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神经系统课件

上传人:2127513****773577... 文档编号:242597662 上传时间:2024-08-28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8.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神经系统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第六章神经系统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第六章神经系统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章 神经系统,第六章 神经系统,1,(一)神经元,神经元,树突,突起,轴突,胞体,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细胞结构和功能,(一)神经元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细胞结构和功能,2,树突:,接受刺激、,扩布兴奋。,胞体:,感受刺激、分析整合、,传出信息。,轴突:,传导神经冲动,始段是Ap产生的地方,突触小体释放递质。,树突:,3,(二)神经元的功能分类,(1)感觉神经元,(2)中间神经元,(3)运动神经元,(二)神经元的功能分类(1)感觉神经元,4,(三)神经纤,维,分类,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三)神经纤维分类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在,5,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1)直径:,大传导快,(2)有无髓鞘:,有髓比无髓,快,(3)温度:,高则快,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1)直径:,6,3神经纤维的分类,(1)根据电生理学的特征分类,A、B类为有髓神经纤维,C为无髓神经纤维,(2)根据神经纤维直径大小和来源分类,3神经纤维的分类(1)根据电生理学的特征分类,7,4.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轴浆在胞体和轴突之间作双向流动,此现象称为轴浆运输(,axonplasmic transport,)。,4.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轴浆在胞体和轴突之间,8,顺向运输,轴浆由胞体向轴突末梢流动,顺向运输轴浆由胞体向轴突末梢流动,9,逆向运输,轴浆由轴突末梢反向地流向细胞体,逆向运输 轴浆由轴突末梢反向地流向细胞体,10,二、神经胶质细胞(自学),二、神经胶质细胞(自学),11,(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三、中枢神经系统环路,1.辐散式,(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三、中枢神经系统环路1.辐散式,12,2.聚合式,2.聚合式,13,3.链锁式,3.链锁式,14,4.环路式,4.环路式,15,(二)反射与反射弧,(二)反射与反射弧,16,(三)反射活动的协调,1.诱导 交互抑制,2.最后公路原则,3.大脑皮质的协调作用,4.反馈,(三)反射活动的协调1.诱导 交互抑制,17,(一)脊髓的和,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纤维,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和调节,一、,运动神经元及其活动,的调节,(一)脊髓的和运动神经元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18,第六章神经系统课件,19,运动单位,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分支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一个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motor unit)。,运动单位 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分支所支配的全,20,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调节肌梭的敏感性,和运动神经元的纤维末梢均以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运动神经元:,21,(二)肌肉本体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1.肌梭,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张力的感受器,呈梭状,外有结缔组织的囊,内有梭内肌纤维。,核袋纤维和核链纤维,梭内肌的中央部不含肌原纤维,不能收缩,但有很好的弹性。,(二)肌肉本体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1.肌梭,22,肌梭,肌梭,23,梭内肌纤维及其传入纤维,梭内肌纤维及其传入纤维,24,2.腱器官,腱器官的功能是将肌肉主动收缩的信息编码为神经冲动,传入到中枢,产生相应的本体感觉。 一般认为,当肌肉受到牵拉时,首先兴奋肌梭而发动牵张反射,导致受牵拉的肌肉收缩;当牵拉进一步加大时,兴奋腱器官,使牵张反射受到抑制,这样可避免牵拉的肌肉受到损伤。,2.腱器官 腱器官的功能是将肌肉主动,25,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牵张反射,受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当受到外力牵拉而使其伸长时,可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的同一肌肉发生收缩,这称为骨骼肌的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牵张反射,26,膝反射,膝反射,27,牵张反射的反射弧,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肌梭传入纤维,中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传出纤维,效应器:梭外肌纤维,牵张反射的反射弧感受器:肌梭,28,1.相位牵张反射,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2.紧张性牵张发射,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1.相位牵张反射,29,3.脊休克(spinal shock),当脊髓突然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离断面以下的脊髓会暂时丧失所有的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之。,表现:离断面以下肌紧张减退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停止、大小便潴留,。,产生原因:,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了什么?,3.