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讲课用

上传人:cel****460 文档编号:243331474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 页数:180 大小:3.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 讲课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中医基础理论 讲课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中医基础理论 讲课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医基础理论 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即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它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2,、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3,、中医对疾病的认识。,4,、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2,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它以整体、恒动、平衡观为主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既事物是一个整体,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观,包括 病理上的整体观,诊治上的整体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包括 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与疾病防治的关系,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与疾病防治的关系,6,二、,辨证论治,:,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包括自觉症状和它觉症状。,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7,二、辨证论治:,病的现象 症的病理概括,自觉症状,他觉症状,病的个性或共性本质,有病必然出现若干症状,通过分辨症状,必然辨出若干证候。证候中又包含若干症状。因此,症是病的现象,是辨证的基础;证是病的本质,是症的病理概括。这就说明,中医治疗的主要依据是“证”。,病,症,证,若干,若干,8,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1,、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例,A,: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有不同的证,故,麻疹初,期麻疹未透,宜解表透疹,银翘散或升麻葛根,汤;,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麻杏甘石汤;,而,后期则为余热未尽肺胃阴伤,,则又须以养阴清,肺为主,沙参麦冬汤。,9,B,: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寒、风热、风湿,相挟等外感,治疗时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谅解表、疏风祛湿,等治法。再具体一点:,风温早期,,症见发热,微恶风、是风热在表,应用,辛凉解表法治疗(银翘散);,中期,,症见高热、咳,嗽、气急、口渴欲饮凉水,是肺热盛,治当清肺热,为主(麻杏甘石汤加减);,后期,,身热已退,舌红,口干、干咳少痰、疲乏而脉细无力,是邪热已去大,半,肺阴肺气受伤,治宜清余热、滋肺阴、补肺,气,以促进恢复(青蒿鳖甲散)。,10,C,:水肿病,根据其本质特点,可以辨出多种证型,,就脏腑而言,其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就其,性质而言,即可以是虚证,又可以是实证;就病,因而言,有风热、风寒、邪毒和水湿等等,故同,样是水肿病,合理的治疗就必须根据这些特点,,实行不同的治法。,11,2,、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例,A,:久泻之后出现的脱肛,产后调理不当的子宫下垂,均因中气亏乏,脾虚,胃、肾等脏器的下垂,下陷所致,治以益气升提法,方选补中益气汤。,12,B,:泄泻、水肿是不同的病,但在两病的发展过程,中,都可发展到以脾肾阳虚为本质特点的阶段,,对于泄泻和水肿表现为脾肾阳虚之证的,皆可,用温补脾肾法。,真武汤,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分别是对证候和对疾病的,辨析。,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定诊断。,1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 阴阳学说,第二节 五行学说,14,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天地、日月、水火、昼夜、升降、动静、雌雄,等,它既可以标示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15,二、事物的阴阳属性,遵循的原则:,1.,被分类的事物必须是相关联的,单一事物不能定阴阳,不同类的事物不能分阴阳。,如:上与动不可分阴阳。,2.,分类时必须明确分类标准,如:肺与大肠 按脏腑分肺属五脏为阴,大肠属六腑为阳;按上下位置分肺在上焦为阳,大肠在下焦为阴。,16,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相对性体现在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如:昼为阳,夜为阴;,而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1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平衡,4,、,阴阳相互转化,18,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疾病产生。),对立,相反;制约,抑制对方,使对方的数量减少并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水可以灭或,,火可以把水烤干,。,若阴阳双方的制约力不相上下,就可达到动态平衡,健康状态;,若阴阳双方某一方制约力过强或弱,动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如体温只升不降或只降不升。,19,2,、阴阳的互根互用:,(,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根,本的关系;,如:天与地互为阴阳,若没有天,就无所谓地,同样,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如果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孤阴”“独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2,)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呼为阳、吸为阴,呼气时抑制了吸,但只有深呼才能深吸。