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同学们好,!,治则与治法,第七章 治则与治法,中医学的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是用以指导治,法的纲要。,治法:即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第一节 治 则,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主要有:,预防为主;,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一、预防为主,预防:就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内经,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治未病,1,、,未病先防,:,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养生保健,2,、既病防变,指在疾病已经发生后,要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早期诊治,先安未受邪之地,难经,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二、治病求本,即治疗疾病必须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治病求本,本,(,本质,),标,(,现象,),正邪,正气 邪气,病因,症状,病因(血虚) 症状(头晕),病位 内脏(心血瘀阻) 体表(胸痛),病程 原发病,、旧,病,新,病,、继发病,(糖尿病) (视物模糊),(一)正治反治,正治法,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相一致,时,采用,逆其症侯性质,的方药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为,“,逆治法,”,。,临床最常用。,常用的正治法有四种:,1,、,寒者热之,:,即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寒证,。,2,、,热者寒之,:,即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热证,。,3,、,虚则补之,:,即用,补益,的药物来治疗,虚证,。,4,、实则泻之,:,即用,攻邪泻实,的药物,来治疗,邪,实证,。,反治法:,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相一致,而出现一些,假象,时,采用,顺其假象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从治法,”,。,常用的反治法有四种:,1,、热因热用:,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真寒假热证,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证候。如戴阳证。,真寒假热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真寒,突然兼见颧红如妆,身热,口渴,脉大,假热,2,、寒因寒用:,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真热假寒证,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证候。如热厥证。,壮热,面赤,气粗,烦躁,舌红苔黄干,真热,兼见四肢不温,恶寒,脉沉,假寒,真热假寒证,3,、塞因塞用:,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真虚假实证本质为虚证,反见某些实盛现象。如:,脾虚腹胀;肾虚尿闭;气血亏虚之闭经。,4,、通因通用:,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实假虚证,。,真实假虚证:指本质为实证,反见某些虚羸现象。,如:食积腹泻;瘀血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二)标本缓急,1,、急则治其标:,是指临证中出现较急重病情时,不论其本为何,均应先治其标证,待病情稳定再治其本。,如:肝病腹水,二便不通,大出血,高热。,2,、缓者治其本:,是指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从根本上着手进行治疗的一种治则。,如:阴虚盗汗,血虚头晕。,3,、标本同治:,指标病本病俱急,采用标本兼治的一种治则。,如:气虚感冒、脾虚腹泻 。,三、调整阴阳,1,、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如:寒者热之(实寒证)、热者寒之(实,热证)。,2,、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足”的治法。,如:滋阴以制阳 (虚热证)、补阳以制阴(虚寒证)、阴阳双补(阴阳两虚证)。,四、扶正祛邪,1,、扶正:,即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邪的能力。,适用于,正虚为主,邪气不盛的,虚性病证,即“,虚则补之,”,。,扶正法具体有,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四法。,2,、祛邪:,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适用于以,邪实为主,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即“,实则泻之,”。,祛邪法具体,有发汗、攻下、清热、活血祛瘀,等法。,1,、,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2,、,注意扶正祛邪的先后与主次。,3,、,应注意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五、同病异病,异病同治,1,、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病邪性质不同,人体反应有异,加之疾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其病机和疾病性质也不一致,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即,一病多方。如感冒。,2,、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同一性质的证候,往往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即,多病一方,。,腹泻,崩漏 属于“中气下陷”,用健脾益气法。,胃下垂,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因时制宜:,指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3,、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第二节 治法,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两方面内容。,治疗大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一、汗法,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驱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本法适用于一切,外感表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疼)和疹出不透、疮疡初起等,有表证者,。,汗法临床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注意:,不可过汗,应以汗出邪去为度,以免伤津耗气。,二、吐法,吐法,也叫,催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引导病邪或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吐法分为,寒吐、热吐、峻吐、缓吐,等法。,注意:,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均慎用。,三、下法,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本法主要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下法具体又分为,寒下、温下、润下、攻瘀,等法。,注意:,下法,特别是峻下易伤正气,对于邪不在里,或正气不足的患者,应当禁用或慎用。,四、和法,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胆胃不和,肠胃不和等证。,和法具体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清胆和胃、,调和胃肠,等法。,注意:,凡邪在肌表,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者,均不宜使用和法。,五、温法,温法又叫,温里法、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里寒证,虚寒证。,温法分为,温中祛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法。,注意:,温热药性多燥热,易耗伤阴血,故对于阴虚、血虚证,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均应慎用或禁用。,六、清法,清法也叫,清热法,,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方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里热实证。,具体包括,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清脏腑热,四种治法。,注意:,清热药多具寒凉之性,常能损伤脾胃阳气,一般不宜久用。,七、消法,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等证。,消法分为,消食导滞、行气消瘀、消坚化积、消痰化饮、消水散肿,等法。,注意:,凡正虚邪实患者,还当祛邪兼以扶正。,八 、补法,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各种虚证。,补法一般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大类。,注意:,须辨别“真实假虚”证,以免误补益疾。同时,对于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的患者,也当慎用,以免造成“闭门留寇”。,掌握的主要内容,1,、中医学六大治疗原则的基本概念,2,、常用的正治法、反治法及其适应证,3,、汗、下、,和、温、清、消、补七法的概念及其,适应证。,思考题,1.,某女,,26,岁,平素面色萎黄,气短乏力,少气懒言,,1,月感冒数次,现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鼻塞,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应运用什么治疗原则?,2,。某女,,33,岁,常感胃脘痞满不适,食后尤甚,,时有恶心呕吐,肠鸣,大便时干时稀,舌红苔微黄。,应运用哪个治疗大法?,病例分析,某女,,28,岁,素体脾虚,近期因连日阴雨连绵,空气潮湿,,3,日前出现头重如裹,四肢困倦,每日睡十个小时仍觉困倦乏力、昏昏欲睡,不思饮食,腹胀不适,口淡粘腻不爽,二便尚可,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濡弱。,请写出治疗原则、治疗大法、具体治法。,课后思考题,1.,中医治则的内容?,2 .,治疗“八法”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