脊休克(spinal shock) 当脊髓,30,脊休克时出现上述现象表明:,脊髓是最基本的运动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正常情况下,脊髓受高位中枢的调节,突然失去高位中枢控制将导致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丧失;动物进化越高级,反射活动越复杂,脊髓对高位中枢的依赖程度就越大。,脊休克时出现上述现象表明:脊髓是最基本的运动中枢,可,31,(三)屈肌反射,屈肌反射,脊动物肢体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该侧肢体出现屈曲运动、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对侧伸肌反射,如刺激强度更大,则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三)屈肌反射屈肌反射脊动物肢体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32,(一)中脑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中存在抑制或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前者称为抑制区,后者称为易化区。,三、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控制,(一)中脑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中存在抑制或加强肌紧张和肌运,33,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去大脑)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二)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去大脑)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34,去大脑僵直产生机制,由于切断了大脑皮质和纹状体等部位与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造成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活动的失衡,易化区活动明显占优势的结果。,去大脑僵直产生机制 由于切断了大脑皮质和纹状体等,35,去大脑动物说明:,低位脑干对脊髓功能有调控作用,因此,去大脑动物不出现脊休克;,低位脑干以上的中枢对肌紧张有重要调控作用。,去大脑动物说明: 低位脑干对脊髓功能有调控作用,因此,去大,36,(三)脑干对姿势的调节,1.状态反射,头部在空间位置的改变或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改变时,引起肌肉,特别是四肢伸肌张力变化的反射活动,都可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这一反射称为状态反射。,2.翻正反射,动物摔倒时,自行翻转起立,恢复正常站立姿势,叫做翻正反射(righting reflex)。,(三)脑干对姿势的调节1.状态反射,37,1.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4区和6区。,四、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大脑皮质运动区,大脑皮质运动区结构的基本单位是“运动柱”,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1.主要运动区 四、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大脑皮质运,38,运动区特点,交叉支配(面上部双侧) 。,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倒置分布(头面部正立)。,代表区大小与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非协调性,运动柱,运动区特点交叉支配(面上部双侧) 。,39,(二)运动传导系统及其功能,(1)皮质脑干束,(2)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侧束(80%):,控制四肢远端的肌肉,精细的、技巧性的运动,皮质脊髓前束(20%):,控制躯干和四肢近端的肌肉,姿势的维持和粗大的运动,(二)运动传导系统及其功能 (1)皮质脑干束,40,锥体系,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所有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活动的下行通路,。,(三)多级神经元运动系统及其功能,锥体系(三)多级神经元运动系统及其功能,41,锥体外系的功能:,锥体外系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常是双侧性的。,调节肌紧张。,维持姿势平衡。,协调各肌群的随意运动。,锥体系的功能:,发动肌肉收缩,完成精细的运动。,锥体外系的功能:锥体外系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常是双侧性的。,42,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投射纤维。,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联络纤维。,内囊,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投射纤维。内囊,43,基底核,壳核,苍白球,豆状核,杏仁体,尾状核,五、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新纹状体,基底核 壳核豆状核 尾状核 五、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4,黑质:,是脑内最大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核团,也是中脑中最大的核团,贯穿整个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导致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下降,是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病因。,黑质:是脑内最大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核团,也是中脑中最大的核团,,45,基底神经节的功能,调节肌紧张,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调节肌紧张,46,基底神经节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为肌紧张的异常,可分为两大类:,1肌紧张亢进、随意运动过少的僵直综合症,如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2肌紧张减退、运动过多的低张力综合症,如舞蹈症、手足徐动症。,基底神经节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为肌紧张的异常,可分为两大类:1,47,六、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六、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8,小脑组成,前庭小脑,脊髓小脑,皮质小脑,小脑组成前庭小脑,49,1,前庭小脑,控制躯体的平衡和眼球运动,1前庭小脑 控制躯体的平衡和眼球运动,50,2脊髓小脑,调节正在进行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质对随意运动进行控制。