,20,3,、阴阳消长平衡: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形式有二。,(,1,)阴阳互为消长 一方增长另一方消减,一方消减另一方增长,如:四季的变换;昼夜晨昏的变化;呼与吸的轮换;心脏的搏动(舒张与收缩),(,2,)阴阳皆消皆长 一方增长另一方亦增长,一方消减另一方亦消减,如:气与血 补气以生血;补血以养气。,21,4,、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既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内经,“,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消长,量变,阴阳转化,质变,22,阴阳转化的形式(,2,种),渐变,: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即属于,“,渐变,”,的形式。,突变,: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和下冰雹,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23,互根互用,阴阳双方各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阴,阳,学,对立制约,阴阳双方互相制约 、互相斗争的,说,结果“阴平阳秘”。(相互的动态,的,平衡),基,本,阴消阳长,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动力,内,阳消阴长,是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容,由阴转阳,形(促)成事物的转化,由阳转阴,(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质变过程,消,长,在一定的限度内,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的,阴阳的,事物的对立统一,事物永远处于运动之中,一阴一阳谓之道,2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1,)阴阳的偏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2,)阴阳的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25,阳偏盛 阴偏盛,正,常 实证,阳偏衰 阴偏衰,正,常 虚证,代表阳 代表阴,26,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阴阳互损,当阳虚至一定的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阳损及阴”。,当阴虚至一定的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阴损及阳”。,4,、用于疾病的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望、闻、问、切,四诊,27,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脉症分阴阳,望 闻 问 切,色泽晦暗 语声低微无 蜷卧静默 尺 去者,阴,力,少言而沉 身寒喜暖 迟者 沉,静,呼吸微弱 涩细小,色泽鲜明 语声高亢宏 躁动不安 寸 至者,阳,亮,多言而躁 身热恶热 数者 浮,动,呼吸有力 大洪滑,声高气粗,28,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用于疾病的治疗:“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1,)指导养生,(,2,)确定治疗原则,A,、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有余、“,实则泻之”,阴偏胜 “阴胜则寒”实寒证“寒者热之”,阳偏胜 “阳胜则热”实热证“热者寒之”,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抑制其亢奋之阳,以清泻其热。,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消解其偏胜之阴,以温散其阴寒。,实证,29,B,、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不足“虚则补之”,阴偏衰 “阴虚则热” 虚热证“阴虚则热”,阳偏衰 “阳虚则寒” 虚寒虚“阳虚则寒”,滋阴制阳(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用“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扶阳抑阴(不宜用辛温发散以散阴寒),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虚证,30,阴虚: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阳虚: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31,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分析归纳药物的性能,寒凉属阴(凉次于寒),能清泻阳热之邪,减轻,性,四气,消除机体的热象。,温热属阳(温次于热),能祛除阴寒之邪。减轻,和消除机体的寒象。,辛甘淡,属阳,辛甘发散为阳,淡味渗泄为阳。,酸苦咸,属阴,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药物在体内发挥的作用趋向,味,五味,药物,3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分析归纳药物的性能,药物在体内发挥的作用趋向,升浮,上升发散,阳,:,一般而讲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的药物,大多药力上行向外,或升,或浮、或两者兼见,故为阳,桂枝汤、麻黄汤、补,中益气汤。,沉降,内收、泻下、重镇,阴: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止呕等,作用的药物,大多药力下行向内,或沉或降、或两,者兼见,故为阴,天麻钩藤饮等。,33,五行学说,五行的概念:,#,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的概念 :原义为,“,五材,”,,是指构成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今义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尚书,“,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稼穑: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意思;革:变革。,木、火、土、金、水各有许多独特的属性:,木的特性有生长、伸展、柔和等;,火的特性有温热、明亮、向上等;,土的特性有承载、受纳、生化等;,金的特性有沉重、坚硬、响亮等;,水的特性有湿润、寒凉、下行等。