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3928378 上传时间:2024-10-0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3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考纲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与进步。,一、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考纲考点1物质生活和,1、()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仍然流行。,长袍马褂,20世纪上半叶,2、西装在()后传入中国,()成立后流行开来。,鸦片战争,民国,3、()革命后,()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此后几十年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辛亥,孙中山,中山装,4、近代接触西式服装后,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是这方面的典范。(),之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它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旗袍,20世纪20年代,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装,1、()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5、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以 、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6、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和 盛行,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军装,干部服,蓝、绿、黑、白,7、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改革开放,5、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男装:,女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转变,各种款 式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近现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男女服饰的变化,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莱系,2)形成原因,3)西餐传入,4)中西餐区别,5)西餐传入的影响,:,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传入,菜与调味汁分开,中餐以熟食为主,西餐则要求不一,西餐以刀叉为主,中餐以筷子为主,西餐讲究环境幽雅,中餐讲究场面热闹,西餐讲究分食,中餐讲究聚食,西餐讲究女士优先,中餐讲究主宾优先,西餐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出现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趋势: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营养均衡和健康。,(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莱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民居,2)西式住房传入,3)西式居住文化的扩展,各具特色,文化内涵,传统文化的的载体,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同,四合院,是北方典型民居,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北京天津等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一般称为“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在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都出现了许多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毗连式房屋,,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的特征,;,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也受到人们的欢迎。,趋势:从传统民居到宽敞楼房,(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民居各具特色,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内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外因:,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国外的观念、礼俗等也随之涌入中国。,2)婚姻礼俗,清末民初新思潮影响的男女青年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3)殡葬风俗,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带有强烈的西方色彩,一些城市还出现了殡仪馆和公墓,但广大农村中更多的仍是传统葬。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内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4)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1)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收到一定成效。(2),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3),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的常见礼节。(4)民众思想发生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开始步入社会。,趋势:从陈规陋习、复杂到简约文明。,4)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1)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上层人物的提倡也是其变化的重要因素。,(3)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一平衡,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4)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强烈冲击。,具体原因: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重大的政治变革;政府的政策;国际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一般规律是什么?,(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近代以来影响,1、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C,2、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D,1、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13安徽)材料三,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再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总过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道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发一系列社会法令,主张婚姻自由、禁止缠足;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3安徽)材料三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发一系列社会法令,主张婚姻自,13重庆)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 世纪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8 分),变化: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主要因素: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13重庆)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表现,1)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代步工具,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后期,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改革开放以来,快捷灵巧的,摩托车、城市出租车、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2)机械牵引交通工具的应用,轮船:,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铁路和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较快,2006年,青藏铁路是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表现1)新式,电车和公共汽车:,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1924年上海开始公共汽车运行。,地铁和磁悬浮列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专线。,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起始;30年代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省运营。,2特点,(1)交通工具的更新地区,分布不均衡,,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比较迟缓。(2)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马车、各种人力车,到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在现代中国,并行应用,。,电车和公共汽车: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的发展,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中国出现了无线电报,1932年,中国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2)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民国时期,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陆续增加。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至2003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的发展1866年,,中国近现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原因,外国侵略,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来交通、通信技术引进;,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国近现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原因外国侵略,工业革命成果的,(一)大众报业的发展,三、大众传媒的更新,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1、近代报纸出现的原因,内因: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要的大众报纸的产生。,外因: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2、兴起与发展过程,西人办报:从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