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概要课件

上传人:cel****460 文档编号:243334041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4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医基础理论概要课件,一、概述,1.,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末随着,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的相继问世,全面总结了古代医学、药物学知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其后,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实践与检验,而得以充实提高。,中医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精神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四诊八纲、四气五味等一系列理论与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的指导思想。主要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从其冲突运动过程中分析诸方面因素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疾病的防治。,五运六气学说,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建立起来的、专门用来探讨自然环境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影响,以通过具体的演算方法来预测疾病流行,并指导疾病防治为特点,堪称现代气象医学、地理医学等新兴学科的先导。,脏象经络、精神气血津液等学说,是中医的生理学,特别强调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核心的五大功能系统的整体谐调,是中医生理学的基本思想。,病因病机学说,中医的病理学。它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及其发病机理的思辨过程。,四诊八纲,是中医的诊断方法。,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理论,是中药药理学、方剂学的基本内容。,2.,丰富的治疗方法和实践阅历,中医药治疗方法大致上可以分为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两大类。,内服,传统的丸散膏丹等,外治,薰洗、蒸浴、敷贴、注射、,输液等。,器械类,针灸、割治、刮痴、,火罐,功法类,推拿按摩、气功、导引、,捏脊、情志相胜等方法。,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征,认识论上的整体恒动观念,理论上的医理、哲理、伦理结合,临床上的医疗、护理、预防、养生一体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整体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原则。,整体恒动观,中医学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其不断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赖以获得必要的生存条件,因此自然环境的变化(天时、气候、地理等)必然相应地在人体引起生理或病理性的反应。,“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的宏观论述,是中医整体恒动观所反映的“天人一体”的一个方面,既表述了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也包涵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主动适应,以求协调统一的意思。,中医整体观受惠于古代“,天人相应,”的思想。,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应注重人体解剖组织,结构、内在器官的客观存在,更应重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中的相互联系与,功能上的协调。,人与自然(含社会环境)存在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即意味,着健康。,人体自身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决定了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所致的各种现象与性质的改变也是整体性的。因此,整体中的部分发生病变,其原因也与整体有关而决非孤立存在。,整体恒动观念在阐述人体内部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时,建立了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精神气血为基础,,通过经络的联络与调整作用,而构成的,五脏整体功能系统模型。,用以体现脏腑与形体组织器官、脏腑与脏腑、脏腑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在生理和病理上密不可分的关系。,养生学中的“,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方法;临床上的“,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制宜,”等诊疗原则,以及针灸治疗上的“,子午流注,”等方法,均是其整体恒动观的体现。,近年来时间生物学研究表明,日月的阴晴圆缺、昼夜的晨昏更替、四季的寒暑迭换,对人的血压、体温、情绪、智能,内分泌的调节、生老病死、药物作用的发挥等都有明显的影响,伦敦大学化学教援,Lay.A.,杨通过对宇宙间元素及其在生物系统分布之间的栏孙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问的曲线图完全一致,从而得出了生物系统元素的分布是地球化学元素组成复制品的结论。,由此可见,中医的整体恒动观包含有现代系统论、全息论等理论的雏形,难怪日本学者丸山敏秋盛赞其为“具有几千年传统的中医学之真正价值”。,医理与哲理、伦理的完美结合,中医学产生于中国先秦时代,其必然借助于当时的哲学思想,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来构建其理论体系。