,34,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35,36,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37,土爰稼穑,38,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39,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40,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41,42,五行与自然界及人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自 然 界,五,行,人 体,五味 五色,五化,五气,五方 五季,脏 腑 官窍 形体 情志,五声,酸 青 生 风 东 春,苦 赤 长 暑 南 夏,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辛 白 收 燥 西 秋,咸 黑 藏 寒 北 冬,木,火,土,金,水,肝 胆 目 筋 怒 呼,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脾 胃 口 肉 思 歌,肺 大肠 鼻 皮 悲 哭,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长夏,是指夏至之后、处暑之前的一段时间,俗称“夏秋之交”。,43,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 火 土 金 水,“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例:,木 火 土,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木为火之“母”;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土为火之“子”。,生,生,生,生,生,生我,我生,44,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相克,是指木、土、水、火、金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 土 水 火 金,木 土 水,“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例:,由于土克水,故“我克”者为水,水为土之“所胜”;由,于木克土,故“克我”者为木,木为土之“所不胜”。,克我,所不胜,我克,所胜,克,克,克,克,克,克,克,45,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这样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防止太过或不及,维持事物之间或人体的动态平衡。,46,五行生克示意图:,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木,火,土,金,水,示相生,示相克,汉、董仲舒曾将五行相生、相,克的次序概括为:“,比相生而间,相胜也。,”(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所谓“比”就是紧挨着;所谓“间”就是隔开一位。意即顺着木、火土金水次序的为相生,间隔一位的是相克,。,47,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二)五行相乘与相侮:,1,、相乘,是指五行相科太过,所以相乘的次序与相克是相同的。例:,木 土 水 火 金,不及:,木 土,(正常水平)(低于正常水平),太过:,木 土,(过于亢进) (正常水平),乘,乘,乘,乘,乘,乘,乘,48,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二)五行相乘与相侮:,2,、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此次序与相克相反,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例:,金 木 木 土,太过: 异常 不及:,金 木 (亢) (虚)木 土,反侮,克,(正常),克,(正常),反侮,49,五行乘侮规律示意图,太过,侮 制,所 气 己,不 有 所,胜 余 胜,金,所不胜,木,所胜,土,己 侮 其 己 轻,所 而 不 所 而,不 乘 及 胜 侮,胜 之 之,不足,50,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简表,相生,相互资生,生克制化“亢则害,承乃制, 制则升,相克,相互制约,化”,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相乘,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 “气有余。则制自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自,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事物发展,相侮,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克 变化的异常现象。,51,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三)五行的母子相及:指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后,引起的相生关系的反常。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母病及子,如:肾病及肝,即为“,水不涵木,”,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从而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证候。,子病及母,如:心病及肝,即为子病及母,可见心肝血虚和心肝火旺,,多由于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而致心肝血虚;或先有心火偏旺,累及至肝,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5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以五行特性类比五脏生理特点;,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3,、以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阳可以温煦脾,土,脾(土)气化生精微物质以充养肺金,肺(金),之精津和肺气肃降下行以滋肾精并助纳气,肾(水),藏精以滋养肝血。,53,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用五行相生说明五脏关系,心之阳气(火)可以温煦脾土,助脾运化,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肝,心,脾,肺,肾,54,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以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肾水滋润上行于心,可防心火之亢烈;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的清肃太过;肺气的肃降,可抑制肝木的上,亢;肝气条达,可以防止脾土的壅滞;脾之运化,可防,止肾水的泛滥。,(,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55,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之泛滥,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之壅滞,木,土,水,火,金,56,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指导疾病的治疗:,1,、指导脏腑用药,2,、控制疾病的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实则传,虚则受”,57,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指导疾病的治疗:,3,、确定治则治法:,以,五行相生,确定,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以,五行相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为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土太过,反侮木,表现为脾胃湿热或寒湿壅滞,致肝失疏泄,形成,土壅木郁,,治疗以运脾祛邪为主。