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课件1-共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2848931 上传时间:2024-09-07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85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课件1-共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课件1-共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课件1-共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 学:六年级上册,简 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 学:六年级上册,1,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课件1-共,2,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应用,2.分数乘法,3.分数除法,5.百分数,1.位置,4.圆,6.统计扇形统计图,7.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确定起跑线,合理存款,整体内容分布:,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应用2.分数,3,第一单元,位置,第一单元,4,一、教学内容,1.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2.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二、课时分配,2课时,一、教学内容二、课时分配,5,三、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三、教学目标,6,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本单元共安排了两个例题。,四、具体编排,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7,例1,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两方面:,1.根据点的位置,学会用数对来表示该位置。,2.根据数对,在情境中或在方格纸上找到相应的位置。,例1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8,例1教学用数对确定教室里的座位的位置。,结合生活实例引出数对,使学生体会用数对可以准确、简洁地表示物体的位置。,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情景。有两个问题:,1. 通过让学生找出哪个是张亮,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2.给出了用数对表示张亮同学位置的方法,并通过表示王艳、赵强的位置,比较有什么不同,强调有序数对中两个数顺序的重要性。,例1教学用数对确定教室里的座位的位置。,9,教学时,要使学生明确:,1.“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先说列,再说行;从左往右数列,从下往上数行。这样就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表示一个点的位置是一致的。),2.用数对如何表示位置。,3.两个数的顺序不能随意调换。,教学时,要使学生明确:,10,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与例1的区别,把具体怀境中的物体的位置关系,在方格纸上表示出来,也就是在方格纸上画出物体的平面示意图,这时物体用一个点代替。,具体化编排,1.把动物园的各场馆的位置画在方格纸上。,2.两个学生对话给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3.下面的两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掌握在方格纸上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11,五、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并注意数学上的提升。,2注意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3. 结合相关练习进行,扩展训练.,五、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12,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二单元,13,一、教学内容,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倒数的认识,一、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14,二、课时分配,12课时,1.分数乘法 5课时,2.解决问题 4课时,3.倒数的认识 1课时,整理和复习 1课时,二、课时分配 12课时1.分数乘法,15,三、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会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2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会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4会运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三、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会进行分数乘法,16,四、具体编排,分数乘法,分数乘整数,意义及计算方法(例),简便算法(例),分数乘分数,意义及计算方法(例),简便算法(例),运算定律及应用,运算定律(例),简便运算(例),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例),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同一量)(例),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不同量)(例),倒数的认识,倒数的概念(例),求倒数(例),四、具体编排分数乘法分数乘整数意义及计算方法(例)简便算法,17,1分数乘法(安排了6个例题。),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学习分数乘整数,在整数乘法和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第二个层次学习分数乘分数,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去理解和学习。通过这两个层次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第三个层次学习混合运算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与运算顺序对分数运算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分数的简便计算。,1分数乘法(安排了6个例题。),18,例1(教学分数乘整数),从分数乘整数引入分数乘法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人的步距与袋鼠步距的比较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分四个步骤安排教学内容。,(1)给出信息,提出问题。,(2)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使学生明确:求人跑 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实际上是求3个 是多少,为探究计算方法做好准备。,例1(教学分数乘整数),19,(3)探究计算方法。,先出示加法计算,是同分母分数相加,属已学过的内容。,再出示乘法计算,根据乘法的意义,将乘式转化为加法算式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再根据乘法的意义,将同分子连加的形式转化为乘式,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4)讨论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3)探究计算方法。,20,例2(说明分数乘整数,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在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乘得的积一般应该化成最简分数。,把积化为最简分数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将乘得的积的分子与分母约分;另一种方法是在乘的过程中将分数的分母与整数进行约分。,教材突出第二种方法,说明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可以使计算简便。,例2(说明分数乘整数,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21,例3(教学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的算理较难理解,所以本例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分两个层次教学,先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的问题,再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具体说明),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分两步操作。