,1.,精气学说,4,个基本概念,精气学说的哲学含义,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同源、同构性特征,庄子,知北游,:,“,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论衡,:,“,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素问,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王冰注:,“,气者,生之母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运动性特征,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机的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因为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化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聚有形、气散无形,形态与功能统一性,易传,咸彖,:“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正蒙,太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景岳全书,:“,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宇宙万物之间的感应媒介,易传,乾,文言,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人之所以能与自然界的万物相互沟通、传递信息,源于其物质构成的基础是同源同构的;同类事物间存则在着,“,类同则召,气同则和,声比则应,”,(,吕氏春秋,应同,),的关系。,哲学与医理的结合,精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张介宾注:,“,两精者,阴阳之精也,故人之生也,必和阴阳之气、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新生命由精气直接形成,来源于父母先天精气的相合;精气先身而生,俱有遗传特性,形成原始胚胎,并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气,成为人体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与原动力。,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天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精,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人体的各种生命信息,可通过升降出入气机的运行来感应和传递,外在的信息感应和传递于内在的脏腑,内在脏腑的各种信息反映于体表,以及内在脏腑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皆可通过体内的无形之气为载体进行感应和传递。,如生理上有所谓“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等体内特殊的联系通道;病理上则借助于这些特殊通道,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与病变。,再如脏腑间各种生命信息,可以借助于气、经脉或三焦为而相互传递,以保持其功能与内环境的协调统一。外部体表感受到的各种信息和刺激,也可通过气的感应而向内在的脏腑传导。如针刺、艾灸和按摩等刺激就是通过经络之气的感应与传递内脏而发挥其整体的调节作用。,人体之气的分类,“,生之来谓之精”,就生命形成而论,有了“精”,才能形成并不断发生“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机体,则精在气先,气由精化。其中,先天之精可化为先天之气;后天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为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合而为人体一身之气。人体的气,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和后天摄入的水谷精气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脏等脏腑的生理活动作用而生成。,人体的气,由于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元气与真气、原气,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元气为先天之精所化生,依靠后天水谷之精气的不断补充培育,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其借助三焦而流行分布全身,内而脏腑组织,外达肌肤腠理,从而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若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劳损,使元气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则人体生长发育迟缓,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而产生多种病变。,营气与卫气,营气,营气,是行于血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由于它昼夜营周不休,故名曰营气。以其富于营养,故又称“荣气”。营气又能化生血液,故经常“营血”并称。相对卫气而言则卫属阳、营属阴,所以又称为“营阴”。,营气是由来自脾胃腐熟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粹部分和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而化生。营气产生后,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卫气,卫气运行于脉外,具有护卫机体,不使外邪侵犯的作用,故名。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称为,“,卫阳,”,。,卫气由水谷悍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和而成。主要功能为:抵御外邪入侵,司腠理开合,温煦全身。,若腠理疏松,则外邪易入;腠理致密,则邪难入侵。所以,多汗与易于外感,经常同时出现。在调节体温方面,卫气的温煦作用必须与卫气司腠理之开合相互协调。卫气的温煦作用能增高体温,随着温煦作用增高体温的同时,由于卫气的发泄,腠理开而汗出,出汗则能降低体温。,灵枢,本脏,把卫气的这些功能概括为,“,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宗气与中气,宗气,宗气,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之气。胸中又称“膻中”。因为膻中是全身气最集中的地方,故亦称为“气海”。,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化生。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对宗气的生成与盛衰,有直接的影响。实际上,宗气是合营卫二气而成。