,以,五行相克,确定,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其次,还有针灸疗法,精神疗法等。,58,第二章 藏 象,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第二节 五 脏,第三节 六 腑,第四节 奇 恒 之 腑,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59,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一、藏象的基本概念:又称“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包括:,五 脏:肝、心、脾、肺、肾,六 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其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60,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象”是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含义有二:,1,、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2,、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61,脏 腑,脏腑:内脏的总称。,分类:脏: 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腑: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合称,奇恒之腑。,特点:,脏: “藏精气而不泻”(,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即为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腑: “传化物而不藏”(,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奇恒之腑: 既象脏,又象腑,“藏而不泻”。,62,五 脏,63,64,心,君主之官,位置:,居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形如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特点:,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功能:,主血脉,藏神。,其他:,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65,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血脉,系指心气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血液运行于其中。血液在脉中运行的,特点,: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如环无端。,引用:,灵枢,“,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如心气衰竭,则血行停止,心与脉 的搏动也消失,生命也随之终结。,66,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心气充沛。心气是推动血液的动力,心脏搏动是心气的主要运动形式。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枢纽。,2.,脉管通利。脉管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3.,血液充盈。,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四个方面观察,:,1.,面色,2.,舌色,3.,脉象,4.,胸部的感觉。,如:,心主血脉功能,正常,:面色红润、舌色淡红,滋润而有光泽、脉象和缓有力、胸部舒畅;,心主血脉功能,异常,:若心火旺,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且可见破碎痛苦,脉数,胸中有烦热,不易入睡。,若心血亏虚,则面色和舌色皆淡白无华、脉细无力,常觉心悸、心慌;,若心血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暗,可见青紫、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结代、心前区憋闷疼痛,轻者少倾即止,重者可痛得面青唇舌俱,大汗如珠,甚至可导致死亡。,67,心藏神,心主藏神,又称心主神明或心主神志。,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神,如人的整体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肢体活动和姿态等,。,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主要反映心的功能。,心主藏神,: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张介宾,类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惟所从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68,心,二、主要生理功能,:,#,推动激发 心主身之脉,靠心气,经脉通利,心气,心脏搏动,血液正常运行营养全身,学也充盈,面色红润光泽,有神(司其外者,以知其内,所以每每通过,脉从容和缓有力,外在表现可知道心脉充盈。,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心气充沛;,2,、血液充盈,浓稠度等状态适中(心的形质无损);,3,、脉管(道)滑利通畅。,69,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1,)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心脏的搏动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作用)。,(,2,)其华在面,是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泽表现出来。“有诸内,必形诸外”。,2,、在液为汗,在志为喜:,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同源,血为心之所主,“汗为心液”;,喜以心血为物质基础。,3,、心开窍于舌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痰迷心窍,舌强而语言不利,70,71,肺,一、概说:,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肺经肺系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窍。