,调节肌紧张。,2脊髓小脑,51,3皮质小脑,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3皮质小脑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52,第六章神经系统课件,53,一、自主神经系统概述,控制和调节内脏平滑肌,和心肌收缩以及腺体分,泌的神经结构,称为自,主神经系统。,构成,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第三节 自主神经系统,一、自主神经系统概述控制和调节内脏平滑肌第三节 自主神经系,54,1.交感神经, T1-L3灰质侧角。, 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一个节前神经元与多个节后神经元联系。,作用较广泛。,(一)自主神经神经的一般结构特征,1.交感神经(一)自主神经神经的一般结构特征,55,2.副交感神经,、对脑神经核和S2-S4灰质侧角。,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一个节前神经元与较少节后神经元联系。,作用较局限。,I 嗅 II 视 动眼,, 滑 叉 外展,, 面 听 舌咽 ,,迷、副、舌下顺序连。,2.副交感神经 I 嗅 II 视 动眼,,56,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交感神经,低级中枢,T1-L3侧角,、对脑神经核和S2-S4灰质侧角,分布范围,较广,较窄,节后纤维,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距效应器远,距效应器近,较长,较短,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 T1,57,(二)自主神经的功能,代谢 促进糖元分解, 促进胰岛素分泌,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循环 心跳加强加快 心跳减弱减慢,大部血管缩 部分血管舒,消化,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 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肠运动,抑制胆囊收缩,促进括约肌收缩 促进胆囊收缩,使括约肌舒张,呼吸 支气管平滑肌舒 支气管平滑肌缩,粘液分泌,促进胃液及胰液分泌,泌尿 逼尿肌舒,括约肌缩, 逼尿肌缩,括约肌舒,生殖 怀孕子宫缩,未孕子宫舒,眼 瞳孔扩大,睫状肌松弛 瞳孔缩小,睫状肌缩,,促进泪腺分泌,皮肤 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二)自主神经的功能 代谢 促进糖元分解,,58,1.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1)紧张性作用,(2)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拮抗作用,(3)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协同作用,1.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1)紧张性作用,59,2.自主神经的递质和受体,2.自主神经的递质和受体,60,二、中枢神经系统对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一)脊髓对内脏功能的调节,初级中枢。能完成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粪反射等。,(二)低位脑干,对内脏功能的调节,如:心血管活动、呼吸活动、消化、瞳孔光反射。,延髓生命中枢。,二、中枢神经系统对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一)脊髓对内脏功能的调,61,(三)下丘脑,1.调节内脏活动,2.体温调节,3.调节摄食行为,4.水平衡调节,5.调节腺垂体的分泌功能,6.其他调节,7.控制生物节律,生物节律:机体内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三)下丘脑1.调节内脏活动,62,(四)大脑皮质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新皮质,2.边缘系统,(1)构成,(2)功能:内脏活动的高级整合中枢。,(四)大脑皮质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新皮质,63,边缘系统,边缘叶:,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扣带回和海马旁回等呈环形围绕胼胝体,它们和露于侧脑室下角内的海马和齿状回等共同组成边缘叶。,边缘系统:,边缘叶以及与它联系密切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群等共同组成边缘系,也称内脏脑。,边缘系统边缘叶: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扣带回和海马旁回等呈环形围,64,边缘系统,(1)位置:半球内侧面,胼胝体周围。,(2)功能:与嗅觉、内脏活动、内分泌活动、情,感行为、学习记忆等有关,内脏活动的高级整合中枢。,边缘系统(1)位置:半球内侧面,胼胝体周围。,65,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感受器,换能作用,神经冲动,传导路,大脑皮质,分析综合产生主观感觉,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感受器换能作用神经冲动传导路大脑皮质分析,66,一、脊髓与低位脑干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痛、温觉、轻触觉,脊髓后角交叉至对侧,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丘脑,(一)浅感觉传导通路,一、脊髓与低位脑干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 痛、温觉、轻触觉(一,67,躯干、四肢的皮肤,脊髓丘脑束,丘脑皮质束,内囊,脊神经,中央后回上中部,旁中央小叶后部,脊神经节,后角细胞,丘脑外侧核,后根,浅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皮肤脊髓丘脑束 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上中部脊神经节,68,精细触觉、,肌肉本体感觉,脊髓同侧上行,至薄、楔束核,交叉至对侧,内侧丘系,丘脑,(二)深感觉传导通路,精细触觉、(二)深感觉传导通路,69,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肌肉,肌腱,关节,脊神经,后根,薄束,楔束,内囊,内侧丘系,薄束核,楔束核,丘脑外侧核,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中上部 旁中央小叶后部中央前回,脊神经节,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肌肉脊神经后根薄束 楔束内囊内侧丘系薄束核,70,脊髓丘脑束,起于:后角细胞,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功能:传导痛、温觉、触、压觉。