第一步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看作一面墙,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 ,第二步再涂出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 的 ,直观得出的是 。在此基础上,根据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第二个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与计算,自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讨论的形式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例3(教学分数乘分数),22,例4(说明分数乘分数应先约分再乘),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分数乘分数计算也应该先约分再乘,这样计算比较简便。,这里提出是分数乘整数的计算,除了像例2写成,后进行约分,也可以把分数的分母与整数直接约分。把分数乘法的两种形式集中呈现,加强对比与联系.,例4(说明分数乘分数应先约分再乘),23,例5(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通过观察计算得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率和分配率,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例6(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结合具体计算,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运算中的应用。,“做一做”安排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这一部分适当多做练习,增强学习做题的熟练性以及技巧性;还要注意结果的规范性,避免出现像 这样的错误写法。,例5(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24,2解决问题,教材共安排3个例题,分2个层次教学。,例1教学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例2、例3 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2解决问题,25,例1(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以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这两个量的比较引入,用线段图表示出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要求的问题,用“想”提示学生根据线段图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由于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最后列式计算解决问题。,最后针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国情教育。,“做一做”安排一道与例题相同类型的题目,巩固这类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例1(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26,例2(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这是一个数量与它的部分量的比较关系,即知道一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问题。,教材选取了绿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这一环保题材,出示一幅情景图:公路上汽车的噪音有80分贝,经绿化隔离带后,测试噪音降低了 。提出问题: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解答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求出已知是总量几分之几的部分量,再用总量减去这个部分量,求出另一个部分量。教材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及解题的两个步骤,并以学生叙述解决思路的方式提示出先求什么。然后列出算式,让学生求出结果。,例2(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27,另一种是先求出要求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这个部分量是多少。教材仅出示线段图,提示要找出先求什么,没有给出解答算式,意图要求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最后要求学生对两种思路进行比较,目的是通过比较,加深对两种思考方法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另一种是先求出要求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根据,28,例3(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这是两个数量的比较关系,即已知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量。,教材以人心脏跳动次数为素材引入例题。,其中“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是解题的关键。教材由小精灵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理解其含义。这句话可以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 。”理解了这句话,就应该知道把什么看作单位“1”,就容易理解数量关系了,接着教材还是利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这题也有两种解答方法,教材只出现一种,另一种方法教材没有出示,只是用“想一想,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提示让学生结合例2的学习自己想出。,例3(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29,3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安排了2个例题,教学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3倒数的认识,30,例1(教学倒数的含义),编排了几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导出倒数的定义。,要让学生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即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倒数不能单独存在。如“不能说 是倒数”。,可以让学生根据对倒数意义的理解,说出几组倒数,理解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例1(教学倒数的含义),31,例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教材先安排找倒数的活动,从而初步体验找倒数的方法: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总结求倒数的方法,分三种情况:,一般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是交换分数的分子、分母的位置;,求整数的倒数是把整数看作分子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1和0的倒数的问题,教材提出让学生思考讨论得到结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根据倒数的意义,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是1;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是0,所以0没有倒数。),例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32,五、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1. 注意相关的已有知识的复习。,本单元各部分知识都与前面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2加强分数乘法的意义的教学。,对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不仅是理解分数乘分数算理的关键,而且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基础。因此一定要重视分数乘法意义的教学。