,人体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华盖”,二、主要生理功能:,主呼吸之气,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1,、,主气司呼吸,: 换的场所;,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生成和运用的作用;,72,肺,2,、,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其内涵:,(,1,)宣发作用,脾,肺水液、水谷精微中的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濡润,汗,体外;,(,2,)肃降作用,脾,肺水液、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濡润,代谢后所产生的,(浊液),尿;,73,肺,2,、主行水:肺以其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输布津,液,故说“,肺主行水,”。,在五脏六腑中肺的位置最高,并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故称“,肺为,水之上源,”。,74,肺,3,、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静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运动(,吐故纳新,)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的宣降之性促进布散,,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动脉,)输送到全身。,75,肺,主治节: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1,)治理调节呼吸运动,(,2,)调理全身之气,(,3,)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4,)治理调节津液代谢,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76,4,、主宣发与肃降:“肺气宣发”“肺气肃降”,肃降: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体现于,(,1,)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的升宣和布散的功能。,含义:,宣发卫气; 宣发水谷精微和津液;宣发浊气。,正常:,体内浊气可顺利排出,则呼吸和匀;津液和精微四布,则皮毛润泽;卫气达肌表,则人体健康少病。,肺气失宣:,浊气不能顺利呼出,可出现胸闷、咳喘等症状;精微和津液不能布达周身,可出现皮毛枯槁、痰饮、水肿等症状;卫气不能达肌表,可出现自汗、易感冒或无汗等症状。,77,(,2,)肺主肃降,是指具有向下的通降和肃清呼吸道异物的功能。,含义:,肃降清气;肃降津液、精微;肃降异物和病邪。,正常:,清气下降于肾,则呼吸和匀并有一定深度;津液、精微四布,则皮毛润泽;呼吸道清洁,则肺部少病。,肺气不降:,清气不能下降于肾,可出现呼吸表浅、急促等症状;精微和水液不布,代谢后的水液不能化为尿液,可出现水肿、痰饮、小便不利等症状;肺内异物和病邪不能清除,可引起多种肺病。,78,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汗孔:又称“玄府”“气门”),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人体最,大的保护器官,是防御外邪的主要屏障。,功能,(,1,)防御外邪,(,2,),调节津液代谢,(,3,)调节体温,(,4,)辅助呼吸,79,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对皮毛的作用,(,1,)宣散卫气于皮毛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2,)输精于皮毛即将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皮毛肌腠以滋养之,使之红润光泽。,80,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对肺的作用,(,1,)宣散卫气,以调节呼吸;(汗孔即排津液,又,可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2,)皮毛受邪,可内合于肺;(感冒咳嗽),2,、在窍为鼻,鼻为吸之上端,鼻孔是清气与浊气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故称鼻为肺窍。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81,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3,、在志为忧(悲):两者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大致相同,故悲忧同属肺志。由肺精和肺气所,化生,是肺精、肺气生理功能的表现形式。,4,、在液为涕:(有润泽鼻腔作用)由肺精所化,,由肺气的宣发作用布散于鼻腔。,5,、与秋气相通应,时令至秋,暑去而凉生,草木,皆凋。人体肺脏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同,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82,脾,位置:脾位于腹腔,在横膈之下。,医贯,“,膈膜之下有胃,盛受饮食而腐熟之。其左有脾,与胃同膜而附其上。,”,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脾胃,脾和胃相为表里。古人称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由于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的主要原料,故脾胃又称,“,气血生化之源,”,。脾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83,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1.,概念:运,即运动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转输到全身的功能。,2.,分类:包括两个方面,即,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运化水谷,:是指脾具有消化水谷和吸收、输布精微的功能。,腐熟,依赖脾气的帮助,胃肠吸收,胃,水谷精微,饮食,胃,化物 分解 脾气散精 全,小肠,糟粕,上输于肺 身,84,归纳,1,)帮助胃肠将饮食物分解成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为消化);,2,)帮助胃肠吸收水谷精微;,3,)把吸收的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若,脾气健运,(即运化水谷的功能正常),气血旺盛,则脏腑、五体、官窍功能健全;,若,脾失健运,,则水谷运化障碍,可出现腹胀、食少、完谷不化或腹泻、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症状。,85,运化水湿 又称运化水液,系指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的作用。,特点:,脾能将津液吸收并转输到全身(起滋养和濡润的作用),并将多余的水液输送到肺、肾和膀胱等脏腑(化为汗液、尿液排出体外)。,86,若脾气健运,则水液代谢平衡;,若脾失健运,则水液代谢障碍,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或发为水肿。