所以说:“宗气者,营卫之所合也,出于肺,积于气海,行于气脉之中,动而以息往来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宗气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皆与宗气有关。若语言清晰,声音宏亮,呼吸和缓而节律均匀,则是宗气较充盛的表现;反之,若语言不清,声音微弱,呼吸短促者,乃是宗气不足之征兆。,二是贯心脉而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经脉的搏动,皆与宗气有关。若脉搏和缓,节律均匀而有神者,表示宗气较充盛;如脉来躁动,至数不规则,或微弱无力,或躁动散大者则是宗气不足之征。,中气,中气,即中焦之气。因脾胃位居于中焦,故主要把脾胃之气称作“中气”。中气由脾胃之气结合其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组成。主要功能:,一是司气机升降;,二是促进脾胃运化;,三是化生营卫气。,中焦为体内气机升降之枢纽,中气充沛且升降和谐有度,则水谷纳运正常,可使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而充养全身。,故,“,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灵枢,口,问,),,首先表现出脾胃纳运障碍。若中气下陷,还可导致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病症。,2.,阴阳学说,4,个基本属性,阴阳学说的哲学含义,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指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相互冲荡,其正常、完美的标准是和谐。,庄子,知北游,提出:“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认为阴阳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管子,:“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用春夏秋冬四季说明了阴阳的变化规律。荀子指出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有赖于阴阳二气的氤氲交感、相推相摩。,阴阳,作为我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其最初的涵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者为阴。后来逐渐引伸为指一切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古代思想家实践观察发现并认识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发生、发展、变化,概由阴阳二气的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结果,并将阴阳作为一种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哲学概念,把阴阳的存在及其相互间的运动变化,作为自然界最根本的规律。,阴阳可分,对立的属性,明代医家张介宾明确,指出:,“,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阴阳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用以分析一切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凡是向上的、向前的、温热的、结实的、明亮的、表露的、无形的、活动的、急速的、兴奋的等等,皆属,“,阳,”,的特征;凡是向下的、向后的、寒凉的、虚软的、黑暗的、隐晦的、有形的、安静的、迟缓的、抑制的等等,皆属,“,阴,”,的特征。,阴阳可分还寒有阴中可再分阴阳,阳中可再分阴阳。如水属阴,水之阴阳,据其温度则可分为热水属阳、凉水属阴;据其状态,则沸水属阳而冰凝属阴,等等。,如以昼夜分阴阳,则昼为阳,夜为阴。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人身之阴阳亦有可分性。,“,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六腑皆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素问,金匮真言论,),。,阴阳制约,争斗的属性,指由阴阳对立而产生相互争斗和彼此制约的关系。如温热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温;水可以灭火,火可以使水沸腾而汽化等。,阴阳相反与争斗的属性,致使其相互牵制和争斗的结果,达到事物内部的动态平衡。,在人体内部,机能之亢奋为阳,抑制属阴,两者的相互制约,则维持人体机能的动态平衡;反之则为病理状态。,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阳互根,依存与包孕的属性,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均有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方面的属性;任何一方均均以对方的存在而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是谓互根。,在互根的关系里,还有阴阳双方不断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的含义,称之为,“,互用,”,。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贯,阴阳论,:,“,阴阳又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消长,运动特性之一,指在一事物中,其阴阳比例不断地出现此起彼伏的消长变化的运动态势。大体上有,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四种变化的态势。,阴阳平衡,运动特性之二,阴阳消长运动处于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的态势,称之为,“,阴阳平衡,”,,中医称之为,“,阴平阳秘,”,。,阴阳交感,运动特性之三,指阴阳二气在相互感应、交合的过程中的运动态势。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的交感状态,是孕育新生事物的根本条件。,易传,系辞上,:,“,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自然界,云雾雷电雨露,生命得以诞生;,人类,新生命在男女构精的过程中得以孕育,人类因此繁衍。,阴阳转化,运动特性之四,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态势或结果。属阳的事物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反之亦然。,通常是在阴阳消长发展到特定阶段,事物内部的阴阳比例出现倒置,则其属性发生了转化。就此意义而言,阴阳转化是其消长运动发展到极致而形成的结果。