,3借助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本单元的解决问题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的产生的,数量关系比较特殊,借助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五、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1. 注意相关的已有知识的复习。,33,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第三单元,34,一、教学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方法,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比和比的应用,一、教学内容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方法,35,二、课时分配,13课时,1.分数除法 5课时,2.解决问题 3课时,3.比和比的应用 3课时,整理和复习 2课时,二、课时分配 13课时1.分数除法,36,1.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2. 会用方程解答一些,实际问题:,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已知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3. 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4. 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三、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37,四、具体编排,分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例),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例),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例),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例),解决问题,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包括同一量、不同量)(例),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例),比和比的应用,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例),比的应用,(例2),四、具体编排分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例)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38,分数除法,例1(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教材采用了整数与分数对比,乘法与除法对比的方式,揭示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首先由整数乘法的实际例子“每盒水果糖重100g,3盒有多重?”引入整数乘法,同时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得出两个相应的除法算式。然后将其中的100g改成 kg,引出一个分数乘法算式和两个分数除法算式。使学生看到这些问题无论涉及整数还是分数,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做一做”,让学生根据已知的分数乘法算式,直接写出两个相应除法算式的商,旨在通过练习,巩固对分数除法意义的认识。,分数除法,39,例2(教学分数除以整数),通过折纸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分两个层次教学:,1.先解决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特殊情况,即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看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2.再引出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的一般情况:把这张纸的 平均分成3份,看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由此体会到用整数去除分数的分子的方法不是总能计算出得数,通常可以转化成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例2(教学分数除以整数),40,例3(教学分数除以分数),例题以比较小明、小红两位同学“谁走得快些”引出两种情况。,这里首先的列式依据是“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与以前不同的只是路程、时间由整数换成了分数。由于学生对解决“谁走得快些” 这类问题比较熟悉,所以由原来学习的整数除法算式,类推出分数除法算式不会感到困难。因而有利于集中精力投入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其中计算小明平均每小时走的路程“ ”是探索的重点。教材采用画线段图的直观方式展现推算的思路:,例3(教学分数除以分数),41,已知小时走了2km,可以先求出小时走了1km,算式是 ;,再求1小时即3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是 。,由于数据简单,便于口算,整个推算过程处在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加上线段图的直观效果,因此降低了学生探究算法、理解算理的难度。,找到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就可以依次类推,再来解决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即通过 ,求出小红平均每小时走的路程。,最后教材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分数除法的一般方法,并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表示。,已知小时走了2km,可以先求出小时走了1km,算式是,42,例4(分数除法的混合运算),以小红剪彩带做花送同学为题材,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出涉及分数除法的混合运算,使学生看到已经掌握的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分数运算。,特别注意运算律的错误应用,例如:,例4(分数除法的混合运算),43,2. 解决问题,例1(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一条线段上表示;,另一种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需要画出两条线段加以表示。,它们是同一种数量关系,教材把它们放在同一题里,用同一个问题情境串联起来,比较自然,便于展开教学,也便于学生理解。,2. 解决问题,44,教材以人体中水分与体重的关系为素材,引出问题。,教材以插图的形式给出条件,图中医生介绍人体中水分与体重的关系。小明讲出两个已知条件。进而分别提出求小明、爸爸体重的两个问题。,这里“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是一个多余条件,需要学生通过审题、分析加以识别。由于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往往需要我们从各种信息里筛选出来,所以像例1这样有多余条件的问题情境,比较接近真实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教材分别画出了线段图。,可分步出示条件和问题。,通过对比让学生看到用方程解的优势。,教材以人体中水分与体重的关系为素材,引出问题。,45,例2(教学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由学校兴趣小组为题材,引出“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以对话方式给出条件,再给出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思考,教材提示“先画线段图看看”,并给出了完整的图示,为学生分析、理解等量关系提供直观支柱。然后由图得出等量关系,并据此列方程解答。,解决这种数量关系的问题,可以列成形如 的方程,也可以列成形如 的方程,前者仍然要经历从“多几分之几”到“是几分之几”的转化,实际上是方程的形式,算术的思路。后者只要根据一个数加上增加部分等于增加后的数,就能列出方程。这样的等量关系,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教材选择最简捷的思路,给出解题的全过程。,例2(教学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46,3. 比和比的应用,这部分内容过去是安排在小学最后阶段进行教学。由于比与分数有密切联系,把比的最基础知识提前安排在分数除法单元中教学,既能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为以后学习比例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本节教材分成三段。,3. 