊1、望诊:全身(神、,四、中医辨证方法,(一)八纲辨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病程,寒热,舌象,脉象,表证,新病、短,发热恶风寒,多无异常,浮,里证,久病、长,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以脏腑症状为主,多有异常,沉,面色,四肢,寒热,渴饮情况,二便,舌象,脉象,寒证,苍白,不温,怕冷,不渴或热饮不多,稀溏,清长,舌淡,苔白润,迟,热证,红赤,灼热,发热,口渴喜冷饮,秘结,短赤,舌红,苔黄干,数,病程,体质,形态,疼痛,二便,舌象,脉象,虚证,久病,虚弱,神疲懒言,四肢倦怠,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嫩,少苔,细弱,实证,新病,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实而有力,四、中医辨证方法(一)八纲辨证病,(二)脏腑辨证:将四诊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归类方法,(三)卫气营血辨证: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四、中医辨证方法,(二)脏腑辨证:将四诊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五、中医治病八法,六、养生与治则,1,、养生的基本原则: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养,房事有节,,注意形体锻炼,谨和五味,2,、养生的主要方法:顺时摄养,调神养生,惜精养生,饮食养生,,传统健身,药物养生,推拿、针灸养生,3,、中医治则: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治脏腑、三因制宜,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1,、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等,2,、中药四气五味:四气即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酸有收敛、固涩作用;苦有泻火燥通泄、下降作用;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作用;辛有发散、行气作用;咸有软坚散结作用。,3,、服药方法:口服给药、含漱给药、滴鼻给药、滴眼给药、滴耳给药、皮肤给药、肛门给药、阴道给药、注射给药。,七、中 药,1、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4,、口服给药:其效果与服药时间、服药 的多少、服药的冷热方法有关,服药时间: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服,驱虫药、攻下药、治疗胃肠疾病的药饭前服,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消食药宜饭后服,安神药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缓下剂睡前服,涩精止遗药晚间服。,服药量:一般疾病每日一剂、分,2-3,次服,危重者每隔,4,小时左右左右服药一次,发汗药、泻下药以得汗、得下为度,呕吐病人宜小量频服。,服药温度:一般汤药宜温服。寒证热药宜热服,辛温发汗解表热服药后加盖衣被;热病用寒药,热在胃肠凉服,热在其他脏腑温服。,七、中 药,4、口服给药:其效果与服药时间、服药 的多少、服药的冷热,5,、汤剂煎法:,用具:用砂锅煎药最好,不锈钢锅、搪瓷锅、玻璃烧杯也可采用,忌用铁锅。,煎药前浸泡:用冷水 浸泡,30,分钟至,1,小时。,加水量:第一煎加水至超过药面,3-5cm,,第二煎加水至超过药面,2-3cm,。,煎药用火:未沸腾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煎药时间:,第一煎于沸后煮 第二煎于沸后煮,一般药,30,分钟,25,分钟,解表药,20,分钟,15,分钟,滋补药,60,分钟,50,分钟,特殊煎法: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兑服、冲服等。,七、中 药,5、汤剂煎法:七、中 药,谢谢聆听,谢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