,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人体经络系统也据其循行于肢体外侧或内侧、身内与身外而命名为阳经或阴经。,说明人体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阳。,”,对人体代谢等生理功能,中医运用阴阳学说将其概括为阳主升、主出,阴主降、主入。如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等等。,对机能与物质的关系,则认为机能属阳,而物质属阴。如营血属阴,卫气属阳;肾阴为精,肾气属阳,等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内的阴阳消长与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涉及人体的正气与邪气。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对病邪的抵抗能力,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组织损伤的修复能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分阴阳,邪气也由阳邪与阴邪之分。,经病的过程,中医用邪正相争来加以概括,其结果则可导致阴阳的偏胜或偏衰。,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阴阳偏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用于疾病的诊断,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用于疾病的治疗,确定治疗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则补之,分析归纳药物的性能,药性有寒热温凉之分,药味有酸苦甘辛咸之分,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中医基础理论概要,(),3.,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哲学含义,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的内涵、特性及生克规律,并以五行特性为依据归类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并以生克规律来阐释各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古代哲学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五行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类归;,五行生克制化、胜复乘侮等运动变化规律。,五行特性,物质属性的哲学意义,五行的本义,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分为天之五行及地之五行,天之五行是对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五气”的运动及其所引起的物候变化的抽象;地之五行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相互杂合而生万物。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的“在天化气,在地成形”。,木曰曲直,所谓“曲直”,是形容树木的生长形态特征,主干挺直向上生发,树枝曲折向外舒展,故引申为,木有升发、生长、条达、舒畅,曲直刚柔于一身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木。,另据,尚书本义,的疏证,认为“木可操令曲直”,故称“木曰曲直”。,火曰炎上,所谓“炎上”,是说火在燃烧时,能发光放热,火焰蒸腾上升,光热四散于外,故,火有发热、温暖、光明、向上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温通、昌盛、繁茂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即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穑”。土有播种庄稼、收获五谷、化生万物的作用,进而引申为,土具有生长、承载、化生、长养的特性,,,凡具有此类生长、受纳、承载、化生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皆可归属于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土为万物之母”诸说。,金曰从革,“,从革”,顺从和变革。金所谓“从革”的特性,来自于对金属可以顺从人意、改变外形、制成器皿的认识。故,尚书正义,洪范,在疏证“金曰从革”时说:“可改更者,可销铸以为兵器也。”另外,还有人认为,“金曰从革”是说金属是由对矿物的冶炼而成,即所谓“革土成金”。以后,将,金的特性,引申为变革、肃杀、下降、洁净等。,水曰润下,所谓“润下”,是指水有滋润寒凉、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五行属性的推演与类归,事物,相关性与整体联系属性,用五行属性对宇宙间事物进行推演和归类,首见,尚书,。,周书,洪范,“,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将五行的抽象属性推演而及“五味”。,左传,将五色、五声等分归于五行。如该书,昭公元年,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吕氏春秋,则以五行为纲,把气候、天象、物候等自然现象与农事、政令、祭祀等社会活动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系统。,对世界诸事物进行五行的归类,是以,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为基本方法的。,“,取象,”,,即从事物的象,(,性质、作用、形态等,),中撷取能反映其本质的某些特有征象。,“,比类,”,,即将事物的特有征象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取象比类,”,法属于共同特征的个体集合归类法。,方位配五行,:旭日东升,与,木之生发特性相类似,故东方属木;南方炎热,与火之炎上特性相类似,故南方属火等。,五脏配五行,:肝之性,喜舒展条达而主升,故归属于木;心之用推动血液运行,温暖全身,故归属于火;脾主运化,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故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其性清肃,故归属于金;肾藏精,为主水之脏,故归属于水。,所谓,推演络绎,即根据已知的某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与此事物相关的其它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方法。,如自然界的五化、五色、五味以及人体的六腑、五体、官窍、五志等的五行属性,皆是以此方法推演的。,自然界的五气配五行,:长夏属土,湿为长夏主气,故湿也属土;秋季属金,燥为秋季主气,故燥也属金。