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 ——《月夜》和《哀江头》课件

上传人:门**** 文档编号:243338185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3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五首 ——《月夜》和《哀江头》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杜甫诗五首 ——《月夜》和《哀江头》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杜甫诗五首 ——《月夜》和《哀江头》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杜 甫 诗 五 首,李 敏,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为诗中集大成者,,风格沉郁顿挫,。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称“李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课文简析,月 夜,1,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廊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解释下列词语,思考:,1,、请说说这首诗的诗意,表达,了什么情感?,2,、全诗的诗眼是哪几个词?为什,么?,3,、诗中哪个词最具有表现力?试,作分析。,基本解读,首联,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意:,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颔联,紧承上联,直写儿女之“未,解”,是“不忆而忆”。,颈联,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妻,子的望月之久,尾联,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鉴赏要点,这首诗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中写个人遭际,与亲人离散之痛苦,但其中所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君爱国、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诗人抒发的不仅限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而且包含了战乱之中广大人民共同的心声。在诗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的是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诗人对四海升平的理想。在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无时不在跳动。,艺术特点 :炼字精准,“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如今,妻子“独看”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小儿女”们又天真幼稚,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相关资料,诗有借叶衬花之法。如杜诗“今夜都州月,闺中只独看”,自应说闺中之忆长安,却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借叶衬花也。总之古人善用反笔,善用傍笔,故有伏笔,有起笔,有淡笔,今人曾梦见否,?,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少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身在长安,忆其妻在鄣州看月也。,下云:“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用旁衬之笔;儿女不解忆,则解忆者独其妻矣。“香雾云鬟”、“清辉玉臂”,又从对面写,由长安遥想其妻在鄜州看月光景。收处作期望之词,恰好去路,“双照”紧对“独看”,可谓无笔不曲。,哀 江 头,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天。当时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名,诗。,研读课文,1,、全诗分几部分?,2,、开头诗人为何要“潜行”、“吞声哭 ”?,3,、“曲”字反复运用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4,、,诗人在曲江所见到的又是什么样一番景象呢,?,5,、那一个词最能表现出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诗人忆起什么?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如何?,7,、诗人有何感慨?,8,、全诗的表现手法怎样?,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1,、开头诗人为何要“潜行”、“吞声 ”?,一个明媚的春日,诗人前往曲江,,偷偷行走,在一个僻静的角落,看到眼前荒凉破败之景,,不禁吞声忍气,暗暗哭泣,。,这就是如今的曲江的游人,!,行人稀少,哭泣也不敢大声哭,只能吞声而哭。,2,、“曲”字重复运用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中愁肠百结、纡曲难伸的感觉,。这两句,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因为当时,江山易手,,,安史叛军已掌控长安。,鉴赏提示,4,、那一个词最能表现出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又是一个春天到来了,只见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不禁心中大恸。,基本阅读,6,、诗人忆起什么?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如何?,“忆昔,颜色。”总写往日繁华。,“昭阳殿,双飞翼。”这几句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同辇随君”,用班婕妤典故,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形成对比,,暗讽唐明皇荒淫好色,。,接下来四旬写,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杨贵妃为“才人”翻身仰天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儿而嫣然“一笑”。“一笑”二字颇有言外之意。妃子“一笑”,唐明皇能不开心,?,联系周幽王为博妲己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这,“一笑”之中又有多少讽刺之意,!,这一层,写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繁华盛景,。,“明眸,无消息。”,这几句写对李杨二人自食恶果而酿成悲剧的感慨,。,“明眸皓齿”既是写“一笑”的情态,又引出了杨贵妃那令人感慨万千的悲剧。诗人以“同辇随君侍君侧”与“去住彼此无消息”、“一笑正坠双飞翼”与“血污游魂归不得”的,今昔对比,,,揭示了李杨二人的荒淫无度与大祸临头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引人深思,。,这一层写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繁华盛景,。,古体诗的特征与李白其他古体诗,写诗人在沧桑巨变之前的哀思,总结了全篇,且照应了开头。,无情 有情,大自然,人生,衬,(更见伤痛之情深),此时天已黄昏,胡骑出动,扬起了满天灰尘,给人一种高压恐怖气氛。这样,开头写的诗人为何要“潜行”、“吞声哭”便有了答案。诗人,忧愤交迫,心急如焚。,末两句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想回到城南住所,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辨不清南北方向;,一是诗人明知住所在城南,却驻足眺望城北,翘首盼望官军的到来,因为唐肃宗此时在灵武,灵武在长安以北,。,全诗忧时伤乱的主题至为沉痛。诗人潜行曲江,,今昔对比,之中,寄托了深深的哀思。,眼前,从前,现实,。,纡曲有致,跌宕起伏,富有层次感。,先是写哀,触景伤情,有物是人非之感,极度之乐,回忆李杨二人荒淫无度的豪奢生活,乐极生悲,写出时代变幻的深哀巨痛。,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乐与哀因果,转换,,对比效果,强烈,在,今昔对比中,蕴含了诗人无尽的哀愁,。这里既有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也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哀其不幸蒙尘,讽其荒淫误国。,这是李唐王朝衰败的悲歌,也是诗人为国破家亡而泣,可谓句句伤心,字字血泪。,鉴赏要点,相关资料,老杜陷贼时有诗日:“少陵野老吞声哭,”,予爱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李耆卿曰:此诗妙在“清渭”二句。明皇、肃宗一去一住,两无消息,父子之间,人所难言,子美能言之,非但“细柳新蒲”之感而已。,所谓对此茫茫,百端交集,何暇计及风刺乎,?,叙乱离处全以唱叹出之,不用实叙,笔力之高,真不可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