表现为痰饮、水肿、腹泻等病变。,素问,“,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此为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87,脾气主升,升即上升之意。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在,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升清:,“,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若,脾能升清,,则水谷精微能正常吸收和输布,气血化生充足,机体生命活动旺盛;,“,脾宜升则健,”,若,脾气不升,,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化生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等症状。,素问,“,清气在下,则生飧泄,”,88,升举内脏:脾主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是维持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的重要因素。,脾升胃降是人体气机的枢纽,,脾气主升对维持腹腔的内脏位置有重要作用。,若脾气虚弱升举无力(又称中气下陷或脾气下陷),可导致某些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直肠脱垂(脱肛),等。,89,脾主统血,概念:脾具有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而不外溢的功能。,金,匮,要略,“,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统血功能是通过气的固摄作用来实现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旺则能摄血。,若,脾气健运,,则气血充盈,血随气行,血行脉中不外溢;,若,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则气虚不能摄血,出现各种出血症。脾不统血之出血的特征是:多为下部出血(脾气主升),慢性出血,血色浅淡质稀,或皮下出血(脾主肌肉)并伴有气虚证的表现。,90,脾与五体、官窍、五液和五志的关系,若脾气健运,则四肢肌肉丰满、壮实有力、活动轻健,口唇红润有泽;若脾失健运,则四肢倦怠、肌肉消瘦或痿废不用、口唇淡白无华。,(,1,)脾在体合肉,主四肢,(,2,)脾开窍于口,(,3,)脾在液为涎,(,4,)脾在志为思,“,思虑过度,劳伤心脾,”,91,92,肝,位置,: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特点,:五行属木。肝主升、主动而为刚脏,其气易亢易逆,古人喻之为“,将军之官,”。,肝与胆、筋、爪、目等构成,肝系统,。,肝与胆的关系:,其一,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之间而互为表里;,其二,肝与胆本身也直接相连。,93,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散。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功能。,1.,对气机的影响:,(,肝主疏泄的功能以调畅人体气机为中心),若肝,疏泄功能正常,,则全身气机调畅,各脏腑功能正常;,若肝,疏泄不及,,则气机郁滞,出现胸胁、乳房、少腹等部位胀痛症状;,若肝,疏泄太过,,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症状,甚至出现吐血、咯血,昏厥等症状。,94,2.,对人体的影响还可波及其它几方面:,对,情志,的影响: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肝通过调畅气机,和调气血,而使心情舒畅。,若,肝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心情亦开朗;,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在情志上则表现为郁郁寡欢,情志压抑,称为“因病致郁”;,若,情志活动异常,,导致气机失调,也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如:怒伤肝。怒可分为,暴怒,和,郁怒,两种。,暴怒多为“,因怒致病,”,表现为肝气上逆,甚至肝风内动;郁怒多为“,因郁致病,”,表现为敢怒不敢言,情志不得发泄,可致气郁、气滞,多见“,肝气犯胃,”。,95,对血和津液的影响:,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温煦,。肝的疏泄功能使气机通利畅达,血液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也随之而畅通无阻。,若,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津液运行通畅。,若,肝失疏泄,影响到,血液,:气滞血瘀,可出现局部刺痛、舌上有瘀点或斑、月经不调甚至形成癥瘕包块、月经不调等症状;,影响到,津液,:可导致水液内停,出现痰饮、水肿等症状。,96,对脾胃运化的影响:,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则脾升胃降。肝的疏泄功能还可促进胆汁的生成和排泄。胆汁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肝疏泄功能正常,,则脾气能升,胃气能降,胆汁能正常排泄。即为“,土得木而达,”,脾气不升,:可出现眩晕、泄泻等症状;,若,肝疏泄功能失职,胃气不降,:则可出现呕吐、呃,“,木不疏土,” 逆、嗳气、腹胀、便秘等症状;,胆汁排泄受阻,:则可出现胁下,胀痛、口苦、黄疸等症状。,97,肝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肝贮藏血液,:血液生成后有一定量的血贮存于肝以供机体各部分活动时所需,肝为“,血之府库,”。肝贮藏的血液成为肝阴的组成部分,协调肝之阴阳平衡。,肝调节血量,:肝可以按照生理需要对血液进行调节。当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外周的血液需要量增加,肝就将所藏之血输向外周;,当人安静休息或情绪稳定时,外周血液需要量减少,肝就将多余的血贮藏于肝。“,故人卧则血归于肝,”,98,肝藏血功能,肝藏血功能,正常,,则肝的阴阳平衡协调,血液能濡养身体各部。,肝藏血功能,失职,:,一则可导致身体各部濡养不足,出现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或夜盲、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等症状;,二则可导致肝阳过旺,血不敛藏,出现呕血、咳血、衄血等出血症状,妇女可出现月经量多、崩漏等症状。,99,2,肝与五体、官窍、五液和五志的关系,(,1,)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是附于骨而聚于关节,联结肌肉的一种组织。,爪又称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爪乃筋之外延,故称“爪为筋之余”。爪与筋的营养来源相同,均赖于肝血的滋养。,(,2,)肝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肝血通过肝经脉上注,滋养于目。目的视觉功能主要依赖肝血的滋养。,(,3,)肝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故泪为肝之液。,(,4,)肝在志为怒,怒为肝之志,若肝的阴血不足,肝的阳气升泄太过,则人容易发怒。