其它以此类推。,人体的六腑、五体、官窍、五志配五行,:肝属木,肝与胆相表里,主筋,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故胆、筋、目、怒、泪也归属于木;心属火,心与小肠相表里,主脉,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故小肠、脉、舌、喜、汗也归属于火;其它以此类推。,五行学说对事物属性的归类,将同一属性的不同事物,联络成一个整体,并且根据,“,同气相求,”,的理论,认为同一行的事物与现象之间有着相互感应的联系。,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的归类演绎,将自然界的四时,(,五时,),六气,(,五气,),与人体的内脏建立,“,天人相应,”,的联系,以说明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必然影响人体内的生理病理;由此强调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观点。更有意义的是,此种事物和现象的归类,将五行的内涵作了扩充,发展了五行学说在方法论方面的意义,使五行学说变成表述宇宙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共有的功能性模型。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五行生克制化,事物,相关与变化的运动规,律,五行之间存在着动态有序的相互资生,(,相生,),和相互制约,(,相克,),的变化,相生与相克的结合,共同维系着五行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这即是,“,制化,”,。一般,被用于阐释自然界的正常变化和人体的生理活动。,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又复生火。依次递相资生,往复不休。,五行相克,是指木、土、水、火、金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和制约关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又复克土。,依次递相制约和克制,循环不止。,五行制化,“,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素问,六微旨大论,),,五行之中某一行过亢之时,必然承之以,“,相制,”,,才能防止,“,亢而为害,”,,维持事物的生化不息。,内经,和后世医家认为:五行生化规律,是阐述人体五脏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本内容:五行之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则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克,则不能维持事物之间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协调平衡,事物才能生化不息,生命过程才能正常维持。诚如张介宾,类经图翼,所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水,土,火,木,金,五行生克制化示意图,相生,相克,五行胜复乘侮,事物异常,变化的运动规律,五行胜复乘侮主要体现在相乘和相侮。五行之间正常的亢害承制关系被破坏时,就会出现五行的相乘、相侮等变化。主要用来说明白然界的异常气候和人体的病理变化。,相乘,即乘虚侵袭。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行”的过度克制和制约。五行相乘,即五行间过度的“相克”,故相乘与相克均表现为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的序列。导致五行相乘的主要原因为:,某一行过亢,因而对其所胜行制约太过,使其虚弱。如“木胜乘土”。,某一行过于虚弱,其所不胜行则相对偏亢,故其受到所不胜行的过渡地制约而出现相乘。如木虽然没有过亢,但土已经过于虚弱不足,木对土来说属于相对偏亢,故土也受到木的较强的克制而出现相乘,称为“土虚木乘”。临床上所见的虚损性脾胃病因情绪变化的发作,多属此种情况。,相侮,有恃强凌弱之义。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行,”,的逆向制约,又称为,“,反克,”,。五行相侮,实为五行之间的反向克制,故相侮序列与相克正相反: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五行相侮的原因为:,某一行过于亢盛,非但不受其所不胜行之制约,还可乘势相侮,逆向制约其所不胜者。如木行过亢,不仅不受金行的制约,反而逆上侮金,一般称为,“,木胜侮金,”,,或,“,木火刑金,”,。,某一行虚弱不足,而其所胜行则相对偏亢,故其受到所胜行的反向克制而出现相侮。如金行虚弱不足,而木行相对偏亢,金行非但不能制约木行,反而被木行反向克制,一般称为,“,金虚木侮,”,。临床所见的慢性虚损性肺病,(,如肺痨,),常因情绪剧烈变化而加重或发作,即属此种情况。,既有所胜行的过于亢盛,又有其所不胜行的虚弱不足,易出现较为严重的相侮。如临床所见的既有慢性肺病长期不愈,肺精气已虚,又有较为强烈的情绪刺激,肝气正亢,因而出现较为深重的病证,一般属于此种情况。,水,土,火,木,金,五行乘侮示意图,相乘,相侮,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在中医学中,根据五行特性归纳五脏的生理特点,构建起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与病理联系,揭示以五脏各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借助于五行学说,中医学奠定了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协调的认识,构筑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系统构成,根据五行特性,确立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相对应的五行属性,并推演类归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构建起以五脏为中心的,与六腑、形体、官窍等相联系的组织系统。,如 “心”脏腑体系,腑脏:小肠,五窍:舌,五体:脉,(详见附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谷,五,音,五,时,五,臭,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六,腑,五,窍,五,体,五,液,五,志,五,声,麦,角,平,旦,臊,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泪,怒,呼,禾,徵,日,中,焦,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汗,喜,笑,稷,宫,日,西,香,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涎,思,歌,稻,商,日,入,腥,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涕,忧,悲,哭,豆,羽,夜,半,腐,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唾,恐,呻,附表,五行属性与人及自然界诸事物配属关系表,说明人体脏腑生理的正常活动与相互关系,以五行相生规律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以相克规律说明其相互制约关系,并用生克制化的理论来阐释五脏之间动态的生理平衡。