,脊髓丘脑束起于:后角细胞,71,薄束,起于:脊神经节,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功能: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楔束,起于:脊神经节,止于:延髓的楔束核,功能: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薄束起于:脊神经节楔束起于:脊神经节,72,二、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二、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73,(一)丘脑核团的分类,(一)丘脑核团的分类,74,1.第一类细胞群(,感觉接替核),接受除嗅觉外所有的感觉投射纤维,在此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定感觉区。,1.第一类细胞群(感觉接替核) 接受除嗅觉外所有的感觉,75,感觉接替核,后腹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接受来自躯干、肢体、头面部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体表感觉区。,接受听觉传入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质颞叶听区。,接受视觉传入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质枕叶视区。,感觉接替核后腹核接受来自躯干、肢体、头面部的纤维,换元后投射,76,2.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它皮质下中枢来的纤维,换元后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某些特定区域。,在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质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2.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 接受感觉接替核和,77,联络核,丘脑前核、,外侧腹核、,丘脑枕。,联络核 丘脑前核、,78,3.第三类细胞群(非特异性投射核),接受来自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不能向大脑皮质直接投射,间接地通过多突触接替,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部分,起着维持大脑皮质兴奋状态的重要作用。,3.第三类细胞群(非特异性投射核) 接受来自脑,79,非特异性投射核:,中央中核、,束旁核。,非特异性投射核:,80,(二)感觉投射系统,1.特异投射系统,由丘脑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功能: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神经冲动。,(二)感觉投射系统1.特异投射系统,81,由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2.非特异投射系统,由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2.,82,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特异投射系统,丘脑感觉接替核大脑皮质。,特点:点对点的投射,产生特定的感觉,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非特异投射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大脑皮质。,特点:非点对点的投射,不引起特定的感觉,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83,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一)大脑皮质的结构特点与分区,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一)大脑皮质的结构特点与分区,84,大脑皮质的分层,分子层,外粒层,外锥体,层,内粒层,内锥体层,多形层,大脑皮质的分层分子层外粒层外锥体层内粒层内锥体层 多形层,85,(二)大脑皮质主要的特异感觉代表区,1.躯体感觉代表区,投射特征:,(1)交叉(,头面部双侧)。,(2)倒置,(头面部正立)。,(3),精细正比。,(二)大脑皮质主要的特异感觉代表区1.躯体感觉代表区,86,2.本体感觉代表区,2.本体感觉代表区,87,一、大脑皮质的生物电活动,(一)自发脑电活动,1.脑电图,在无明显刺激情况下,大脑皮质能经常自发地产生节律性的电位变化,称为自发脑电活动。,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为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从皮质表面所记录到的电位变化称为皮质电图。,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一、大脑皮质的生物电活动(一)自发脑电活动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88,脑电图的波形,波:8-13Hz,波:14-30Hz,波:4-7Hz,波:0.5-3Hz,睡眠时,安静、清醒并,闭眼时,成人活动时,困倦时,脑电图的波形波:8-13Hz安静、清醒并成人活动时困倦时,89,2脑电波的形成机制,皮质表面的电位变化是由大量的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总和所形成的。,2脑电波的形成机制 皮质表面的电位变化是由大,90,当大脑皮质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一致时,,脑电波由高振幅低频率转化为低振幅高频率时称为去同步化,表示大脑皮质兴奋过程的增强;,当大脑皮质神经元的电活动趋于步调一致时,,由低振幅高频率转化为高振幅低频率时,称为同步化,表示大脑皮质抑制过程的加深。,当大脑皮质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一致时, 脑电波由高振幅低频率转化,91,(二)诱发脑电活动,感觉传入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在皮质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称为皮质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二)诱发脑电活动 感觉传入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受,92,二、觉醒与睡眠,(一)觉醒状态的维持,觉醒的维持依赖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活动。,二、觉醒与睡眠(一)觉醒状态的维持,93,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具有上行唤醒作用,因此称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脑干网状结构具有上行唤,94,(二)睡眠的时相及发生机制,1慢波睡眠,脑电图特征是呈现同步化的慢波。,表现:各种感觉功能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退、自主神经功能普遍下降,但胃液分泌和发汗功能增强,生长素分泌明显增多。,慢波睡眠有利于促进生长和恢复体力。,(二)睡眠的时相及发生机制1慢波睡眠,95,2快波睡眠,(异相睡眠或快动眼睡眠),脑电图特征是呈现去同步化的快波。,表现:各种感觉和躯体运动功能进一步减退。