,100,五轮:,血轮,主血,属心,气轮,主气,属肺,水轮,主骨,属肾,肉轮,肌肉,属脾,风轮,主筋,属肝,101,102,肾,位置: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故有,“,腰,为肾之府,”,之说。,特点:肾是人体脏腑阴阳的根本,生命和精力的源泉,古人称之为,“,先天之本,”,、,“,作强之官,”,。,103,肾的生理功能,肾主藏精,概念: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体精气的作用。,精,又称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源,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可按来源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出生之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出生之后,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密切结合,共同组成肾中精气,简称肾精或肾气(元气)。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二者相互依存,,104,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肾精,与,肾气,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日渐充盈,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又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方能不断地摄入和化生。,肾精,与,肾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存在状态。肾精是有形的,肾气是无形的,肾精散则化为肾气,肾气聚则化为肾精。二者在处在不断相互转化动态平衡中。,105,肾精、肾气主司机体的生长发育可从“齿、骨、发”的变化以及生殖功能等方面反映出来:,肾中精气逐渐充盛,头发生长较快而渐稠,密,更换乳齿,骨骼生长而身体增高。,肾精和肾气在后天精气的培育和补充下逐,步盛实,表现为齿发长,始生“天癸”,精,气溢泻,月事以时下。,肾精与肾气充盛至极,表现出真牙生而长,极,筋骨隆盛,头发黑亮,肌肉满壮,精,力充沛等。,肾精、肾气日衰,表现为“面始焦,发鬓颁,白”“发堕齿槁”“天癸竭”“齿发去”“子”“地,道不通”等形体衰老之象,生理特点,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男,2432,女,2128,老年期,男,40,以上,女,35,以上,男,816,女,714,106,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人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衰老以至死亡的自然规律,与肾精的盛衰密切相关,。,素问,“,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由此说明肾精是决定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齿、骨、发和生殖能力(即,“,天癸,”,)是判断肾中精气盛衰的客观标志。,天癸,:,是人体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作用。,当肾中精气不足时,小儿则生长发育迟缓;青年人则性成熟推迟;中年人则性机能减退或早衰;老年人则衰老特别快。所以,补肾填精,是治疗生长发育障碍、性机能低下和延缓衰老的主要方法。,107,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机体代谢和生理活动功能,肾气的这种功能,是通过肾中精气所含的两种功能相反的成分,肾阴和肾阳来实现的。,肾阴,又称,真阴、元阴、肾水、命门之水,,促进机体的滋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等功能。,肾阳,又称,真阳、元阳、肾火、命门之火,,有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和化气的功能,促进气的产生、运动和气化。,肾阴和肾阳是人一身阴阳的根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和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的阴阳平衡。同时还影响和关系其他各脏器的阴阳平衡。,如:肾阴或肾阳亏损,则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调。,肾阴不足,,则阴不制阳,产生虚热之象,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痛、遗精早泄、心烦不安、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等症状;,肾阳亏虚,,则阳不制阴,产生虚寒之象,出现畏寒肢冷、腰膝冷痛、性机能减退,面色苍白、精神痿靡、反应迟钝等症状。,108,肾主水,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肾气对参加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人体水液的输布与排泄,是在肺、脾、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通过三焦水道,清 肺,浊液(废水) 肾和膀胱,浊 尿液(排出体外),肾和膀胱的推动,肾主水液功能正常,则水液代谢平衡,小便正常,无水肿。,肾主水功能失调,开合失常,可出现尿多、尿频、小便清长,或,尿少、水肿等症状。,109,2,、主水;,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 能。,皮肤 汗液,宣发,全身各脏腑组织,津液,上焦,下焦,肺,肾,浊中之清,清中之浊,肾的气化,复升于肺,肺气肃降,下归于肾,膀胱,气化,浊中之浊,尿液,气化,中焦,肾上连肺,少阴属肾,脾,胃,口,水液,纳 运,上,输,小肠,大肠,粪便,分清,泌浊,再吸收水分,主液,主津,人体水液代谢示意图,三焦主决渎,为水液运行的通道,110,肾主纳气,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肾主纳气,对人体的呼吸运动具有重要意义。人体的呼吸,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呼吸才能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正常的呼吸是肺肾两脏相互协调的结果,,“,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肾精充足,摄纳正常,则肺的呼吸均匀,有一定的深度。,若肾气亏虚,摄纳无权,吸入之气不能归纳于肾,就会出现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等症状。,111,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骨髓,脊髓 皆由肾精所化,脑髓,齿与骨同出一源,亦由肾精充养,故称“齿为骨,之余”,发的生长,赖血以养,故称“发为血之余”。但发,的生机根源于肾。肾藏精,精化血,精盛血旺,则毛,发粗壮而润泽,故说“其华在发”。,112,2,、在窍为耳及二阴,“肾气通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小便的生成和排泄,肾气的蒸化和固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