,黄帝内经,以五行相生规律来阐释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生筋,筋生心,”,,可理解为木生火,肝藏血以养心;,“,心生血,血生脾,”,,可理解为火生土,如心阳可以温暖脾阳,以助运化;,“,脾生肉,肉生肺,”,,可理解为土生金,如脾运化之水谷精微化气以充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可理解为金生水,如肺之精津下行以滋养肾精,肺之肃降以助肾纳气;,“,肾生骨髓,髓生肝,”,,可理解为水生木,如肾所藏之精可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制约肝阳,防其上亢。,以五脏相克规律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也首先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这里所谓的,“,主,”,,即制约、相畏之义。水克火,肾阴上济心阴,共制心阳,以防心火过亢,故肾为心之主。,“,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火克金,心火温煦肺脏,推动呼吸,以防肺之过寒,故心为肺之主。,“,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金克木,肺气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气的升发上腾,故肺为肝之主。,“,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木克土,肝气之升发,疏泄条达,可促进脾胃的运化,防其壅滞,故肝为脾之主。,“,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土克水,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故脾为肾之主。,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关系,如某脏的器质性病变或功能虚弱,不仅可以出现本脏病变,还会影响他脏而出现与之相关的病变。如以肾为例:,肾水本可涵养肝木和上济心阳,当肾精不足时就会出现所谓,“,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或心阴不得肾水滋养而引起,“,心肾不交,”,、,“,心阳偏亢,”,等病变,并进一步导致肾水更亏,这些都是五脏正常的生克制化关系遭致破坏,构成了五行相胜乘侮的病理关系。,指导诊断,,推测病情轻重,判断疾病预后,中医重视面部色诊,根据五行主色理论,以面部色泽的变化判断病情轻重。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说:,“,天有五气,食气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五脏之常色为,“,主色,”,,应时之色为,“,客色,”,。客色胜,(,克,),主色,为顺,病较轻浅;主色胜,(,克,),客色,为逆,病较深重。如脾病若见其应时之色为黄色,为顺,因脾脏之主色为黄色,与客色一致;若其应时之色为青色,亦为顺,因此为木克,(,乘),),土的,“,客胜主,”,;若其应时之色为黑色,则为逆,因此为土克,(,乘,),水的,“,主胜客,”,。其它以此类推。,古代医家还用“色脉合参”来推测疾病的预后。,所谓色脉合参,即将通过色诊和脉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评价病情的轻重,推测疾病的预后。色脉合参,无疑比单纯以面色更能客观地把握疾病的变化和预后。与五行的生克运动规律结合在一起的色脉合参,则能诊断病势的轻重和推测疾病的预后。,如肝病面见青色,并见弦脉,为色脉相符,乃平安之象;若此时反见浮脉,因其为相胜之脉(浮脉属金,青色属木,金克木),故病证预后不良;若此时兼见沉脉,因其为相生之脉(沉脉属水,青色属木,水生木),故其预后良好。,指导疾病的治疗,根据五行学说,疾病的传变规律是母子相及和乘侮,故其治疗原则有“补母泻子”和“抑强扶弱”。,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根据五行相生理论,疾病的传变规律是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因而其治疗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称补母和泻子。,补母,用于治疗母子两脏的虚证。不管是母病及子还是子病及母的母子两脏皆虚,以及单纯的子脏亏虚,皆可用补母之法治之。,如 “土不生金”的脾肺母子两虚,或肺气虚久而影响脾之健运的肺脾子母两脏皆虚,可用健脾益气的“补母”法治之。因脾为肺之母,故补脾则能生肺,不但治母脏脾虚,还能治子脏的肺虚。但应指出,“虚则补其母”,并非说子脏虚弱者只补其母脏即可,而是说子脏虚弱者应在补养本脏的基础上兼补养其母脏。,泻子,适用于治疗子母两脏的实证。,不管是子病及母还是母病及子的子母两脏皆实,以及单纯的母脏亢盛,皆可以泻子之法治之。,如心火亢盛,子病及母导致的心肝两脏火旺,或单纯的肝火上炎,或肝火上炎,母病及子,引动心火的肝心两脏皆火盛,皆可以清泻心火的“泻子”之法治疗。,需要说明的是,“实则泻其子”,并非是见到母脏亢盛时只泻其子脏而置母脏于不顾,而是在清泻母脏盛实的基础上兼以清泻其子脏,以使病邪速除。,根据五行相生理论确定的具体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濡木生火、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泻火清木、泻土清火等法。,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或侧重于制其亢盛,使其不得乘侮弱者;或侧重于扶其不足,增强抵御乘侮的能力,避免弱者被欺凌;或抑强与扶弱兼用,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阻断病证的传变。,抑强,用于五脏中的某一脏过于亢盛有余而可能引起的对其所胜的,“,乘,”,或对其所不胜的,“,侮,”,的病理传变。,如肝气郁滞或亢逆,则可乘脾犯胃,或化火刑肺。治应抑强为主,可用疏肝或平肝之法。临床应用这一原则时应注意,无论亢盛的脏气有没有乘侮其所胜和所不胜,抑制或削弱这一亢盛的脏气都是必须采用的治疗方法。,扶弱,用于五脏中某一脏虚弱不足而可能引起的其所不胜之,“,乘,”,或所胜之,“,侮,”,的病理传变。,如脾气虚弱,其所不胜肝,(,木,),及所胜肾,(,水,),会相对偏亢,因而可出现,“,土虚木乘,”,或,“,土虚水侮,”,的病理传变。治疗时应以健脾为主,脾气得健则精气充满,抵御肝肾的乘侮的能力增强,故能阻断传变而使病得愈。,抑强与扶弱兼用,用于五脏之中一脏亢盛有余而其所胜或所不胜虚弱不足,或一脏虚弱不足而其所不胜或所胜偏盛有余而导致两脏以上的病理传变。