脑内蛋白质合成增加,新的突触联系建立,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促进学习记忆和精力的恢复。80的人做梦。,2快波睡眠(异相睡眠或快动眼睡眠),96,3睡眠时相的转换,觉醒,慢波睡眠,快波睡眠,3睡眠时相的转换 觉醒慢波睡眠快波睡眠,97,三、学习与记忆,学习:人和动物依赖于经验来改变自身行为的以适应环境的神经活动过程。,记忆:学习到的信息的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三、学习与记忆学习:人和动物依赖于经验来改变自身行为的以适应,98,(一)学习的类型,1.非联合型学习:,2.联合性学习:,在时间上很接近的两个事件重复的发生,最后在脑内逐渐形成联系。,(一)学习的类型1.非联合型学习:,99,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活动。它是人和动物在长期的种系发展中形成的,对生存具有重要意义。,非条件反射 是生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100,条件反射,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高级的反射活动。是在生活过程中,按所处的生活条件,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不断建立起来的,其数量是无限的,可以建立,也可消退。,条件反射 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高级的反射,101,(1)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唾液分泌,食物中枢兴奋,听觉中枢兴奋,当仅给唾液分泌,此时无关刺激则变成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食物),无关刺激(铃声),暂时联系,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过程称为强化。,条件反射建立后,若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给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减弱,最后完全消失,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1)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唾液分泌食物中枢兴奋听觉中枢兴奋,102,(,2)操作式条件反射,动物必须通过自己完成某种运动或操作后才能得到强化。,(2)操作式条件反射 动物必须通过自己完成某种运,103,(二)人类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第一信号:具体信号。,第二信号:相应的语言、文字。,第一信号系统:人类大脑皮质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功能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功能系统。,(二)人类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第一信号:具体信号。,104,(三)人类记忆的过程,(1)感觉性记忆;,(2)第一级记忆;,(3)第二级记忆;,(4)第三级记忆。,(三)人类记忆的过程(1)感觉性记忆;,105,记忆的形式与过程,刺,激,持续时间:1秒,感觉性记忆,持续时间:数秒,第一级记忆,持续时间:数分至数年,第二级记忆,持续时间:永久,第三级记忆,运用,“信息流”的中断,(由于顺行性遗忘),遗 忘,(消退和息灭),遗 忘,(新信息的代替),遗 忘,(前活动性和后活动性干扰),可能不遗忘,长时性记忆,短时性记忆,记忆的形式与过程持续时间:1秒持续时间:数秒持续时间:数分,106,1.神经生理学机制,神经元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后作用,感觉性记忆的机制可能属于这一类。,神经元之间存在许多环路联系,环路的连续活动也是记忆的一种形式,第一级记忆的机制可能属于这一类。,突触的可塑性改变可能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理学机制。,(四)学习记忆的机制,1.神经生理学机制(四)学习记忆的机制,107,2.神经生物生化机制,第二级记忆的机制可能与脑内蛋白质的合成有关。,中枢递质与学习记忆也有关。,3.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对学习记忆的调节机制,2.神经生物生化机制,108,运动性失语症,失写症,感觉性失语症,失读症,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发音器官正常但不能用语词口头表达自己思想。,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也能说话,但不会书写,手部其他运动正常。,中央前回底部前方Broca三角区。,额中回后部,颞上回后部,可以讲话、书写、看懂但听不懂别人谈话,角回,看不懂文字含义,但视觉及其他语言功能正常。,(一)大脑皮质的语言功能区,四、人类大脑皮质的语言功能,运动性失语症 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发音器官正常但不能,109,书写语言中枢,说话语言中枢,听觉语言中枢,视觉语言中枢,书写语言中枢说话语言中枢听觉语言中枢视觉语言中枢,110,1.左侧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左侧皮质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称为优势半球。,2.右侧半球在非语词性认知功能上占优势,如对空间的辨认;深度认知;触觉认知;音乐欣赏分辩等。,(二)大脑皮质功能的一侧优势,1.左侧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二)大脑皮质功能的一侧优,111,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脊休克,2.试述牵张反射的类型及其机制。,3.何谓去大脑僵直?其产生机理如何?,4.简述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功能特征。,5.简述小脑的结构与功能。,6.简述下丘脑的功能。,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脊休克,112,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脑电图 皮质诱发电位,2.什么是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各有何特点?,3.试述两种睡眠时相的特点及其意义。,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脑电图 皮质诱发电位,113,实验三 预习报告,实验课本42页,思考题:1-4,创新与探索:2,实验三 预习报告实验课本42页,114,实验四 蛙类心脏的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预习报告,1.蛙类心脏的结构?起搏点?,2.蛙类心脏的心搏曲线?,3.心肌的不应期?包括的形式?生理意义?,4.期外收缩?代偿间歇?代偿间歇是如何产生的?,实验四 蛙类心脏的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 预习报告1.蛙类心脏,1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