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1,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称作“青铜时代”,并将在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称作,“青铜文明”,。,课题释义:,2,青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指主要以青铜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处于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进入青铜器时代,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大约发展了,15,个世纪。,3,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溶点在,700900,之间,具有优良的铸造性、很高的抗磨性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从使用,石器到铸造青铜器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飞跃,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巨大动,力。,司母戊鼎,,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4,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黄石市西南20余公里处的大冶湖畔,开采年代始于西周,延至西汉,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被誉为“中国继秦始皇兵马俑后一奇迹,”。,古代采矿冶炼的状况,5,铜绿山矿冶,遗址,(,约为公元,前,9,世纪公元,1,世纪,),中出土的,斗:采矿工具,(,上,长,62,厘米,),铜斧:开采工具,(,下,高,40,厘米,),铜草花:生长于,有铜矿的地方,(,背景,)。,6,一、奴隶社会的手工业,1、青铜业,2、陶瓷业,3、玉器制造业,青铜器,出现,:,种类,增多,:,灿烂,时期,:,种类,更加丰富,:,原始社会末期,夏朝,商朝,西周,7,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商朝青铜器:司母戊鼎,8,青铜器中的精品,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它造型雄奇,寓动于静。最突出的、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羊背和胸部饰有鳞纹,前腿为长冠鸟,圈足上饰有夔ku,纹。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9,学者们认为三星堆文化距今约三千多年,是商朝时期我国西南成都平原上古蜀人的文化,。(说明了我国青铜文化分布广。),10,独特,11,作为一名中国人,,面对如此灿烂的古蜀文明,你有何感想?,12,“china”的中文含义是,“瓷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13,原始瓷壶,西周时期盛水器,14,“陶”与“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别是什么?,请大家自己查资料找答案。,课后寻史:,15,商朝玉凤,西周玉鹿,16,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你知道吗?“五谷”指什么?“六畜”何时都已出现?,17,1、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2、畜牧业的发达,3、商业的繁荣,18,三、奴隶的悲惨生活,1、生产地位(被广泛使用),2、社会地位(低下,非人生活),19,白天:在奴隶主的监督下,在暴日下辛勤的劳动,夜里:奴隶主将奴隶的双手用木枷锁起来,奴隶的悲惨处境,20,这幅图告诉你什么历史信息?,说明西周奴隶的地位十分低下。,21,奴隶主祭祀祖先:屠杀大量的奴隶作为供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被杀死或活埋,作为殉葬,品。,殷墟武官村大墓,22,人 殉,23,“文明”还是“残酷”?,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商代历史的认识。奴隶制固然非常残酷,但这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的必然。,24,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综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当然这又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我们应认识到:,25,请你欣赏:,26,夏爵,商爵,比较:(工艺),27,商周时代的青铜制品,鸟兽纹,觥,盛酒器,,商代晚期。造,型特异,极富,神话韵味。为,商代青铜器中,罕见的精品。,簋gu,,古代盛,食物的器具。,爵,古代的,饮酒器皿,有三,条腿。,28,古代青铜兵器,透雕兽首贺巩斧,翼虎纹剑,马形刀,银斑纹戈,29,酒,器,盥gu,n,水器,乐器,铜镜,30,食器,兵器,农具,31,簋,你能猜出它们的用途吗?,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32,钟,33,尊,容酒器,34,觥g,ng,35,兽面纹觯zh,西周,高:16.6cm,拍卖价:,RMB320,000.00,36,青铜器是古代文物中的一个大门类,它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致可以分为青铜礼器、青铜兵器和青铜工具、农具四大类。,友情提示:,37,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3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