如肝气亢盛,同时又有脾气虚弱或肺气不足,而产生的肝乘脾或侮肺,治应抑强与扶弱兼用,即疏肝或平肝与健脾或补肺同时并用。,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具体治法,概括起来主要有抑木扶土、培土制、佐金平木、泻南补北(即泻火滋水)、补南泻北(即通阳利水)、补火泻金、泻火润金法等治法。,五行相克理论指导情志疗法,根据情志之间的相胜之理,临床上可激发病人产生有利的情志活动,以矫治其有害的情志变化。这即是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张子和将情志的五行相胜理论应用到临床实际中,开“以情胜情”以矫治不良情志之先河。他在,儒门事亲,中说:“悲可以治怒,以怆侧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三、,中医脏象理论,脏象理论即中医学的,“,生理学,”,,主要包括经络与脏腑等理论。,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的一个系统,它作为人体的一种组织结构,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络理论是研究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关系的基础理论。,对中药而言,经络的意义在于形成了“归经”理论。用以指导临床组方遣药。,心,心居于上焦,坐于纵膈之上,两肺之间而偏左。具有主宰一身上下,统管五脏六腑的特殊职能,称“君主之官”。其经脉为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五行属火,主时于夏;其在体为脉,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其华在面。病理特征为火热。其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脉为血之府,,人体的血液依靠心气的推动而在血脉中流行,输送至全身,心脏、血和脉管构成全身相对独立的循环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就会导致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障碍。,2.,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由心所主持。,3,.,开窍于舌,其华在面,舌是心的外候,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这与心经之别络于舌本、心主神明、心的气血充盛与否直接相关。舌红、舌紫、舌淡、舌卷、舌强等,反映了心主血脉、主神明的功能状态。,4,.,心志为喜,心情舒畅,有助于气血的和畅;喜乐过度则心气涣散,耗伤心神,故有“喜伤心”之说。,5,.,心液为汗,“,汗为心之液,”,,言其由阳气蒸腾津液,经玄府而排出体外;而津液与心血同源,所以有,“,夺血者无汗,”,之说。,肝,肝位于腹部,右胁之内,横膈之下,胆附于肝,旧称“将军之官”。其经脉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经脉布于两胁。五行配属为木,主时于春。其生理特性肝体阴而用阳,喜畅达而恶抑郁;其在体合筋,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窍为目,在味为酸。病理特征为风。其主要生理功能:,1,.,肝主藏血,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说。肝不藏血,则血溢于脉外,可出现各种出血性疾病。,2.,肝主筋,全身筋腱及关节运动功能,须赖肝的精气滋养,故有,“,罢极之本,”,之称。肝气衰则筋不能动,肝风内动则抽搐震颤。,3.,肝主疏泄,肝,能助脾胃消食运化。其气升发,能舒畅气机。肝气郁结,则气郁易怒,不思饮食。,女子的月经和男子的排精,亦与肝气疏泄有关系。,4.,肝主谋虑,与精神活动有关,肝病多急躁善怒,急躁善怒则谋虑不周。,5.,开窍于目,眼睛功用正常与否,与肝的精气盛衰密切相关,故名。肝开窍于目,其经脉连目系,上至额,与督脉会于巅。肝火上炎,可见两目肿赤;肝虚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明。,6.,肝液为泪,泪出于目,肝主目,泪为肝液所化,主滋润目睛而瞬动,故称“,泪为肝之液,”,。,7,.,肝志为怒,肝为将军之官,其气刚强,不平则鸣,郁勃而怒,有助于肝气疏泄;怒而失制,气血上逆,则可发为吐血、厥逆、中风等病。,脾,脾位居中焦,其经脉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五行属土,分主四时(一说主长夏)。具有宣发与肃降、升清降浊的生理特性;其在体合肉,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窍为口,在味为甘,病理特征为湿。其主要功能:,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的功能,为营血化生之源,人体营养皆赖此得以补给,故称脾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变化出焉。”,2.,脾主统血,指脾气能统摄血液,使之正常循行于经脉,不使血溢于脉外。因脾虚而致出血者多归咎于脾虚。,3.,脾主四肢肌肉,指因脾胃的正常运化而使四肢肌肉得以濡养,并能正常活动。脾气虚弱,则见四肢消瘦,痿废不用,或浮肿;脾受湿困,则见四肢倦怠。,4.,开窍于口,口主摄食,脾主消化,故口为脾之上窍。脾健则知饥欲食,食能知味;脾病则食欲不振,口味反常。,5.,脾液为涎,涎出于口,口为脾窍,故涎为脾主。,6.,脾藏意、主思,指意念、思维等精神活动以五脏精气为本,与营血相关,以心主血脉而脾藏营,营舍意,故称。,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脾藏营,营舍意。,”,劳心用神,则茶饭不思,影响消化,遂有是说。,肺,肺为华盖,位居胸中,左右各一;肺朝百脉,上通喉咙,开窍于鼻,主一身之气,故称为,“,相傅之官,”,;其经脉为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五行属金,主时于秋;其在体合皮毛,在志为忧、为悲,在液为涕,在窍为鼻,在味为辛。病理特征为燥。其主要生理功能:,1.,肺主气而司呼吸,指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并与脾运化的水谷之精相结合于膻中,贯心脉以行气血,输布、供养全身脏腑器官组织,同时吐出代谢后的浊气,生生不息,故称肺主一身之气,为诸气之本。,2.,肺朝百脉而主治节,指全身的经脉相会于膻中,通过肺的治理、调节气血津液的功能,使全身组织器官有序运作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3.,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肺为华盖,通过其宣发、肃降的生理特性升清降浊,以保持三焦的通畅和正常的水液代谢。,素问,经脉别论,:,“,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4.,肺主皮毛,营卫之气行于皮毛而充养腠理、御卫外侮,有赖于肺气宣发才能实现,故称。又,五藏生成,:“,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诸气者皆属于肺。