比和比的应用,47,比的意义,教材选取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的有关内容作为引入比的载体,通过这一富有时代性的情节内容,引出同类量的比(介绍飞船里的两面长方形小旗,给出真实数据,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倍数关系,得到长度相除的两个算式,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非同类量的比(介绍飞船的运行路程与时间,让学生用除法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的速度,由此引出非同类量的比)。在此基础上概括比的意义。,接着以这几个比为例,说明比的读、写及比的各部分名称,并计算出其中一个比的比值,说明“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然后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具体说明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最后,由小精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思考比的后项可不可以为0。,比的意义,48,联 系,区 别,除 法,被除数,除 数,商,是一种运算,分 数,分 子,分 母,分数值,是一种数,比,前 项,:,后 项,比 值,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联 系区 别除 法被除数除 数商,49,比的基本性质,在比较两个量的关系时,可以把除法、比、分数看作是形式的不同,它们可以互相转化。比的基本性质可由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导出。,教材先让学生回顾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启发学生联系比和除法、分数关系,思考:“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教材结合先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进行研究,然后让学生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来研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也可先猜测后验证。,比的基本性质,50,作为比的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例1教学化简比。例1有两道题。,第(1)题,化简整数比。仍采用“神州五号”有关旗的题材,但讨论的是两面一大一小的联合国旗。题目告诉两面旗的长和宽,要求这两面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这里的两个答案相同,渗透了两面旗按比例缩小的相似变换思想,同时也便于学生感悟化简的必要性,即能使数量关系更加简单明了。选取这一素材,既有思想性、趣味性,且数据真实,又有数学内涵。,第(2)题化简分数、小数比。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总结:当一个比不是整数比时,如何化简比。,求比值,是求商,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一种运算,结果是一个比。,作为比的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例1教学化简比。例1有,51,比的应用,比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内容,即比例尺和按比例分配。由于比例尺与比例的联系更多一些,且标准把比例尺归入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内容中,因此留在后面教学,这里只教学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材通过例2,以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为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把一个数量按照已知的比分成两部分。,教材首先通过一段文字说明稀释瓶上用不同颜色条形标明的比的含义,使学生了解按比配制的实际意义。然后由阿姨说明稀释的配制要求,并提出问题,再由两个同学讨论算法,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介绍了两种解法。,一种是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即转化为整数的除法、乘法来解决。另一种是把比转化成每种成份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变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乘法来解决。,比的应用,52,五、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1.注意相关知识的复习。,本单元很多内容都与前面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应当充分利用学 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如分数乘法、列方程解决问题等,,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自主探索。,2.,加强对相关知识联系与区别的理解,。,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求比值、化简比。,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3.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对分数除法的算理及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五、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注意相关知识的复习。,53,第四单元,圆,第四单元 圆,54,一、教学内容,认识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一、教学内容 认识圆,55,二、课时分配,9课时,1.圆的认识 3课时,2.圆的周长 2课时,3.圆的面积 2课时,整理和复习 1课时,确定起跑线 1课时,二、课时分配 9课时1.圆的认识,56,三、教学目标,1.,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2.,理解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3. 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三、教学目标1. 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57,四、具体编排,认识圆,利用已有知识画圆(例),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半径和直径(例),用圆规画圆,认识圆的轴对称性(例),圆的周长,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认识圆周率,圆的周长的计算(例),圆的面积,探索圆的面积公式,圆的面积计算(例),圆环的面积计算(例),四、具体编排认识圆利用已有知识画圆(例)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半,58,1认识圆,主要教学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用圆规画圆以及圆的轴对称性等内容。安排了3个例题。,例1(用一般物体画圆),让学生想办法在纸上画圆,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并且画出的圆可以作为认识圆的学具。,教学时,学生也可能会提出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教师不用回避,说明这种方法将在后面学习。,1认识圆,59,例2(认识圆、用圆规画圆),认识圆(主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来认识的。, 首先让学生将画好的圆反复对折,发现折痕相交于一点,引出圆心。由圆心出发,定义半径和直径。, 最后让学生探索出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及关系。通过画和测量等活动,学生发现: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并且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用圆规画圆:呈现了三个学生画圆的情境,以对话的形式给出了画圆的三个步骤,每个学生说出一个步骤。,例2(认识圆、用圆规画圆),60,例3(认识圆是轴对称图形),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轴对称图形,说明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都是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通过例3,让学生在给出的两个圆内画对称轴,看能发现什么。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有无数条对称轴。,例3也可以结合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认识进行教学。,例3(认识圆是轴对称图形),61,2圆的周长,(1),引出圆的周长。,教材呈现了一个学生绕圆形花坛骑车的情境,提出问题:“自行车绕圆形花坛骑一圈大约有多少米?”让学生思考求的是什么?引出圆的周长概念。使学生明确:围成圆一周的长度是周长。,(2),测量圆的周长。