,”,5.,肺主声,指声音由肺气鼓动声带而发生。肺气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弱。风寒外感,肺气不宜壅塞,声音嘶哑,称为,“,金实不鸣,”,;,内伤肺痨,肺气严重亏损,声音嘶哑,称为,“,金破不鸣,”,。,6.,开窍于鼻,指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都是肺气所主持。肺司呼吸,鼻为呼吸出入门户。肺气调和,则呼吸畅利,嗅觉灵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7.,肺液为涕,涕出于鼻,由肺主持,肺气和则津液上承,鼻窍得润而知香臭。肺气燥热,则鼻窍干涩;外邪袭肺,则鼻塞流涕。,8.,肺志为忧、为悲,忧为肺之志,其情绪变化与肺有关。肺气虚可出现情绪忧愁低落,而过度忧虑也可损伤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在志为忧。,”,9.,肺藏魄,魄属人体精神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为五脏精气所化生,古人认为属肺所藏。出,素问,宣明五气,。如果精气充足,则体魄健全,感觉灵敏,动作正确。,肾,肾居下焦,其经脉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五行属水,主时于冬。具有,肾性潜藏、集阴阳水火于一脏、喜润恶燥等生理特性。,其在体合骨,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窍为耳,在味为咸。病理特征为寒。其主要功能:,1.,肾主藏精,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指肾闭藏精气,并使之不断充盈,成为其在体内充分发挥正常生理效应的功能。,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精,津液及饮食水谷精微等。,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生殖之精的一部分直接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属于“先天之精”;生殖之精还包括人体发育成熟后形成的精子和卵子。,肾为先天之本,所藏之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2.,肾主水,肾是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肾对水液有直接的蒸腾气化作用。肾位于下焦,接纳肺通调水道输送来的津液,将清者蒸腾于上,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浊者下输膀胱,化为尿液排出体外。,其二,肾对津液代谢过程中的各个器官都有调节、推动、促进作用。肾藏精,为元气化生之源,如肺对津液的宣肃、脾对津液的转输等,动力皆源于肾。,其三,肾是调节尿液排泄,维持机体津液代谢平衡的重要器官。,合三焦、膀胱,与肺、脾同司体内水液代谢与调节。,3.,肾主骨,骨,即骨骼。骨中有腔、隙,内藏以骨髓,故曰,“,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沦,),;肾藏精,精能生髓,髓以养骨,故骨髓的生长、发育、修复等,均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滋养,。,“,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牙齿头发的生长、脱落,均与肾气盛衰有关。肾气盛,则齿更发长;肾气衰,则发堕齿槁。,4.,肾主纳气,肾为元气之根,主纳气者,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以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咳嗽,中首次提出,“,肾不纳气,”,说,谓,:,“,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藏。凡咳嗽暴重,动引百骸,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者,此肾虚不能收气归元也,当以补骨脂、安肾丸主之,勿徒从事于宁肺,。,”,5.,开窍于耳,司听觉,“,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脉度,)。肾经上贯于耳,精气畅达,则耳聪目明。,6.,开窍于二阴,主司二便,肾开窍于二阴,主司二便。,肾的三个特性,肾主蛰藏,有固水津、摄二便、纳气、固胞胎、封藏膏脂之功,皆与其摄纳封固之性相关。肾失潜藏,精气耗泄则为患,斯病作矣。可表现为肾不纳气的呼吸异常,或精关不固的滑精早泄,或冲任不固的崩漏滑胎,或二便失摄的遗尿溏泻等。治疗多以补肾为大法,辅以固摄收敛之品。,肾恶燥,肾为水脏,主藏精,主津液。燥易伤阴津、耗损肾液,故具恶燥的特性。因此临床肾病治疗不宜过用燥烈之品,即使是肾阳不足宜用温燥之证,也应在补阳方中加入滋阴之品以阴中求阳,肾气丸的组方即体现了这一原则。,肾为,水火之脏,肾精在肾气的作用下化生肾阴、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因此,肾阴、肾阳又称为真阴、真阳或元阴、元阳,也称为命门之水或命门之火。肾寓真阴真阳,故为水火之脏。,肾为水火之脏的临床意义有二:其一,一身之水火由肾所主,因此全身性水火失调的病变多属肾的水火失调,对肾的治疗是的根本性的治疗方法。其二,水火的失调以寒热为表现,所以对寒热的治疗应追究其本,水火之源的肾。,四、,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病因,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说:“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病因,又称“病邪”、“病原”等。内容包括,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等;,其他病因,外伤、诸虫、药邪、针害、医过、,先天因素等。, 外感病因,1.,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风、寒、暑、湿、燥、火,本是自然界六种气候现象,,内经,称之为,“,六气,”,。,当气候变化异常,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季应温而反寒,秋季应凉而反热等,),,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并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则成为致病因素,并称之为,“,六淫,”,、,“,六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夫人禀五常,(,即五行,),,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行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多从肌表、口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