,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圆的周长。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周长的概念,知道怎么测量一个一般图形的周长,可以自己完成这个任务。如用一根绳子或纸条绕圆一周,再来测量这段绳子或纸条的长度,也可以在圆形硬纸板上做个记号,与直尺的0刻度对齐,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2圆的周长,62,(3)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当圆很大的时候,就不具有操作性了。因此,需要寻找一个一般化的方法来求圆的周长。,在此基础上,教材为学生直接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即通过测量不同大小的圆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发现比值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并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3)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63,例1(圆的周长的计算),关于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有多种情况:,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求圆的周长,或者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半径或直径。,教材安排例1教学知道直径求周长的情况,其他一些情况,如已知半径求周长或已知周长求直径或半径,则安排上练习中让学生计算。,例1(圆的周长的计算),64,3圆的面积,探索圆的面积公式,(1)引出圆面积。,呈现工人在圆形草坪上铺草皮的情境,提出问题“这个圆形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一方面引出圆的面积,使学生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计算圆面积的必要性。,(2)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直接提出问题“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直接提示学生思考能否把圆转化成已学的图形来计算面积。,教材采用实验的方法,指导学生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偶数份,如16等份、32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使学生看到分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引导学生把长方形的长与宽跟原来的圆的周长、半径进行比较,并通过填空独立完成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最后概括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3圆的面积,65,例1(圆的面积计算),利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形花坛的面积。这里是给出直径求面积,其他情况安排在练习中。,例2(圆环面积的计算),以求光盘环形部分的面积为例,教学如何利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圆环的面积。使学生理解求圆环的面积是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教材给出了两种算法。两种算法可以通过乘法分配律沟通,学生能够发现这两种算法的一致性。,例1(圆的面积计算),66,综合应用: 确定起跑线,综合应用“确定起跑线”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该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椭圆形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确定起跑线”活动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提出研究的问题。,2收集数据。,3整理数据,确定思路。,4进行计算,得出结论。,综合应用: 确定起跑线,67,1提出研究的问题。,教材呈现了400m椭圆形跑道的一部分,跑道上有一些同学站在起跑线上正准备起跑,教材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起跑线位置的关注和思考。(最里面一圈跑道是400米。),经过小组同学共同讨论,达成共识:“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在此认知基础上,教材紧接着引申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多少米”,即,如何确定每条跑道的起跑线,。,1提出研究的问题。,68,2收集数据。,教材第75页第二幅图中呈现了小组同学测量有关数据的场景,旨在帮助学生了解400m跑道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数据。,由于不同田径场的规格可能有所不同,而且进行实地测量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同时测量还可能会产生误差,因而实际教学时不必要求学生实际测量。只要通过该图让学生明确相关的数据是通过测量获得的即可,具体的数据则可以配合图片、投影片等相应形式给出。老师还可就半圆形跑道的直径在此是如何规定的,以及跑道线的宽在这里忽略不计等问题向学生作一具体说明。,2收集数据。,69,3整理数据,确定思路。,学生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适宜的方式呈现数据,使学生明确:,(1)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2)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3)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要确定跑道的起跑线,只要算出每相邻两条跑道的长度差就可以了。,3整理数据,确定思路。,70,4进行计算,得出结论。,在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教材在第四幅图中给出了一张表格,通过让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在此,可以向学生说明:理论上相邻跑道之间的长度差是相同的2.5,由于的取值造成了有的相邻跑道之间的差是7.85m,有的是7.86m,。在确定起跑线时,可以根据计算结果来确定。,最后,为了巩固对该类问题的认识,请学生进一步确定200m赛跑中跑道起跑线的位置。,4进行计算,得出结论。,71,五、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1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圆的特征。,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圆的特征。使学生感受到了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加深了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2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教材里安排了很多活动让学生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故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探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五、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1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圆的特征。,72,比如在探索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利用书中的附页或备好的学具,引导学生动手剪切、拼贴,从而“化圆为方”,得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实际教学时,教师不应把学生的动手操作简单地作为活动目的,而应合理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3注意让学生感悟“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本单元除了让学生掌握圆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外,更重要的是在推导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曲线图形研究的基本方法。,“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圆周率的计算、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上。,比如在探索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利用书中的附页或备好,73,谢谢!,谢谢!,74,xiexie!,谢谢!,xiexie!谢谢!,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